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阿达作品的节奏美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毛流浪记的笔记怎么写 《三毛流浪记》·阿达作品的节奏美感

《三毛流浪记》·阿达作品的节奏美感

2024-07-02 17: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阿达是动画创作的奇才,是风格创新的高手,是把握影片节奏感的乐师。——强小柏

阿达(1934-1987)

编辑部按语

 文 | 傅广超

 

为纪念动画艺术家、漫画家阿达先生逝世三十五年,我们编发了经过修订、增补的冯毓嵩老师旧文《忆阿达》。该文发布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我们计划长期推送阿达相关文献的想法也得到了阿达老师的家人、好友的鼎力支持。

今天要推送的文章是《动画奇才阿达》,作者系原上海美影厂剪辑师、创作办公室主任强小柏老师。该文节选自《怀念 、回忆与思考——写在纪念中国动画诞辰八十周年之际》(曾刊登于《中国动画》杂志“纪念中国动画八十周年特刊”,后收入《中外影视动画散论》),记录了阿达艺术创作中的许多动人细节。经强老师同意,我对文章做了一些修订和编辑。

1988年10月,强小柏担任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终审评委工作组组长

在把文章发给我时,强老师又对我讲述了他与阿达最后一次一同工作的情景,并且关照我将下面的内容与读者们分享:

“阿达离开我们的那天上午,还在剪辑室和我一起工作。当时阿达计划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一部名叫《画鸟的猎人》的短片,作曲是金复载先生,剪辑是我。那天,我根据金复载的先期音乐曲谱捏好格子,在双片剪辑机上放给阿达看。我把每个音符都在音带上标记了出来,他很满意,因为一般情况下只要在简谱上标注就行。我们约定,他去学院教学后,除了这部片子,我们以后也可以一直合作下去。中午,我在回家路上又遇到他去买米和罐头……谁知第二天,我就在厂医务室听到了阿达逝世于北京的噩耗……我很长时间没缓过来。时隔半年后,我居然收到了北京电影学院蒋采凡老师汇来的酬金。阿达真是做事十分贴心,我从未提过报酬的……我常常回忆与他相处的日子,永远怀念他!”

动画奇才阿达

 作者 | 强小柏

 

著名动画艺术家、漫画家阿达(原名徐景达)的成名作《三个和尚》的问世,说震动影坛都不为过。这部作品无论从导演的二度创作而言,从继承传统的戏剧三段式结构而言,还是从吸取京剧艺术人物舞台表演的时空观(即三个和尚上山下山挑水的S型动作,简洁明了又与影片幽默风格相和谐的处理)而言,都令人惊叹。

当时的电影局领导张骏祥看后说,这部影片值得理论评论界好好研究。于是,中国电影出版社将该片列入单部影片的研究丛书系列中。阿达找到了我,希望我做该书的编辑。老实说,我是大有受宠若惊之感,生怕做不好。在阿达的鼓励下,影片的主创人员:编、导、美术设计、原动画、作曲、背景设计、录音、剪辑等都从各自角度谈体会,而我承担起了文稿的编辑工作。作曲家金复载将稿件拿来时一再强调,除了谱子外所有文字都可以大胆修改,老同志的信任让我感到相互信任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电影艺术评论家陈剑雨先生的长篇评论《从三句话到一部影片》为本书添上浓浓的理论色彩,可以说该文对中国动画片迎来第二次高潮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拿起画笔写出了他的感受,方成和范达明也都贡献了精彩之作,令人回味无穷。

《从三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几个月下来,书基本可以定稿了。可阿达说不行,他让我也写篇评论文章。我说,这本书里全是专家的文章啊!他说,你平时跟我谈的那么多感触可选最重要的几点写。因为怕影响书的质量,我拟了一个提纲请教副厂长张松林先生。在张老师亲自捉笔修改后,总算完成拙文。这件编辑工作看似小,但当我投入进去后便对一部成功作品酝酿、制作、完成的全套过程有了深入了解,也学到了如何评价它的得失,这些对我而言都是不小的收获,我从内心感激阿达的信任!而这本《从三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也成了中国电影出版社当时为单部动画片出的唯一一本研讨专著,算是特例。

不久,我作为《三毛流浪记》第一集的剪辑师有幸和阿达合作。作为才上手的新人,我做梦都想和这样顶级的导演合作。当然,我还得感谢李开基老师,他不但教会了我剪辑的技术和技巧,还常常放手让我参加实践。该片是以李老师名义接下的,他却让我独立担当剪辑,至今想来都由衷地感激他。

《三个和尚》画面分镜头台本选页

阿达的导演风格是:和所有的合作者一遍遍地谈他的故事,谈他对影片风格的思考,然后询问大家的感受和意见,并且能够事无巨细、不知疲倦地聊下去。我常常被他形象生动甚至“手舞足蹈”的叙述带入戏中。他还喜欢听取各种突如其来的“建议”,既使你的想法还不成熟,甚至事后想想幼稚可笑,但在他面前,你可毫无顾忌。记得厂里当时有种说法,阿达的成功除了他极高的天赋、悟性和底子极厚的艺术积累外,还在于他会调动摄制组成员参与创作的积极性。

