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龙戏水”在哪里?知道的进来聊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顶级剧院在哪里拍的 “八龙戏水”在哪里?知道的进来聊聊

“八龙戏水”在哪里?知道的进来聊聊

2023-07-06 1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人曾在柳州市柳城县凤山镇三江口看到八条龙在河面嬉戏?”

5月20日,柳江溯源的记者们一来到柳城县凤山镇三江口,就被八条龙的传闻吸引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江口,即三条江河汇聚之口。因地形水势天工造化,三江口往往是水上交通要塞,汇聚奇特风光,人文传说也会丰富多彩。

此次我们来到的三江口,龙江、融江就在此汇合成柳江,从静谧的乡村奔涌向繁华的城市。

这里不仅有许多传说,也有许多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

“鸾山水美”中繁衍生息

当天,记者们来到凤山镇老码头,江边停了十几艘船,一些船上可见捕鱼的工具和生活用品,但看起来像是许久没有使用了。

凤山镇老码头

视线从江边拉向江心,右边平坦宽阔的融江与正前方较窄的龙江就在眼前汇合。它们像一见如故的朋友,默默相拥,相融相合,汇聚成柳江,朝着左侧缓缓流淌去,路过远近闻名的乌鸾山,奔向繁华的柳州市区。

位于凤山三江口附近的乌鸾山

即将晌午,翠碧的江面映着蓝天和白云、映着飞鸟密林、映着乌鸾峭壁,却唯独不见几个人影,这三江口为何如此安静寂寥?

“捕鱼又苦又累,从事这行的人越来越少,更何况现在是禁渔期咧。”一位年长的妇女朝我们走来,爽朗的笑声打破了三江口的沉默。她叫李美鸾,今年60岁,是凤山镇渔业社的渔民,嘴上虽抱怨捕鱼是个苦行当,却从未想过要改行。

李美鸾热情地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故事,那是众多在这片江面上繁衍生息的渔民的故事。她娓娓道来,寂静的凤山镇老码头,仿佛找回了昔日的喧闹。

李美鸾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他们没有耕地和住房,一艘小木船装着所有的家当。陆地,是令他们羡慕却从不敢奢望能生活的地方。

晚上捕鱼做工,清晨返航售卖,赚的是辛苦钱,仅仅能糊口。他们一生漂泊,吃喝拉撒、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在船上。

李美鸾便是在渔船上出生的。对当地渔民来说,“鸾山水美”是对家乡的最高赞誉,因此父母为她取名李美鸾,寄予满满的宠爱与希望。

李美鸾童年虽清苦,却比陆地上的孩子多了一分奇幻的美好。那时,夜晚的凤山镇老码头十分热闹,李美鸾仰躺在船上,看浩瀚星河铺展在眼前,听长辈讲述着关于“八龙见于江”“美水闷”“鸾山水美”等历史和传说故事,沉沉睡去。

大概在她七八岁的时候,渔民们在一个夜晚,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活动——祭拜社王公,祈求保佑一方水土平安。十几艘船在水面围成一圈,船上的汽灯将水天之间照得异常璀璨,宛如白昼,圆圈的中间,站着一人,又唱又跳。

这是生活在水上的李美鸾见过为数不多的大场面。

李美鸾和三江口的其他渔民都隶属凤山镇渔业社。关于渔业社,《柳城县志》有相关记载。据悉,解放初期,附近渔民们被组织起来,成立了渔业队,1956年又成立渔业社,后来由于水域受到污染,鱼资源遭受破坏,捕捞鱼产量连年下降。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政府划给渔民土地,让他们得以在陆上定居,实行“以渔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工厂排污、拦河筑坝建电站等因素影响,龙江和融江的鱼类资源再次减少,特别是珍稀名贵的鳗鲡等鱼类,已基本绝迹。依靠捕捞维生的渔民,大多数已转业改行,为数不多的渔民只有季节性的零星捕捞。

