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重工(600320)公司经营评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振华重工效益怎么样 振华重工(600320)公司经营评述

振华重工(600320)公司经营评述

2024-05-26 14: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公司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央企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切实履行《公司法》《公司章程》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全面践行“1544”总体发展思路,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要经营指标稳步增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329.33亿元,同比上升9.08%;归母净利润约为5.20亿元,同比上升39.80%。港口机械业务新签合同额为36.0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59%。海工和钢结构相关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9.84亿美元,其中钢结构业务新签订单为4.70亿美元。  公司市场开拓持续推进,港机业务发展蹄疾步稳,海工业务开拓稳扎稳打,钢结构业务发展实现突破,多元业务发展成果丰硕;通过积极开展内部资源托底、外部资源扩充等方式,产能提升富有成效,强化生产计划执行与物资保供,项目履约有效提升;运营质效稳中向好,通过公开招标、盘活存量资产、加强供应商寻源开发和过程管控、优化财务资金管理等,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创新智造稳步推进,全年新增297件专利,牵头、参与5项国际标准,布局38项核心技术、装备、软件研发,强化创新激励力度,加快自动化、智能化产线改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风险管理不断加强,优化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开展“合规管理深化年”工作,企业稳定发展基石进一步夯实。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外向型企业,公司的供应链安全稳定、属地化发展等仍面临挑战。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当前,国家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目标引领全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为公司更好融入全球化发展,用好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创造了条件。  从公司业务所处的行业形势来看,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港机业务方面,随着全球港口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港口升级改造迎来新机遇,但国内港口加快集团化整合,国内其他港机企业竞相追逐,竞争日益激烈,对成本、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流机产品市场空间巨大,且标准化程度较高。海工业务方面,传统油气海工市场正在逐步复苏,国际油价将中长期处于高位,海工装备市场从中受益。钢构业务方面,国家加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城市化进程提速,钢构桥梁市场需求增加,但国内市场整体呈低价竞争态势。新产业方面,公司涉及的领域,如装配式建筑、光伏、电梯加装、机电工程等市场前景较好。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为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上海和江苏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在全球设有多家海外分支机构,拥有20余艘6万吨至10万吨级整机运输船,可将大型产品整机运往全世界。当前,公司产品已进入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坚持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为目标,聚焦稳步增长、项目履约、降本增效、改革创新、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持续巩固港机、海工、船运等传统核心业务,不断加快发展“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风电、智慧停车等成长型业务,倍增发展创新及后市场服务业务,适度发展投资金融业务,努力探索新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港机业务发展蹄疾步稳。岸桥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70%,连续26年保持世界第一。签订全年单体合同额最大的沙特NEOM新城码头港机项目;公司纯电跨运车首次打入马士基市场,混动跨运车成功打入迪拜世界欧洲市场。  海工业务开拓稳扎稳打。发展海工装备设计制造、核心配套及升级服务市场,成功签订国内首艘旋转式打桩船项目,以及多艘高规格起重船;成功进入核电领域龙门吊市场,承建国内核电系统首个1600吨龙门吊项目。  钢结构业务发展实现突破。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公司承建的国内第二座、福建省首座全桥预制装配化跨海大桥厦门翔安大桥全线通车,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澳大利亚西门隧道主桥钢结构完工发运;“一带一路”共建成果西非科特迪瓦桥顺利通车。公司在钢桥梁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多元业务发展成果丰硕。成功吊装全球最大粤电青州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巩固国内海上风场和船厂吊装市场龙头地位;围绕主责主业,积极研究布局港口自动化立体堆存市场,交付国内首个商品汽车自动化立体仓库;成功研发行业领先的集卡立体车库,稳步开拓城市停车业务,中交重庆两江停车设备通过验收。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自主研制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集装箱岸桥、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双向防摇系统等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动了全球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技术升级,成为全球港机发展的风向标;成功打造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码头——中远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港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公司提供的自动化码头装备及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近60个自动化码头项目,占全世界自动化码头70%以上;打造了世界起重能力最大的全回转起重船“振华30”轮,助力港珠澳大桥世纪工程建设;制造了被世界桥梁界视为高难度项目的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全部钢结构。  2、引领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部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3925件,拥有有效专利2169件,国际授权61件。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专业研究机构和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发关系,形成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发创新平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坚持价值创造和数据驱动相结合,推动数字化建设、智能化转型升级,确立运营管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运维服务四大数字化发展领域,打造以装备自动化与运营管理数字化为核心的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协同平台,促进产业发展“升维”。  公司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装备制造发展方向,不断推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攻克港口机械大型高效、绿色低碳等核心技术,推出全桁架大梁岸桥和全电动轮胎吊等新机型,构建起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攻克码头生产管控系统核心技术,首创融合设备管理系统(ECS)的码头操作系统(TOS),系统集成能力全面提升。发布绿色单机新品,ModeSASC高速自动化轨道吊实现超轻量化设计。在智能感知无轨导航技术上取得国际领先成果,全球首创融合定位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无人导引车等产品及技术进一步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公司建造的“天鲲号”实现了我国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核心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挖泥船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上重型起重装备全回转浮吊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和数字化的供应链平台  公司充分发挥在海内外相关区域的优势,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青睐。公司不断加强海外机构的全球化网络布局,已在全球布局多家海外区域中心,与当地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不断发挥属地化优势。公司通过覆盖全球的经营服务网点,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一体化和精益化经营与全寿命周期的服务。公司在世界各地现场,拥有超过1000名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与完善的备件服务支持,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世界供货。公司下属子公司Terminexus打造了港机行业首个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稳中有升,主业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29.33亿元,同比增长9.08%;归母净利润约为5.20亿元,同比上升39.80%;基本每股收益0.10元,同比上升42.86%。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宏观局势分析  从宏观大势看,“时”与“势”总体有利。一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释放新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二是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深化拓展国内区域市场,加快推进高水平走出去,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公司优化结构布局、优配资源要素带来了新契机。三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公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2、行业形势分析  从行业形势看,“危”与“机”交织共存。传统装备制造市场同质化竞争趋于白热化,利润空间收窄,增强装备高端升级、系统集成、自主可控、基础配套、软硬一体、服务增值、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与精益生产能力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装备制造业正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牵引,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加快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总体发展思路  以“1544”总体发展思路为战略指引,逐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坚决锚定建设三型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抢抓全球与国家发展机遇,巩固和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全面实现目标。奋力耕耘“五类业务”,扎实推进“四条主线”,着力提升“四种思维”能力。  2、产业发展举措  (1)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主责主业。港机业务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谋篇布局,拓展港机产品系列,加快5G、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加大重点技术攻关力度,强化与全球重要客户的长期伙伴关系,从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升级,持续巩固港机业务行业龙头的地位与规模效益。海工业务密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动向,同步推进海工产品的市场推广与技术革新,把握与重要客户的对接合作机遇,持续落地各类工程船、起重船、风电安装(运维)船等优势项目,提升海工项目生产履约与成本管控水平。船运业务在全面提升船队管理、保障自身产品运输的基础上,抓住航运复苏、海上风电建设、境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提高行业竞争力与企业规模效益。  (2)加大资源投入发展成熟新业务。抓住“新基建”、“双碳”行动及城市转型等机遇,加大资源投入发展钢结构、海上风电、立体停车等成熟新业务。发挥公司在钢结构制造运输等领域的优势,加大内外部生产制造资源布局,推动在国家重点区域以及海外钢结构市场的标杆项目落地。抢抓国家新能源发展契机,发挥公司在海上风电装备运输安装等领域的独特竞争力,加大与行业优秀企业的专业合作,进一步深挖广东等国家重要区域以及海外区域的风电市场潜力,力争中标更多标志性总承包风电项目,探索风电场运维市场相关业务。发挥公司已建或在建的标杆停车项目示范效应,进一步发挥装备与技术优势,逐步探索构建智慧停车全场景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3)积极探索主业相关新赛道。抢抓全球港口码头老旧港机设备更新改造机遇,超前谋划、全面经营,力争在港机设备更新改造领域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的有偿增值服务,提高后市场服务规模效益。以港机设备更新改造为立足点,以Terminexus线上备件服务平台为基础,逐步打造集设计、咨询、采购、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以数字化服务为主要载体的新业务增长极。  (4)适度发展主业相关投融资业务。发挥公司品牌、资源、融资成本低等优势,围绕主业、找准时机,把握好特定优势、特定区域、特定合作伙伴开展投资与金融业务。积极参与公司主业相关的国内港口重要客户与配套件供应商的股权投资;投资参股海上风电、钢结构、停车库等风险低、效益平稳的投资项目等。  (5)稳妥有序推进其他业务。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发展优势、投入产出等要素,进一步探索研究与稳妥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业务。装配式建筑业务发挥公司在设计、钢结构制造等领域的优势,积极落地装配式钢结构标杆项目。海洋经济、民生工程、新能源等领域要加强形势分析,加快培育公司差异化优势,升级业务资质,积极跟进与落地公司优势明显、效益可观的项目。  (三)经营计划  紧扣“高质量发展提升年”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港为基、以钢为纲、以质为根,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1、紧跟行业发展  加快高端化发展,抢抓传统装备产业向高端化升级机遇,围绕自动化码头建设和改造升级,强化集成应用和创新;加快智能化发展,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推进组织、设备及关键工序数字化链接;加快绿色化发展,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2、健全经营体系  健全集约经营体系,树牢“全公司一盘棋”,优化总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理顺各层级组织责权利和管理关系;健全一体化经营体系,贯穿科研、设计、采购、制造、运输、安装、运维等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提升装备制造一体化服务能力;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服务效能。  3、加强市场开拓  在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细分市场、增量市场开拓,加大绿色低碳设备、自动化码头改造、电动流机等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持续推广产品标准化、模块化建造,加快推出轻量化港机产品;持续开拓海工市场,深耕特种施工船舶等细分领域,巩固海工旗舰产品核心竞争力,适时推进国际海工市场开发;打造钢结构市场核心竞争力,大力拓展重特大钢构市场,提升资质,加强成本、产能、技术、模式、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加快探索相关新兴产业,进一步研究新能源、港口自动化立体堆存和港机配套等产业,建设战略合作伙伴资源库,完善合作机制。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以及航运业所处的行业周期密切相关,目前世界经济局势的复杂与困难依然存在,地缘政治、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脆弱的宏观经济、日益增长的通胀和不断攀升的债务危机,将持续影响全球贸易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及时识别系统性风险,并提前做好各项应对风险的预案。  2、利率和汇率风险  公司面临的利率变动风险主要来自带息负债,同时一定比例的境外业务使得公司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汇收支。公司密切关注汇率变化,优化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坚持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将汇率波动纳入日常财务决策中,将汇兑成本考虑进项目成本,防范汇率波动对经营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实现稳健经营发展。  3、供应链安全  公司作为外向型企业,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问题依然严峻,公司将持续全面深化供应链管理,整合内外部资源,推进供应链系统性建设,着力提升公司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供应自主可控性,加快提升组装电控、电缆卷筒、电梯等关键系统,打造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全球知名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为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并在上海、南通等地设有多个生产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公司的主营业务涵盖港口机械及服务、海洋重工、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运输安装及新产业等多个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锚定“高质量发展深化年”的工作目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市场开拓乘势上扬,生产管理攻坚拓源,运营情况企稳向好。2023年1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34.09亿元,同比增长7.30%,港口机械业务新签合同额为27.6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86%。海工和钢结构相关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2.5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4.42%,其中钢结构业务新签订单为2.32亿美元。  港机业务增势强劲。市场版图进一步扩大,公司与危地马拉正式签约4台跨运车,标志着产品进入第107个国家和地区。境内业务加快开拓,中标上港集团罗泾码头14台岸桥与31台轨道吊等重大项目,主业底盘进一步夯实。  海工业务稳定发展。中标中铁建港航局5000吨起重船、正力海工3500吨风电平台、二航局5500吨起重机与起重船等项目,签订国内核电系统首制1600吨龙门吊项目,持续提升市场影响力。钢构业务展现品牌声誉,中标温州市域铁路6万吨永宁大桥项目。船运业务挺进新能源运输高端市场,中标美国DEME风电期租项目。其他新兴业务发展有序推进。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扎实推动稳增长、强创新、促改革、优管理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公司稳增长态势持续巩固,主要经营指标保持健康增长,市场开拓有力有效,履约能力持续提升;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出台科技创新“硬核十二条”,健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ERP二期正式上线,推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供应链控制塔等项目,加快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能力和数字化水平;促改革发展活力彰显,延伸推进国内区域中心等基层单位改革,理顺体制机制和相关管理界面,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优化考核模型,开展专项激励,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优管理治理基础夯实,启动“五型”总部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持续完善法律、合规、风险、内控“四位一体”大风控管理体系,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国际环境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变动风险,供应链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同时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呈现指标波动和预期波动的“阶段性复苏”特点。但中央支持实体经济信号明显,需要及时把握政策机遇。总体看,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公司业务所处的行业形势来看,港机市场方面,短期看存在一定的行业周期性波动;长期看,各大港口都已制定“2030”脱碳减排计划,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备件及服务关注度日益提升。海工市场方面,全球海工市场随油价波动重新迈进新周期,需求稳步回升。海上风电市场方面,超大风机将成为发展方向,全球海上风电到2030年仍有250GW的增量,并伴随着开发规模逐步增大,衍生运维领域装备业务。  下半年,公司将认清形势,瞄准定位,聚焦做大经营增量、提升生产产能、改善运营质效、增强创新与智造能力、抓好改革深化提升和管理提升,全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以及航运业所处的行业周期密切相关,如今世界经济局势的复杂与困难依然存在,地缘政治、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脆弱的宏观经济、日益增长的通胀和不断攀升的债务危机,将持续影响全球贸易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及时识别系统性风险,并提前做好各项应对风险的预案。  2、利率和汇率风险  公司面临的利率变动风险主要来自带息负债,同时一定比例的境外业务使得公司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汇收支。公司密切关注汇率变化,优化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坚持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将汇率波动纳入日常财务决策中,将汇兑成本考虑进项目成本,防范汇率波动对经营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实现稳健经营发展。  3、原材料供应风险  公司作为外向型企业,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问题依然严峻,公司将持续全面深化供应链管理,整合内外部资源,推进供应链系统性建设,着力提升公司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供应自主可控性,加快提升组装电控、电缆卷筒、电梯等关键系统、重要配套件国产化率,打造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先进的产品及技术  公司自主研制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集装箱岸桥、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双向防摇系统等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动了全球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技术升级,成为全球港机发展的风向标;成功打造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码头——中远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港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公司提供的自动化码头装备及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近60个自动化码头项目,占全世界自动化码头70%以上;打造了世界起重能力最大的全回转起重船“振华30”轮,助力港珠澳大桥世纪工程建设;制造了被世界桥梁界视为高难度项目的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全部钢结构。  2、引领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部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专业研究机构和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发关系,形成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发创新平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公司建造的“天鲲号”实现了我国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核心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挖泥船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自主研发行业内首个产品设计仿真领域的智能工业软件,深化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融合发展。“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上重型起重装备全回转浮吊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和数字化的供应链平台  公司充分发挥在海内外相关区域的优势,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青睐。公司不断加强海外机构的全球化网络布局,已在全球布局多家海外区域中心,与当地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不断发挥属地化优势。公司通过覆盖全球的经营服务网点,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一体化和精益化经营与全寿命周期的服务。公司在世界各地现场,拥有超过1000名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与完善的备件服务支持,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世界供货。公司全资子公司Terminexus打造了港机行业首个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重要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公司法》《公司章程》所赋予的职责和义务,紧紧围绕“1544”总体发展思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狠抓管理提升、降本增效和改革创新,带领公司成功克服内外部不利影响,全面完成全年各项任务指标,持续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按照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要求,公司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抓好国企改革专项工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断激发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内生动力。各治理主体建设的持续加强,优化了治理体系,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公司组织机构的扁平化改革,整合重组了内部资源,运营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新履约主体的确定,夯实了履约责任,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三项制度”改革的常态化推进,调动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经营活力进一步释放。