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上保障防灾减灾救灾“三个转变”实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个坚持三个转变 从制度上保障防灾减灾救灾“三个转变”实现

从制度上保障防灾减灾救灾“三个转变”实现

2024-07-16 17: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应急管理部,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全国人大代表、从事减灾科研30多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认为,组建应急管理部,有机整合应急减灾力量,有利于对复合型灾害和灾害链进行及时高效的预防与应急救援,是实现防灾减灾救灾“三个转变”的制度保障。

  全链条统一指挥协调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灾害的种类多、分布广、造成的损失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目前,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分散在不同单位。如地质灾害防治归地质部门,水旱灾害防治归水利部门,森林防火归林业部门,灾后救援归民政部门,等等。

  “这些工作往往交织在一起。”崔鹏以强降雨和暴雨为例进行了说明:强降雨、暴雨是气象因素引起的,归气象部门管;暴雨可能会产生洪水,造成的洪灾归水利部门管;洪水冲刷沟道可能会引发滑坡,造成的地质灾害归国土资源部门管。如果部门各自为战,应对这样的灾害链就比较困难。

  “时间就是生命,灾害应急救援要快。将职能统一在一个部门,必将大大减少协调所用时间。”崔鹏说,聚集力量、统一指挥是快速响应、高效减灾的制度保障。

  “应急救援是短时间内的紧急任务,减灾的范围则更广,除应急救援外,还包括隐患点排查和监测、风险预测预警和评估管理,应急预案、治理措施,等等。崔鹏认为,把应急管理职责统一到一个部门,可以对此前涉及几个部门的灾害调查、监测、评估、治理等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有利于对灾害从防到治一抓到底,可以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和协调,能够真正体现政府机构改革协调高效的要求。

  治未病做好预测预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是未来我国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向。

  崔鹏认为,组建应急管理部有利于实现“三个转变”,有利于将防灾减灾的关口前移,抓好链条前端的工作,尤其能够加强对复合型灾害的预测预防。

  “不治已病,治未病。”崔鹏说,把基础理论研究好了,就能够更好地、更精准地预测未来的灾害;对未来灾害的风险有了准确预测之后,就能采取更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原本要发生的灾害,可能由于措施采取得当就不会发生了,原本要发生的大灾害,可能通过措施调控变成小灾害了。”

  崔鹏表示,风险管理涉及层面很多,由一个部门来统筹工作,有利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到灾害风险管控中来。

  强基础科研基建齐抓

  目前,我国在单一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救灾成效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因为复合型灾害和灾害链涉及多个部门,按灾害演化物理过程进行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崔鹏认为,组建应急管理部,有利于开展对复合型灾害和灾害链的研究与风险防范。

  精准预测对不少学科来说都是研究的目标,在防灾减灾领域也是如此。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需要进行准确的预测。做宏观的预测相对容易,但要把预测精准到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并对灾害规模有定量的、详细的描述,是非常困难的。

  “只有在准确把握灾害发生规律基础上,才可能作出准确预测。”崔鹏认为,要实现“降低灾害风险转变”的目标,必须做好机理过程的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现象、掌握规律、建立模型。

  “以前,大家主要研究单灾害的机理和过程,现在要研究复合型灾害和灾害链的机理和过程。以前在监测预警和灾难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现在应更加重视灾害判识和风险定量评估。”崔鹏表示,要设法在灾害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灾害发生,或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还要更加注重人对灾害的对应行为。”崔鹏说,灾害风险有危险性和易损性两大方面,危险性就是对致灾体自然属性的描述;易损性则与人有关,是对承灾体属性的描述。人类可以根据灾害的危害特性,有针对性地改善承灾体(包括人的行为、居住条件、生产资料等)的抗灾能力。如果承灾体的抗灾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大大减小风险。国外很重视抗灾能力建设,我国也应该对此更加重视。

  目前,崔鹏正在负责“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及其防范”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灾害链的演进过程与风险分析”项目,着重灾害链物理力学过程和风险定量分析研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