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国赛银奖!《家国情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创赛金奖作品名单 喜报!国赛银奖!《家国情怀

喜报!国赛银奖!《家国情怀

2024-04-17 03: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3月17至19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经过激烈比拼和角逐,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项目“家国情怀——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项目荣获“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组”银奖!

润物社社长张煦与副社长全轶先出席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会

“家国情怀——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项目(以下简称“家国情怀”项目)在复旦文博系杜晓帆教授的指导下,以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的14名硕博研究生为参赛主体,结合多年以来的乡村遗产调研和实践经历,直面中国乡村遗产缺乏系统性保护的难题,构建起“保护为本,携匠编修”、“展览策划,遗产阐释”、“教育传播,城乡协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以中国乡村整体保护为出发点,探索文化遗产赋能,建构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综合模式。以乡村遗产保护为中心,从综合性、整体性的角度推动乡村振兴,汇聚多主体、多层面、多领域的保护合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人才培养与社会普及的融合,在现实层面找到保护与发展的融合之道,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乡村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为政府决策、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润物社历届成员  

2015-2022年团队乡村遗产调研

 

在长达8年的乡村遗产保护实践中,项目积累和完成了一系列成果产出,具体包括:在保护方面,2017年,团队参与福建省永泰庄寨保护修缮导则的编制工作,创造性地将民间工匠的传统技法以手绘转化的方式纳入导则,并获得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等机构的推广。

 

永泰庄寨

 

团队成员采访匠人

 

庄寨手绘图

 

自2018年起,团队成员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管理办法编制的前期调研工作,与各级政府部门及各地村民开展了两百余场的访谈。

 

录制村民口述史

 

团队成员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汇报

 

团队实地调研照片

 

团队调研期间对新疆博斯坦村进行航拍

 

团队调研期间对云南苍台村进行航拍

 

团队调研期间对重庆何家岩村进行航拍

 

展览方面,团队策划了一系列乡村遗产在地展览,帮助村民讲述他们和遗产的故事。例如在福建省永泰县的乡村展览就带动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农产品展销等。

 

收集当地资料

 

梳理民间文献

 

基于多场乡村策展的经验,项目联合故宫博物院发起了主题为“家国情怀——连结历史与未来的乡村遗产”大型公益展览。这一展览囊括了我国六大省份的乡村遗产展示,家国情怀项目希望以此传达中国的乡村在国家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精神价值。

家国情怀展览囊括六大省份的乡村遗产展览

 

少年强则文化兴,遗产传承的未来在于青少年。“家国情怀”项目与上海多所中学合作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公益讲座,与 4000 余名学生一起认知乡村。

杜晓帆教授开讲

 

文化遗产课堂上的孩子们

 

2022年,在上海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家国情怀”项目联合科技日报社等多家单位,发起了“云端话遗产”公益直播活动,为社会公众带来精神激励。当时在新疆调研的团队成员还参与到新疆乡村振兴百村直播,并在TEDxFudanUniversity“栖息地”发表主题演讲。  

疫情期间的三场公益云端讲座

 

团队成员参与乡村振兴哈密直播

 

团队成员在新疆调研

   

团队的“保护—展览—教育”系统性解决方案在贵州楼上村的保护中得到了完整呈现。自 2016年至今,“家国情怀”项目在此持续开展服务,设立了在地工作站。“家国情怀”项目参与编制楼上村文物保护规划,策划展览“积厚流光——传承楼上乡村遗产”。

 

贵州省石阡县楼上村

 

策划展览“积厚流光——传承楼上乡村遗产”(2021年8月开放)

 

团队成员与当地的小学一起组织孩子们开展遗产课堂,带领他们制作古建筑模型到故宫参展

 

孩子们制作的古建筑到故宫参展

 

“家国情怀”项目为村里建设了“复旦润心书房”公益图书馆,合作设计“我在楼上”系列文创产品,建设公众号平台和线上导览系统,并与当地住建、文物部门合作开展遗产研学项目。

 

润心复旦书房

 

“家国情怀”项目也得到了公众的积极反馈。上海的学生们通过遗产手绘表达他们对于乡村的感知。贵州的孩子说:“在遗产课上,我知道了村里老房子的故事,可以带别人去,说给他们听”,福建的孩子说:“我长大以后还是要回到这里,因为这里是我的故乡”。  