改革工作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落地见效的良好态势,公司多项重要指标显著改善,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301.92亿元,同比上升16.22%;归母扣非净利润约为4.15亿元,较往年同期增加8.55亿元。港口机械业务新签合同额为33.8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8%。海工和钢结构相关业务新签合同额为21.6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8.73%,其中钢结构业务新签订单为5.42亿美元,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各业务板块市场布局不断优化,港机业务核心优势进一步巩固,海工业务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钢构、风电业务实现较快增长,船运业务、停车业务、后市场服务业务和新兴业务有序推进,经营能力平稳提升。建立成本核算管控系统,强化全面预算约束体系建设,开展重点项目成本管理全过程监管,成本管控能力有效增强。积极探索科研任务攻关和激励融合的“科技悬赏制”新模式,有序推进数字化、标准化、模块化工作,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持续提高。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公司作为外向型企业,仍然面对供应链安全稳定问题、“掐脖子”技术攻克等挑战。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作出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六个统筹”,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重点任务。  从公司业务所处的行业形势来看,港机业务大型化、高效化、轻量化、低碳化和智能化需求更加明显。各大港口运营商相继制定“2030”脱碳减排计划,后续对设备的减碳需求也会增加,公司将积极开展对高端技术、前沿性技术和国内外瓶颈技术研究,加大轻量化、智能化、低碳化港机产品的研发力度。在后服务市场,用户对于企业的维保服务、售后以及备件服务的响应速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工业务方面,受俄乌战争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在2022年3月冲高后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全球油气海工装备市场处于复苏周期,但市场前景仍需观望。公司海工业务发展将持续把握好自身优势,做好差异化发展,积极拓展新的赛道和国际市场。紧密围绕全球海工发展重点领域、国家基建需求以及市场大型装备需求,做好海工大型装备及核心配套和服务的供应工作。海上风电产业逐渐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发展前景向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海上风电年均新增装机成长空间充满潜力。随着中央财政不再对新建海上风电项目进行补贴,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公司在风电业务板块着力抢抓发展机遇,锚定成熟领域实现风电业务的跨越式发展。钢构业务从长期来看,公路、铁路桥梁等基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市场空间广阔,公司未来重点发挥大重特型钢构的建造优势,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新兴业务不断探索成长,停车业务符合“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战略导向,正处于政策支持、资源整合、技术融合的重要时期,国内尚未形成头部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快速发展壮大。新能源业务及民生加梯业务等均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及政策支持。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控股公司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上海和江苏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在全球设有多家海外分支机构,拥有20余艘6万吨至10万吨级整机运输船,可将大型产品整机运往全世界。当前,公司产品已进入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坚持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为目标,聚焦稳步增长、项目履约、降本增效、改革创新、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持续巩固港机、海工、船运等传统核心业务,不断加快发展“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风电、智慧停车等成长型业务,倍增发展创新及后市场服务业务,适度发展投资金融业务,努力探索新业务。  报告期内,港机业务持续巩固核心优势。公司岸桥产品市场占有率仍达70%以上,连续25年保持世界第一。水富港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公司在内河港机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海工业务着重布局优化。公司成功中标中交三航局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上海航道局15000方舱容LNG清洁能源动力耙吸挖泥船等项目。海工库存装备化解取得较大进展,顺利实现在手钻井平台的光船租赁及续租。  钢构业务展现品牌声誉。公司参建的西非地区最大斜拉桥科特迪瓦科科迪桥顺利合龙;香港将军澳大桥和厦门翔安大桥实现通车;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顺利通车,并荣获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颁发的“杰出基础设施”提名奖。  船运业务取得平稳进步。船运业务全面完成年度各项指标任务。所属多艘半潜运输船利用返程积极承接北海Seagreen风电基础导管架多航次运输等项目,提升船舶运营率,力争效益最大化。  风电业务实现较快增长。公司成功中标中交三航局1800吨和2500吨风电安装平台及其配套设备项目,订单额超人民币26亿元,为近年来公司中标数额最大的海工风电项目。完成多项升压站、导管架项目的建造、吊装以及风电装备核心配套件的生产制造。  停车业务积极培育特色。先后中标中交一公院机械车库项目、成都市公交集团华为公交场站机械车库项目、重庆礼嘉公共停车楼机械车库项目等。其中,成都华为公交场站机械车库项目首次采用公司研发的两层简易公交机械停车设备,解决了公交场站的集约停放和改造需求。  后市场服务业务价值彰显。各项业务实现较好增长,改造业务完成全面指标。新能源业务方面,协同成立中交光伏科技公司,完成资产入股,参与外部投标项目3个,实现全年经营目标。民生加梯业务方面,试点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取得良好效果。装配式钢结构业务方面,签订南极两站电气设备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进入现场施工阶段。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自主研制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集装箱岸桥、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双向防摇系统等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动了全球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技术升级,成为全球港机发展的风向标;成功打造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码头——中远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港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公司提供的自动化码头装备及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近60个自动化码头项目,占全世界自动化码头70%以上;打造了世界起重能力最大的全回转起重船“振华30”轮,助力港珠澳大桥世纪工程建设;制造了被世界桥梁界视为高难度项目的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全部钢结构。  2、引领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部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3524件,拥有有效专利1940件,国际授权53件。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专业研究机构和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发关系,形成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发创新平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公司建造的“天鲲号”实现了我国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核心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挖泥船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自主研发行业内首个产品设计仿真领域的智能工业软件,深化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融合发展。“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上重型起重装备全回转浮吊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和数字化的供应链平台  公司充分发挥在海内外相关区域的优势,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青睐。公司不断加强海外机构的全球化网络布局,已在全球布局多家海外区域中心,与当地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不断发挥属地化优势。公司通过覆盖全球的经营服务网点,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一体化和精益化经营与全寿命周期的服务。公司在世界各地现场,拥有超过1000名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与完善的备件服务支持,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世界供货。公司全资子公司Terminexus打造了港机行业首个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稳中有升,主业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01.92亿元,同比增长16.22%;归母扣非净利润约为4.15亿元,比往年同期增加8.55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07元,同比下降12.5%。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步入2023年,世界经济局势的复杂与困难依然存在,地缘政治、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脆弱的宏观经济、日益增长的通胀和不断攀升的债务危机,将持续影响全球贸易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外向型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供应链建设、属地发展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发展风险进一步增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我国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这为外向型企业的运营质效、产业链建设、科技研发、资源利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提升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行业领域发展形势  国家政策定调扩大内需,行业迎来恢复性增长机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国家发改委同步制定出台《“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装备制造、港口航运、建筑业、海洋工程、物流运输等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成为大势所趋,公司数字化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更加迫切。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总体发展思路  以“1544”总体发展思路为战略指引,逐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坚决锚定建设三型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抢抓全球与国家发展机遇,巩固和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全面实现目标。奋力耕耘“五类业务”,扎实推进“四条主线”,着力提升“四种思维”能力。  2、产业发展举措  (1)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主责主业。港机业务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谋篇布局,拓展港机产品系列,加快5G、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加大“卡脖子”技术攻关力度,巩固与国内外大客户的长期伙伴关系,从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升级,持续巩固港机业务“全球专项冠军”地位与规模效益。扛起“自动化码头产业链链长”大旗,进一步提升公司自动化码头建设引领水平。海工业务密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动向,同步推进海工产品的市场推广与技术革新,把握与重要客户的对接合作机遇,持续落地各类工程船、起重船、风电安装(运维)船等优势项目,提升海工项目生产履约与成本管控水平。船运业务在全面提升船队管理、保障自身产品运输的基础上,抓住航运复苏、海上风电建设、境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提高行业竞争力与企业规模效益。  (2)加大资源投入发展成熟新业务。抓住“新基建”、“双碳”行动及城市转型等机遇,加大资源投入发展钢结构、海上风电、立体停车等成熟新业务。发挥公司在钢结构制造运输等领域的优势,加大内外部生产制造资源布局,推动在国家战略区域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海外钢结构市场的标杆项目落地。抢抓国家新能源发展契机,发挥公司在海上风电装备运输安装等领域的独特竞争力,加大与行业优秀企业的专业合作,进一步深挖广东等国家重要区域以及海外区域的风电市场潜力并中标更多标志性总承包风电项目,并探索立足风电场运维市场。发挥公司已建或在建的标杆停车项目示范效应,进一步发挥装备与技术优势,逐步探索构建智慧停车全场景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3)积极探索主业相关新赛道。抢抓全球港口码头老旧港机设备更新改造机遇,超前谋划、全面经营,力争在港机设备更新改造领域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的有偿增值服务,提高后市场服务规模效益。