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图景中的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星堆出土埃及 融媒图景中的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

融媒图景中的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

2023-11-29 08: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传播

三星堆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可以让大众透过文物感受厚重的三星堆文化,还运用虚实结合的多元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萃取、提炼,以实现文化意义的再生产,让全世界、全人类一起探索远古文明,对今日之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智慧的传递与共享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原文:融媒图景中的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

作者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操  慧/教授    郑  秋/研究生

图片 | 网络

自1934年原华西大学的葛维汉(David C. Graham)教授和林名钧先生等人开启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掘,到2020年三星堆遗址再度启动挖掘,三星堆遗址新文物不断出土,巨型青铜面具、鸟形金饰片、青铜神树等不仅被多家媒体跟踪报道,更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多轮讨论热潮。回望五千年来的中国文明史,文物透射出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构筑了博大精深、坚固厚实的文化根基。然而,只有将文物中蕴含的文化提炼出来并有效地传播,才能“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三星堆文化景观国际传播的叙事呈现

从近年来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话题传播来看,三星堆正在通过科普、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当文物在当代价值观的框架下被“讲述”,虚实交错的文物故事更趋向于建构与受众审美经验契合的心灵空间,以多元的符号实现意义的传达和媒介的教育功能。

物质叙事:跨媒介的文物多模态表征方式

在三星堆文化的跨媒介传播中,各媒体围绕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历史故事、发掘历程等选题进行创作,通过全球主流传统媒体以文本为中心的报道,尤其以我国主流媒体为报道主力,打造一批“小切口、大情怀”的精品国际传播作品,对文物背后隐含的中国价值与理念进行多维度的深入阐释,让国际受众在对话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国外媒体对三星堆的报道肇始于1987年8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在报道中指出,“三星堆的发现显然比西安附近秦始皇陵墓著名的兵马俑早了八个世纪”“这将迫使人们对中国目前的艺术史和文明史进行修改”等系列表述在国际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22年的几十余年间,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国外媒体均对三星堆的发掘进行了陆续报道。

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也承担起外交领域的合作任务。2001年,新华社对中埃建交45周年纪念活动进行报道,为纪念建交,中国将在埃及国内发行印有三星堆遗址出土镀金人头肖像的邮票,报道特别指出“三星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有力证据,是古代蜀王国最古老和最大的遗址”,这一报道立场得到了国际媒体的响应。国外媒体对三星堆报道的数量峰值出现在2021年,报道热度至2022年依旧不减。在此背景下,我国媒体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创新,通过对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持续报道,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顺势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 

通过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图享(Instagram)、油管(YouTube)四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三星堆文化形成了以视觉为中心的互动式传播格局。在技术赋能下,承载三星堆文化的网络游戏、融合直播、MV、H5、短视频等多种内容产品与服务,打造沉浸式场景,提升互动式体验,吸引了大批国际观众参与互动,为三星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自下而上的民间路径。2021年3月20日,由川观新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联合推出特别策划——《How pretty I am》(中文译名《我怎么这么好看》)MV,以方言说唱等年轻化、二次元化的亚文化传播元素赋予文物灵动个性,受到海内外媒体和网友喜爱,引发刷屏。

心理叙事:跨时空的符号象征与文化记忆

在三星堆文物出土后,我国媒体运用一系列文化意象,以“讲故事”的方式构建文化传播的仪式,唤起公众的文化意象和情感共鸣,既呈现了历史空间的文物历史特色,又强调了文物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进入媒体融合语境之中,媒体不再仅依靠于单一的史料来为中国文明的多元起源提供话语支撑,依据三星堆文物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星堆文明的神秘色彩,国际传播因此而具备诸多创意内容的灵感来源。例如,由美国电影工作室DreamWorks(梦工厂)担任编剧、以三星堆为主题的卡通动漫Sanxingdui GloryAwake走向国际,该卡通围绕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器,聚焦于废墟中尚未解开的谜团,并试图探索其背后的神秘文明。

2021年,由四川日报全媒体发起数十家媒体和博物馆官方微博参与的“全国文物大battle”,从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三星堆对话古遗址的立意出发,以“三星堆全国找亲戚”的形式与全国的考古遗址展开联动,形成了“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极大地凸显了民族身份和情感的展演与可见性。

2021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展现了文物的全貌和细节,在文字上则对文物加以贴近时代的话语阐释,“三星堆考古挖出‘愤怒的小鸟’同款猪?”“‘青铜大立人’手中举着‘自拍杆’?”等,以现代性的流行文化将文物形象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符号,在再度语境化的过程中,馆藏文物成为激活观众想象的载体,多元的符号实现意义的传达和媒介的教育功能。三星堆文化由此在观众心理上架起了一座主体与物体、现实与历史的桥梁。历史语境和跨文化语境中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相结合,令文物更具全球共享性的创意价值。

