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多伦路好玩吗 美术馆

美术馆

2024-07-09 10: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现场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美术馆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变迁的艺术生态中坚持自身理念?如何寻求当代艺术语境与公共参与场景的有机结合?如何在策展理念、学术研究、收藏建设等方面实现系统化和专业化,让美术馆的运营更具创新性与前沿性?

这些问题亦是此次与曾玉兰馆长对话的动因,需要美术馆内外部开展持续的、具建设性的思考和实践。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

吴蔚:今年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成立二十周年。多伦现代美术馆是国内最早由官方支持的一家当代美术馆,早期对上海当代艺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先介绍一下美术馆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沿革。

曾玉兰: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多伦五周年时,对美术馆的创始人、首任馆长张永林做过一个内部采访,其中他解释了建立这个美术馆的原因。他认为,多伦路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见证了很多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鲁迅、左联、木刻讲习会等,也孕育了很多先锋文化。这里有一种实验性和先锋性,适合建立一个当代美术馆。当时,他也关注了很多国家的当代美术馆案例,最后是将多伦路上毗邻教堂的烂尾楼改建成了美术馆。虽然他没有提到更多细节,但通过一些资料,我知道这个美术馆的筹建并不容易,张馆长不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募集了很多社会的资源,最后建成了这个馆。

在访谈里,他还谈到了当时人们对当代艺术的误解,觉得当代艺术是洪水猛兽。作为一个文化官员,他认为应该通过建立一个政府背景的当代美术馆,去普及当代艺术的理念,让它既是一个展览的现场,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和教育推广的现场,让大家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他认为当代艺术是从关于人的主题出发的,是和社会的现实、人性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我觉得他对当代艺术的理解非常深刻。

从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以来,参与这座美术馆建设的所有人都为这个机构付出了很多,共同塑造了这个机构的形象和气质。作为继承者,我们希望延续初创者的办馆理念:原创性、国际性、学术性。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就是要做一个关注当代艺术、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美术馆,这是它的责任和使命。到今天,这个责任和使命没有改变,而且在当下的语境中显得更迫切、更必要。这对我们来说既是财富,也是压力。

首任馆长张永林在“多伦5年”开幕式上致辞,2008

吴蔚:在你看来,今天面临的主要压力是什么?

曾玉兰:今天的艺术生态及现场和当初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做美术馆该做的工作,既传递当代艺术的关键性的理念,同时让这个理念和现场连接在一起,这很难。而且现在的美术馆和机构非常多,我们也面临如何走出自己的办馆特色的问题。强调特色,不仅是要显示出机构的与众不同,还要用更实际的工作回馈公众,给公众带来更丰富的艺术认知和反馈,让他们在美术馆的现场获得自我成长。

吴蔚:基于此,你对美术馆的展览、项目的策划与选择有哪些考量?

曾玉兰:美术馆的所有展览和项目都会围绕当代艺术关注人的核心理念展开。因此我们美术馆里发生的所有展览和公教项目,都是一种打开的结构。我们不想强塞给观众一个东西,而是和艺术家、公众一起共创一个个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不断生长的,其中每一方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艺术、生活和当下现实新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很多现实问题在这里得到思考,甚至被推动和解决。

“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3

“公·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0

吴蔚:你提到了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办馆理念,即原创性、国际性、学术性,今天国内很多美术馆也会提出类似的主张。你对这三个理念的具体理解是什么?如何在机构实践中去落实它们?

曾玉兰:真正的学术是面对问题的。当代艺术领域里的学术性,也一定是强调我们做的项目,我们所有的理论化思考和生产,都是和当下的语境及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至于之后的呈现,可以是展览、出版物,可以是研讨,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原创性也一样。如果说做当代艺术的机构和项目,却不关注人本身,那原创性是无效的。同时,我们强调的国际性不是做国际大牌,而是在全球化的视野里,做更具有在地性价值的中外交流项目。比如我们2022年的展览“艺术·符号:无界共生”关注无障碍的理念,倡导一种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有很多中国的聋人或听障艺术家加入,它与中国的现场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和交流,它不是一个移植的大牌展。

当然在践行这三个办馆理念的时候,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包括团队内部的建设、美术馆的机制、形象和定位,还有机构长远的战略规划。比如,当我们决定要做“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的时候,团队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尽管存在一定风险,但是我们做这些项目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而是围绕当代艺术关注的核心理念去做。项目后续怎么发展,我觉得不是问题。我们把项目先做起来了,如果大家觉得有价值,我们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一起来共建。

胡晓姝、浦文沅,手语诗歌:心手相连,2022,“艺术·符号:无界共生”展览作品

吴蔚: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从2020年开始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合作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现状,今年又推出了影像艺术年鉴。整理年鉴是非常烦琐复杂的工作,这样的项目对美术馆有什么意义?