《三个和尚》中有这样一场戏:三个和尚都不愿意去挑水,到了夜深人静时各自盘腿打坐忍受难耐的饥渴……在音响上,整段戏是以静为主,该使用怎样的细节来表现此时三人饥渴难耐又想掩饰的窘境呢?导演为此费尽心思。这时,录音大师侯申康先生提出“打嗝”的设想。“打嗝”既符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整体节奏的需要,又符合剧情的情境。

可见,导演好比是乐队的指挥,要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不调动所有乐手的积极性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阿达无疑是指挥乐队的高手。大家都称赞阿达擅长汲取养料的高明之处,可又有多少人会做呢?这其实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我想,这更是种境界、是种学养,是对人才的尊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三个和尚》摄制组成员合影

阿达的作品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他对影片节奏的把握是无可挑剔的。他常说这得益于古典音乐的熏陶,以及对古典诗词语言节奏的体会。《三毛流浪记》第一集的音乐录制完成后,我在剪辑台上对着画面剪音乐声底。谁承想,有段音乐与画面对位时,足足长出一米多。从工艺上说,剪辑必须要事先和导演、作曲定好配乐样片,录音时也要去现场,所以我对每段配乐画面十分熟悉。我反复核对笔记后,打电话请来阿达和金复载。他们也觉奇怪,在技术厂录音乐时,什么位置音乐结束明明看得很清楚……

于是,我们带上样片和音乐声底到技术厂录音棚找老专家薛志昌先生帮忙。通过会诊确认,原来是在翻声底时因电压原因影响录音车转速才导致了这个事故。事后,老薛和李开基老师都说这辈子也没遇见过这种情况,李老师还开玩笑说,小强你中头彩了!好在录音棚有架钢琴,金复载反复校对音准后,重新录下了这段音乐。

也许有人觉得根本没必要这么较真,多出的那点音乐可以慢慢地“淡出”拉掉,音准不准有多少观众留意?然而在当时严谨的创作氛围下,谁都要为影片的质量做加法,更不允许技术上有差错。当该片一切音效素材都已齐全准备混录时,导演阿达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他在看了两遍试录效果后提出有段音乐长了,收尾时多出了一秒半,而此时画面是需要安静的。但那段音乐的尾段又很贴合画面,不能全部剪掉,只能从中间挖去一小节,阿达和金复载商量后决定当场动声底。

强小柏、李开基、龚黎明在剪辑室

据我所知,在混录当场动音乐声底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如果剪辑点选不准,正常播放时会有突兀感,虽然一般人听不出,但多一格少一格内行人一听就知道。把声底带回厂里剪是最保险的,因为我自己的剪辑机经常维护消磁,平时也操作惯了,不会出现问题,而用技术厂的剪辑机就有风险。但影片的送审期已定了,拿回厂里剪好再约时间混录是来不及的,于是我在他俩的鼓励下,临时使用技术厂的剪辑机开刀动声底。我知道深浅,如果剪切不准,声底就要重录,重录就意味着又要请乐队,劳民伤财。我和阿达、金复载反复研究后定出剪切点,结果一刀成功,完全听不出去挖掉一小节的痕迹。

这件事使我充分认识到了节奏把握的重要性,以及音响、画面和影片结构段落的整体关系。影片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演的出色的艺术感觉,这种艺术感觉不是艺术沙龙上那种泛泛而谈的东西,而是靠多年刻苦钻研得到的功力。

导演阿达、摄影师唐益楚在漫画原作张乐平家拍摄《三毛流浪记》片头镜头(《上影画报》1985年第1期)

《三毛流浪记》是阿达众多作品中较为写实的一部,如何把握这样的作品,当时厂里不少人议论纷纷。影片出来后,大家都对阿达的处理手法钦佩有加。阿达在影片中添加了许多漫画原作中没有的、具有动画电影语言特点的细节,如“小黑狗找不到母狗乳头在一边窜急,三毛同情地抱起小黑狗,却引来了母狗穷凶极恶的追咬……”、“池塘边茅棚里老少其乐融融地吃鱼,拔出鱼刺时三毛那傻傻的可爱的笑”、“回忆家里遭日本飞机轰炸”等。

1984版《三毛流浪记》三毛造型转面图 空藏动漫资料馆收藏 1984版《三毛流浪记》三毛表情参考图 空藏动漫资料馆收藏

阿达是个勇于自我挑战的艺术大师。无论是让中国象形文字跃然动画银幕上的《三十六个字》,还是漫画风格特强的《新装的门铃》《超级肥皂》,还是唯美主义的《蝴蝶泉》,都可以看到他在开拓动画电影语言表现力上的执著追求,都可以品味出那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节奏美感。

阿达是动画创作的奇才,是风格创新的高手,是把握影片节奏感的乐师,我仰慕他的艺术才华。他的英年早逝是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损失,这项损失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

1984版《三毛流浪记》剧照宣传画

编辑 | 傅广超

排版 | 何晓怡

强小柏

曾担任上海美影厂文学编辑、剪辑师、创作办公室主任,剪辑代表作有《三毛流浪记》《金猴降妖》《夹子救鹿》《葫芦兄弟》《山水情》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