以港机设备更新改造为立足点,以Terminexus线上备件服务平台为基础,逐步打造集设计、咨询、采购、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以数字化服务为主要载体的新业务增长极。  (4)适度发展主业相关投融资业务。发挥公司品牌、资源、融资成本低等优势,围绕主业、找准时机,把握好特定优势、特定区域、特定合作伙伴开展投资与金融业务。积极参与公司主业相关的国内港口重要客户与配套件供应商的股权投资;投资参股海上风电、钢结构、停车库等风险低、效益平稳的投资项目等。  (5)稳妥有序推进其他业务。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发展优势、投入产出等要素,进一步探索研究与稳妥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业务。装配式建筑业务发挥公司在设计、钢结构制造等领域的优势,积极落地装配式钢结构标杆项目。海洋经济、民生工程、新能源等领域要加强形势分析,加快培育公司差异化优势,升级业务资质,积极跟进与落地公司优势明显、效益可观的项目。  (三)经营计划  持续巩固港机业务核心地位。提高自动化码头技术积淀,宣传自动化码头业绩,大力开拓自动化码头市场。在保有岸桥产品市占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品毛利率水平。提高场桥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水平。大力发展散货机械、流机等业务,进一步丰富“振华港机”品牌内涵。  有序扩大海工业务发展规模。发挥公司在疏浚船、特种工程船、关键核心配套件上的设计制造优势,在保有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以优势海工产品为突破口抢占海外市场。持续发力推进海工库存化解,寻求持久可靠质优的长租订单,积极寻求合适契机促成库存销售。  着力提升钢构业务品牌效应,加强钢结构类产品的资质及品牌建设。  发挥船运与安装优势积极开拓市场。重点跟踪现货海上运输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半潜船、甲板船远洋运输业务市场竞争力。发挥浮吊作业优势,大力开拓港作、海上吊装市场。  奋力抢抓风电业务市场机遇。充分发挥公司在起重船、安装平台、运维船、升压站模块、风电基础钢结构等方面的制造优势,持续巩固风电市场核心竞争力。  优化提升停车业务规模效益。探索多元化手段快速补齐停车业务短板,加快市场拓展。将公司停车设备和方案植入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中;通过研发进入更多应用场景,为市场赋能;积极争取投建运一体化城市停车资源。  全力培育后市场服务业务盈利增长点。持续推动下属子公司深化改革工作,打造从市场端到交付端的整体供应链能力,加强符合后市场业务特性的市场布局。继续加强数字化建设,打造本行业标杆的MRO(维护、维修、运行)服务类平台,建立用户与振华重工间的直接纽带。  挖掘探索新兴业务落实落地。瞄准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依托实体公司开展业务。继续优化完善加梯商业模式,大力推进成片化的全生命周期加梯项目的开发。探索与知名高校合作,进入危废处理产业,积极开拓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维相关危废处理业务。依托中交光伏科技公司,加大光伏项目市场开拓和投资,做好项目EPC和运维,加大产学研力度,争取掌握新材料技术,真正介入产业链关键环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以及航运业所处的行业周期密切相关,如今世界经济局势的复杂与困难依然存在,地缘政治、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脆弱的宏观经济、日益增长的通胀和不断攀升的债务危机,将持续影响全球贸易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及时识别系统性风险,并提前做好各项应对风险的预案。  2、利率和汇率风险  公司面临的利率变动风险主要来自带息负债,同时一定比例的境外业务使得公司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汇收支。公司密切关注汇率变化,优化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坚持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将汇率波动纳入日常财务决策中,将汇兑成本考虑进项目成本,防范汇率波动对经营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实现稳健经营发展。  3、原材料供应风险  公司作为外向型企业,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问题依然严峻,公司将持续全面深化供应链管理,整合内外部资源,推进供应链系统性建设,着力提升公司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供应自主可控性,加快提升组装电控、电缆卷筒、电梯等关键系统、重要配套件国产化率,打造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 收起▲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全球知名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为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并在上海、南通等地设有多个生产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公司的主营业务涵盖港口机械及服务、海洋重工、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运输安装及新产业等多个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克服疫情给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措并举,统筹推进了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成果显著,整体运营企稳向好,多项指标均有改善,2022年1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24.96亿元,同比增长22.17%,港口机械业务新签合同额为24.0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6.3%。海工和钢结构相关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4.6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9.3%,其中钢结构新签订单为4.19亿美元。公司港口机械相关产品及服务继续引领行业,仍是公司营业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借力“云会议”、“云签约”等信息化手段,签订了长荣高雄港机设备、上港集团港机设备等多个项目。公司下属重要子公司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创盾构双速比主驱减速箱并成功销售。海工及钢构板块,紧抓宏观政策利好给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签订了中交三航系列海上风电船舶等项目、中标江苏大洋1200吨起重机、香山大桥等项目。海运板块积极开拓了高端运输市场,签订中远海特“华洋1”和“华洋2”长期租赁项目。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在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逆全球化”进一步演进的态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挑战,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公司坚定不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和管理提升,稳住了发展的“基本盘”。  面对港机行业的激烈竞争,公司严抓成本管控、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履约能力。原油价格的上涨,为公司海工库存装备盘活带来机遇。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公司海上风电和光伏业务市场前景广阔,沿海各地加大海上风电开发力度,同时随前期“抢装潮”入市的改装船安全隐患凸显,催生专业化海上风电施工装备的市场需求。钢结构市场方面,随着国家加强基建投资,公路、铁路、市政桥梁将迎来重大发展。停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逐渐从封闭停车场、路侧停车、停车平台等单体业务汇聚成城市级、区域级停车业务。公司将持续加强市场研究分析,及时把握市场脉搏,抓住重大机遇,加强项目跟踪与策划,提升经营能力和效果。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及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公司所从事的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以及航运业所处的行业周期密切相关。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挑战将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航运业虽呈现复苏迹象,但恢复速度仍不确定,公司上游客户关于港口、码头的新增资本性投入仍呈谨慎态度。  对策:公司将建立对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的管理体系,及时识别系统性风险,并提前做好各项应对风险的预案。同时公司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优化产品,提升服务,从存量中找增量,持续优化公司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  财务风险:主要面临交易性的汇率风险。此类风险由于公司以其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销售或采购所致。  对策:公司将重点关注外币交易和外币资产及负债的规模,以最大程度降低面临的外汇风险。  新冠疫情自发生以来,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司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并将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推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工作正常开展的首要保障来落实。公司将密切关注和分析国内外疫情发展形势,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市场地位  振华重工是全球港口起重机行业的引领者,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知名企业,产品遍及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覆盖300余个港口,岸桥市场占有率连续24年保持世界第一。公司紧跟国家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塑造了享誉中外的“ZPMC”品牌,树立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2、先进的产品及技术  公司自主研制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集装箱岸桥、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双向防摇系统等新产品、新技术,推动全球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技术升级,成为全球港机发展的风向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研发AGV智能感知无轨导航技术、装卸设备远程控制与调度系统、自动化码头装卸综合控制与管理系统,成功打造我国第一个自动化码头——中远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港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公司提供的自动化装备及系统已经在国内外多个码头得到应用和推广,实现中国港机由单台机械制造向成套系统智能集成的历史性跨越。  打造世界起重能力最大的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振华30”轮,助力港珠澳大桥世纪工程建设;制造被世界桥梁界视为高难度项目的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全部钢结构;公司建造的“天鲲号”实现我国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核心技术突破,使我国挖泥船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3、引领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是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拥有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港口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2600余名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研发技术人员,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推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  公司秉承“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的创新目标,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装备制造发展方向,加快从单一装备产品制造向提供整体集成服务跃升,在重点业务领域的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加速突破,进一步扩大产品竞争力。成功研制第三代超级低姿态岸桥、新型环保螺旋式卸船机等,堆场自动化和远程集控技术不断突破,港机产品全品类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建设新一代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加大对5G、人工智能、北斗等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自主研发行业内首个产品设计仿真领域的智能工业软件,深化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融合发展;海工装备、风电装备、钢构制造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海工核心配套装备逐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程船舶与风电平台逐步实现高端化、特种化、系列化发展;公司创新基因与特色持续深入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智慧停车、电商云平台等新兴产业。  4、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公司坚持价值创造和数据驱动相结合,推进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运营深度融合。