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古驿站+古炮楼?!阳江究竟还藏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古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平古迹 犀利!古驿站+古炮楼?!阳江究竟还藏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古迹...

犀利!古驿站+古炮楼?!阳江究竟还藏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古迹...

2024-07-17 18: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文名

赤靓坡山岗遗址

地 址

雅韶圩往北津港3公里的路边坡上

面 积

1800平方米

出土文物

肩斧 夹少粗陶片等

赤靓坡山岗遗址位于雅韶圩往北津港3公里的路边坡上。遗址南面部分为耕地,中部为今墓葬地,范围很广,约1800平方米。

鬼寨山遗址

中文名

鬼寨山遗址

地理位置

大沟镇华洞村东

海拔高度

离平地高出20米

分布面积

20平方米

中文名

鬼寨山遗址

地理位置

大沟镇华洞村东

海拔高度

离平地高出20米

分布面积

20平方米

位于大沟镇华洞村东900米的鬼寨山上。东面是芦山村,南南是海,北近大板石岭,遗址离平地高出20米。遗址地面流失较大,从西南半坡玉岗顶发现遗物,分布面积约20平方米,采集有钻孔石器二件,无肩石锛二件,夹沙粗陶片20件。

海蓢守御所城遗址

中文名

海蓢守御所城遗址

地理位置

大沟镇海头村镇海山上

建立时间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建筑一览

周长2200米,东西直径700米,西北为540米,高4.6米,有四个门楼。

万历三十年海防同知徐璘建敌楼六座。

崇祯二年(1629)设海蓢炮台其上。

中文名

海蓢守御所城遗址

地理位置

大沟镇海头村镇海山上

建立时间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建筑一览

周长2200米,东西直径700米,西北为540米,高4.6米,有四个门楼。

万历三十年海防同知徐璘建敌楼六座。

崇祯二年(1629)设海蓢炮台其上。

海蓢守御所城是明洪武年间为防御倭寇、海盗而构筑的。

海朗城废于清乾隆初期,因文献资料没有翔实记载,原城内布局不祥,但从荒废的遗址中依稀可见城廓遗迹。现存部分较为平整的城墙,偏西地面趋高,东面仍有3米高的外墙,城外的护城河还有痕迹可见。山顶竖有三块大石,“镇”“海”“山”三个大字分别刻在每块石上,至今远眺仍清晰可见。

北津城遗址

中文名

北津城遗址

地理位置

雅韶镇北津山上

遗址由来

明万历元年(1573)海盗许恩杀其党郑大汉后来降,许与其党众始以灰沙土筑城而居

建筑一览

中文名

北津城遗址

地理位置

雅韶镇北津山上

遗址由来

明万历元年(1573)海盗许恩杀其党郑大汉后来降,许与其党众始以灰沙土筑城而居

建筑一览

高五米,厚1.3米,周长733.3米。

有城门三座,城楼四座。

城南建有炮台13座,每座炮台有铁炮两门,共有铁炮26门

(建国后尚存十多门铁炮,50年代被废掉)

它靠山面海,依山建筑,城内还建有河王庙、土地庙、城后山树林密布,山上建有望海亭。万历十四年同知方应时重修,次年又于城内建望海楼。清康熙年间曾经多次修复城垣与炮台,增建了后山炮台。北津城于清末民初始废。现除存在一道城墙遗迹外,其余已夷为平地。

东平大澳碉楼与炮台

中文名

东平大澳碉楼与炮台

地理位置

县境东南部,与台山县境毗邻,在东平镇东南五公里的海湾外

遗址由来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总督爱新觉罗.长 饬建碉楼外,另建炮台一座(今已荒废)于港湾口岸处即观音(又称澳咀山)下。

建筑一览

中文名

东平大澳碉楼与炮台

地理位置

县境东南部,与台山县境毗邻,在东平镇东南五公里的海湾外

遗址由来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总督爱新觉罗.长 饬建碉楼外,另建炮台一座(今已荒废)于港湾口岸处即观音(又称澳咀山)下。

建筑一览

炮台面向南海,高4.5米,用灰沙石砌筑,空心无门,只开一个供人出入的圆形 洞口。

东西南三面环海,过去是船舶航行省城,香港的停泊站。

嘉庆三年(1798)又于雕楼后左边增设兵房三间,望楼一座。

嘉庆十六年(1811)奉拨入阳江镇标管辖,民国期间荒废。

另从大澳西向沿海一公里的路边山脚港湾处,又建有一座炮台,呈椭圆形,墙厚一米,长7.3米,宽15.6米,高4.3米(该炮台现已荒废)。它与大澳碉楼东西相对峙,是古代阳江县东部海防要塞。

