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官制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公和丞相哪个官大 西汉官制汇总

西汉官制汇总

2024-05-23 16: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 丞相: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 职位变更:高祖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改称相国。惠帝、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为相府诸吏之长,职无不揽。丞相有事,则召长史付诸施行。秩俸比千石。

● 丞相司直:汉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初置,辅佐丞相,检举不法,职在监察官吏,位在司隶校尉上。秩俸千石。

●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初佐丞相掌监察地方。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部刺史监察州部后,协助丞相处理具体事务,无定员,位在司直、长史下。

●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位在长史下,佐长史理职事。

● 掾: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统称丞相掾,有三百多人。汉朝三公府及其它重要官府皆置掾史、属,分曹治事。掾为曹长,史、属为副贰。故掾史多冠以曹名,如户曹掾、户曹史等。掾史为有职吏,其下还有从掾位,从史位、待事掾、待事史等散吏。

●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西汉丞相府属吏,主东曹,职掌二千石长吏选择迁除。

●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 辞曹:主评讼事,秩比三百石。民事部分。

● 奏曹:主章奏事,秩比三百石。管理政府的奏章。

● 贼曹:主盗贼事之,秩三百石。

● 决曹:主罪法事,秩比三百石。

●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掌郡国上计(簿),“上计簿”,即向上级汇报书。汇报书的内容是:户口的增減,开垦土地亩数、钱粮收支、盗贼多少等。

●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 仓曹:主仓谷事。掌管仓库粮食。其长官称掾,副长官称属,掾俸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

● 兵曹:主兵事。秩比三百石。

●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掌货币、盐铁事。郡国亦置,兼掌市政。秩比三百石。

●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主持全国财政,专掌计籍。

● 黄阁主簿:省录众事。汉朝中央及州郡官府均置,典领文书簿籍,经办事务。丞相或三公府称黄阁主簿,录省众事,职权甚重。

● 2、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 职位变更: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 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管图籍秘书档案、四方文书,百官奏议经其上呈,皇帝诏命由其承转丞相下达执行,负责考课、监察、弹劾官吏,典掌刑狱,收捕、审讯有罪官吏等,或派员巡察地方,镇压事变,有时亦督兵出征。丞相缺位,常由其递补。因与皇帝关系亲近,有时权势尚在丞相之上,或尊称宰相。属官有两丞,一名御史丞,领御史三十员留御史府,受理百官事务; 一名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员入侍宫中兰台,掌文书档案,收纳公卿奏事,监察百官,外督诸部刺史。武帝以后,章奏诏命之出纳转归尚书、中书,监察、弹劾之职权实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职权逐渐旁落。

● 御史丞:为御史大夫丞的简称,掌佐御史大夫行副丞相事,无独立的职掌。

● 御史:西汉置四十五员,为御史大夫属官,其中三十员留御史府(御史大夫官署),由御史丞统领,监察考课百官政务,亦或受遣出使,执行专项监察任务。

● 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副贰,秩千石。简称中丞、中执法。为宫掖近臣。在殿中兰台,其主要职掌为监察、执法; 掌管兰台所藏图籍秘书、文书档案; 外督诸监郡御史(武帝以后为诸州刺史),监察考核郡国行政; 内领侍御史十五员,监督殿庭、典礼威仪,受公卿奏事,关通中外朝; 考核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监察、纠劾百官; 参治刑狱,收捕罪犯等。汉初百官奏议先呈御史大夫,经由中丞,始得上呈; 皇帝诏命经中丞传达御史大夫,始得转达丞相执行,故比御史大夫更接近皇帝。武帝以后,章奏诏命出纳之职移归尚书、中书,又增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然仍以中丞为最尊。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中丞曾改名大司空长史、御史长史,实为诸御史之长。

● 侍御史:由御史中丞统领,入侍禁中兰台,给事殿中,故名。(时别有御史三十员,居御史大夫府,监察百官) 员十五人,秩六百石,掌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察文武官员,分令、印、供、尉马、乘五曹,监领律令、刻印、斋祀、厩马、护驾等事宜,或供临时差遣,出监郡国,持节典护大臣丧事,收捕、审讯有罪官吏等。武帝时特置绣衣直指使者,亦称绣衣御史,巡行郡国,逐捕盗贼,治理大狱,有权诛二千石以下官吏,不常置。其专掌皇帝玺印者,称符玺御史。又有治书侍御史,选明习法律者充任,复核疑案,平决刑狱。新莽时改侍御史名执法。

● 二、九卿制度

●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 1,太常:俸中二千石,掌宗庙礼仪祭祀。有丞,俸比千石。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均官、都水两长丞,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等。位列九卿之首,官居清要,职务繁重,多由列侯充任。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礼仪,管理皇帝陵墓、寝庙所在县邑,每月巡视诸陵,兼管文化教育,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补吏亦由其主持。置丞一员,辖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都水、均官等令、长、丞及诸陵邑令。西汉中期以后职权逐渐分化削弱,考试之权转归尚书,陵邑划属三辅。

● 名称变更:景帝中六年改奉常(秦时称呼)为太常;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 太常丞:为太常卿的佐官,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掌宗庙礼仪。

●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东汉太常所属有赞飨,西汉无考,可能是东汉时所置,秩六百石。赞是佐的意思;飨同亨,也就是烹。赞飧的职掌可能是佐助太常掌理祭祀宗庙、天地时所用牺牲等祭物的烹制之事。)

● 礼官大夫: 汉代太常的属官。主管礼仪之事。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太常掌宗庙礼仪,其长官称卿,副称丞。下分曹办公,曹长官称掾,掌曹事。汉朝三公府、将军府分曹办公,掌管一曹事务的正长官称掾,副长官称属。)