李美鸾便是那为数不多的渔民。她坚守在渔船上,跟着父母捕鱼维持生活,每天看着太阳从融江升起,又从柳江落下,日复一日。

炎热的夏季,水性极好的李美鸾会下河游泳,从凤山镇老码头游到对岸的南丹村即滴水古城,这里正是融江和龙江汇合的地方。

水面宽阔的柳江凤山段

“融江水暖暖的,龙江水则凉凉的。”她细细回忆。

兴起时,她也会唱几句山歌。比如“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山歌又好声又靓,画眉难比妹歌声。”

“毕竟刘三姐就是从宜州沿龙江到达凤山,又进入柳州的。我们这里人人都会唱两句。”她说。

左边为融江右边为龙江,上为柳江

后来,渔业社的李美鸾与水运社的丈夫结婚,也算门当户对。从此,她便跟着丈夫以运输为生。他们最远到过广州,她记得,那时为了运送一批水泥,他们日夜兼程,“一直朝着大海的方向”,大概航行了半个月才抵达。

如今,李美鸾的一双儿女中,女儿在凤山镇中心幼儿园工作,儿子在外地务工,都没有继承父母的事业。李美鸾也搬到了凤山镇居住,但是每天都忍不住来码头转转,等过了禁渔期就开船捕鱼。

“八龙见于江”的传说

“虽然曾经遭受污染和破坏,但是如今生态渐渐恢复,环境跟我小时候差不多了,还能时常看到白鹭等珍稀动物。”李美鸾骄傲地说,这里生态好、景色美、故事多,吸引了不少游客,这都得益于政府部门对生态的保护和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

李美鸾也曾在回忆中提及“八龙见于江”的传说,但是详细的来龙去脉,她却说不清楚。

“八龙见于江”传说发生的地方

但好在此次和我们一同来到凤山镇三江口的还有柳城县文联主席高志强,他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研究颇深,为我们揭开了层层迷雾。

跟着高志强,我们登上渡船,横跨融江行至龙江,见此处龙江河两岸植被茂盛,河中老牛悠闲地泡着澡。

记者乘坐渡船过河

“别看这里不起眼,‘八龙见于江’就在这里。这还得从痴迷于天文占星学的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说起。”高志强介绍,这位萧皇帝晚年迷恋天文学、占星术。一天,他在宫中夜观天象,之后便老是梦见南方柳星区域有祥瑞。或许是为了取悦龙颜,一大臣进宫对萧皇帝说:桂州始安郡那边传来好消息,在他们辖区内的周水河至三江口的江面上,有八条小龙在戏水,搞得一向波澜不惊的江河,惊涛骇浪,好不壮观。当地很多群众纷纷赶来观看,人们认定“八龙戏水”(史书记载“因八龙见于江而名县”)是天大的吉兆,已经把这周水河都改称之为龙江啦!

萧皇帝一高兴,于梁大同三年(即公元537年) 下诏书在龙江的南岸建龙城县。由于这条龙江是从宜州流经柳城,相传与柳宗元同时代的歌仙刘三姐沿途传歌东下,路过此处传歌,“因此我们柳城人特别喜欢唱山歌,代代相传,千年不衰。”他说。

此龙城县就是现在柳州史学界说的古龙城遗址——南丹古城(滴水古城),现在的凤山镇南丹村南丹屯。

他还补充说,古时,作为县城驻地的凤山,河的东西两岸有八大码头,公侯伯子士农工商不同阶层的人、婚丧嫁娶不同的事,都要对应踏上不同的码头,可见,旧社会礼教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强大。

三江口各沿岸风景奇秀,有趣的是,从凤山镇开山寺望向三江口,可见三江口两侧山川延绵,好似两个巨人分别躺在三江口的两边,十分壮观。这也难怪此地有这么丰富的奇闻传说和文化历史。

