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什么是胃肠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医经典文献对胃肠疾病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什么是胃肠病

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什么是胃肠病

#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什么是胃肠病|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什么是胃肠病,中医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即许多疾病的根源,都在于饮食不利,损伤脾胃之气,使之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来营养经脉,滋养脏腑和护身抗病。)

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泉。(注:饮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也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因此,脾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就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脾的这种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前人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已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

胃肠病属于中医“胃脘(注:中医指胃的内腔。其上口叫上脘﹐中部叫中脘﹐下口叫下脘。)痛”、“呕吐”、“呃逆(注:呃逆:俗名“打嗝”,系胃气上逆,从喉部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其声音短而频。)”、“泄泻”、“腹痛”、“食积”、“便秘”等病症的范畴。

中医,养生,脾胃

中医对脾、胃、大小肠的生理病理有系统的认识与理论,对胃肠系统疾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这些理论和经验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胃肠病的理论基础,其中列有《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肠胃》等专篇论述脾、胃、大小肠的生理、病理及其证治等。

现代中医学的胃肠,主要属于中医“脾胃”的范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注: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两方面,即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运化水液,也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在肺、肾、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正常的代谢。)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也就是说,饮食进入人体后,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充养全身,保持人体的健康。正因为脾胃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注: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的生理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人自出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受纳是接受、容纳饮食物的意思。腐熟水谷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腐熟后,必须下行小肠,才能将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脾与胃互为表里,密切联系,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水谷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和转输等功能发生障碍,就会产生呕吐、呃逆、泄泻、腹痛腹胀等病证。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都能影响胃的功能,发生病变,产生恶心、呕吐,胃脘胀痛,便秘等病证。

中医认为胃肠病是如何发生的,中医认为,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饮食、情绪、七情六淫(注:“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并不致病。不良的精神刺激。超过机体的耐受限度,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六种气候变化,简称“六气”。六气并不引起人体发病。当气候异常变化时或人体抵抗力低下而成为致病条件时,则称为“六淫”。)

外感内伤(注: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淤积而致病。)、劳逸不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饮食不当或不洁可直接损伤脾胃气机,使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病。情绪波动可导致肝郁气滞,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胃肠疾病。外感寒邪,凝聚于中焦(注: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

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使脾胃功能受阻而发病等等,均足以证明脾胃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原因。

胃肠主饮食物的受纳,最易被饮食损伤,如伤食胃痛,就有胃脘胀痛、嗳腐吐酸、呕恶厌食各种表现。此外,还有脘腹胀满,按之痛甚,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胀痛得减,大便溏烂(注:大便不成形。)、恶臭难闻,或大便秘结等。舌苔多厚腻,脉象多滑实(注:滑脉是指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胃主受纳水谷,但一次的摄入量很有限,假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了胃的承受能力,便会导致饮食停积难化,阻塞气机,出现胀闷、疼痛。由于胃中有饮食停积,气机壅滞(注:气机被堵塞。),病证属实,所以,其疼痛往往按之更加厉害。

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