●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文献制度等故旧之事。亦称掌固。(西汉置,属太常,故亦称太常掌故,秩百石。又有文学掌故、太史掌故、治礼掌故等。熟习礼乐制度等典章故事,备咨询。武帝时,丞相公孙弘请置博士弟子,一岁皆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 择太常掌故补中二千石曹史,文学掌故补郡属曹史。后遂成定制,岁课甲、乙、丙三科,其丙科即补文学掌故,射策得乙科可为太常掌故、太史掌故。)

● 均官长丞:主山陵上槁输入。

● 都水长丞:主修护水利设施或收取渔税。西汉太常(奉常)所属都水专管皇帝陵园区域内之水利事务,大司农、少府所属都水主管地方水利事务。水衡都尉亦设置长、丞。

●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 太史属官:

●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管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

●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疑为待诏)

● 治历:主历法。(为太史令所属待诏的职任之一。)

● 大典星:掌星历。(为太史令所属待诏的职任之一。)

● 望气: 主望气。(《汉书·李广传》与《汉书·郊祀志》有望气及望气佐,应是太史令的属官。)

●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明堂:皇帝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明堂举行。)

● 灵台丞: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候日月星气,观测天象。(为汉朝气象机关,属太史,掌候日月星气。其长官为丞,有待诏四十二人,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三人候晷景,七人候钟律,一人舍人。)

● 灵台侍诏: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 太乐属官:

●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 西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 隶太常,掌大祭祀及大飨时之乐舞。哀帝时罢乐府,其所领一部分器乐、歌舞演员亦归太乐。

● 太乐丞: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 太祝属官:

●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属太常,后更名祠祀。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更名庙祀。

● 太祝令: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 太祝丞:秩俸四(二)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 宰人:主厨。

● 太宰属官:

●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凡国祭祀,掌陈馔具。有丞一人,员吏四十二人,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七十三人,卫士十五人。

● 太宰丞: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为太宰令副贰,助令掌管宫廷宰工鼎俎馔具及祭祀所用食物。

●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 员吏: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 宰人:主厨。

● 屠者: 主屠牲。

● 卫士: 主警卫。

● 太卜属官:

● 太卜令: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 太卜丞: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 员吏: 具体办事者。

● 太医属官:

●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 令一人,掌太医;方丞一人,掌治疗;药丞一人,掌药剂。有的属太常,给百官治病,有的属少府,给宫廷治病。

● 太医丞: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 太医 :掌医药。

● 诸宗庙寝属官:

●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掌监御用膳食。。

●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 中黄门, 食监助手。

● 寝陵园食官属官:

● 庙郎, 主宗庙。

● 寝郎, 主守寝。

● 园郎, 主守园。

● 员吏,

●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 博士属官:

●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博士为学术顾问性质的官员,既掌管其专门之学,又参预政治讨论,还外出巡行视察。汉武帝建元五年又置五经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每经不止一家,共有博士十四人。汉以后学术传授多在私家,博士之任渐轻。)

● 博士弟子

● 歌吹诸生

● 2,光禄勋: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虽不如郎中令亲近,但职司范围更加扩大,地位显要。职掌宫殿门户宿卫,兼侍从皇帝左右,宫中宿卫、侍从、传达诸官如大夫、郎官、谒者等皆属之。兼典期门(虎贲)、羽林诸禁卫军。官署设宫禁中,宫内设狱,称光禄外部。属官众多,机构庞大,有丞、掾、主事、主簿等,领诸大夫,五官、左、右中郎将,郎中车、户、骑三将,期门仆射、羽林中郎将、诸郎署长等。

● 名称变更: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郎中令置。新莽改名司中。

● 光禄勋官吏:

● 光禄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宿卫宫殿门户等。

● 光禄丞:秩俸千石,为光禄卿之副,掌助卿行施职事。权位较重,多以博士、议郎充任。

● 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 车郎将:秩俸比千石,也简称车将,掌守宫殿门户,出充车骑。车郎将分左右,左车郎将掌左车郎,右车郎将掌右车郎。

●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也称户郎中将,省称户将,分左右户将,分掌左右户郎,守卫宫殿门户。

● 骑郎将:秩俸比千石, 也称郎中骑将,简称骑将。主骑郎,为骑兵将官,掌帅骑兵作战。

● 中郎将:主宿卫护从。分五官、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分领中郎,更直宿卫,协助光禄勋考核管理郎官谒者从官。秩比二千石。多由外戚及亲近之臣充任。

●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掌五官郎持戟值班,宿卫殿门,出充车骑,或奉命差遣。

● 左中郎将:秩比二千石居宫禁中,更直宿卫,左署郎持戟值班,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掌左署郎包括:中郎,俸比六百石;侍郎,俸比四百石;郎中,俸比三百石。诸郎皆无名额限制。

●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掌右署郎。右署郎包括:中郎、侍郎、郎中。皆掌值班护卫。

● 虎贲羽林将:

●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掌虎贲宿卫,战时领兵征伐。属官有左右仆射各一人,左右陛长各一人,皆俸比六百石。仆射掌虎贲郎习射;陛长掌虎贲郎值班,朝会时在殿中。虎贲中郎,俸比六百石;虎贲侍郎,俸比四百石;虎贲郎中,俸比三百石;节从虎贲,俸比二百石。皆无固定人数,掌宿卫侍从。

● 名称变更:平帝元始元年(后1)更名期门为虎贲郎,置虎贲中郎将统领。

●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主羽林郎,掌宿卫侍从。

● 名称变更:武帝置羽林,宣帝以中郎将监羽林。

● 四大夫:

● 中大夫:秩俸比二千石。掌论议,为皇帝侍从官员,侍从皇帝左右。在大夫中地位最为尊显, 武帝时霍光、 金日䃅皆曾任此职。西汉晚期,多作为贵戚重臣的加官。无员限。

● 名称变更: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王莽又更名为司中。

●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西汉初位居诸大夫之首,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以后次于光禄大夫,无员额。侍从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奉诏出使,多以宠臣贵戚充任。