健全标准件选型规范和制度,完善产品数据管理标准体系,提升数据治理效能;建设产业数字化核心系统,搭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方式实现设计研发一体化管理,提升信息化运营效率,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依旧肆虐,在国际环境高度不确定、国内经济高质量转型、公司内部改革集中攻坚之时,公司通过确立“稳、调、升”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狠抓生产经营,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259.78亿元,同比上升14.67%;归母净利润约为人民币4.4亿元,同比上升4.17%;港口机械业务新签合同额为32.0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4%。海工和钢结构相关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1.4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中钢结构业务新签订单为3.49亿美元,整体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公司围绕“以钢为纲”、“聚焦主业,专注专业”和“有限相关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思路,通过调结构、建制度、强队伍,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营销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营销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整合五大业务群。报告期内,公司港机、海工、船运等核心主业平稳发展,钢桥、风电等成长型业务及后市场服务业务快速发展,其他配套业务与新兴业务有序推进,总体规模与效益稳步向好。  2021年公司港机产品成功进入全球第105个国家和地区;岸桥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新型环保螺旋式卸船机、无人驾驶跨运车、正面吊等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公司港机产品全品类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签订率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拥有厦门港、宁波港、北部湾、美国长滩港、中港尼日利亚、马士基等海内外重要港机项目订单,新签合同额稳步上升。  海工业务在风电运维船、起重船领域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夯实,签订了上海电气两条风电运维母船、三峡集团起重机及升降系统、江苏龙圣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等重大项目订单。多个海工在手平台成功实现对外租赁。海运业务市场拓展取得新突破。  桥梁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公司承接的世界最大跨径山区悬索桥金沙江大桥主桥通车,世界最长的连岛高速舟山主通道主线贯通,行业首创厂内整体制造、现场浮托安装的香港将军澳大桥整体安装完成,中克两国最大的合作项目克罗地亚佩列沙顺利合龙。  海上风电业务异军崛起。公司紧抓风电市场“抢装潮”,大力开拓海上施工装备业务。起重机类、海上安装平台类、风电相关钢结构类项目新签合同额取得喜人成绩。完成了世界最大、亚洲首座海上换流站—三峡如东海上换流站的制造运输安装工作,签订了大批高附加值的海上升压站项目。停车业务培育特色优势,上海港商品汽车自动化立体仓库项目签约并开工,标志着公司立体停车解决方案首次在国内汽车物流仓储领域的成功应用。深圳南山科技园立体钢结构公交车库试点项目作为国内首批公交大巴立体车库落地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得到用户认可。  后市场服务业务有突破,以服务赋能主机市场初见成效,新兴领域业务有序发展。投资业务方面,在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质效显著,各项目稳步推进;民生业务方面,加梯业务新签订单破百创新推广加梯全生命周期“浦东模式”,成为浦东标杆;新能源业务方面,项目数量持续增加,荣获“2020年中国分布式光伏年度之星”“2020中国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卓越投资商”奖项。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1年,公司面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增速总体放缓,通货膨胀日益凸显。世界平稳发展和全球供应链建设面临重重阻碍,外向型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远洋运输、属地发展、信息安全等方面风险加大。中国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同时,由于快速高效的疫情防控和其他优势,中国在安全发展、营商环境、市场容量等方面对外资更具吸引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深入推进。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对企业发展的运营质量、产业转型、科技研发、供应链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国内重点区域市场面临更大机遇。  港机市场需求保持平稳但竞争激烈。在智能化运营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自动化码头新建改造需求进一步加大,整机采购需求将逐步释放,港口升级改造迎来机遇,后市场服务规模空间显著。海工装备的细分市场呈现不同情形,短期预测传统钻井平台类装备仍供应过剩。未来,海工装备行业整体趋势是向深水、绿色、无人、智能化方向发展,生产类装备、LNG类装备、疏浚船舶、起重船市场有一定市场空间。海洋工程模块、钢结构、风电装备、小型配套船舶和其他特种设备的海上运输与安装需求逐步加大。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陆续上马以及“新基建”的转型发展,钢结构在桥梁、海洋工程、公路、跨海隧道、建筑物中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遇增多。在国家“3060”战略引领下,海上风电市场仍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海上风电将不断走向深远海域,智能化成为风电发展的必经之路。停车设备市场逐渐从传统机械式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催生了集卡、半挂车、电动物流车等特殊车辆的立体停车需求。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全球知名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为国有控股的A股、B股上市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并在上海、南通等地设有多个生产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振华重工主营业务涵盖港口机械及服务、海洋重工、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运输安装及新产业等多个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既有优势,积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营销体系”,调结构、建制度、强队伍,不断完善市场营销体制机制。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坚持“以钢为纲”、“聚焦主业,专注专业”和“有限相关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思路,优化整合五大业务群。目前,公司主业平稳发展。公司港机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产品进入了第10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版图不断扩大。海工业务在风电运维船、起重船领域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夯实。海运业务市场拓展取得新突破。钢桥、风电等成长型业务及后市场服务业务快速发展,其他配套业务与新兴业务有序推进,总体规模与效益稳步向好。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市场地位  上海振华重工是全球港口起重机行业的引领者,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知名企业,公司产品遍及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覆盖300余个港口,岸桥市场占有率连续20余年保持世界第一。公司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部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公司自主研制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集装箱岸桥、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双向防摇系统等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了全球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技术升级,成为全球港机发展的风向标;成功打造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码头——中远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港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公司提供的自动化码头装备及系统已经在意大利瓦多港、阿布扎比哈里发港、印度阿达尼港、广州南沙、广西钦州得到顺利推广,实现了中国港机由单台机械制造向成套系统智能集成的历史性跨越;打造了世界起重能力最强的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振华30”轮,助力港珠澳大桥世纪工程建设;制造了被世界桥梁界视为高难度项目的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全部钢结构;公司建造的“天鲲号”实现了我国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核心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挖泥船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公司紧跟国家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塑造了享誉中外的“ZPMC”品牌,树立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2、引领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装备制造发展方向,不断推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加快从单一装备产品制造向提供整体集成服务跃升,形成以“装备为先导、服务为支撑、科技为底色”的综合解决方案,在重点业务的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加速突破,进一步扩大产品竞争力。成功研制第三代超级低姿态岸桥、新型环保螺旋式卸船机等,堆场自动化和远程集控技术不断突破,港机产品全品类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建设新一代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加大对5G、人工智能、北斗等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深化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融合发展;海工装备、风电装备、钢构制造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海工核心配套装备逐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程船舶与风电平台逐步实现高端化、特种化、系列化发展;振华重工创新基因与特色持续深入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智慧停车、电商云平台等新兴产业,有效助力了公司转型升级。  2021年全年申请专利295件,其中国际专利1件,发明专利145件,实用新型专利147件,外观设计专利2件;授权专利190件,其中国际专利4件,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158件,外观设计3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4件。公司首次牵头负责ISO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3项,主持或参与外部标准发布11项。《面向3E级集装箱船舶的超大型岸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机器人多维感知与自主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桁架式岸桥主梁以及桁架岸桥”获得第22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3、日益提升的智能制造实力  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公司自主开发了以数据驱动的港机产品设计工艺智能应用工业软件,构建新的满足设计工艺一体化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实现港机设计工艺准备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升港机产品定制化的设计及工艺准备效率;开发岸桥结构动态仿真与分析系统,实现参数化建模、各工况模型的灵活调用与仿真计算,为新项目的研究、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撑;自主研发了智能喷涂装备,首次应用于大型桥梁钢箱梁结构,提高钢箱梁外表面涂装的质量和效率;运用钢箱梁板单元的智能化焊接技术,提高焊接质量;开展对岸桥核心部件生产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先行探索,打造智能车间,提高大型起重设备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性,对于促进同行业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4、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和数字化的供应链平台  振华重工在港机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充分发挥在海内外相关区域的优势,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营销体系”,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青睐。公司不断加强海外机构的全球化网络布局,已在全球布局8家海外区域中心,与当地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不断发挥属地化优势。公司通过覆盖全球的经营服务网点,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一体化和精益化经营与全寿命周期的服务。公司在世界各地现场,拥有超过1000名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与完善的备件服务支持,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世界供货。公司全资子公司Terminexus打造了港机行业首个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稳定增长,盈利能力稳中有升。