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变迁及古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星怎么查应用使用时间 洪泽湖变迁及古诗

洪泽湖变迁及古诗

2024-03-30 07: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元和郡县志》记:“洪泽浦在盱眙县北三十里,本名破釜涧。隋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江都经此,宿时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为洪泽浦。”宋·王应麟《地理通释》记:“洪泽陂,唐·大历二年(781年),与射阳湖并置官屯。”《淮安府志》记:“大历三年(782年),射阳、洪泽诸湖俱立屯官。”《方舆纪要》记:“元·至元二十三年,淮南立洪泽、芍陂两处屯田。遂以兵三万屯此,岁得米数十万斛。”

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记:“洪泽湖,治北。旧曰破釜塘,一曰破釜涧,隋改曰洪泽浦。唐初,于洪泽陂置屯田,旋废。”又记:“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储御军于洪泽等处屯种。”

从以上记载可知,两汉期间,洪泽湖称之破釜塘、破釜涧,境内有洪泽镇、洪泽桥、市廛、商旅、洪泽陂、芍陂、白水塘、破釜塘、古富陵县。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炀帝改称洪泽浦。汉、唐至元代未,皇家御军均在洪泽、洪泽陂、芍陂屯田。因此,至元代未,未形成浩瀚之洪泽湖。

形成。洪泽湖形成,具有二大因素。

其一,黄河夺淮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

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记:“隋·大业末年(617年),破釜塘坏,白水塘亦坏。”又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经泗水和济水入海。”清·胡渭《禹贡锥指》记:“河自宋绍熙五年(1194年),徙黄河水大半入淮,而北清河之流犹未绝也,下逮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已丑,会通河成。于是始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凡九十五岁。”光绪《盱眙县志稿》记:“湖中有湖四:曰万家、曰泥墩、曰阜陵、曰洪泽,其时必各有区域可辨,假令混合为一,谁能辨之。愚故疑陈登筑堰时,洪泽之为湖,甚小也。然湖中之洪泽村,居人殆数百家,村之西十五里曰旧街,民居殆千家。大司马张公言:儿时往来盱泗间,犹沿淮湖东岸行淮,本不与湖连,而今浑合为一矣。”《续行水金鉴》记:“自元迄明,黄河往往溃决入淮,久之遂成巨浸,于是会万家湖、泥墩湖、富陵湖,总为一湖,几与云梦震泽相垺。”又记:“明初,汇成洪泽湖,民田尽付汪洋。”

从以上记载可知,隋未(617年),破釜塘、白水塘坏。唐初(618年),洪泽湖开始拓展。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多次南徙,经泗水夺淮,淮河在盱眙以东潴水入洪泽,小湖逐渐扩大,湖面基本形成。明初,黄淮合流,将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白水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洪泽湖。从古诗中可见,宋时称洪泽,明、清时称洪泽湖。

高家堰

其二,筑高家堰是洪泽湖形成的决定因素。

高家堰者《郡志》云:“后汉建安中,太守陈登所筑。阎百诗曰:此堰不见于史籍,考《三国志》,登尝为典农校尉,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登固精于水利者,又尝为广陵太守。”三国时,广陵郡太守陈登,为强兵足食,从武家墩到西顺河镇筑三十里长堤堰,取名捍淮堰,亦称高家堰。傅泽洪《行水金鉴》记:“高堰,障其东而使之北,淮南千余里地无沮洳。后世治水者,皆守其旧而不变。自唐以来,南北通运。至宋,黄又徙,而南湖日宽广,成巨浸,而是堰之所系愈重。北宋·庆历间(1041—1048年),一修于发运使张纶。明初,再修于平江伯陈瑄。至明·万历间,河臣潘季驯复大修之,且砌以石者三千余丈,愈巩固焉。”

明代潘季训《申办泗州乡绅常三省》曰:“窃思水柔物也,惟激之则怒,苟顺之自平顺之,之法莫如坦坡,乃多运土于堤外。每堤高一尺填坦坡八尺,如堤高一丈即填坦坡八丈,以填出水面为准。是年秋,黄水大涨,奇风猛浪,倍异寻常,而汹涌之势,一遇坦坡,而其怒自平。”