● 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西汉平帝置。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

● 谏议大夫:秩俸六百石, 掌论议。

●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高级郎官,不入直宿卫,职掌顾问应对,参与议政,指陈得失,为皇帝近臣,为皇帝谋事。征贤良之士任之,无常事,唯诏命所使。

● 仆射: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置为侍中、谒者、博士、郎等诸官之长。依其职事为称,如谒者之长称谒者仆射,侍中之长称侍中仆射等,因古时重武臣,以善射者掌事,故名。

●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宫廷、后宫、太子宫、诸侯王国皆置,员额不等,皆掌关通内外,导引宾客。宫廷所置为郎中令(光禄勋)属官,设谒者仆射统领。西汉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选孝廉、郎官年不满五十仪容威严能大声赞导者充任,本职为侍从皇帝,担任宾礼司仪,宿卫宫廷及供其他临时差遣,亦常充任皇帝使者,出使诸侯王国、少数民族,巡视地方,派往灾区宣慰存问、发放赈贷,或收捕、考案贵戚、大臣,主持水利工程等。又有中谒者令、中书谒者令,为宦官之职。

● 常侍谒者:秩俸六百石, 东汉置,属光禄勋,由谒者仆射统领。员五人,职掌殿中礼仪。

●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将、大夫以下之丧,掌使吊。西汉七十人。

● 主事:有南北庐主事、三署主事,于诸郎中察茂才高第者为之,秩四百石。

● 员吏:

● 掾:

● 3,卫尉:秩中二千石,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掌皇帝所居未央宫禁卫,主管宫门屯驻卫士,专司昼夜巡警和检查出入者之门籍。亦称未央卫尉。有丞一员。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有丞一员。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等。京城外建章、甘泉等行宫亦或置,冠宫名,置属官。长乐卫尉、建章卫尉、甘泉卫尉各掌其宫屯卫兵,不常置。

● 名称变更:景帝曾改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前143)复故。新莽改名大卫。

● 卫尉官吏:

● 卫尉卿: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 卫尉丞, 秩俸千石, 为卫尉卿之佐,助卫尉卿掌宫门卫士及宫中巡察。

● 卫尉员吏

● 卫尉卫士

● 公车司令:简称公车令。秩俸六百石, 掌宫司马门,受天下奏事,主宫中巡逻,及阙下征召等事。下设丞、尉各一人。汉制,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以及征诣公车者,均由公车司马令呈达。

●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掌南宫卫士。有丞一人,吏员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

● 南宫卫士丞:为南宫卫士令之副,佐令掌南宫卫士。

● 南宫卫士员吏

● 南宫卫士

●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掌北宫卫士,徼巡宫中。有丞一人,属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

● 北宫卫士丞:为北宫卫士令副贰。员一人,秩三百石,领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掌北宫卫士,徼巡宫中。

● 北宫卫士员吏

● 北宫卫士

● 旅贲:禁卫武臣。

● 旅贲令:掌旅贲卫士,以备非常。

● 旅贲丞:为旅贲令之副,佐旅贲令掌旅贲卫士。景帝更属中大夫令,后元年(前143)复属卫尉。

●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 长乐卫尉:为太后属官,掌长乐宫卫士守卫宫门和宫中巡逻。俸二千石。

● 建章卫尉:掌建章宫之宫门屯卫兵,职与卫尉略同,不常置。

● 甘泉卫尉:掌屯兵,警卫甘泉宫,不常置。

● 屯卫侯:掌领屯兵守护宫门。

● 4,太仆: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掌皇帝专用车马,有时亲自为皇帝驾车,地位亲近重要; 兼管官府畜牧业。西汉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车府、路軨、骑马、 骏马诸令丞, 龙马、 闲驹、 橐泉、騊駼、 承华五监长丞及边郡诸牧师官。

● 名称变更:新莽改名太御。

● 太仆官吏:

●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有员吏七十人。

● 太仆丞:俸比千石。为太仆副贰,协掌车舆马政,管理本署事务。

● 大厩:负责养马的机关,其长官称令,俸禄六百石。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

● 太厩令:为大厩长官,属太仆,俸六百石,掌大厩之马。

● 太厩丞:为大厩的副贰长官,助令掌大厩之马。

● 太厩尉:为大厩令的佐官,掌安全保卫。

● 未央令:未央厩令的省称,属太仆,掌御用舆马及厩中马,有五丞一尉。

● 未央丞:为令之副长官,佐令掌乘舆及厩中诸马。

● 未央尉:掌察奸捕盗,主治安。

● 家马令:主管祭祀及军国用途以外的皇帝私用马匹。掌皇帝私用之马,兼养乳马,取乳制马酪。有五丞、一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桐马令。