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59.78  亿元,同比增长14.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0亿元,同比增长4.17%;基本每股收益0.08元,与上年保持一致。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全球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增速总体放缓,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日益显著,通货膨胀日益凸显,债务危机不断攀升。地缘政治变化形势日趋严峻,世界平稳发展和全球供应链建设面临重重阻碍,外向型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远洋运输、属地发展、信息安全等方面风险加大。中国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同时,由于快速高效的疫情防控和其他优势,中国在安全发展、营商环境、市场容量等方面对外资更具吸引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深入推进。  2、国内经济发展形势  中国经济增长率进入5%-6%的区间,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对企业发展的运营质量、产业转型、科技研发、供应链建设、管理效能、资源利用、安全环保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国内重点区域市场面临更大机遇。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企业发展的要素成本不断增长,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3、行业领域发展形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我们要看到,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模式构建的根本,国家提出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当前我国的制造业正朝着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会进一步依托优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并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总体发展思路  以“1544”总体发展思路为战略指引,逐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1”是坚决锚定建设三型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抢抓全球与国家发展机遇,巩固和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全面实现目标。“5”是奋力耕耘“五类业务”,持续巩固港机、海工、船运安装等传统主业,加快发展钢结构、海上风电、立体停车等成长型业务,倍增服务创新及后市场服务业务,适度发展金融投资业务,努力探索前景广阔、公司具备行业竞争优势的新业务。“4”是扎实推进“四条主线”,持续强化创新引领,持续深化企业改革,持续推进管理提升,持续加强党的建设。“4”是着力提升“四种思维”能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提升市场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提升风控思维能力。  2、产业发展举措  (1)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主责主业。港机业务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谋篇布局,拓展港机产品系列,加快5G、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加大“卡脖子”技术攻关力度,巩固与国内外大客户的长期伙伴关系,从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升级,持续巩固港机业务“全球专项冠军”地位与规模效益。扛起“自动化码头产业链链长”大旗,进一步提升公司自动化码头建设引领水平。海工业务密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动向,同步推进海工产品的市场推广与技术革新,把握与重要客户的对接合作机遇,持续落地各类工程船、起重船、风电安装(运维)船等优势项目,提升海工项目生产履约与成本管控水平。船运业务在全面提升船队管理、保障自身产品运输的基础上,抓住航运复苏、海上风电建设、境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提高行业竞争力与企业规模效益。  (2)加大资源投入发展成熟新业务。抓住“新基建”、“双碳”行动及城市转型等机遇,加大资源投入发展钢结构、海上风电、立体停车等成熟新业务。发挥公司在钢结构制造运输等领域的优势,加大内外部生产制造资源布局,推动在国家战略区域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海外钢结构市场的标杆项目落地。抢抓国家新能源发展契机,发挥公司在海上风电装备运输安装等领域的独特竞争力,加大与行业优秀企业的专业合作,进一步深挖广东等国家重要区域以及海外区域的风电市场潜力并中标更多标志性总承包风电项目,并探索立足风电场运维市场。发挥公司已建或在建的标杆停车项目示范效应,进一步发挥装备与技术优势,逐步探索构建智慧停车全场景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3)积极探索主业相关新赛道。抢抓全球港口码头老旧港机设备更新改造机遇,超前谋划、全面经营,力争在港机设备更新改造领域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的有偿增值服务,提高后市场服务规模效益。以港机设备更新改造为立足点,以Terminexus线上备件服务平台为基础,逐步打造集设计、咨询、采购、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以数字化服务为主要载体的新业务增长极。  (4)适度发展主业相关投融资业务。发挥公司品牌、资源、融资成本低等优势,围绕主业、找准时机,把握好特定优势、特定区域、特定合作伙伴开展投资与金融业务。积极参与公司主业相关的国内港口重要客户与上市配套件供应商的股权投资;投资参股海上风电、钢结构、停车库等风险低、效益平稳的投资项目等。  (5)稳妥有序推进其他业务。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发展优势、投入产出等要素,进一步探索研究与稳妥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业务。装配式建筑业务发挥公司在设计、钢结构制造等领域的优势,积极落地装配式钢结构标杆项目。海洋经济、民生工程、新能源等领域要加强形势分析,加快培育公司差异化优势,升级业务资质,积极跟进与落地公司优势明显、效益可观的项目。  (三)经营计划  1、加大核心主业市场优势。持续巩固港机、海工等传统核心主业的市场优势。加强与用户在自动化码头、港口流动机械、后市场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深化,提供专业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促进网兜式一站式客户服务模式扎实落实落地,不断增强客户黏性。聚焦公司优势海工产品市场开发,加大力度跟踪起重船、风电安装船等相关项目。持续做好海工库存化解工作,做好半潜船市场、港机搬迁市场、海上安装市场等业务开拓,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特种船舶市场。确保主业产品运输的基础上,通过周密的计划管理提高船队运营效率,提升盈利能力。  2、加快扩大成长型业务规模。加大资源投入,切实防范风险,加快发展“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风电、智慧停车等成长型业务,力争迅速扩大规模,收获更大效益。围绕海内外大交通、江河湖海等集团优势区域,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知名桥梁项目的跟踪力度,承接具有竞争优势的公路、桥梁、海事工程项目,提升公司在钢结构行业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整合公司风电产业相关资源,借助中交集团相关优势整体出击,重点关注换流站、日本风电市场等大重特优质现汇市场,争取使风电业务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一极。以智能立体车库为切入点,推进停车市场全产业链整合,着重开发一二线城市停车投建运一体化项目,进一步专注停车设备细分市场,走差异化路线。  3、加强后市场服务业务开拓。创新模式、加大激励,努力实现后市场服务和创新业务的几何倍增。进一步协同好公司内部备件业务,重点攻坚国内薄弱市场,继续扩大在渤海湾、长三角及大湾区的良好增长势头;探索打造Terminexus自主品牌产品,以“小米”模式+“苹果”品控理念构建核心竞争力。尽快将“T-Mall”线上商城投入运营,及时向客户提供平台化大数据服务。完善南亚、北非配送中心及以色列服务中心建设,落地国内大湾区及渤海湾配送中心建设。  4、稳妥有序做好新业务储备。努力探索装配式建筑、民生工程、新能源等新领域业务。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加梯商业模式,力争成为上海加梯第一品牌,同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电梯,努力引领加梯市场发展。推动综合能源业务拓展,探索参股融资并争取项目工程总承包,积极发展中交集团内部光伏基地建设市场。探索有市场竞争力且有一定规模的电控设备、海洋养殖装备等业务。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及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公司所从事的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以及航运业所处的行业周期密切相关。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挑战将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航运业虽呈现复苏迹象,但恢复速度仍不确定,公司上游客户关于港口、码头的新增资本性投入仍呈谨慎态度。  对策:公司将建立对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的管理体系,及时识别系统性风险,并提前做好各项应对风险的预案。同时公司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优化产品,提升服务,从存量中找增量,持续优化公司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  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汇率变动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利率变动风险主要来自带息负债。同时一定比例的境外业务使得公司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汇收支。  对策:公司将加强资金形势动态研判,进一步加强资金统筹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化融资成本。汇率风险管控方面,公司将通过远期汇率锁定,控制汇率风险,逐步减少外汇负债,重视对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的研究,密切关注汇率变化,定期编制汇率走势分析。 收起▲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全球知名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为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并在上海、南通等地设有多个生产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公司的主营业务涵盖港口机械及服务、海洋重工、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运输安装及新产业等多个板块。  报告期内,港口机械产品及服务仍是构成公司营业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的港口机械产品包括港口用大型集装箱起重机、散货装卸系统、港口用流动机械等;系统类产品包括全自动化码头系统、散货机械装载系统及电气产品的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类业务主要包括港机产品的维护保养及升级改造等。为加大港机后市场服务业务的扩展力度,公司在加强全球运营网络建设的同时,专门成立了Terminexus公司,以电商平台模式,依靠大数据支撑,打造创新型港口装备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服务平台。公司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产品继续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行业龙头地位。  海洋重工板块,公司充分发挥设计及研发优势,聚焦特种工程船舶的设计、建造,以及各种工程船、平台以及动力定位装置和平台抬升装置、船厂用龙门起重机等业务。期间内,公司签订了上海电气风电运维母船、三峡集团起重机及升降系统等项目。同时,公司的部分在手钻井平台成功实现对外租赁,海工去库存工作稳步推进。  钢结构板块,公司凭借多年来在海内外大重特型钢结构市场累积的良好声誉及产能优势,成功中标了夏仕港大桥、韩通大丰管桩项目等多个桥梁及海上风电钢结构等项目。顺利完成了世界最大、亚洲首座海上换流站-三峡如东海上换流站的发运及安装工作。  海上运输安装板块,公司具备丰富的海上风电安装组织施工、服务经验。由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集大型设备吊装、风电设备打桩、安装于一体的风电施工平台,其起重机、升降系统、推进器、动力定位系统等关键配套件均实现了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加快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提供了装备支撑。期间内,公司瞄准海上风电市场的发展机遇,新签了中交三航局广东海域基础桩施工专项承包业务等风电项目。  新产业板块,公司加大对智能停车业务、老旧小区改造、海洋养殖平台等业务的拓展力度,新签了上港集团全自动汽车中转仓库工艺设备系统、上海市肺科医院智能停车库、电梯加装、海鱼养殖平台设计等多个项目。前期签订的深圳立体公交停车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智能停车库等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全球经济呈现复苏分化的鲜明场景。海外“带疫复工”仍是常态,海外营销面临诸多挑战。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供需循环畅通,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海外疫情蔓延、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公司发展质量。在此期间,公司在既定战略引领下,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稳、调、升”的改革发展思路,确保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管理提升齐头并进,推动公司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港机方面,国际航运市场的火爆行情对港口机械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刺激,一些海外客户的项目有望在下半年内落地。国内码头项目在去年相对的集中投资后,上半年采购节奏有所放缓。报告期内,公司港机板块签订厦门港、宁波港、美国长滩港、中港尼日利亚等海内外港机订单71台岸桥、190台场桥、64台流机和28台港通类产品,比去年同期上升37%,为公司整体新签合同额的保证提供了重要支撑。  