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下载智能地图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3-12-20 01: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卫生

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佛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卫生健康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7日      

目  录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4

  一、“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状况………………4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6

  三、“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8

第二部分 规划策略………………………………………………19

  一、指导思想…………………………………………………19

  二、基本原则…………………………………………………20

  三、发展目标…………………………………………………21

第三部分 重点任务与主要措施…………………………………24

  一、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健康优先战略……………………24

  二、预防为主,完善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28

  三、价值引领,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6

  四、固本赋能,筑牢医防融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40

  五、创新发展,打造珠江西岸的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42

  六、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迈向新高度………46

  七、协同联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0

  八、多元共生,培育优势互补的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53

  九、普惠可及,优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55

  十、人才强卫,强化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建设…………61

  十一、智慧融通,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提质升级

     ………………………………………………………63

  十二、科教兴卫,加快医药科技创新和医教研协同发展…66

  十三、放管结合,提升卫生健康全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68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69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69

  二、完善卫生投入政策………………………………………70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70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70

  五、做好规划实施……………………………………………71

佛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全面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全力推进健康佛山和卫生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佛山2030”规划》等,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状况

  “十三五”期间,佛山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落实国家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健康佛山和卫生强市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各项工作任务进展良好,总体成效显著,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一)重点指标与试点工作。

  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高。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35岁,比2015年增加1.88岁,婴儿死亡率从2.25‰下降为1.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06‰下降为2.53‰,孕产妇死亡率为8.77/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地区)水平。

  2.卫生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约422亿元用于支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近3年,全市医疗卫生领域财政投入资金年均增长18.49%,高于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长幅度。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5.98%提高到2020年的10.55%。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由2015年的人均693元提高至2020年的1283元,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自2015年的31.58%下降到2020年的26.44%。

  3.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281家,比2015年增加54.64%。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三级医院数量仅次于广州市和深圳市,排名第3位。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3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2.96人,分别比2015年增加0.22人、0.41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05张,比2015年减少0.41张;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6.45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师数2.87人,分别比2015年增加0.29人、0.84人。本科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到49.56%,比2015年增加5.91个百分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从9.46%提高到10.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保持较高水平。“十三五”期末,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31.95/10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6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76.72%,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74.7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1.63%,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207.13/10万,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4.33/10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96.27%,均高于国家要求。

  5.群众健康意识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7.1%,较2016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1.99%,比2015年提高8.81个百分点。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8.89%,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6.多项试点工作得到认可。“十三五”期间,佛山市承担了3项国家试点:电子健康码普及应用试点、医联体试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试点;承担了4项省试点: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试点、卫生健康“互联网+监管”试点。各项试点工作在探索与创新中突破落地,取得较好工作成效。

  (二)八项重点任务开展情况。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战略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市区联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落实“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因时因势精准实施防控策略。遵循“四早”“四个集中”原则,全力救治患者,用3个多月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确诊病例100%治愈,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先后派出5批援鄂医疗队员共352人,占广东省驰援湖北医疗队员的14%。

  2.健康佛山行动启动实施。成立健康佛山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佛山2030”规划》和《关于推进健康佛山行动的实施意见》,实施健康知识普及等18个专项行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全市国家卫生镇覆盖率83%,省级卫生镇全覆盖,共创建省卫生村1605个,市级健康村(居)404个,健康社区154个,1011个单位和131,424个家庭成功创建为“健康细胞”。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1)分级诊疗工作取得进展。建成9个城市医联体,医联体网格化覆盖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域内住院率近年稳定在95%以上。探索医—康—护服务模式,打造康复服务特色,医康护服务延伸到居家患者。

  (2)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2017年率先在全省同步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启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人事薪酬、绩效评价、医保支付、药耗采购、综合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全市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大力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成为广东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市直公立医院党委设置全覆盖,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公立医院党建不断加强,市及各区均已成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推进医院党建工作。

  (3)全民医保制度提质增效。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普通门诊按“总额预付”方式结算,门诊特定(慢性)病种按“项目付费”方式结算;六类重性精神疾病住院和家庭病床按“床日平均定额”方式结算,其它疾病住院按DRG方式结算。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实行市级统筹。积极发展各类商业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4)药品供应保障规范有序。落实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加强药款结算监管。深化药品供应领域改革,落实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开展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实行疫苗一票制管理,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督促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严格执行“两票制”管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药品安全信用系统建设,全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探索总药师制度试点建设。

  (5)综合监管机制不断健全。推进综合监管制度体系与长效机制建设,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深化医药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以事前审批为主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医疗机构信用监管,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类综合监督制度。积极推进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行为专项治理联合行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应用。

  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立以三级综合医疗中心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75%的镇(街道)所辖区域内设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基本形成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公立医疗为主导,非公立医疗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办医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办医疗机构门诊量占比从2015年的14.53%提高到2020年的17.28%,民营医院住院量占比从15.45%提高到18.15%,一批民营医院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全市医疗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对口支援工作卓有成效。

