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的意思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中庸之道的意思是 过犹不及的意思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的意思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23-09-16 07: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过犹不及的意思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2022年4月20日 11:50:58 • 今日知识 • 阅读 281

过犹不及的意思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荀子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宥器》,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有字。孔子有一次去鲁桓公的家庙里参观,他看到有一只倾斜的器皿摆在那里,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皿?”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过这

荀子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宥器》,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有字。

孔子有一次去鲁桓公的家庙里参观,他看到有一只倾斜的器皿摆在那里,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皿?”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过这个东西,它空着的时候会倾斜,把水放到合适的时候就会自动端正过来,但是把水倒满了,它又会翻倒。“中则正,满则覆”,英明的君主都会为此鉴,把它放在自己座位的右边,来警惕、提醒自己。

孔子看到的这个“宥器”,大概就是今天座右铭的来历吧?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孔子说完,回过头来对子弟们说:“把水放进去试试看。”弟子们就把水灌进宥器。果然,当水放到恰当的位置时,䆜器就自动摆正了。可是,把水倒满后,宥器果然翻了过底朝天。

孔子看了,喟然长叹说:“唉!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所有的事物都一样,哪有满盈,而不倾覆的呢?”

子路没听懂,对孔子问道:“老师,有没有让它既能保持盈满,又不会翻倒的办法呢?”

孔子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道也。”一个聪明睿智的人,应该做到大智若愚;一个功勋卓著的人,应该做到谦逊礼让;一个武功盖世的人,即使无人能敌,也应该心存敬畏、不去和人争强斗狠;一个富可敌国的富翁,应该保持谦和低调、谨小慎微。

(挹而损之,挹,是把水舀出来的意思。孔子说:做人就像宥器一样,宥器的水不能放满。加满了水,要把水舀出来一点,这样才能让宥器保持中正),这是宥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啊!”

宥器“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 中是中正的意思,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用,是应用、或者恰当、适度地应用的意思。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有人直接把中庸解释成“中用、好用”,这样的解释,不能说它就一定是错的。但是,儒家所说的“中庸”,是指一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做人做事追求“至诚”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可不是“中用、好用”这么简单。

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无所忌惮也。”君子凡事,都追求中庸,小人的行为刚好相反,小人反对中庸、讨厌中庸。君子之所以选择中庸,是因为君子自省自察、谨慎自律;做人做事,都能做到适度适中,恰到好处;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他们不愿意受约束、随心所欲惯了,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爱谁谁的态度。所以,小人反中庸。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论语》说:在孔子的身上,没有四种毛病,叫“子四绝”:

孔子身上没有的四个毛病是: “毋意(不凭空臆断、不主观),毋必(不绝对、不武断),毋固(不拘泥、不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不自我)。

孔子身上的这四个特点,是标准的“中庸之道”。

比如,“子四绝”中的“毋固”(不拘泥、不固执),这是“中庸思想”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孔子当年在周游列国时,经过一个叫“蒲”的地方,他们被蒲人(当地人)给包围了起来。孔子学生公良孺会武功,而且人高马大,就和对方打了起来。对方就说:“只要孔丘答应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说“好,我答应你们。”

于是,蒲人就退了兵,可是他们刚走,孔子马上就对学生们说:“快,我们赶快去到卫国。”

弟子就问他:“老师,你不是经常说:君子言必信,行必果吗?”

孔子说:“要盟也,神不听。”意思是,刚才是他们要挟我,我才说不去卫国的。在被人要挟的情况下答应的事,神灵都不会去兑现的。

这件事说明孔子虽然讲诚信,但他不呆板、不拘泥、不固执。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还有一件事,春秋时候有个叫尾生的人,这个人历来以直爽和信守承诺著称。有一次,别人去他家里借醋,他家里没有。可是他不说家里没醋,让别人在家里等他。他却从后门跑到邻居家里,找邻居借来醋,再转借给向他借醋的人。

孔子听说后,批评尾生,说:尾生这样的做法正确吗?他算是个正直的人吗?他的做法太刻意、太呆板了。

孔子说的这个尾生后来死了,他是怎么死的?庄子有篇文章叫《盗跖(直)》,这篇文章说,尾生和一个女孩子约会,两个人约定在桥下见面,说好了不见不散。结果这个女孩子却没来赴约,尾生坚守承诺,就一直在桥下等。到了夜里,山洪暴发了,尾生怕女孩子来了,在两人约定的地点找不到他。于是,他抱着桥柱子,站在水中。结果,被大水活活淹死了。

尾生的这种做法,就是太固执、太拘泥,不是“中庸”;而孔子“要盟也,神不听”才符合 “中庸之道”。

所以,《中庸》说“过犹不及”。意思是一件事情,你做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结果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思想。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曾子有一次在瓜田里除草,不小心把瓜苗给锄断了。他的父亲很生气,拿起大棍子把曾子一顿暴打。曾子被打昏了过去,好久才醒过来。但是曾子一点都不生气,还假装着很高兴,对父亲说:“刚才是我不好,惹您老人家生气了。还劳您费力,用这么大的棒子教育我,只是这根大棒太重了,没累着您吧?”

