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酱是东北菜的灵魂?东北人吃大豆有多狂,结合历史了解一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北烧烤历史 大酱是东北菜的灵魂?东北人吃大豆有多狂,结合历史了解一下

大酱是东北菜的灵魂?东北人吃大豆有多狂,结合历史了解一下

2023-03-04 04: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说起大豆,东北人有说不完的骄傲,肥沃的黑土地上长出品质极佳的大豆,也孕育了最会吃豆的一批人。大豆看起来平平无奇,为什么会被视作是东北菜的灵魂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大豆在东北餐桌上的能耐。

大豆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黄豆,它既能做普通老百姓的零嘴,也能做古代帝王的御膳。大豆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滋养、对中餐的塑造已持续了几千个岁月。若说最能代表中餐内敛含蓄、底蕴深厚的本质,朴实无华的大豆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而对于东北人来说,大豆就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灵魂。东北人吃起大豆来,那是要多狂就有多狂,几乎顿顿都少不了,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菜,都少不了豆油和大酱。小葱拌豆腐不算啥,但要是没了大酱,他们连饭都吃不香。甭管是豆油、豆腐还是大酱,都得益于大豆千变万化的可塑性。无论它以什么形态出现,都能极度贴合人们对于口腹之欲和审美享受的需求。

一颗饱满的好豆子是所有“好吃”的前提,而种出好豆子,对于幅员辽阔、气候适宜的中华大地来说,并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更别提国人根植在血脉中早就被点满了的种地技能了。中国典型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驯化了大米、粟、黍等农作物,在数千年的时光里养活了数目惊人的人口,而大豆隐藏在其中,价值常常被低估。

自农业社会形成之后,中原先民们忙于开垦农田,只有部分少数民族会放羊牧牛。忙于农耕的人往往摄入极高的碳水和极少的蛋白质,这时,大豆本身富含的高蛋白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口,为古时候普遍缺乏肉食与乳制品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摄入源。到了先秦时代,大豆作为五谷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充当作主食,人们通常会将它做成豆饭或豆粥,这样的食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东北许多人家都还在吃豆饭。

如果说,中华大地上能长出大豆是一种幸运,那么把大豆处理成各种各样的食材形式,就是国人的智慧了。豆子中不仅富含蛋白质,还有大量氨基酸,经过发酵后,就会激发出一种奇妙的咸鲜之味。到西汉时,人们已经会将豆子制成大酱和豆豉,而到了东汉时,酱油也出现在了先民的食谱中。

在中华饮食文化里,西汉时被发明出来的豆腐,无疑是最伟大的奇迹,能够撑起中餐素食的半边天。哪怕与荤菜搭配起来,豆腐也能既不抢风头,又增加风味。而用大豆泡发出的胖豆芽,既能清炒和醋溜,又能涮锅和凉拌,试想一下,要是中餐里没了豆腐、豆芽、酱油、大酱,该多么遗憾啊!

大豆在中国餐桌中的地位无比重要,因此产量很受关注。目前我国大豆最主要的产地就在东北平原,如果你抽空去那边走一趟,就能体会到东北人对大豆的热爱,已经到了“宁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食豆”的地步。最经典的传统东北家常菜,往往都少不了豆制品。比如铁锅炖里肯定有豆腐,蘸菜里需要有千张,老虎菜里也要有豆皮。毫不夸张的说,东北菜的灵魂绝对离不开大酱,而大酱只能由大豆酿造出来。

热爱大豆的东北人,种出了全国产量60%以上的大豆,东北平原上黄豆的产量不止惊人,质量也堪称完美,这得益于优质的水土、良种以及数代人总结下来的种植技术。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种植大豆往往只耕作一季,整个生长周期大概维持在5-6个月左右。相比于70年前北大荒亩产90斤的产量,如今的我们已经能做到亩产400斤了,产出的优质大豆蛋白质占比也能高达40%。

