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艺术歌曲《思乡》作品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思乡》曲式分析 黄自艺术歌曲《思乡》作品分析

黄自艺术歌曲《思乡》作品分析

2023-03-17 16: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赴美深造,先后在欧柏林大学及耶鲁大学学习心理学和音乐。回国后,黄自应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博士之聘请,于1930年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是我国最早全面系统传授专业作曲技术理论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他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抱负的音乐教育家。

黄自的音乐创作中主要以艺术歌曲创作为主。《思乡》一曲由韦瀚章作词,是黄自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曲创作于 1932 年,这个时期正值旧中国黑暗腐败,外族入侵、内忧外患之时。歌曲前半段为景物描写,后半段主要为抒情,作者从歌词内容出发,结合歌曲的意境以及音乐的各种要素,在浅吟低唱中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谱例与图标分析

作品的曲式结构与发展手法分析

《思乡》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乐曲由3小节带弱起的前奏引入。在前奏当中,出现了一个贯穿全曲的、最重要的动机ⓐ。该动机由三个连续上行的八分音符和跳进之后反向级进的两个四分音符组成,是带有较强的抒情性质的。在引子的部分里,和声在正格进行上确定了调性,并回到了主和弦上。(谱例一)

引子之后,随着声乐部分的进入,乐段A从第4小节开始。乐段A可以分成两个乐句。乐句a从第4小节开始,一共4个小节,中间经历了向下属方向的转调,并停在了f小调主和弦上。乐句a中的旋律发展较为清晰。在第4、5两个小节中对动机ⓐ分别做了两次溯型发展。之后,在第6-7小节中旋律将动机ⓐ的节奏抻长,并对其进行了加花处理。(谱例二)

乐句b从第8小节开始,长度同样为4个小节。在调性上转回♭E大调。b句中旋律只采用了一次对动机ⓐ发展,之后,在材料上进行了出新。相比之下,b句与a句是一个同头换尾的关系。(谱例三)

之后,第12-14小节是一个连接句。连接中的旋律全部由动机ⓐ的溯型重复发展而来。连接最后走到了g小调上,并在g小调主和弦上引入了B段。(谱例四)

与A段相似的地,B段也有两个乐句。c句从15小节开始,在第24小节结束。音乐在期间转回到了♭E大调。c句没有出现之前频繁重复的动机ⓐ,而出现了一个以同音反复为主要音型的宣叙式的动机ⓑ,并用这个动机进行连续向上的移位,在第18小节达到了全曲的高潮。(谱例五)

在走向下一乐节之前,作曲家在第21小节加入了一个短小的连接(谱例六),在这个连接里,动机ⓐ重新出现在了钢琴声部中。在这之后的乐节中,音乐又一次走向高潮,然后逐渐渐弱。在该乐节的旋律当中,动机ⓐ没有再现。反而,在第24小节c句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钢琴声部用了两组织体化了的动机ⓐ作为尾声叠入了进来。随着音型的重复与力度的渐弱,全曲结束。

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性格

这首艺术歌曲的速度为Andante,行板,速度较缓慢、但同时音乐也富有流动性。乐曲的节拍为4/4拍,平稳、安逸。该曲的调性为♭E大调,中间带有向近关系调的转调。虽然表达了对家乡无比的思念,但大调式使得这首乐曲的情感并不悲伤,反而表现了对家乡美好的怀念。

这首乐曲的力度范围较大、力度区分较明显,但并不夸张。音乐主要用到的力度层级只有简单的f与p,但乐曲的渐强与渐弱符号运用得极多,力度时刻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之中(谱例二、三等)。乐曲在第18小节达到了高潮。在23小节虽然又一次出现了与18小节相同的力度标记,但从结构上看18小节更接近于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从音乐上看也是18小节之前有明显的情绪与力度上的推动,故23小节的力度应不比18小节更强。

音乐主要存在着两个主要动机。动机ⓐ是较为抒情的,其向上的跳进更是表达了对家乡浓厚地怀恋(谱例一)。而动机ⓑ则是宣叙式的同音反复,连续上行的同音反复使音乐在这里的情感愈加强烈(谱例五)。到达了高潮之时,咏叹调式的旋律让情感全部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谱例五)。作曲家凭着如此精妙的设计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近现代第一批作曲家,黄自将其对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学的热爱,运用到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当中。他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的作曲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谱写出这首经典的作品。除了在形式上作曲家选用了中国古典诗词以外,《思乡》一曲在音乐上也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这首艺术歌曲虽以抒情性为主,但并没有一味地沉溺于低沉、惆怅的情绪,反而强调情感的节制与和谐,使得这首歌曲融入了“哀而不伤”的中庸之美。

本文所有文字与图片均属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