海工方面,海上油气市场复苏缓慢。目前,海工装备的细分市场呈现不同情形,短期预测是传统的钻井平台类装备仍处于供应过剩形势,生产类、LNG类装备、起重风电船市场仍有一定需求,未来海工装备行业整体趋势是向深水、绿色、无人、智能化方向发展。海工去库存形势依然严峻。报告期内,公司签订上海电气风电运维母船、三峡集团起重机及升降系统等项目的同时,积极对接外部市场化解海工库存装备。  钢结构方面,由于国际疫情、贸易摩擦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原因,国外项目机会有所减少。近年来,由于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钢结构的绿色特性,国家层面正大力推广钢结构在桥梁、公路、跨海隧道、建筑物中的应用,市场机会较多。但国内钢结构市场总体价格水平长期偏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都对公司钢结构成本及业务竞争力有所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夏仕港大桥、韩通大丰管桩项目等多个桥梁、海上风电钢结构项目。  海上运输安装板块,全球海上风电场开发计划的增加推动了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司抓住当前风电发展的良好形势,新签中交三航局广东海域基础桩施工专项承包业务等风电项目。  新产业板块,近年国家密集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从各方面支持民生、海洋牧场等相关产业发展,公司的智能停车业务、老旧小区改造、海洋养殖平台等新产业契合国家战略,在国家重要战略区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持续加大开拓新业务力度,签订上港集团全自动汽车中转仓库工艺设备系统、上海市肺科医院智能停车库以及多个加装电梯等项目,签订“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10台海鱼养殖平台设计合同等。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及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公司所从事的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以及航运业所处的行业周期密切相关。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挑战将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航运业虽呈现复苏迹象,但恢复速度仍不确定,公司上游客户关于港口、码头的新增资本性投入仍呈谨慎态度。  对策:公司将建立对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的管理体系,及时识别系统性风险,并提前做好各项应对风险的预案。同时公司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优化产品,提升服务,从存量中找增量,持续优化公司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  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汇率变动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利率变动风险主要来自带息负债。同时一定比例的境外业务使得公司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汇收支。  对策:公司将加强资金形势动态研判,进一步加强资金统筹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化融资成本。汇率风险管控方面,公司将通过远期汇率锁定,控制汇率风险,逐步减少外汇负债,重视对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的研究,密切关注汇率变化,定期编制汇率走势分析,严格执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的审批程序,做好产品币种汇率统计,进一步夯实外汇管理基础工作,降低公司汇率风险。  新冠疫情自发生以来,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司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并将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推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工作正常开展的首要保障来落实。公司将密切关注和分析国内外疫情发展形势,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利好,经过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振华重工产品已进入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港口机械产品遍布全球300余个港口。岸桥产品连续23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先后成功签订并实施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自动化码头项目、行业领先的海工装备项目以及大型钢结构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品牌“ZPMC”享誉全球。报告期内,在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公司克服困难完成海外内外港口机械设备的交机,获得业主方及社会的肯定和赞许。世界最大、亚洲首座海上换流站——三峡如东海上换流站顺利完成发运和安装,获得业内广泛关注和好评。深圳公交立体车库项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项目通过验收,取得阶段性进展。  智能制造能力明显提高。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公司以智能装备和智能车间两大领域为突破口,在多个生产基地开展智能制造的试点升级改造工作,解决了大型起重设备自动化装备水平较低的问题,大幅减少了对劳动者的过度依赖,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为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控制提供了保障。报告期内,技术改造项目“自动化码头起重机箱体智能制造车间建设”顺利通过上海市经信委验收,整体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20%以上,年均人工成本节省42%,同时为产品质量稳定性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公司坚持开展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创体系。围绕新形势下以科技创新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了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拟定30个年度公司级科研立项项目及4个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共申请专利140件(授权79件),其中发明专利71件(授权13件),实用新型专利67件(授权66件),外观设计专利2件;积极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发完成自主研发的第一版码头生产管理系统(TOS),并在中谷物流钦州自动化码头堆场落地;承建项目获得上海市多个奖项,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项目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由公司牵头修订的起重机领域两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0年,公司全体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卓越公司为远景目标,在既定战略指引下,克服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坚定发展信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了疫情防控、复工达产、市场开拓、改革创新、环保建设、风险化解、脱贫攻坚、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保证了公司平稳发展的基本面。  报告期内,公司港机业务继续重点发力,稳住了公司发展的基本盘。公司产品进入全球第104个国家和地区,中标了包括印度阿达尼、马士基科特迪瓦、中远海海口及秀英码头等重点项目。公司研发的智能跨运车、装船机、正面吊等产品实现市场“零”突破。海工业务库存化解与项目新签同步推进,盾构机减速箱等核心配套件销售形势良好。钢结构业务落地了包括科特迪瓦大桥、瓦努阿图桥、广东揭阳风电管桩、厦门第二通道等多个优质项目。海服业务积极拓展了海上风电总承包领域的业务。电气业务有序推进,EZ电控进入全球第83个国家和地区;光伏品牌优势逐步显现;智能制造项目取得较大进展。一体化服务业务直面海外疫情蔓延挑战,完成了全面生产经营目标主要任务。投资业务,现有项目的二次经营成效显著。  新兴业务取得新进展。智慧停车业务中标衡阳市智慧停车、上海曙光医院立体停车等项目,经济效益逐步提升。民生消费业务积极探索了包括老旧小区改造、智慧校园建设、装配式建筑模块租赁和销售等领域,其中公司于雄安地区开展的公务车业务规模进一步增强。融合发展业务持续完善资质,主业转化优势不断展现,重点项目有序落地和推进。数字业务逐步扩大,Terminexus电商平台运营质效持续优化。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26.55亿元,同比降低7.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2亿元,同比降低18%;基本每股收益0.08元,同比降低18.37%。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港口机械行业的发展与航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航运业的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港口建设,尤其是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以及疫情防控的需求,将加快港口智能化发展速度。  “建设海洋强国”要求的提出,为海工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海上风电作为新能源之一,将吸引企业加大资源投入与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公司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与海洋经济的协同开发。  在5G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基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传统基础设施转型以及数字化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铁路、公路、机场等公共交通及城建领域的新型融合发展方式,将给传统基建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已获得沿线国家的认可与支持,正处于深度发展时期,为推动区域规划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供给价值重构带来全新动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将加速推动国家重要战略区域的建设发展,也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智慧产业、民生消费业务、数字产业等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二)公司发展战略  以“装备制造”为本体,以“资本运作”和“互联网”为两翼,打造中国民族工业的“旗帜+旗舰”。“一体两翼”战略是基于国家和行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围绕“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紧握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发展机遇,结合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在客观分析公司发展阶段和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的公司转型升级新战略。“资本运作”将助力公司港机业务产业链的延伸,助力海洋重工全产业链和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打造;助力公司与用户以及合作伙伴以资本为纽带结成命运共同体。而“互联网”下的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可通过公司信息化顶层设计,推动信息系统的全面升级,打造云平台,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快捷、高效、智能化和一体化的服务。同时以5G技术为载体,不断丰富“互联网”理念,以智慧港口建设为突破,进一步拓展“+5G”的丰富内涵,将5G技术运用到战略、设计、制造、产品、服务等各个领域,推动公司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经营计划  公司各项业务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抓住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市场机遇,通过科学研判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方式,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港口机械业务将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为目标,抓住全球码头智能化发展机遇,大力推广智能化码头;同时将高度关注国内港口整合带来的行业新变化,用户新需求,竞争对手新动态;统筹内部资源,创新经营模式,加大与用户的交流力度,实施高端差异化竞争。海工业务坚持差异发展道路。在提升履约能力、推动海工资产风险化解的同时,围绕行业发展趋势,推动优质海工项目落地。钢构业务将聚焦经济双循环等契机,瞄准重点区域,拓展业务渠道,提升钢结构产品的附加价值。海服业务将以保证公司主营业务竞争优势为前提,合理化资源配置;同时高度关注国家关于海上风电业务的最新政策,通过战略合作、差异化竞争等方式,以专业的产业链优势获取经济效益。电气业务将系统总结、分析现有业务,稳步推进电气相关业务,持续推广EZ品牌。总承包业务将发挥现有项目的先发优势,积极拓展区域内其他项目,提升业务规模。投资业务将进一步突出主业,加强投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和回报率。  在新兴产业方面,智慧产业要抓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进军。民生消费抓住大体量市场,推动差异化发展。融合发展跟随国家政策,找准市场定位,充分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数字产业抓住5G等发展趋势,不断积累数据,发挥数据优势,向数据要规模和效益。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及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公司所从事的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以及航运业所处的行业周期密切相关。