● 家马丞:为家马令之副,佐令养皇帝私用马及乳马取乳制马酪。

● 家马尉:为家马令之佐官,掌治安,防盗贼。

● 车府令:掌乘舆诸车,秩六百石,有丞一人,员吏二十四人。

● 车府丞:为车府令之副,属太仆,佐令掌乘舆诸车。

● 员吏

● 路軨令:掌皇帝乘舆路车,凡小车皆主。

● 路軨丞:为路軨之副长官,佐令掌乘舆路车,凡小车皆掌管。

● 骑马令:也称骑马厩令,俸六百石,主骑马厩,掌养骑马。有丞。

● 骑马丞:为骑马厩令之副,佐令掌养骑马。

● 骏马令:为骏厩长官,简称骏马令,掌养骏马供宫中用,秩六百石。

● 骏马丞:为骏马令之副,佐令掌养骏马。

● 龙马监长:掌养御马,掌皇帝乘马。有丞。

● 龙马监丞:为龙马监长副贰,掌皇帝乘马。

● 闲驹监长:主闲驹监,掌皇帝所用马匹,有丞。

● 闲驹监丞:为闲驹监长副职,掌皇帝所用马匹。

● 橐泉监长:掌养御马,主皇帝乘马。

● 橐泉监丞:为橐泉监副长官,佐监长掌养御马。

● 騊駼监长:养马诸监之一。

● 騊駼监丞:为騊駼监副长官,佐监长掌养御马。

● 承华监长:掌皇帝车马。

● 承华监丞:为承华监长之副,佐长行职事。

● 边郡六牧师苑令:掌在边郡养牧马匹。

● 边郡六牧师苑丞:为牧师菀令之副,佐令掌养牧马匹。

●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初称考工室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考工令,有丞,属少府。东汉时改属太仆,掌作兵器弓弩刀铠之类,制成后交执金吾入武库,还掌织绶杂工,兼制铜、漆器。西汉时下设牢狱,囚禁有罪大臣。

●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 5,廷尉: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文武大臣有罪,由其直接审理收狱,重大案件由皇帝派人会审。又为地方司法案件的上诉机关,负责复核审决郡国疑狱,或上报皇帝,有时也派员至郡国协助审理重要案件。

● 名称变更:景帝中六年 (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旧。哀帝元寿二年 (前1) 改名大理。新莽改名作士。

● 廷尉官吏:

●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 廷尉左监:秩千石,掌逮捕犯人,平决诏狱。

● 廷尉右监:俸千石,掌逮捕审判罪人。

● 廷尉左平:宣帝地节三年初置,俸六百石,掌审判诏狱罪人。

● 廷尉右平:宣帝地节三年初置,俸六百石,掌审判诏狱罪人。

● 廷尉正:为廷尉卿之副,西汉俸千石,掌审判,决疑案,平反冤案,参议案例律条。

● 6,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 名称变更: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王莽时改称典乐。

● 大鸿胪官吏:

●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少数民族君长、诸侯王、列侯的迎送、接待、安排朝会、封授、袭爵及夺爵削土之典礼; 诸侯王死,则奉诏护理丧事,宣读诔策谥号; 百官朝会,掌赞襄引导; 兼管京师之郡国邸舍及郡国上计吏之接待。

● 大鸿胪丞:俸比千石,为大鸿胪的副贰长官,助卿行施职务。

● 鸿胪文学:为大鸿胪所属的百石吏。

● 大行治礼丞:为大行令之副,掌治礼郎行宾仪。如接待少数民族的使臣、皇子封王、诸王入朝、郊庙祭祀等掌礼仪赞导等。

● 大行卒史:位在各曹掾史下。

● 行人:掌接待少数民族宾客。

● 翻译:

● 主客:掌对外接待宾客。

● 7,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 名称变更:平帝元始四年(后4)改名宗伯,新莽时并入秩宗(太常)。

● 宗正官吏:

●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例由宗室担任,管理皇族外戚事务,掌其名籍,分别嫡庶亲疏,编纂世系谱牒,参与审理诸侯王犯法案件。凡宗室亲贵有罪,须向其先请,方得处治。有丞,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及诸公主官属。

●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为宗正副贰,协助管理皇族外戚事务,参与审判宗室诏狱,由宗室充任。平帝元始四年(后4)改宗正为宗伯后罢。

● 都司空令:职掌土木工程,制作修建宫殿官署所需砖瓦等,故出土汉瓦常有都司空载记者,又设囚系宗族外戚之监狱。

● 都司空丞:为都司空令之副,佐令掌宗室罪人等事。

● 内官长:掌管分寸尺丈等长度标准、有丞。初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

● 内官丞:佐令掌度量,主分寸尺丈。

● 宗正员吏,

● 公主家令:俸六百石,总管公主家事务。

● 公主家丞:俸三百石,总管公主家事务。

● 公主门尉:掌公主家的门卫和治安。

● 公主家仆:俸六百石,掌公主车马。

● 公主家直吏:为公主家的值班小官。

● 公主家从官:为公主的侍从官。

● 公主家主薄:俸六百石,掌公主家文书薄籍印鉴等事。

● 公主家私府长:俸六百石,掌公主家钱财库藏。

● 8,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 名称变更: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大农令置。简称大农。新莽先后改名羲和、纳言。

● 大司农官吏:

●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管全国租赋收入和国家财政开支,凡百官俸禄、军费、各级政府机构经费等由其支付,管理各地仓储、水利,官府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经营,调运货物,管制物价等。有丞二员,部丞若干员。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边郡的农都尉等屯田官员,亦皆属之。

● 大司农丞:也称大司农中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为大司农的副长官,助大司农总管曹事,掌钱谷等。

● 大司农部丞:秩六百石,分部掌郡国农桑、均输、盐铁等事,汉平帝置部丞十三人,人主一州。

● 治粟都尉:也写作騪粟都尉,汉武帝置,不常设,属大司农,掌征收军粮、在军屯中推行代田法。

● 太仓令:掌收受郡国漕粮,秩六百石。有丞一人,员吏九十九人。太仓是中央控制的粮食总仓库,在汉朝属大司农。

● 太仓丞:佐太仓令掌郡国传漕谷。

● 均输令:分属大司农及水衡都尉。督领地方均输官,转运调剂郡国贡输之物,以节省运往京师的费用,减少物资损耗,并可从中谋利。

● 均输丞:为均输令副职。

● 平准令:掌平准物价等事,俸六百石。

● 平准丞:为平准令之副,佐令行其职事。俸三百石。

● 都内令:主国家所藏货币、布帛等财物,有丞。

● 都内丞:为令之副,佐令掌京师库藏。

● 籍田令:掌籍田之事。籍田:专供皇帝行春耕之礼的耕地称籍田。每年春耕前,皇帝率群臣在“籍田”上行耕作之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籍田所收谷物,供宗庙祭祀用。