  (2)医联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由9个医疗联合体构成的城市医疗联合体网格化布局,实现镇(街道)全覆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等医联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南海区按照医疗机构地域分片区联网组建医疗集团;顺德区采取“政府办,大学管”模式共建“高校—区、镇(街道)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紧密型医教协同医联体;禅城、顺德区重点探索医养结合管理模式。

  (3)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大力推进。大力支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等3家重点建设单位和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等8家培育建设单位建设,推动建成国内省内一流医院、一流专科,进一步提升临床疑难复杂重症疾病诊疗水平、临床医学科研水平、医学人才培养能力。高水平医院建设不断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初见成效,重大疾病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已建7个国家级重点专科、68个省级重点专科。

  (4)重大疾病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启动佛山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建设“五大救治中心”,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为抓手,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联动急救网络、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全市建有9家国家认证胸痛中心和11家省认证胸痛中心,2家为省级示范基地;建有2家高级卒中中心、5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和4家防治卒中中心。

  (5)医疗安全管理得到强化。组建24个医疗质控中心,2019年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在国内率先建设检验结果互认技术平台。推行临床路径管理,100%三级医院和89%二级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临床路径管理率43.38%。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动规范日间手术服务,4家医院被评为2019年度广东省示范医院。医疗技术管理进一步强化。全面加强院感工作,院感防控培训10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平安医院创建实现全覆盖,2018年我市被评为全国创建“平安医院”活动表现突出地区。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与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124家,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能够按要求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各区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改革,激发基层活力。

  5.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体系逐步健全。

  (1)推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方案。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20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核增人员编制88名。出台《佛山市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健全市、区、镇(街道)三级应急组织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区域联动工作机制。完成全市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冷链配送系统升级改造和178 家预防接种单位标准化建设。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有力推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提高至74.78元,精细化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估工作逐步转向常态化。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由2015年的13类增至2020年的29类,已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落实精细化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估,形成以任务完成数量、质量为基础的绩效评估体系。示范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高于国家要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103个,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77%。

  (3)重大疾病防控能力继续增强。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2015年的464.50/10万下降至2020年的231.95/10万。乙肝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269.66/10万下降至99.71/10万。提前两年通过了消除疟疾省级考核验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较大成效,达到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目标。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加强,建成各类预防接种单位178家,实现了接种门诊全覆盖,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创新发展,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98%以上,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卡介苗、脊灰、麻疹、乙肝等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9%以上,连续24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26年无白喉病例报告,麻疹、百日咳、风疹、乙脑、流脑等疾病的发病、致残与死亡均控制在较低水平。2016—2019年期间,3年在全省预防接种管理工作调查评估中获前三佳绩,2018年全省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督导评估综合排名第1。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全面提升。落实省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三个指引”,持续推进我市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建成佛山市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卫生应急队伍2支共60余人,各区建成1支规范化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卫生应急队伍;在全省率先建成广东省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队伍(佛山)和广东中毒急救分中心(佛山),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依托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建设规范化的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卫生应急队伍,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水平。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健全,全市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建成PCR实验室,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成为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络实验室、全省病原微生物监测和应急检测合作实验室,具备48小时内完成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非典、鼠疫和新冠肺炎等重点病原体的检测能力。

  (5)职业健康、精神卫生、无偿献血、健康促进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设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等三个质量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项目、放射卫生“三同时”项目、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等职业健康工作综合评价在全省保持领先。强化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质量,全市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在全省排名前列。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无偿献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的双百目标,连续8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连续8次荣获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全市五区均启动广东省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顺德区获评国家级健康促进区。

  6.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1)中医类重点专科建设成绩斐然。将佛山市中医院列入“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单位;全市有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7个[其中2个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6个,广东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23项,省级及以上中医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48个。

  (2)中医药服务全面覆盖基层。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有中医馆,全部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和中医诊疗设备。各区均拥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承担区域内中医人才培养的功能。2015—2020年,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从13.02%提高到17.54%。

  7.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扎实推进。

  (1)家庭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贯彻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推动计划生育服务转型。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扩大奖励对象范围,提高奖励标准,“十三五”期间共发放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13.55亿元。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精准扶助服务。禅城、南海、顺德区被评定为省级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南海区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区和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积极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

  (2)老龄健康工作实现新突破。推进政府出资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制度,保费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获颁全省“达标优胜奖”和“卓越领航奖”。推进老年人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优待证办理效率不断提高。积极营造敬老爱老氛围,3个单位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6人获得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提升全市医养结合能力建设,顺德区均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省卫生健康委评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均安镇开展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被省委深改委作为省基层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复制,全省医养结合现场会在均安镇召开。禅城区普南社区、三水区沙头社区成为国家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单位。