独山烽火台

中文名

独山烽火台

地理位置

雅韶镇独山山顶

遗址一览

中文名

独山烽火台

地理位置

雅韶镇独山山顶

遗址一览

锋火台是夯土构筑,圆形空心,遗址高1.8米,直径八米。

南距北津独石约15公里,东边是上海屋村,西距马山一公里,北距石桥村一公里,海拔40米,南濒南海,西南是漠阳江出海口。

莲流山烽火台

中文名

莲流山锋火台

地理位置

雅韶镇的莲流山顶

遗址一览

中文名

莲流山锋火台

地理位置

雅韶镇的莲流山顶

遗址一览

夯土构筑,圆形空心,周长27米,高五米

清代所建。东南面临大海,西面靠石塘村,西北接溪平村。今已荒废。

乐安驿

中文名

乐安驿

地理位置

双捷镇大坪南村1.2公里的广湛公路旁

遗址由来

明洪武元年(1368))设在下寮。

成化年间(约在1483~1487)按察使陶鲁迁至乐安。

建筑一览

中文名

乐安驿

地理位置

双捷镇大坪南村1.2公里的广湛公路旁

遗址由来

明洪武元年(1368))设在下寮。

成化年间(约在1483~1487)按察使陶鲁迁至乐安。

建筑一览

驿城土墙周长200丈,有东北两门,东门外有马埒。

隆庆五年檄阳春县知县合力筑驿城,设乐安驿城署,万历十六年知县张文浩改为砖墙,后遭兵废署,今残存部分土墙,驿城内的破庙宇,今改建为乐安小学校舍。

西平驿

中文名

西平驿

地理位置

白沙镇白沙圩附近

遗址由来

建于明武元年(1368)

中文名

西平驿

地理位置

白沙镇白沙圩附近

遗址由来

建于明武元年(1368)

万历年间改名平豆驿。雍正四年(1726)曾设巡检署,不久驿城废圮。

莲塘驿

中文名

莲塘驿

地理位置

合山镇莲塘村背、合山桥东侧,西靠那龙河

遗址由来

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

建筑一览

中文名

莲塘驿

地理位置

合山镇莲塘村背、合山桥东侧,西靠那龙河

遗址由来

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

建筑一览

城墙高一丈二尺,厚一丈,外墙为砖砌,内有土墙

周长306尺,筑有垛口518个

城内有窝铺(兵房)九个,城外有护城池,深九尺,阔一丈。

嘉靖三十三年佥事林应奎改驿站为驿城。有东西两门,西门靠河筑有埠头,供来往船停泊,城南有大片荷塘,盛产莲藕,故称莲塘驿。清雍正四年(1726)已废。墙砖被居民拆去建房铺路,仅存村背一段土墙,四周土墙基犹有残迹可辩。

大八镇扫杆岭瓷窑遗址

中文名

大八镇扫杆岭瓷窑遗址

地理位置

吉水管理区新塘村东100米处的扫杆岭山麓中

发现文物

在窑址前端相距两米的山脚下土层中,断面堆积有25厘米厚的瓷碎片,但无发现完整的器物。

在这大量瓷片中,主要有碗、碟的口沿和碗脚的碎片。

年代

从出土瓷片实物形制,具有明代瓷器胎厚重,釉色浅,多素面,碗底内无施釉等特征,应为明代民用瓷窑窑址。

中文名

大八镇扫杆岭瓷窑遗址

地理位置

吉水管理区新塘村东100米处的扫杆岭山麓中

发现文物

在窑址前端相距两米的山脚下土层中,断面堆积有25厘米厚的瓷碎片,但无发现完整的器物。

在这大量瓷片中,主要有碗、碟的口沿和碗脚的碎片。

年代

从出土瓷片实物形制,具有明代瓷器胎厚重,釉色浅,多素面,碗底内无施釉等特征,应为明代民用瓷窑窑址。

由于年代久远,地貌变化,窑址已陷入土层里。从采集粘结的瓷片标本看,清楚地表明它是叠结烧制的。其瓷器造形是:瓷碗口沿向外撒,无彩釉,瓷胎厚重,底部圈脚较浅,施釉不到底。它的胎质泛灰色,釉色施有白釉泛青色,灰釉泛黄色,隐呈米细冰裂鱼子纹饰,火候较高。

