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流量外衣,同质化的网红和打卡地还剩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吃饭网红打卡地 脱下流量外衣,同质化的网红和打卡地还剩什么?

脱下流量外衣,同质化的网红和打卡地还剩什么?

#脱下流量外衣,同质化的网红和打卡地还剩什么?|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谷歌搜索“网红”得到的结果(网页截图)

作为当下无人不晓的词汇,“网红”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是“网红打卡”的兴起,它不仅指代城市、景点、美食,更让近两年的新兴消费热点“网红展”引爆社交媒体。

图、文/邹京耀

小红书拼接图从微信的朋友圈到众多社交平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网红打卡”作为标签的内容,精修的图片搭配极具画面感的文案,引发无数评论与点赞。打开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网红打卡”,令人目不暇接的“小哥哥小姐姐”扑面而来。巨大的流量让网红打卡地由此诞生。

  

“网红展”亦称“快闪展”,是一种最先由海外兴起的沉浸式娱乐展。通过形形色色的马卡龙纯色装置及镜面、气球等道具,结合VR、投影等新媒体手段,共同组成了声、光、电的幻想世界。

“网红展”的分布以“北上广深”作为核心,辐射至众多大城市,普遍位于黄金商圈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或人流量较大的广场、商业街中,展区面积在上百平到数千平米不等。

 

 

 

 

 

展区内汇集了不同的主题房间,以场景、道具、情节、互动等形式构成了沉浸式的体验,名曰“网红艺术展”、“网红沉浸式互动展”等。而接踵而至的参观者只有一个核心目的:拍照、并分享在社交网络。

 

巨大的流量背后,网红展览的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山寨、抄袭现象层出不穷。相似而又粗糙的场景,清一色的呈现手段,充斥着虚无、魔幻的展览理念……在利益的驱使下,披着艺术外衣的网红展就如过眼云烟般消逝。

 

 

而这所谓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却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消费生活和审美表达。参观者沉浸于资本和媒介合力构成的戏剧化的假象舞台,上演着一幕幕诙谐而又荒诞的打卡表演,角色扮演的过程无形中建构了一场属于资本的狂欢。

 

 

除却配以较为专业的团队前来创作的专职“网红”外,前往各种网红艺术展、沉浸展打卡的群体大多为年轻的“小姐姐”,常会见到“闺蜜”组合、“情侣”组合以及好友三两人等,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带着孩子休闲娱乐的中老年人士。

 

 

在展览现场,不乏带着男友、老公前来拍照的年轻女性。在她们的百般要求下,其伴侣各种蹲着、趴着拍摄,还有的干脆将手机屏幕反过来,这样在女生摆姿势的时候可以实时看到自己的动作和状态,以便更好地指导男生为她们拍摄。

 

 

很多网红展览在开展时都会邀请众多明星前来助阵体验,明星再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发布现场拍摄的打卡照片,去吸引更多人前来自拍。在展场时经常能够听到“哇,某某明星都在这里拍过,我要在她拍过的相同的地方拍照”,“快来给我拍成和某某明星一样的照片,我要和朋友们秀一秀!”左侧为明星打卡照,右侧为相同场景模仿照(小红书拼接图)

我曾在北京大望路附近的一处网红展览中,看到过两位化着精致妆容、身材高挑的女孩从一辆高级奔弛座驾中下车,后备箱中拎起两个行李箱径直向展场走去,在主题房间中开始了“表演”。

两人的箱子中装满了衣服,每走到一处主题场景中就更换一套符合该场景颜色与造型的服装进行拍摄,在互拍的同时不忘拿出手机进行直播,告诉粉丝们来到这样的场景需要如何穿搭以及拍照摆姿的技巧。

 

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对“网红打卡”开始了持续的关注。截至目前,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搜索相关展览信息,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方式记录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内的近30处网红展览,并以社交平台为载体延伸着我的观看。

从早期的“到此一游”到如今的“网红打卡”,资本与媒介的发展未来会演变成何种形态,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会以影像的方式保持专注、持续观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