  (3)妇幼健康工作迈上新台阶。佛山市妇女儿童医院于2020年全面启用。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提升儿童医疗服务资源和服务水平。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8.89%。积极开展助产技术服务分级管理工作,建立区域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对全市产科、儿科建设与发展进行专项督查,提升产科和儿科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南海区被评定为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

  8.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1)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打造集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卫生健康服务综合平台。全面推进以电子健康码为主索引的信息便民攻坚行动,获评广东省唯一“全国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优秀案例”。完善“一个中心+三大数据库”整体架构体系,制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标准规范,实现卫生健康数据跨机构跨区域互通共享互认。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应用,推动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智慧医院建设迈上新台阶,移动诊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监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14家三甲医院互联网医院提供诊疗咨询服务。公共卫生信息化在移动献血预约、心理咨询、移动学生健康监护、孕产妇线上预建档、线上家庭医生签约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

  (2)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共建有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省卫生健康委认定3个、市级认定35个。“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获得各级医学科研立项课题459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立项94项,省科技厅课题立项101项,省卫生健康委和省中医药局203项。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9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

  (3)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加大。开展全市医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杰出医学人才、医学骨干人才遴选工作,评审出10名“医学领军人才”、1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和156名“医学骨干人才”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对象。推动佛山名医扶持认定工作,对首批30名“佛山名医”每人给予30万元经费扶持。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全科医生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水平。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均低于珠三角地区平均值,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低于全省平均值。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和三级公立医院,二级、三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多发和慢性病、康复的诊疗业务。儿科、产科、老年病、精神病、康复等专科资源以及高水平、个性化医疗健康、高层次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人难、留人难问题仍然存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激励、培养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医联体建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主动开展技术和服务协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的机制尚未充分建立。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受人员编制等因素限制,不同程度存在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支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不足,专业技能有待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仍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卫生应急体系不够健全。

  (三)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市级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不足,区级平台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数据标准与数据质量需要改善,数据源及标准应用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有待加强。市内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缺乏,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存在短板。

  (四)不同层级和部门政策协同联动有待完善。市、区、镇(街道)卫生健康管理职能有效划分、协同联动不够,市级统筹引领改革发展与区级政策衔接程度和落实力度有待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有所制约。健康佛山建设的组织体系、跨部门协作推进机制有待健全,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常态化的督促考核机制和激励问责机制亟需完善。各项医改政策之间的系统性、协调性仍需加强,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和公立医院自主运营权有待进一步理顺,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医保尚未有效形成对医疗行为、费用的引导和管控,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人事编制和薪酬等改革需要加快推进,全行业监管制度未能全面有效建立。

  三、“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形成广泛共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和落实健康中国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全社会的重要共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也凸显了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带来全新机遇。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I技术、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着数字经济与医疗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和新业态逐渐涌现。疾病预防、检测、诊断和治疗模式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和远程化的方向发展,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将可能大幅提高,数字经济正在为医疗产业的变革和升级注入新动能,科技创新赋能健康行业已是大势所趋。

  (三)卫生健康服务提供模式面临转型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疾病谱转变、生育政策的调整,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多层化,对“十四五”期间健康服务质量、类型等提出新的要求。需要综合权衡全市人口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新增境内外人群的高质量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以及珠三角地区人口的流动就医需求,并基于这些需求,增加健康服务的多元化供给。

  (四)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仍然较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转型,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居民疾病谱出现新变化,疾病流行呈现新特点,传统的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发突发传染病时有发生,境外输入传染病风险加大,慢性非传染疾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各类疾病负担依然沉重,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更加艰巨。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佛山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邻近香港、澳门、深圳,与三地高铁(轻轨)车程均在1个小时以内,疫情输入风险加大。

  (五)卫生健康筹资保障面临新常态。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规模对公共服务的制约因素凸显,政府对卫生健康领域的投入保障面临挑战。

第二部分  规划策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为根本目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网络,深入实施健康佛山行动,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努力创造高品质健康生活,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健康公平,全力推进健康佛山和卫生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把佛山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健康优先,预防为主。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把保障人民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加快推动健康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工作重心下沉。

  (三)坚持价值导向,协同整合。建立以人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完善“医防融合”“医养结合”“医育结合”“体医融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为全市人民提供协调、连续、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四)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对标国内省内一流标准,将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研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程。

  (五)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切实落实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领导、保障、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健康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卫生和健康需求。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健康佛山建设和卫生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卫生健康体制机制趋于成熟定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网络更加健全,基层网底更加牢固、均衡、有活力,城市韧性水平明显提升,医防、医养、医育、体医更加融合,健康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健康服务环境更加优化,智慧健康应用体系和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并位于全省前列,韧性、智慧、高质量、全赋能的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极点基本建成。

  到2035年,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更加协调。

  (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目标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

82.35

≥82.4

预期性

2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

8.77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