曾玉兰:美术馆作为学术性机构与知识生产的平台,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现象的关注和梳理是非常重要的。更明确地说,我们希望能够介入中国的当代艺术史。作为一个公立的、强调学术性的非营利机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视野和责任。“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上海)”项目是与朱青生老师合作的,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他的工作价值和意义,年鉴的整理和档案的存留,以及对其片段式、阶段性的梳理和呈现,比起直接写作一部当代艺术史来说更客观,也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的合作项目也基于机构自身的立场,所以每一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在上海展出的艺术家作品和在北京及其他地方展出的是不一样的,其中也有我们的选择和判断。

我们今年四月份开始建立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为什么要关注影像呢?因为影像是当代艺术领域里非常重要的媒介,有很多有创造力的青年艺术家在这个领域工作。在我们近几年做的“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中,做影像和新媒体的艺术家也非常突出,而且它在“艺术与科技”的这条主线下,其实是当代艺术里的前沿,有很多的可能性,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推动。

同时,我们作为公立美术馆做年鉴也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长期地、稳定地推进这件事,虽然一开始会比较困难。此外,我们有经验协调和官方的关系,争取官方对当代艺术的支持。所以,美术馆做年鉴项目也是为中国当代艺术留存珍贵的文献档案,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和公众。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19”,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0-2021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2”,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3

吴蔚:2017年7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从企业化托管运营正式回归区文旅局,这一转型对美术馆意味着什么?

曾玉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从建馆开始就是一家事业单位,但是成立后不久就因各种原因由企业托管,按照企业化方式管理运营,直到2017年因为“事企分离”的政策进行了转制,从企业托管模式变成了公益一类机构,这其实是明确了它作为一家非营利机构的身份。从那时起,虽然经费仍然紧张,但我们坚持不再做租场地的展览,也不做艺术家个展。我们以公益为宗旨,以服务公众为目标。而服务公众也不是迎合公众的喜好,更是希望为公众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当代艺术的展览和内容。

吴蔚:你一直在提倡建立开放的结构,同时也强调美术馆自己的价值、立场和判断,美术馆是否仍然带有一种精英主义的倾向?

曾玉兰:我觉得我们的立场、价值和判断恰恰是反精英主义的,因为我们提倡建立开放的结构、强调美术馆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不是以维护美术馆的权威、专业知识的权威为前提,而是倡导一种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尝试以此去打开更多的可能性,使美术馆成为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共空间。

我们是公立的非营利机构,不考虑盈利,关心的是我们给公众带来的影响和回馈。例如 “步履不停”“未知游戏”等展览,都意外地收获了很多流量,因为这些展览真的在关注人,有能打动人的内容。观众不断地传播和讨论我们的展览,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关于展览的信息,这是对我们办馆理念的一种肯定和促进。我希望让每个观众都能平等地面对一件作品,面对我们当下的问题,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步履不停”展览特别项目“62761232 快递展”档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2020

“未知游戏”,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1

吴蔚:2003年,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名为“打开天空”,从建馆之初就寄望了一种理想,可以容纳更多元的表达和思想碰撞。今年,多伦现代美术馆也为周年庆策划了全年项目“迭代20”。其中,作为压轴的同名主题特展,邀请当年参加“打开天空”的艺术家们重返现场,用新旧作品之间的对话来回顾和展望。在这个主题展中,你最想传达的策展理念是什么?