晚上,曾子回到家,故意在房间里大声唱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没事,免得父亲担心。

曾子这样,听起来很孝顺,但孔子很生气,他对他的弟子们说:“曾参再来我这里,你们不要让他进来见我!”

为什么呢?孔子说:从前舜帝的父亲瞽叟,要杀舜帝时,舜帝撒腿就跑。舜帝的做法是“小杖受,大杖走”。他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忍着。如果用大棒子打他,他马上就跑。这是因为舜帝担心,如果父亲真的把他打死了,父亲不是一辈子都要背负为父不慈的罪名、被人指责吗?

这是《中庸》思想里的“变通”。凡事都要懂得变通,做到不偏不倚。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还有一件事,是《吕氏春秋》里记载的。

鲁国当时有这么一项规定,凡是鲁国的人在外国沦为了别人的奴隶,如果有人把他们赎回来,不仅这笔赎金可以在国库中报销,还可以拿到一笔奖金。

结果,子贡从外国赎回一个鲁国的奴隶。因为子贡是做生意的老板,这点钱在他那根本不算什么,所以,子贡不愿意去国库报销,也没有去领那笔奖金。

孔子听说后,又不高兴了,他骂子贡,说:“你这样做,以后还有人愿意把鲁国的奴隶赎回来了吗?你如果拿了这笔钱,别人并不会说你贪财;相反,如果你不拿这笔钱,以后别人也都不好意思去拿。这样的话,谁还愿意再去把鲁国的奴隶赎回国呢?”

子路和子贡的做法就不一样,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掉进河里快要淹死的人。这个人被救上来之后,对子路非常感激,送了一头牛给子路作为感谢。子路也不客气,就把牛收下了。

孔子说:“子路做得好啊!他这样做,别人也会跟着他学的。从此以后,鲁国就会出现很多像子路这样见义勇为的人了!”

这件事说明的,也是“中庸之道”:适度、适中。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这个淳于髡和当年稷下学宫里的淳于髡,名字一样,但不是同一个人。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清,这是礼制上的要求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掉进了水里,该怎么办?”

因为《礼记》中有明文规定“男女不杂坐,嫂叔不通问”,男男女女不能混杂着坐在一起,嫂子和小叔子之间不能经常来往,连说话都要注意。所以,淳于髡的意思是,如果嫂子掉到了水里,小叔子应该去救她,还是不去救她?如果救她的话,小叔子就难免和嫂子有身体接触,这不是不符合“男女授受不清”的礼制规定了吗?

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如果嫂子掉水里了,你不去救她,你就是猪狗不如的豺狼;虽然说男女授受不清,是礼制;但救嫂子,却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对待的变通之举。”

这就是“中庸”思想中的:“通权达变”。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当然,中庸之道不仅仅只有这些。

我们更不能把“中庸”理解成“折中、妥协、圆滑和无原则”,这样理解“中庸”是不对的,这是老奸巨滑的人对“中庸”的断章取义;也是明哲保身的人,借“中庸”之名,在为自己的消极行为,自圆其说而已。

子思把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完整的梳理,最终形成儒家高屋建瓴的“中庸”理论体系。

在《中庸》这本书里,子思把“中庸”归纳为三个原则和一个核心思想。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一两句能够说得清楚的,我们在以后给大家讲《中庸》时,再专门和大家聊。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中庸》的三大原则,分别是:慎独、忠恕和至诚。

第一个原则是慎独:君子慎独。

所谓的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处、没有人看到你的时候,仍然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样需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曾子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会谨慎地要求自己。小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小人自己做了坏事,心里有鬼,一见到正人君子,他们连看人的眼神都躲躲闪闪。表面上看起来,装作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样子,其实在别人看来,就像能把你的五脏六腑看穿一样。

小人与其这样躲躲闪闪、做贼心虚,为什么不能像君子一样,坦坦荡荡、光明正大呢?