雅韶瓦窑遗址

中文名

雅韶瓦窑遗址

地理位置

雅韶圩东北面一公里的烂头山岗上

遗址建筑一览

窑址中心在平缓的山坡,原有窑址14座,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

中文名

雅韶瓦窑遗址

地理位置

雅韶圩东北面一公里的烂头山岗上

遗址建筑一览

窑址中心在平缓的山坡,原有窑址14座,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

仅存残窑四座,其中一座较为完好。

年代

从出土的莲花瓣瓦 瓣形圆肥,呈粉红色,细腻而小,面积1.21平方厘米.依其造型形态变化,可断定为宋代后期遗物,应属宋朝后期的窑址。

年代

从出土的莲花瓣瓦 瓣形圆肥,呈粉红色,细腻而小,面积1.21平方厘米.依其造型形态变化,可断定为宋代后期遗物,应属宋朝后期的窑址。

经过观察,该窑的窑身结构与海陵那洋窑相类似,窑门向东北,窑壁经过长期火烤成了坚硬的红烧土,在附近4200平方米的地面上有大量砖瓦碎片遗物,俯拾皆是,遗物中有瓦筒、回字纹瓦口砖莲花纺瓦 。

笏朝大坑大坳瓦窑遗址

中文名

笏朝大坑大坳瓦窑遗址

地理位置

笏朝村东面400米处

遗址建筑一览

今窑址已残破过半,残存的废窑身是拱顶孤形,窑壁是用黄粘土夯筑而成。

年代

据悉笏朝村民祖先是明万历年始迁到此定居,现当地群众居住的清代建造房屋,找不到与大坑拗布纹瓦筒一类型的板瓦、滴水瓦。

由此,初断笏朝大坑坳布纹瓦窑是明代窑址。

中文名

笏朝大坑大坳瓦窑遗址

地理位置

笏朝村东面400米处

遗址建筑一览

今窑址已残破过半,残存的废窑身是拱顶孤形,窑壁是用黄粘土夯筑而成。

年代

据悉笏朝村民祖先是明万历年始迁到此定居,现当地群众居住的清代建造房屋,找不到与大坑拗布纹瓦筒一类型的板瓦、滴水瓦。

由此,初断笏朝大坑坳布纹瓦窑是明代窑址。

这里有三座全是布纹的瓦窑址。其中两处为居民垦荒而废,残存一座,地处狗山东北面山脚。在窑址周围50平方米的地面上,有大量破瓦碎片。采集的遗物中,有0.9~1.2厘米厚的青、红两色的布纹板瓦残片,有饰以花卉纹的瓦檐滴水瓦残片。该窑滴水瓦塑造纹饰线条细腻清晰,素面无釉,比阳江唐宋间出土的陶质建筑制品工艺精细。

大坳海港旧址

中文名

大澳海港旧址

地理位置

东平镇东南五公里海湾上

遗址由来及演变

中文名

大澳海港旧址

地理位置

东平镇东南五公里海湾上

遗址由来及演变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已有人聚居于此,原港湾较深,渔船和来往商 船多停泊于此,至清代已发展成为海上交易颇为繁华的集镇,商店数十间

由于港口面向西南,所处地势较低,经常遭受台风海潮灾害,房屋倒塌,不少居民家破人亡.从此日渐衰落,渔船停泊、商旅居停转移至今东平镇。旧大澳渔港仍留有一条长约200米街道形迹和清代所建的碉楼炮台遗迹。

小龙村背唐墓

中文名

小龙村背唐墓

地理位置

新洲镇小龙村的白鹤岭(又名膝头岭)

中文名

小龙村背唐墓

地理位置

新洲镇小龙村的白鹤岭(又名膝头岭)

1974年发现券顶砖墓一座。当时出土随葬器物较多,经搜集馆藏的仅四系罐等文件五件。器身素面全施黄釉,胎壁厚重,是唐代的器物。

尽管很多古迹

已经在慢慢变迁的年月河流中荒废

但是存在过便是历史

如此值得我们一代阳江人寻踪的轨迹

趁着周末你会去找找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