● 籍田丞:佐令掌籍田事。

● 斡官长:掌均输、管盐铁、主榷酤事。

● 斡官丞:佐斡官长掌均输、管盐铁、主榷酤事。

● 铁市长:掌买卖铸铁器,有丞。

● 铁市丞:为铁市长之副,佐长买卖铁制器。

● 郡国盐铁官:掌经营盐铁事。

● 大司农史:为科曹的副长官。

● 稻田使者:掌垦田种稻。

● 9,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 名称变更:新莽改名共工。

● 少府机构官吏:

●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职掌帝室财政,如皇帝私府,供宫廷日常生活、祭祀、赏赐开支,其库藏比掌管国家财用的大司农丰裕。兼管衣食器用、医药娱乐丧葬等宫廷内部服务事务和宫廷手工业,管辖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机要官员、内侍、宦者。其机构之大、属官之多,在列卿中居首位。

●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为少府卿的佐官, 辅佐少府卿治事。助卿掌中服御诸物及衣服宝货珍膳之属。西汉时有六丞,中兴后省五丞。

●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掌管皇帝玺印,兼保管铜虎符、竹使符,遣使掌授节,职任颇重。

● 符节丞:为符节令之副,佐令掌符节事。

● 兰台属官:兰台本是汉宫内藏书的地方,以御史中丞掌管,后因此称御史台为兰台。兰台置令史数人,掌书奏。

●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为御史大夫副贰,简称中丞、中执法。居宫中兰台,为宫掖近臣。其主要职掌为监察、执法; 掌管兰台所藏图籍秘书、文书档案; 外督诸监郡御史(武帝以后为诸州刺史),监察考核郡国行政; 内领侍御史十五员,监督殿庭、典礼威仪,受公卿奏事,关通中外朝; 考核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监察、纠劾百官; 参治刑狱,收捕罪犯等。汉初百官奏议先呈御史大夫,经由中丞,始得上呈; 皇帝诏命经中丞传达御史大夫,始得转达丞相执行,故比御史大夫更接近皇帝。武帝以后,章奏诏命出纳之职移归尚书、中书,又增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然仍以中丞为最尊。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中丞曾改名大司空长史、御史长史,实为诸御史之长。

● 侍御史中丞:为侍御史之长官,西汉时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亦简称“御史”、“侍御”。为御史大夫属官,由御史中丞统领,入侍禁中兰台,给事殿中,故名。(时别有御史三十员,居御史大夫府,监察百官) 员十五人,秩六百石,掌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察文武官员,分令、印、供、尉马、乘五曹,监领律令、刻印、斋祀、厩马、护驾等事宜,或供临时差遣,出监郡国,持节典护大臣丧事,收捕、审讯有罪官吏等。武帝时特置绣衣直指使者,亦称绣衣御史,巡行郡国,逐捕盗贼,治理大狱,有权诛二千石以下官吏,不常置。其专掌皇帝玺印者,称符玺御史。又有治书侍御史,选明习法律者充任,复核疑案,平决刑狱。新莽时改侍御史名执法。

●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 尚书属官:设令、仆射、丞、尚书吏,职掌收发文书,传达记录诏命章奏,隶少府。西汉中期以后,渐成为重要宫廷政治机构,参与国家机密,常以中朝大臣兼领、平、视,以左右曹诸吏平尚书奏事,参与议政决策,宣示诏命,责成丞相、列卿执行。百官奏事先呈尚书,皆为正、副二封,由领尚书者拆阅副封,加以裁决,可屏抑不奏。百官选举任用考察诘责弹劾之责亦归之。以其事务繁重,常以郎官供差遣,逐渐分曹治事。武帝信用宦官,设中书谒者令 (中书令)、仆射,掌出纳机密诏命章奏,尚书奏事,须经中书转呈皇帝。宣帝时欲收霍氏之权,因霍山领尚书事,遂令百官上书不送尚书,由中书令出取之,职权渐移中书。成帝罢中书宦官,复重尚书,虽三公九卿,希得见帝,中央郡国百官上奏,皆上尚书,始达帝所,百官之征召诘对升调劾治,悉由其主管。于令、仆射外,定置尚书五员,分曹治事,领诸尚书郎。其常侍曹掌丞相御史公卿奏事,二千石曹掌州郡长官奏事,户曹 (民曹) 掌吏民上书事,主客曹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三公曹掌断狱事。然仍以记录管理文书档案、传达出纳等秘书职能为主,并未主持政务。

● 尚书令,为尚书署长官,掌收发文书,隶少府。初秩六百石,武帝以后,职权稍重,为宫廷机要官员,掌传达记录诏命章奏,并有权审阅宣读裁决章奏,升秩千石。常以中朝官领、平、视尚书事,居其上。又置中书谒者令 (中书令),以宦者充任,以分其任。宣帝时重用中书,尚书职权实移于中书令。成帝建始四年 (前29) 罢中书宦官,复重尚书令。虽三公九卿,希得见帝,出令纳奏,一以主之。

●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为尚书令之副,佐令掌章奏文书, 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为尚书令佐贰官,位次仆射。初置一员,成帝建始四年 (前29) 置四员。

● 侍曹尚书,汉武帝时置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 二千石曹尚书:为二千石曹长官,掌郡国守相和刺史事,也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辞讼罪过事。属官有丞、侍郎、令史。

● 户曹尚书:为民曹长官,掌吏民上书及缮治功作盐池苑囿事。

● 主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掌羌胡朝贺,法驾出则护驾。

● 三公尚书:俸六百石,掌三公文书、年税收和诉讼审判。

●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 协律都尉, 西汉武帝始置。掌承旨谱曲。

●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 织室令, 为织室长官,有丞,掌皇室所用丝帛的织造和染色及郊庙文绣衣服。

