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严重缺水 ,而三峡积淤18亿吨 ,为什么不趁机放水清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峡大坝位于长江 长江严重缺水 ,而三峡积淤18亿吨 ,为什么不趁机放水清沙?

长江严重缺水 ,而三峡积淤18亿吨 ,为什么不趁机放水清沙?

#长江严重缺水 ,而三峡积淤18亿吨 ,为什么不趁机放水清沙?|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长江快要干涸了,为何三峡不趁机开闸放水,清理18亿吨的淤泥?

自从2022年6月份开始,长江地区的气温就一直居高不下,降水量也少的可怜,到了7月份,情况不仅没好转,还更加严重了,洞庭湖直接瘦成了一道闪电,提前4个月的时间进入了枯水期,情况非常紧急,鄱阳湖也同样没能幸免,水位已经低到了11.99米,这里的鱼都已经被晒干了,时候肯定有朋友想问,这样绝佳的机会,三峡为何不好好利用起来?打开闸门放水,把里边的淤泥给清理掉不香吗?

在我国这么多河流里,径流量最大的河流非长江莫属,不过在去年,它也坚持不住了,出现了干涸现象,从这方面也能看出来,我国的旱情究竟有多严重。

因为没有水,生活在水里的这一些生物,全部都被晒干了,当地到处散发着恶臭味道,持续这样下去的话,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网友就呼吁蓄水量高达393亿立方米的三峡,它是时候出手了。

看到长江地区的干旱现象这么严重,三峡立马就放出了15亿立方米的水,什么?15亿立方米的水,许多网友看到这个数字,彻底傻眼了,这点水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长江快要干涸了,为何三峡不趁机开闸放水?

长江地区的干涸现象非常严重,许多生物被晒干,水资源得不到满足,周边农户粮食产量也出现了问题。

三峡大坝好不容易站出来帮忙,结果却只放了15亿立方米的水,这也让许多网友对三峡大坝的这一做法颇为不满,甚至还有网友说,如果没有三峡大坝在中间阻拦的话,长江地区肯定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旱灾,现在情况都这么紧急了,三峡大坝还只放出这么一点点水,未免也太过小气了。

其实这真的不能怪三峡大坝,在一般的情况下,三峡大坝它里边的水确实很多,但现在情况不一样。

因为去年降水量比较少,它这里的蓄水量也比之前要少了很多,在去年四月份的时候,西南地区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干旱现象,为了解决当地的燃眉之急,三峡地区已经放了不少的水出去,本想着等到汛期,再把这一些水给收回来,谁知道情况压根没有朝着它预想的方向发展,汛期不仅没有来,还遇到了60年难遇一次的旱情。

这也导致三峡大坝的蓄水量低到了前所未有的170亿立方米,三峡大坝自己都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在这样紧急的情况,15亿立方米的水,对它来说已经是自己的极限了,再多的话,它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三峡为何不在长江干涸时,放水清理淤泥?

水库的使用寿命和淤沙息息相关,淤泥数量过多的话,它的使用寿命就会减少,这样的事情在我国不是没有发生过,就拿三门峡水库来说,在很久之前,它因为里边的淤泥数量过多,最后导致没有办法运行,花了不少的钱才解决这个问题。

三峡大坝的淤沙和它来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从2003年开始,三峡大坝每一年的淤沙重量,就达到了一亿吨,累积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19亿吨,这么多的淤沙堆积在这里,导致三峡大坝的河床出现了严重的变化,有一些轮船已经不能够在这里航行了,既然这样的话,把水放干既可以解决干旱现象,又能够解决泥沙现象,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但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一旦真的把这里的水给放干的话,我国其他地方的发展都会受到重大的打击,首先就是供电方面,我国许多地方的供电都是靠三峡这里提供的,一旦三峡没有水发电了,那么供电需求就得不到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也没有办法继续运行。

其次就是航运,三峡这里的水现在少得可怜了,大型的轮船想要在这里航行都变得非常难了,如果这时候把这一些水全部再放出去的话,就会导致没有任何一艘船能够在这里航行。

最后我国想要真的把这一些沙子全部弄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知道得投入多少的成本,在这样的考虑下,只能放弃这个想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三峡里边的淤沙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