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逆全球化思潮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挑战将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航运业虽呈现复苏迹象,但恢复速度仍不确定,公司上游客户关于港口、码头的新增资本性投入仍呈谨慎态度。  对策:公司将建立对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的管理体系,及时识别系统性风险,并提前做好各项应对风险的预案。同时公司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优化产品,提升服务,从存量中找增量,持续优化公司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  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汇率变动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利率变动风险主要来自带息负债。同时一定比例的境外业务使得公司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汇收支。  对策:公司将加强资金形势动态研判,进一步加强资金统筹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化融资成本。汇率风险管控方面,公司将通过远期汇率锁定,控制汇率风险,逐步减少外汇负债,重视对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的研究,密切关注汇率变化,定期编制汇率走势分析,严格执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的审批程序,做好产品币种汇率统计,进一步夯实外汇管理基础工作,降低公司汇率风险。  新冠疫情自发生以来,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司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并将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推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工作正常开展的首要保障来落实。公司将密切关注和分析国内外疫情发展形势,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行业的科技研发能力  公司坚持开展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创体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从多个方面不断打造具有振华重工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积极拓展开放式创新联盟的合作空间,紧紧围绕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及与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与国内外多家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构建了开放式的技术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平台。  2020年全年申请专利231件,其中发明99件,实用新型132件,授权专利186件,其中发明专利39件,实用新型140件,另获国际授权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登记41件,图纸作品登记2件。2020年,《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面向3E级集装箱船舶的超大型岸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标准化活动,承担了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63项,其中已发布40项。  2、不断升级中的智能制造能力  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公司以智能装备和智能车间两大领域为突破口,在多个生产基地开展了智能制造的试点改造升级工作。首先针对公司的主要产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中的箱梁部件相关钢结构、机械配套件等标准化设计零部件的关键制造进行自动化及智能制造方面的先行探索。在推进方式上,以建设智能车间为抓手,试点打造岸桥箱梁部件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生产流程;通过引进内置PLC等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先进加工设备、智能焊接机器人、RGV无人输送车等智能化装备,结合信息化集成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生产现场的可视化管理。通过对智能车间的初步打造,解决了大型起重设备制造行业自动化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大幅减少了对劳动者的过度依赖,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为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控制提供了保障;对于促进同行业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3、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和数字化的供应链平台  公司始终着眼于全球发展,积极深入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加强海外机构的全球化网络布局,已在全球布局28家海外机构,与当地企业以及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不断发挥属地化优势。公司通过覆盖全球的经营、服务网点,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一体化和精益化经营与全寿命周期的服务。公司在世界各地现场,拥有一支超过1000名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与完善的备件服务支持,并在最短时间内向全世界供货。公司全资子公司Terminexus打造了港机行业首个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收起▲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在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公司全员积极应对,及时行动,保持了整体稳定的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91.31亿元,同比降低10.3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人民币1,663.9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主要是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公司整体经营生产情况较一季度经营、生产情况有所好转。   2020年1至6月,港口机械业务新签合同额为9.91亿美元。海工和钢结构相关业务新签合同额为5.7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6%,其中钢结构业务新签订单为3.68亿美元。   (一)传统业务平稳推进   港机业务方面:中标韩国釜山8台岸桥32台轨道吊、天津港6台岸桥、太仓港6台岸桥等多个国内外港机项目。成功交付瑞典和黄CTN码头自主研制的8台智能跨运车、美国长滩LBCT码头4台自动化场桥、阿布扎比ADT码头5台岸桥等项目。   海工业务方面:海工系列钻井平台实现对外租赁,2000吨、12000吨起重船陆续投入国内风场建设,公司海工库存压力有所减轻。新签了山东电建沙特阿美船厂升船机、下水驳及配套等海工项目,开启与新的重大客户的合作。   钢构业务方面:紧抓钢结构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机遇,相继签订钢箱梁安装与制造、钢结构桥梁、海上升压站、风电管桩等多类国内外钢结构项目,首次中标海上风电大型风机导管架等项目,生产规模效益显著提升,齐鲁黄河大桥等标志项目平稳有序推进。   海服业务方面:克服困难完成多个海外运输项目;签订了香港将军澳大桥运输安装项目,及多个海上升压站、大型模块吊装项目。   电气业务方面:新加坡PSA等重点港机项目的电控业务得到有力保障。光伏业务有序推进。哈铁项目、盐城快速路网三期项目、智能制造项目取得进展。   投资业务方面:在建的投资项目平稳推进。双创柔性钣金加工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一体化服务方面:在全球疫情爆发的形势下,尽管海外业务推进难度较大,但是广大员工尤其是参与海外工作的人员争做“逆行者”,克服困难,创新思路,尽最大努力保证公司交机、售后、经营、维保等各项工作,总体情况基本平稳。   总承包业务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多个在建项目的复工复产,及时解决困难,并积极沟通客户,洽谈后续项目落地事宜,总体情况基本平稳。   (二)新兴业务有序拓展   智慧产业方面:签订广州南沙四期项目的智慧港口5G联合应用创新合作意向书;签署“宁波5G智慧港口”项目应用合作协议。中标厦门7台岸桥、台州第二发电厂卸船机等远程改造项目。中标多个智慧停车项目。公司自行研发的弹性公交系统在雄安新区的实际运用中逐步完善和升级。   民生消费方面:初步布局智慧校园建设业务,为浙江省义乌市近百所中小学安装人脸识别的智能测温装备。采用众筹等多种模式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业务,上海4个小区项目进展平稳。   数字产业方面:公司全资子公司Terminexus坚持对外市场营销和对内系统优化两手抓,上线仓库管理系统,提升备件仓库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在疫情期间,Terminexus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紧急筹措口罩等物资用于公司防疫,并建立防疫物资海外仓库,为海外机构和用户提供物资支持。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市场风险: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国际贸易增长有所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思潮对全球经济带来挑战将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集装箱港机市场竞争仍然激烈,海工行业有所复苏,但逆转和提升迹象不明显。其他新业务仍处于培育期。   对策:公司将深入研判当前政治经济形势,高度关注市场变化,对标有优质同业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夯实基础管理,增强风险抵抗力,优化调整市场与业务结构,从战略机遇中找增量、从务拓展中找增量、从内外部合作中找增量、从投资并购中找增量、从海外项目中找增量,推进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通过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汇率风险和信贷风险。   对策:合理规划好远期汇率锁定,控制汇率风险,逐步减少外汇负债,重视对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的研究,密切关注汇率变化,定期编制汇率走势分析,严格执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的审批程序,做好产品币种汇率统计,进一步夯实外汇管理基础工作,降低公司汇率风险。通过在合同中安排有利的结算条款(如签订与人民币汇率挂钩的合同,预付款比例加大尽早结汇等),或适当的金融工具或手段,控制和锁定汇率风险。   对于信贷风险,公司通过减少原材料储备,压缩基建开支,通过多种方式(如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永续债等)调整公司债务结构,强化应收账款催收,逐步减少银行负债数额,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行业领先的研发创新能力   (1)坚持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研发的统筹统领,加强对前瞻性、前沿性和全局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公司各大版块的技术创新。围绕新技术研发储备、关   键技术研究、“卡脖子”技术、工艺检测制造安装等共征集公司级科研项目107项,确定“传统四绳RTG自动化改造的研究”等29个公司级科技研发项目。积极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牵头申报“基于传统布局的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等6个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申报上海市科委技术带头人三人次,启明星计划两人次,中交青年专家委员备选人才两人次,推动公司重大科技攻关能力。   (2)公司拥有“三级三类”15个创新平台,研究总院下设陆工研究分院、海工研究分院等   多个专业研究分院。研究总院围绕公司改革动态变化中的“产业链”来及时调整和部署“创新链”,结合“产业链”部署全新的“创新链”。公司高度重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报告期内共申请国内专利76件,其中发明28件,实用新型48件。图纸作品登记2件。   2、不断升级中的智能制造能力   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在多个生产基地开展了智能制造的改造升级工作。智能制造从智能装备及智能车间两大领域进行试点探索,促进制造转型升级。首先针对公司的主要产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中的箱梁部件相关钢结构、机械配套件等标准化设计零部件的关键制造进行自动化及智能制造方面的先行探索。在推进方式上,以建设智能车间为抓手,试点打造岸桥箱梁部件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生产流程;通过引进内置PLC等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先进加工设备、智能焊接机器人、RGV无人输送车等智能化装备,结合信息化集成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生产现场的可视化管理。通过对智能车间的初步打造,解决了大型起重设备制造行业自动化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大幅减少了对劳动者的过度依赖,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为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控制提供了保障;对于促进同行业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3、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及数字化的供应链平台   公司始终着眼于全球发展,积极深入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加强海外机构的全球化网络布局,已在全球布局28家海外机构,与当地企业以及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不断发挥属地化优势。公司通过覆盖全球的经营、服务网点,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一体化和精益化经营与全寿命周期的服务。公司在世界各地现场,拥有一支超过1000名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与完善的备件服务支持,并在最短时间内向全世界供货。公司全资子公司Terminexus打造了港机行业首个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