● 织室丞:为织室令之副,佐令掌织染皇室所用丝帛及做郊庙文绣衣服。

● 东园匠令:掌制造和供应陵墓内用器物。

● 东园匠丞:为东园匠令之副,佐令掌制陵墓内用器物和供应。

● 钩盾令: 秩六百石。由宦者充任,官署设在未央宫中,管品京城附近皇家苑囿,属官有五丞两尉。永安丞、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濯龙监、直里监等。

● 钩盾丞:为钩盾令之副,佐令掌近池苑囿游观之处。秩皆三百石,以宦者充任。

● 钩盾尉:掌近池苑囿游观之处的治安,防盗贼,典兵禁。

● 尚方令:主造皇室所用刀剑玩好之物。有丞,丞为之二。

● 御府令:为御府长官,秩六百石,任用宦者。掌衣服、金钱、刀剑、玉器等珍玩之物。

● 采珠玉金银令:主才珠宝金玉。

● 太官令: 作大官令,掌宫廷饮食,有七丞,俸六百石,掌御饮食。

● 汤官令:有丞,主饼饵,与太官、导官俱掌宫廷饮食。

● 导官令:俸六百石,掌舂御米,及作干糒。有丞一人,属员一百一十二人。

● 若卢令:掌藏兵器和治若卢狱,有丞。

● 水衡都尉: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始置,秩二千石。初欲以主盐铁收入,因杨可告缗后上林苑保管财物众多,乃令主上林。凡上林诸机构、库藏,离宫禁苑农田水池禽兽及供宗庙用牲,均归其职掌。元鼎四年悉禁郡国铸钱,专令其属官上林三官铸钱。与少府并为皇帝私府,同掌帝室财政。原属少府的帝室收入大部分转归水衡掌管。官职亲近,甚受皇帝重视。有丞五员,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辨铜令、丞及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甘泉上林都水等长、丞。成帝建始二年(前31)省技巧、六厩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

● 水衡都尉丞:共五人,秩六百石, 掌佐水衡都尉主上林苑。

● 上林令:秩六百石。初隶少府,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后改归水衡都尉。掌上林苑中禽兽宫馆之事,有八丞十二尉。

● 上林丞:为令之副。共八丞,分掌上林苑中的禽兽喂养、宫馆管理、禁卫治安等。

● 上林尉:十二尉分掌上林兵禁和治安。

● 辩铜令:掌铸钱原料,与钟官令同主铸钱。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悉禁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 辩铜丞:为辩铜令副贰,主辩别铜材以铸钱。

● 六厩令:有丞。职掌皇帝六厩, 即未央、 承华、騊駼、 骑马、 辂軨、 大厩, 马皆万匹。成帝建始二年(前31) 省。

● 六厩丞:天子置六厩,各养马万匹,每厩置丞,佐令掌厩事。成帝建始二年(前31) 省。

● 技巧令:由有专门技艺技术的人员担任,掌管工艺技术技巧。成帝建始二年 (前31)罢。一说即上林三官之一,主刻钱范。

● 技巧丞:为技巧令之佐,掌工艺技术技巧。成帝建始二年省。

● 钟官令:初属少府。武帝元鼎二年 (前115)始属水衡都尉,有丞。职掌铸钱,为上林三官之一。

● 钟官丞:为钟官令之副,佐令掌铸钱。

● 辑濯令:,领辑灈士,掌上林苑池中船舶,有丞。

● 辑濯丞:佐令领辑濯士,助令掌船只。

● 禁圃令:掌管禁圃。禁圃,是皇帝的花园。

● 禁圃丞:助禁圃令掌管禁圃。

● 禁圃尉:员二人,掌禁圃的禁卫治安。位在令、丞下。

● 御羞令:。初属少府。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后属水衡都尉,有两丞。御羞为地名,在蓝田,土地肥沃,多出御物可进贡者。御羞令即主其事。

● 御羞丞:汉武帝置,助御羞令掌管御羞苑。

● 均输令:西汉分属大司农及水衡都尉。督领地方均输官,转运调剂郡国贡输之物,以节省运往京师的费用,减少物资损耗,并可从中谋利。

● 均输丞:为均输令之贰,员四人。

● 黄门令丞属官:

● 黄门令:俸六百石,掌省中诸宦者。有丞一人,从丞一人。从丞掌出入侍从,掌宫中乘舆狗马倡优鼓吹等事。职任亲近,由宦者充任。有技艺才能者常在其署待诏。

● 黄门丞:为黄门令副贰。秩三百石。丞佐令管理宫中宦者,从丞侍从皇帝出入。

● 中黄门:掌皇宫黄门之内诸伺应杂事,持兵器宿卫宫殿,为服役于宫廷中的低级宦官。名义上隶属少府,无定员。

● 黄门驸马:掌皇帝副车。

● 黄门侍郎:为郎官加 “给事黄门”省称。亦称“黄门郎”无员数。为中朝官员,给事于宫门之内,侍从皇帝、顾问应对,出则陪乘。与皇帝关系密切,多以重臣、外戚子弟、公主婿为之。

● 中谒者令:掌宫中拜授报章等事。汉武帝改中谒者令为中书谒者令,汉成帝建始四年,又改称中谒者令。

● 中谒者丞:为中谒者令之副,佐令掌尚书奏事。有四丞。

●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 1,执金吾:西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由中尉改名,秩中二千石。职掌京师治安,督捕盗贼,负责宫廷之外、京城之内的警卫,戒备非常水火之事,管理中央武库,皇帝出行则掌护卫及仪仗队。属官有丞、侯、司马、千人及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领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兵卒,出巡时舆服导从甚盛。王莽始建国元年(后9)更名奋武。