所以,曾子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中庸》一开篇就提到了“慎独”,他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修身明道的正人君子,即使一个人独处、在没有人看见他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谨言慎行,时刻保持一颗戒备、敬畏的心。

君子的良好品质,是从每一个细节、最细微之处,都能够得到体现和彰显出来的。所以,君子要懂得慎独。

有这么一个故事。

说有一天晚上,卫灵公和南子一起坐在王宫里,这时候从外面传来马车的声音,马车到了王宫门口停了下来,过了一会马车又走了。

南子说:“刚才坐在马车上的人,一定是蘧伯玉。”

卫灵公觉得很奇怪,问道:“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南子说:“我听说做臣子的,经过君王的宫门时,即使他没有见到国君,也要下马,对着王宫行礼。真正的君子,即使在没有人看见他的地方,也会保持自己的品行和修养。蘧伯玉是卫国真正的君子,既仁义又知礼,既谦卑又谨慎。他一定不会因为这是晚上,没有人看见他,他就违背礼制、不给您行礼的。

卫灵公跑出去看:刚才从门前经过的人,果然是蘧伯玉。

卫灵公回来后,和南子开玩笑,说刚才过去的那个,不是蘧伯玉,是另外一个人。南子听了,连着向卫灵公两次下拜。

卫灵公不理解,问南子:“你为什么要拜我?”

南子说:“我这是替大王您高兴啊!原来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君子,现在看来,卫国还有一个和蘧伯玉不相上下的人。大王你身边有两个君子、两个贤臣,这对于卫国来说,真是天大的福气。”

蘧伯玉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君子慎独”。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他都能做到表里如一、问心无愧。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中庸》的第二个原则:忠恕、宽容

忠恕思想,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虽然儒家“严以律已” ,但他们同时更强调“宽以待人”。

孔子有个学生叫卜商(bǔ补),卜商是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子学生中,七十二个贤之一。这个人的形象有点像香港影星粱朝伟,既忧郁、又高冷。但卜(补)商这个人吝啬、很小气。

有一天,下着大雨,孔子想出门,但又没带雨伞。卜(补)商有雨伞,但孔子不向他借。后来,别人问孔子为什么不找卜(补)商借伞?

孔子说:“卜商这个人很小气,又吝啬。我向他借伞不是在为难他吗?他借伞给我,肯定心疼;不借给我,他的面子又过不去。我向他借伞,却把他陷于了两难之地,这样的做法,是谓不仁。”

孔子善解人意,“与人为善,替人着想”,这就是“中庸”的第二个原则:忠恕、宽容。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还有一次,孔子和子路在路上看到一个孝子,这个孝子为他的父母守孝三年,刚好那一天,他守孝期满。这个人就像刑满释放、刚刚获得了自由一样,很开心、很高兴,一边走,一边唱着歌。

子路不以为然,指责他说:“你这个人也太着急了吧?丧期刚过,就开始唱歌了,至于吗?”

孔子说:“他守孝三年,孝期已经过去了,这符合礼制,他唱歌没什么不对啊。”

但是,等那个孝子走后,孔子却又说:“这个人是急了点,要是再等一个月,再唱就可以了。”

这件事,说的也是“忠恕和宽容”:给人留面子,不当面指责别人。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第三个原则是至诚:至诚尽性。

至诚,是“中庸之道”贯穿始终的思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至诚,是指绝对的真诚,不带有任何的私心杂念;

尽性,儒家讲的“性”,指的是人的天性。儒家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保持至诚、纯真的初心,才能体现出我们原本至善的天性。所以,孟子说“至诚通天”。

“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锄)狗。老天没有私心,也不偏心。它真诚、平等的对待一花一草、一树一木。

无论是春夏秋冬、酷暑严寒,还是风雨雷电,和风暖阳。它们对待自然界里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真诚和无私的。它们不会因为喜欢谁或偏向谁,而有所偏私。正是因为天地的至诚无私,才造就了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万物苍生。

所以,天道的法则是无私、是至诚。人道的法则,也应该像天道一样。至诚的人,不会勉强自己去做违心的事,也不会去计较算计、患得患失。他们只需保持一颗至诚、无私的心,就可以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的行为标准。

至诚的人,就是圣人。圣人以至诚之心,彰显至善的天性,践行至善的美德,完成至善的事业。

这就是《中庸》的第三个原则。

《友说国学》第12集: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谢谢大家。

我是陈竹友

这里是一百讲坛:友说国学

【版权声明】汽车时代网提醒您: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过犹不及的意思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信息时,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chief-editor#autotimes.com.cn,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

赞 (0) 生成海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