现在的种植技术先进到了什么程度呢?现代化农场从育苗、播种、灌溉到收割都已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气象站平时负责监管降雨、霜冻和冰雹等气象,连施肥有时候都会用飞机来执行。在现代种植技术体系下,产出的优质大豆主要被用来榨油和制作豆制品,比如能温暖打工人无数清晨的豆浆,就是用大豆磨出来的。如果店家恰好用的是三江平原沃土上长出的优质大豆,那么当天的豆浆哪怕不加糖也会自带甜味,这是东北人勤劳肯干和智慧的证明。

东北早市上的人通常喜欢喝着豆浆、就着酥脆馃子、油炸大麻花和一小碟咸菜。如果碗中能凝出一层闪亮的豆皮,那就是对东北大豆富含油脂的褒奖。热气腾腾的香醇豆浆,既能将大江南北丰收的喜悦化作五谷养人的滋味,又能在清晨唤醒城市中奔忙旅人的元气,搭配着各种馅料的包子,形成了深埋心中的家乡记忆。

近代的东北菜受“闯关东”的影响,带有点鲁菜的影子,口味偏重、浓油赤酱、咸味醇厚,这离不开豆油和大酱。

大豆的出油率很高,是市场上很受欢迎的食用油,它比菜籽油厚重,又比花生油清淡,用来做炖菜恰到好处。年轻一辈的东北人接过下厨的重任时,从长辈那里学得第一招,大多都是一勺猪油加一勺豆油。豆油虽好,却不是无法取代的,相较之下,大酱就是东北菜必不可少的灵魂了。每一个会过日子的女主人,都有一口大缸,以及配套的一手下酱绝技。对于东北人来说,7成以上的菜肴若是没了大酱,就会变得黯然失色,毫无灵魂。

大酱的做法并不难,只用优质大豆和粗盐放入缸中,经过3个月左右的发酵,时光的作用会将其变成一种醇香咸鲜的酱料。若是有人问他们,哪里的大酱最好吃,得到的回答无一例外肯定是“自家的最好”。

大酱在东北餐桌上有多能耐呢?所有能生吃的素菜,比如黄瓜、洋葱、大蒜、萝卜、白菜、千张...甚至是剩菜剩饭,都能直接蘸酱或者拌着吃。如果想吃热的也很简单,宽油热锅,下入鸡蛋并用筷子搅伞成碎絮,炒出蛋香后加两勺大酱一起翻炒,爱吃辣的人也能下点辣子,就能得到一碗喷香的鸡蛋酱,用来蘸菜、蘸馒头或者做菜包饭,都很令人开胃。无论多么寡淡的菜色,只要有了大酱,东北人瞬间就能把饭干出一种馋死人的架势。

大酱最大的发挥空间,还是要看炖菜和红烧。诸如酱骨头、焖泥鳅、鸡肉炖豆干、猪肉炖粉条等东北经典炖菜,那一勺大酱是必不可少的。炖菜的好吃指数直接和酱的品质挂钩,好的大酱才能烧出好菜。比如用酱焖出来的大骨,油润鲜嫩,咸香四溢,在啃完肉和筋之后,非得要嘬一嘬缝里的骨髓才会觉得圆满。而在炖五花肉、豆角炖排骨、铁锅炖杂鱼等家常菜里,主料虽然不是大酱,但也仍旧需要它来画龙点睛,加厚炖菜的基调,才能烧出地道的东北味。

搞笑的是,大酱不仅是东北菜的灵魂,还早已渗透了东北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乡村爱情》里就有这么一段接地气的情节:刘能被烫伤了脚,乡村医生小沈阳给他开的药方竟然是用大酱涂脚。都说艺术源自于生活,相信许多东北的伙伴在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在磕碰、烫伤、蜇伤之后,大人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抹点大酱就完事儿”,话音落下的瞬间,当时心里的恐惧似乎就马上消减了不少。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当时从情感上却能得到些许慰藉。

由此可见,大酱与东北人的生活早就密不可分了。种类繁多的豆制品和大酱烧制的炖菜,搭配米饭和面食,满桌的丰盛共同塑造了东北菜的骨与肉,其中有清有淡,有刚有柔,不是寥寥几句就能概括的,需要你亲自去尝试一番,吃过之后才能知晓其中真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