乌鸾山下 江水清清

将军打得乡音好

随后,我们调转船头,朝着乌鸾山的方向驶去。站在船头,只见乌鸾峭壁如一幅巨大的“石幕”,垂直插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随着渡船渐渐靠近乌鸾山,“石幕”上的层层纹路清晰展现出来。这常年受河水冲刷、风雨侵蚀的麓石壁,好似古树的层层年轮,记录着时间的沧桑。沿着乌鸾山麓石壁继续往柳江方向行驶,“美水闷”和“鸾山水美”之景便展现在眼前。

鸾山水美石刻

“美水闷”和”鸾山水美“

要了解著名的“鸾山水美”摩崖石刻,还得先从“美水闷”的传说开始讲起。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退休干部兰生葵对三江口周边历史有过研究。

他讲述,“美水闷”是江岸边乌鸾山麓石缝中流出的一口清泉,常年泉水不断,清凉可口。相传,清乾隆年间,凤山是广西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盐商从广东珠江水域乘船而上经过凤山,这里逐渐形成柳州盐商的集散地。有一段时间,当地莫名其妙出现了许多“大脖子”病人。郎中通过诊断,认定为“甲状腺肿”,这是一种缺碘性疾病,便建议当地盐商在盐中加碘,盐商为此犯难。

在一次盐商和郎中的偶然对话中,得知“美水闷”泉水中含碘,便免费供应居民煮饭泡茶,长年累月,患“大脖子”的人越来越少了。“美水闷”的治病功效也越传越神奇。

抗战时期,抗日名将陈烈将军邀请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畅游凤山三江口,饥渴无比的他经过此处,大口地喝下甘甜的泉水,并在旁边的石壁上题写“鸾山水美”四字,这幅书法也是将军生前留给家乡的最后一份珍贵文物。

作家田汉,虎将陈烈,在那乱世中,他们一个湖南的文人和一个柳城的武将,是如何结缘又到此游览的?

高志强告诉记者,这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叫黄嘉尤的文史工作者从田汉先生的遗作中发现的秘密。

被江水冲刷的石壁

具体情节是这样的:早在邓演达组织反蒋同盟时,陈烈就开始认识田汉并经常来往,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陈烈当时还向田汉先生学习求教书法和诗词。抗日战争爆发后,因黄埔同学陈诚向蒋介石保举,陈烈得以出任少将旅长,后因多次战功升为中将14师师长、54军副军长兼14师师长,54军军长。

陈烈上前线后,田汉先生曾先后三次率领抗敌演剧队到前线慰问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的陈烈将军的部队。尤其是1939年日军侵占昆仑关,陈烈奉命挥师回家乡作战,正好此时田汉和抗敌演剧队驻柳州,陈烈过柳州时,邀请田汉一起回柳城县凤山镇探亲。

当时,他们乘船在此短暂畅游,陈列将军为田汉先生介绍凤山城古八景:渔翁晒网,铜磐旋螺,合浦秋波,古潭月夜,乌鸾峭壁,青凤晴霞,牛轭樵歌,鸾州渔火。据说将军还动情地唱起了山歌。

田汉先生则即兴作诗一首相赠:青凤乌鸾夹大河,碧波千顷走轻舸。将军打得乡音好,百战归来唱俚歌。

此诗在当地传唱度极高,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此行竟成了永别。

史书记载:1940年冬,陈烈在富宁拔牙不幸中毒,最后因败血病而病逝,年仅39岁。1941年3月30日,田汉先生专程到南岳衡山给陈烈将军扫墓,并深情地写下一首七律《谒陈烈将军墓》:

粤北曾传虎将名,秋风白马又南征。

岂因烟瘴回锋锐,常为光明作斗争。

清血奈何无药石,埋忠差幸有佳城。

络丝日夜风雷走,犹作翁源杀敌声。

——摘自《田汉文集》第12集

从这里开始,柳江水滚滚向前,奔向热闹与繁华,获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