通过上述诉诸共情的文化叙事,文物得以脱离时空限制,为跨文化观众创造跨文化联系与共鸣,形成了统一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虚实结合的跨媒介文化意义再生产

三星堆还依托网络游戏、虚拟博物馆等多种数字产品形式,创建跨媒介叙事体系,通过整合共构远古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不同场域的文化资源,搭建起跨媒介传播的社会空间,从而建构了观众参与的行为体验与符号环境。

川观新闻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采用数字化对新出土文物进行了超高精度还原,重构文物的数字孪生。并基于此推出中英双语版本交互性挖宝小游戏,海内外网友可以挥舞考古铲,体验在3、4号坑将文物一件件亲手挖出,既可以直观了解每件文物的埋藏位置,又可以学习考古知识、领略古蜀匠人的精湛之艺,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而将当下参与考古的时空嵌入千年之前。为更全方位向海外用户介绍三星堆文化,运营团队还制作了三星堆博物馆系列以第一人称视角呈现的POV视频节目,包括博物馆园区、综合馆和青铜器馆,用户可沉浸式跟随镜头参观,极具真实感。

由这些国际传播个案可见,全球与在地的互动可以通过新媒体、互联网实现,这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构念,它很具体,在三星堆的传播中能够引发共鸣,让大众可以透过文物感受厚重的三星堆文化;更是指利用虚实结合的多元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萃取、提炼,以实现文化意义的再生产,让全世界、全人类一起探索远古文明,对今日之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智慧的传递与共享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未来取向

 “新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典型变化,体现在文化格局和传播技术两个层面:在文化格局层面,传统西强东弱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人类正在经历达雅·屠苏(Daya Thussu)所描述的“他国崛起”(rise of the rest)的全球传播格局;在传播技术层面,西方历史上传统媒体于技术和内容层面的垄断正在被互联网的发展所消解,互联网对来自世界不同地方民众的赋权正在改变着西方主导的媒介文化生产格局。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是我国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转型深化之路上的一次重要成果检验,更是其内容生产、新闻语态、视听叙事形态、传播模式在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场域中的一次创新性重塑。

在国家层面,中华文明的传播应联通“自塑”与“他塑”,深化国际传播互动中的中华文明符号。如今,大国博弈已由以往基于地缘历史、军事和经济实力为主导建构的格局,向信息传播尤其是全球传播领域的博弈和重新布局靠拢,甚至倾斜,朝向硬实力和软实力并行于国际传播的轨道靠拢。有鉴于此,在全球性与地方性互动的生产机制之下,通过传播以三星堆为代表的考古动态及成效,以证古蜀国之滥觞所出,肃清“三星堆文化是外来文明”的错误舆论方向,摆脱西方经验中“同质化”区域重塑的研究理路,弥合被割裂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以内外传播的互动取径,掀开伪饰在华丽的理论框架、诠释体系和学术话语之下“去汉化”“弱国家化”等政治策略的注脚,既坚守我国独立的考古学术话语和文明溯源立场,也从后过程考古学的角度探寻材料情境的关联与象征意义,从中建构符合国内外受众的、具有多元价值的考古叙事。

在地方层面,文化对话的国际传播应从全球区域间的“隔阂”走向人类共识的“互鉴”,并型构探寻文明起源的演进路径与共存价值。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道路,不仅包含如何反映中国文化本身的“走出去”姿态,而且在于重新看待中国的地方与全球化流动、与全球治理体系相互耦合的进程。面对众多正式化、非正式化力量介入的国际公共空间,如何权衡在地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双向对话,也就成为对外传播更为复杂的命题。它表明,文化传播不仅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的深层诉求所在,也是人们对文明来源、身份追索的价值探问所在,这对于构建文明共识和价值认同凝聚力极其重要,是我国发展进取的动能和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因而得到自上而下、媒体内外、社会各界的全方位重视与关注,它亟待各方形成共识并有效参与。

在媒体层面,要重塑从“报道”到“传播”的认知,构筑中国特色的文明研究与对话体系。考古、文博新闻不再是某特定领域的新闻或者信息,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重要文化话题和文化连接。三星堆传播通过短视频、慢直播、新闻快闪、动漫融合、新闻游戏等叙事语态与报道形式,借助新媒体和社交传播跨越国界和地理边界,及时、直观、全景呈现动态及人们的反馈,汇聚不同的声音,有助于形成共识,推进知识的共享、服务。然而,在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实践中,以我为主的议程设置、文化对话也将带来新的问题与命题,亟待消除认知误区、增进对话。从报道到传播的思维转换,意味着对传播规律的自觉顺应和科学把握,也意味着讲好三星堆故事的立意、方法和路径指向的顺势调适已经水到渠成,这是以文物承载文明的文化对话与合作交流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跨媒介叙事之必然及协同之必由,至此可实现“文物+”文明互鉴的大外宣特色传播之进阶。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0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沪上学人 | 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应注重“连接”“联通”

文化传播 | 让昆曲融入国际潮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