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记:康熙初年间,湖水坏堰,后高堰加筑,建减水坝,以杀其涨,使正流仍出清口。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以糯汁、石灰作为胶砌材料,从山东、盱眙等地运进玄武岩条石60余万立方米,实施砌石护堤工程,以抵御风浪冲击。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 ,垒砌石工墙60.1公里。至此,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古堰——洪泽湖大堤全部告成。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缮,增建防洪工程。从此,淮河下游改变历史上长期遭受洪涝灾害的局面。

高家堰亦称湖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马头镇,南至盱眙县张大庄,全长67.25公里。该堤屹立洪泽湖近千年来,担负着抗洪排涝的历史重任,被誉为“水上长城”,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诗词。洪泽湖,美不胜收。长天蓝蓝,洪湖清清;扁舟飞跃,千帆如林;众仙戏游,柳岸鸟鸣。春湖之浪漫,夏湖之渊博,秋湖之静谧,冬湖之绚灿。四季之美景,令古人感叹。然而,古人诗赞数不胜数。现摘录清·光绪《盱眙县志稿》中部分古诗,供读者欣赏。

宋·梅圣俞《宿洪泽》:

舟子起添缆,夜潮同雨来。寒声相乱急,远梦自然迥。水鸟鸣还睡,风灯暗复开。宦游尝作客,太息为贫催。

宋·苏轼《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妻拏莫忧色,更典箧中衣。

宋·徐积《寄路倅洪泽阻水》诗:

黄金宫阙紫瑶关,鹓鹭思陪玉笋班。仙仗好教凫舄去,客槎却在斗牛间。有为义对霜涛涌,无敌诗同铁阵闲。谁报京师群弟子,先生吏隐鬓毛斑。莫教容易过龟山,多少人心愿复还。更有南城黄绶客,但吟西户绿杨间。才经浊汴无澄浪,且趁清淮洗醉颜。安得就公歌一曲,缓吟迟步夕阳湾。

宋·杨万里《至洪泽》:

今宵合过山阳驿,泊船问来是洪泽。都梁到此只一程,却费一宵兼两日。正缘夜来到渎头,打头风起浪不休。舟人相贺已入港,不怕淮河更风浪。老夫摇手且低声,惊心犹恐淮神听。急呼津吏催开闸,津吏叉手不敢答。早潮已落水入淮,晚潮未来闸不开。细问晚潮何时来,更待玉虫缀金钗。

清·曹若曾《洪泽湖》:

大泽界淮涡,奔流顷刻过。混茫涵碧落,灏瀚敌黄河。有日云皆雨,无风水亦波。谁堪支砥柱,淮浦免蛟鼍。

清·黄景仁《偕洪稚存望洪泽湖有感》:

涛声入耳心所向,与君同家楚江上。比年渴走尘埃间,见此洪流亦神王。湖宽一面青嶂开,立久万仞高寒来。水风吹衣日落去,石气荡魄云飘回。远天黯惨湖变色,雁飞不度鸣何哀。沉沦九鼎自太古,苍茫那见蠙珠吐。浪静似响鲛人机,风便欲递冯夷鼓。此时倒影动楼阁,咫尺已畏风雷作。前驱青兕淮神过,长波砅岩大鱼跃。得观如此将毋归,回头半湖森雨脚。大陆浮沉且未休,吾侪身世将安托。歌声如哭何处歌,沿山半州纯浸波。庚辰奚仲不在世,鸣呼奈汝歌者何。

清·潘耒《过洪泽湖》:

万里中条水,奔腾汇此湖。淮吞千派入,颍挟众流趋。浩荡包原隰,微茫浸邑都。涵天得分野,幕地占舆图。昔倚高邱望,今乘旅舶徂。初循塘屈曲,渐出浦萦纡。啸引中流棹,风开十幅蒲。白浮涛似屋,碧缀屿如凫。浴日归墟接,蒸霞少海铺。微云山影在,一髪岸痕无。波静鱼龙伏,沙寒鸹鹳呼。搓边星象小,萍际客身孤。此水称奇险,长征实畏途。黑风吹飓母,白昼舞天吴。数报冲堤岸,时闻坏舳舻。吾生何庆幸,利涉只须臾。放舸林初曙,停帆日正晡。躯轻思击楫,神王想乘桴。只慨洪流壅,长令沃野芜。何时臻底定,闾井出泥涂。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