● 执金吾的官吏:

●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 执金吾丞:俸比千石。为执金吾之副,佐执金吾行施职事。

● 中垒令:掌北军垒门。

● 中垒丞:俸六百石,掌佐令主文书。

● 中垒尉:俸六百石,主兵掌治安。

● 寺互令:为官府门禁。寺互,掌梐枑(栅栏)以挡行人。

● 寺互丞:为寺互令之佐官,主官府门禁,助令掌寺互以挡行人。

● 武库令:六百石,有三丞,掌京师武库兵器,洛阳、大将军等处亦置。

● 武库丞:秩三百石,佐令主武库掌兵器。西汉时三丞。

● 都船令:掌治水。有三丞。

● 都船丞:共三人,佐令掌治水。

● 式道侯:俸六百石,属执金吾,车驾出,掌在前清道,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原有左、右、中三式道候,中兴只一人,还不常置。

● 左京辅都尉:掌管地方军队,护卫京师及京师左郊的武事、治安纠察等。

● 右京辅都尉:掌管地方军队,护卫京师,并掌京都右郊武事及治安纠察等。

● 2,将作大匠:亦简称将作、大匠。秩二千石,或以功劳增秩中二千石。掌领徒隶修建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工程,植树于道旁。设两丞,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木工)、左右前后中五校令、丞,主章长、丞。成帝阳朔三年(前22)罢左、右中候,又省左、右、前、后、中五校丞,但置令。

● 名称变更: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由将作少府改名。新莽改名都匠。

● 将作大匠的官员:

●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 将作大匠丞:两人,六百石。为将作大匠之副,掌佐大匠治宫室、陵园、宗庙、路寝土木工程及种桐梓之类于道侧。

● 石库令:掌建筑用石的保管等,有丞。

● 石库丞:为石库的副长官,佐令行施职事。

● 东园主章令:职掌木材,以供东园大匠修造宫殿用。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更名木工令。

● 东园主章丞:为东园主章令之副,佐令掌木材。

● 左右前后中校令:分掌左、右、前、后、中工徒,修建宗庙、宫室陵园等。

● 左右前后中校丞:各掌佐令帅所属工徒修建宗庙、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

● 3,京兆尹:京畿地方行政长官之一。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改右内史置,职掌如郡太守。其地属京畿,为“三辅“之一,故不称郡。因治京师,又得参与朝政,故又有中央官性质。秩中二千石 (一说秩二千石),地位高于郡守,位列九卿。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都水、铁官两长丞。

● 4,右扶风:秦置主爵中尉,掌列侯。入汉因之。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名主爵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扶风。职掌全异,主内史右地 (京畿部分地区),有两丞,属官有掌畜令、丞,及右都水、铁官、厩、廱厨四长、丞。 与左冯翊、京兆尹并称三辅。

● 右扶风尉:俸比二千石,掌右扶风军队,维持地方治安。

● 右扶风丞:为右扶风的副贰长官,佐右扶风行其职事。

● 5,左冯翊:汉初置内史,掌治京师及近郊,武帝建元六年分置左右内史;太初元年改右内史曰京兆尹,左内史曰左冯翊,属官有廪牺令丞尉,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

● 左冯翊丞:为左冯翊之副,佐左冯翊掌治京师及近郊。

● 6,大长秋:西汉初期,称将行,由宦者担任,掌宣中宫命。汉景帝中六年,改称大长秋,或用宦者,或用士人。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官,其职并归大长秋,大长秋则兼掌皇后、太子家事。宣达皇后旨意,领受皇帝诏命,与詹事(中少府)、中太仆等并为皇后宫高级官员。秩二千石。

● 大长秋丞:为大长秋的副贰长官,助大长秋奉旨宣布中宫命令等,秩六百石,由宦者担任。

● 四,郡国: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 郡国的编制:

● 郡守: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俸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 国相:西汉初诸侯王国置相国、丞相,景帝中五年 (前145) 改名相,秩二千石。职掌辅导、匡正、监督诸侯王,遇不浊事有谏诤举奏之责。为王国最高行政长官,位高于郡守,尊显权重,多由朝廷代置,选派功臣或有才能者充任。统领王国众官,属吏出长史、少史、从吏、舍人、掾等。其后诸侯王势力逐渐削弱,相的地位也逐渐下降。元帝初元三年 (前46) 令诸侯王相位在郡守下。成帝时废王国内史,改令相治民政,职如郡守。又,武帝时改列侯国令长为相,由朝廷直接派遣,治民如县令、长,隶郡国守相,唯将应得户租与列侯,万户以上国相秩千石,万户以下国相秩四百石、三百石。

● 都尉:郡军事长官。秦、西汉初设郡尉,景帝中二年(前148)改名都尉,秩比二千石。协助太守典掌军事,维护治安,统率、训练本郡军队,职权颇重。自置府,有丞、主簿、诸曹掾史等属吏。有时代理太守职务。边郡往往分置为数部。新莽曾改名太尉。

● 郡丞: 秩俸六百石,为郡守(太守)副贰,佐郡守掌众事。边郡别有长史,掌兵马。

● 长史:秩俸六百石。

● 功曹史:汉朝郡县官府所属功曹之长,亦称功曹、主吏。主选署功劳、职掌吏员赏罚任免事宜。由守、相委任,职统诸曹,在诸曹掾史中地位最高,甚至权逾郡丞、长史。

● 五官掾:为郡国属官,掌管功曹及诸曹事,主祠祀,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曹掾一人。在郡国,称五官掾,在县,称廷掾,监乡五部,春夏为劝农掾,秋冬为制度掾。

