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杂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北香薷 大暑杂谈

大暑杂谈

2023-04-25 02: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大暑杂谈

大暑杂谈

闫德伦

“小暑大麦黄,大暑小麦闹上场”,流传在民勤的这句农谚,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初伏天开镰收割的小麦,到了大暑这个节气,就要摊开在麦场上用石磙打碾了。因为这个节气既非常炎热,又比较多雨,夏收也被农民视为“龙口夺食”,人们会起早贪黑、抢抓时间,使粮食颗粒归仓。因此,对于辛苦了两个季节的庄稼人来说,他们在打碾小麦时,还要感谢大暑时节的炎热。

大暑是夏季第六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时节,太阳到达黄经120°,所以是一年中日照最强、气温最高、雷雨横行的节气。“暑”者,炎热之意,小暑已经炎热,大暑就达到炎热之极了。过了大暑,热极必反,就进入立秋,天气才渐渐凉快起来。

到了大暑,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大部分地区,35°至40°的高温天气连续出现,且各地温度相差无几。长江流域有“三大火炉”之称的武汉、南京、重庆炎热更甚。《西游记》中描写过的“火焰山”所在地新疆吐鲁番,气温则达到40°以上。如果在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沙漠里行走,会觉双足发烫,皮肤生痛,呼吸灼热,眼睛滞涩。

大暑时节,华北、东北甚至西北地区,由于光照充足,降雨丰沛,天气炎热,湿气加重,处于“雨热同期”。虽然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受到影响,但南方的水稻,北方的棉花,以及大量秋禾作物和林果产品的生长因为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强,是品质提高、产量增加的重要时期。

既然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在大暑避暑也就成为人们在盛夏很重要的事情。在南方的浙江、福建等地,到了大暑节气,民间便有了“送大暑船”、赠荔枝、羊肉的习俗。而在北方很多地方,则是饮伏茶、吃西瓜。

从周至清,每年的12月开始,就有采冰的工人,采集大量冰块,储于冰窖之中,以备夏天供国王和皇帝使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贵族避暑,大都建有自己的“窟室”,也就是凉房冰室,在其中放置了冰块,温度很低。甚至于待在里边要穿上皮衣才行。著名的吴国公子光阖闾刺杀吴王僚的事件,就发生在“窟室”。到了秦汉,皇帝有“清凉殿”供避暑专用,哪怕外边酷暑难挨,室内也会清凉含霜。唐代的“含凉殿”,傍水而建,还用水能转运风扇。唐玄宗李隆基,还在“含凉殿”中办公。当然,那闻名天下的“华清池”也是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宋代,皇家避暑有了机械带动的风扇,且在大殿里摆放着各类鲜花,皇帝坐着的地方,清芬满殿,甚是惬意。明清时期,有了可以移动的避暑工具冰桶,民间也有条件使用。而清朝皇帝花巨资建设的承德山庄、颐和园,因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自然成为避暑胜地。

在大暑节气,寻常百姓的避暑方法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除了使用空调、电风扇,吃西瓜、喝冷饮和绿豆汤,也可以到芳草密林之中、湿地冰沟之间,去消除暑气。而在大暑节气的养生方面,中国四大名著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启示。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的环境中中暑后吃的香薷散,由香薷、扁豆、厚朴熬成,是调理脾胃,消弭暑气的佳品。《本草纲目》也认为香薷是历代医家消暑用首选药品。《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在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正是炎夏之际,青梅煮酒可以生津止渴,消除疲劳、保肝驱虫、养颜美容。《水浒》中智取生辰纲时,写炎天暑月,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藕避暑,喝着黄酒,想来这些东西都利于消暑。《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取芭蕉扇,为的就是灭连天大火,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把扇子对消暑有多么重要。而我们在《聊斋志异》中看到的捉斗蟋蟀的《促织》,其实取材于暑期民间为了避暑,“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大树下斗蟋蟀娱乐的习俗,不过让蒲松龄演绎成一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罢了。

编辑:节会和宣传推广科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