曾玉兰:“迭代”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汉语中指“往复”;二是计算机术语,就是系统或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当代艺术于2000年左右进入公众的视野,当年也举办了非常国际化的上海双年展;多伦现代美术馆创建于2003年,这二十年的跨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它是漫长历史中的一小段,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切片式的存在。用“迭代20”的主题既是想概括美术馆自身的变化,也是以相对客观的视角去呈现艺术与时代的变化。我们以对一个机构的历史片段的回顾、整理和重新编织,去参与今天的现场。

参加2003年“打开天空”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当年最为活跃和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这二十年正好是他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现场最重要的时期。这些艺术家就好像是我们选取的案例,而这次的主题展就像是在做个案研究:把这些艺术家在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的作品和文献归集并置,在展览现场直观地向公众呈现,以期让大家去感知二十年间的变化。

“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3

吴蔚:二十年前,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成立之初就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应该也是国内为数不多收藏当代艺术的公立机构之一。现阶段美术馆有什么收藏策略和方向?

曾玉兰:我们的收藏方向也基于我们的办馆理念:藏品要能够展现当代艺术的力量。我们收藏的作品往往不会是市场和藏家喜欢的作品,因为美术馆更多的是为了未来在做收藏,这跟我们做年鉴这类项目的宗旨是一致的。同时,我们近几年也开始有计划地收藏影像作品,这也是我们未来收藏的一个主要方向。

“迭代20”藏品展在2023上海影像艺术博览会现场

吴蔚: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一直很有特色。多伦路人来人往,有市井烟火,有生活民情。你如何看待美术馆在社区中的角色?如何促进美术馆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曾玉兰:美术馆是社区的一部分,我们也是社区的一员。来美术馆的观众有很多是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他们经常来逛逛,看看有什么新展,或者带着孩子来玩,又或者在夏天来享受空调;有一些喜爱艺术的居民,他们几乎每次都会来参加我们的公教活动。还有一些市民观众是专门远道来打卡的。另外我们所在的多伦路也是一个旅游景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也会来美术馆参观。

“迭代20”展览开幕现场观众参与宋冬作品《再吃城市》,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3

我们的展厅大门就在多伦路的入口处,你刚刚还在热闹的街道上,一进门就看到一件艺术作品,观众会觉得这个转换很有趣。面对这些观众,我们希望能让美术馆这个空间完全开放,吸引大家都来参与。我们欢迎和邀请大家来留言、对话,来共创、提问,评价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也把这种方式带到了跟我们合作的学校,比如北虹高级中学,我们还专门开设一个项目,鼓励同学们一起来聊艺术。

同时,美术馆的项目也会不断进入社区,比如“步履不停”“异质越野”展览中的公共艺术项目就是在社区空间里发生的,其实这才是真正地把美术馆的围墙打开,不仅希望带动社区生态,也希望能够在更大的层面上展开对话,让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看到当代艺术的活力、创新性和影响力。通过这些项目,我觉得慢慢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形成了一种正向的反馈。

“步履不停”展览公教项目之一“行走多伦路”活动现场,上海多伦路,2019

吴蔚:这几年,馆校合作也成为多伦现代美术馆的一个特色,合作伙伴除了中小学,还有高校,并且衍生出许多有意思的项目。你认为美术馆和学校合作的基础与核心是什么?馆校合作应致力于什么目标?

曾玉兰:我们与学校的合作都有一个重要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要做有真正产出性的合作,让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成为目前固有的、标准化的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通过我们的项目,学生们能得到滋养和成长,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吴蔚:以二十周年作为一个节点,美术馆接下来有哪些计划?

曾玉兰:二十周年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分水岭,目前我们已经提前排布好了明年和后年的工作计划,接下来我们在大的方向上将会持续推动青年艺术家项目、国际艺术交流项目;展开一系列的在地性实践,关注本土、深入社区,以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与更多的高校共建,打造更宽广的知识生产平台。从具体重点项目规划上,明年开始我们都会紧密围绕“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展开工作:一方面着重于影像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每年进行《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的发布;另一方面也将围绕年鉴中观察到的重要议题和现象展开讨论,组织展览和出版物,开展工作坊和国际学术交流等工作。同时,也会依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与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本文刊登于《艺术当代》2023年第6期,文中图片均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提供

本 期新 刊

编辑:吴蔚

审读:徐可

设计:陈绿竞

艺 术 图 书 推 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