孩子们的手绘与反馈

 

团队指导老师杜晓帆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也是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亲历乡村遗产保护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调研经历,也使团队立足国际前沿,得到了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的指导和支持。  

杜晓帆教授正在进行访谈工作(右一)

 

团队指导老师与国内外专家

 

项目主要执行团队为复旦大学校级研究生社团“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迄今总成员60余人,核心成员26人,大多是来自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长期在乡村遗产保护一线开展实践,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参赛的同学们饱含着小时候对家乡的记忆与感知和对乡村振兴的憧憬与渴望。乡村遗产沉淀着、凝聚着、汇集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许,是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历史指南,是对“我们是谁”以及“成为谁”的回应,是引导我们思考个人、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迈向连结过去、当下与未来的通途。

在长期服务中,“家国情怀”项目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多个机构,各级文物和文化遗产管理单位以及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达成长期合作。在遗产实践的同时,团队还出版了乡村遗产保护的专著、论文集,组织遗产论坛、讲座,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文章。在《人民日报》连载的乡村遗产系列文章面向海外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真正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乡村的声音,并得到了央视财经频道、中国小康网、《环球人物》等平台的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乡村遗产系列文章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感谢函

 

备赛过程中,如何凝练和明晰地表述项目的核心优势,是项目不断完善和打磨的重点。对于乡村遗产的保护,人是乡村遗产构成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村发展的动力,只有涵盖村民而进行的乡村遗产保护才是有价值的、可实施的。另外,乡村保护实践和思路往往陷入两个极端,或是关注建筑形制修缮,而忽略构成遗产的其他自然和文化要素;或是强调产业振兴和乡村旅游,而忽视文化和人才方面的振兴。而这两个极端的共同问题便在于忽略村民保护的主体力量,缺乏对村民精神需求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也在发生变化,乡村遗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对变化中的人与乡村进行保护、教育和管理,并让乡村遗产的核心价值传承下去是乡村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家国情怀”项目结合多年实践经历,以乡村为整体保护对象,根据切实问题,搭建起“保护—展览—教育”的乡村遗产保护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心师生所思、所想和所做就包含深入乡村,记录留存于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去感受遗产、追忆历史、传递价值,选择、比对、拼接、勾连并绘制出中华民族的遗产地图,给未来留下美好与希望。遍及祖国大地的多方调查虽说辛苦,但是横跨中国东西南北中的遗产踏访不仅让我们逐步建立起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总体认识和判断,也日益加深了对“乡村必振兴”的坚定信心。

 

参赛汇报部分ppt

 

“家国情怀——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项目是参赛队伍中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类项目,此次获奖,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传承事业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益,有助于更多遗产保护团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行业中,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寻找新的实践路径;在文化遗产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复旦大学文博系和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中心也作出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作为复旦大学唯一进入国赛的人文社科类项目,项目成员心怀家国理想和人文精神,希望携手更多学子参与到“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项目。青年强则国强,广大青年投身到文化遗产事业中也是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绽放灿烂之花。

 

在此,家国情怀项目也向所有合作过的村落和村民致谢。每个普通村民的一生都有生动的故事,每个村落都是文明的缩影。乡村遗产原是静默无言,但能够发挥润泽人心的作用,能够成为国家历史和精神文明的现实印证,能够凝聚为家国情怀,连结起民族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感谢相遇的村民

 

2022年5月28日挑战杯报名以来,杜晓帆教授、侯实老师和周孟圆、林鋆澎、王一飞等毕业同学,以及在研同学刘邵远、王军等通过现场或者线上会议为项目的校赛、市赛和国赛汇报提出修改意见;连续两晚,初松峰博士逐页逐句地为参赛同学指出问题,大到核心优势的表述,小到汇报材料的格式;全轶先、张煦、王晓琪同学为项目报名、准备和比赛付出了长期的努力。也感谢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从2015年乡村遗产调研以来,成员先后在乡村走过了8年的时光,项目汇报中饱含了大家的汗水和努力,此次获奖更是一份学业和人生的传承!感谢复旦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应质峰老师、复旦大学校团委朱逸骏老师、青年创业中心田晟昊、郑振宇等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也祝贺其他团队取得优异成绩。

润物社于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

 

复旦大学于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决赛中以二金一银三铜获“优胜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