● 督邮:郡府属吏。本名督邮书掾(或谓督邮曹掾),省称督邮掾、督邮。主要职掌除督送邮书外,又代表郡守督察诸县、宣达教令,兼及案击盗贼,点录囚徒,催缴租赋等。守相自辟,秩六百石,其权甚重,有“督邮功曹,郡之极位”之说。督邮分部,有二部、三部、四部、五部不等。其职名或冠以东、西、南、北、中,或称为五部督邮。

● 郡府属官:

● 主记室掾:为州郡佐吏,简称主记、记室、主记掾、主记室,位在主记室史上,掌记录文书,催督期会。

● 录事掾:为郡县佐吏,门下属吏,掌文书。位低于主记室掾。其下有录事史、录事书佐。郡县开设军府者置录事参军。

● 奏事掾:主奏议事。

● 少府史:为郡国的内府,其财物供太守私家用度,正如中央少府之于皇帝。郡国少府领于功曹,设少府史以主之。其财政筹用范围兼及户、尉等曹。

● 门下督贼:也简称门下督,掌侍从护卫。长官外出,侍从保护;长官在官府,巡察守护。

● 府门亭长:主守门纠仪。

● 门下议曹:也称议曹,汉朝丞相府、郡、国、县皆置。无固定职事,掌谋议应对。

● 门下掾:为郡县长官亲近侍从,掌文书。

● 门下书佐:亦称閤下书佐,掌閤下文书。除閤下外,各曹均有书佐。位次于掾、史的属吏中,书佐的地位略高。

● 门下小史:为郡县小吏,给事门下,故称门下小史;位在门下干之下。

● 民政官员:

● 户曹掾史:主民户为主,兼及狱讼、礼俗和祠祀等事。

● 田曹掾史:掌劝农民种地养蚕,督课农事。

● 水曹掾史:职主兴修水利。

● 时曹掾史:主管时节祠祀之事。

● 比曹掾史:掌主管检核民数及财物。

● 财政官员:

● 仓曹掾史:又称谷曹,主收民租,设有掾、史。

● 金曹掾史:主货币。

● 计曹掾史:掌郡的财政会计。

● 市掾:市掾职在整顿市场。

● 兵政官员:

● 兵曹掾史:掌兵丁征集与输送。

● 尉曹掾史:转运服徭役的卒徒,与兵曹征集和输送兵卒者不同。

● 政法官员:

● 贼曹掾史:主盗贼事。

● 塞曹掾史:置于边郡, 掌边塞之职。

● 贼捕掾: 主捕盗贼。

● 决曹掾史: 主罪法事,断罪决狱。

● 辞曹掾史:主辞讼事。

● 交通官员:

● 督邮书掾:监察属县,督送邮书,兼及捕系盗贼,录送囚徒。

● 法曹掾史:主邮驿科程事

● 漕曹掾史:管理漕运。汉制,郡国之粟或存本郡,或漕送京师,或转运于他郡,均按中央命令办理。

● 教育卫生官员:

● 学官掾史:或称校官,有文学掾史、经师等,掌理学政,教授诸生。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立学校于县、道、乡、聚。

● 郡门下祭酒:汉代郡府属吏掾、史中的最尊长者,或称郡掾祭酒

● 经师:主教育。

● 文学掾史:主教育。

●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 五,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西汉始置,亦称都护西域、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地区军政事务。初,武帝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宣帝神爵 (前61—58) 中,以郑吉并护鄯善以西南道、车师以西北道,称都护西域骑都尉,于乌垒设府,监护西域诸国。后遂为常制,秩比二千石,有副校尉,设丞一员,司马、侯、千人各二员。诸屯田校尉、戊己校尉皆属之。

● 西域都护府官吏:

● 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主管西域地区军政事务。

● 护西域副校尉:秩俸比二千石,为西域都护之副,协助都护掌护西域诸国。

● 西域都护丞:为都护之副,掌佐都护行施职事。

● 西域都护司马:掌领兵护西域诸国。

● 西域都护候:即都尉所属之候官,俸六百石,掌侦察报警等事。其属官有候长、候史、候等。候史为候长之佐,助候长掌辖区之候事。候长掌候若干人,候掌燧(燧人)若干,燧(燧人)掌侦察敌情,烽火告警。燧 :告警的烽火。

● 西域都护千人:俸六百石,掌军士屯垦领护营田之官,属“屯田吏”之类。

● 六,县制: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 县官员:

●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 县长: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 功曹史:在县属吏中地位最 高,职权最大,除掌县廷郡吏的进退之 外,兼领少府,游徼、亭长等外部吏亦 皆属之。县功曹可冠门下为称,但无称 功曹掾者,与郡功曹例不冠门下,有功 曹掾之称者异。

● 县尉:大县设左、右尉,小县多为一人,都城所在县或设多人。掌一县军事,逐捕盗贼。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由中央任命。自有治所主要属吏有尉史、尉从佐。

●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职掌文书及仓狱事宜。

● 主簿:掌考核簿籍文书,纠正违法,掌印鉴。类似今天的办公室主任。

● 廷掾:为县令、县长的佐吏,掌监乡五部,春夏为劝农掾,秋冬为制度掾。或称五官掾,地位较高,祭祀时可排在功曹之前,兼有督邮之职,经常巡行乡下。

● 主记室:专管记录、簿书的记室,相当于一个曹。其吏员有主记掾,其地位在录事史之上。此外又有记室史、记室书佐、主记书佐,而主记、记室均为主记室的简称。

● 少府:主财用。

● 门下游徼:掌县廷警卫,禁盗贼,隶属于县功曹。

● 门下贼曹:主侍 卫,与门下游徼之职相近。县令出行,门 下贼曹亦为前导,序次在门下游徼之前, 可见此职地位在门下游徼之下。

●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 门下掾史:其职掌为办理县廷内 部事务。

● 县佐:县长官的属吏,分职任事,佐长官治县,这些属吏,总称为县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