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荣光·故事】“三步走”战略:绘出现代化宏伟蓝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步走战略第二步是达到 【百年荣光·故事】“三步走”战略:绘出现代化宏伟蓝图

【百年荣光·故事】“三步走”战略:绘出现代化宏伟蓝图

2024-07-05 05: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

01

“中国式的现代化”

“三步走”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决策了新中国前30年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文化大革命”后,在拨乱反正、对外开放以及国内进行经济调整的新形势下,邓小平郑重地思考20世纪末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真正含义。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谈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这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由于缺乏经验,可能比想象得还要困难些。”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由此提出。两天后,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道:“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这里,邓小平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强调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量力而行,不再追求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方面的高指标,而是侧重于人民生活富裕的程度。

1978年中国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是250美元,那么,20世纪末会提高到多少呢?这是邓小平思考的焦点。

一年后,邓小平在青岛接见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负责人时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了标准,即人均收入1000美元。他在讲话中指出:“搞现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穷的社会主义。有的人说社会主义不如西方好,如果那样,这是什么社会主义,是‘四人帮’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展,有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还可以增加外援。”这里所说的“人均收入”指的就是后来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1000美元的提法是吸收了当时国际上最新的衡量标准提出的。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前一时期我讲了一个意见,等到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就能花多一点力量来援助第三世界的穷国。现在我们力量不行。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我们还是要艰苦奋斗。”

02

“小康”

如果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将是个什么样子?邓小平陷入沉思中,他在谋划着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描绘这个蓝图。

一个恰巧的机会让邓小平的灵感捕捉到一个描绘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热词——“小康”。

1979年12月,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以及随同人员。会谈一开始,大平首相就向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日本国内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邓小平思索了大约一分钟,然后作了周密的解释。先讲了历史渊源,接着讲了当时正在酝酿的调整问题,最后把他一段时期以来思考的问题灵动地表述出来,即中国要搞“小康之家”的现代化。

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我们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他憧憬地说:“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大了,相应的,与国外的经济交往,包括发展贸易,前景就更加宽广了。”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但这次谈话内容没有公开,“小康”一词在1979年的《人民日报》上没有出现过。

进入1980年,邓小平在多个场合继续阐述这一新概念。1月16日,他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介绍了之前同大平正芳的谈话。由于邓小平在内部讲话中多次提到这个概念,“小康”一词终于出现在《人民日报》。6月3日,该报第7版登载了一篇通讯报道,文中说:“中国人民正在争取在本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到那时,生活可以达到一个‘小康’的水平。”

03

“三步走”

1980年10月,邓小平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召开的防卫作战研究班全体会议上讲话,在讲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时,他说:“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提的目标就是争取20年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宣布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然而,邓小平并未止步,他在继续向前思考20世纪末以后的事。

1984年,伴随着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变,邓小平开始酝酿构思把第三步设想写到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

要写第三步,首先要说明前两步是踏实可靠的,是有把握实现的。到1984年8月,邓小平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判断:20世纪内翻两番是没问题的,是可以实现的,他在会见美籍华人教授时,小范围把这个论断讲了出来。

1984年10月6日,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的中外代表时,邓小平用更简明的“两步走”来概括中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他提到,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后,邓小平多次谈到第二个翻两番,有时候还很具体,即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

1987年8月29日,即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此作了更完备的归纳和概括,表述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至此,邓小平的构想成为全党共识和国家大政方针。在“三步走”战略的部署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摘编自《湘潮(上半月)》2014年第8期 蒋永清/文)

原标题:《【百年荣光·故事】“三步走”战略:绘出现代化宏伟蓝图》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