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关于孔子的记载,《史记》中哪些部分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史记》中孔子被记在了哪种体例里面 史记关于孔子的记载,《史记》中哪些部分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事?

史记关于孔子的记载,《史记》中哪些部分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事?

2024-07-12 01: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史记》中哪些部分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事?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事的有:《老子韩非列传》《孔子世家》。

《老子韩非列传》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献之一。

二、史记对孔子外貌的描写?

一代圣人孔子到底长得什么样?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两千五百多年了,古代并没有我们现在的现代科技照相机、手机能保留下孔子的任何一幅照片。

目前仅存的是史料记载的只言片语,留给了后人无数的遐想和艺术创作的空间。

孔子杏坛讲学

历史史料记载中的孔子长相直接描述

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史料《史记》有好几处具体而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体貌。一则曰: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的体貌可谓先天不足,娘肚子里缺钙,生下来头顶呈凹形,这正像当时写的“丘”字,“四方高,中央下”父母因此给他取名“丘”。

二则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在概述孔子14年奔波经历时,特意点出孔子身高,且准确、具体,并记下了列国众人对孔子这种特高身材所产生的惊异。周代的一尺,约合0.199米。孔子身高1.91米,这在今天也是少见的高个了。可见孔子的身高,在周、秦、汉之际实属罕见。

孔子的容貌可谓是“奇人异相”。他身高196.8cm,相当于古代版的“姚明”。孔子刚出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凹陷,就好像是一个山丘,他的母亲看到后以为是一个怪物,甚至差一点将他抛弃。

长大后的孔子容貌上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包括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齿,大耳垂肩,双手过膝,身材不匀等特征。

但是这些仅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人不可貌相”,只要与孔子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温和而充满正气,威严而不凶猛,谦虚而和气的内在气质强烈吸引。

而且,孔子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他臂力过人,曾单独推出陷入泥潭的马车。

孔子酒量也是深不可测,周游列国,豪宴百次,以一挡十,但是从来就没有喝醉过。扩展资料: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自汉代以后,各地祭孔活动延续不断,在各地逐渐建成孔庙。

其中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庙为本庙,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

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呢?

长大后的孔子容貌上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包括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齿,大耳垂肩,双手过膝,身材不匀等特征。但是这些仅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人不可貌相”,只要与孔子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温和而充满正气,威严而不凶猛,谦虚而和气的内在气质强烈吸引。

而且,孔子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他臂力过人,曾单独推出陷入泥潭的马车。孔子酒量也是深不可测,周游列国,豪宴百次,以一挡十,但是从来就没有喝醉过。

四、《史记》中孔子被记在了哪种体例里?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记各方面人物。

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

孔子不是诸侯没有人为他建立始庙,但他死后,人们以其所居堂为庙,从春秋末至汉初,祭祀不绝;汉高祖祭孔子以太牢,百官司更礼敬之,从此香火不绝,所以孔子之庙,也就成了世代不迁之庙,所以司马迁才将孔子写入世家。

五、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司马迁先生称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对孔子非常景仰,在《史记》中谦逊的表示:虽然够不到孔子这座高山,但心里却向往它,读了孔子的书,就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当太史公去到孔子的家乡,在供奉孔子的祠堂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车服和礼器,儒家学生经常在那里学习礼节,不由自主地带着敬意四处游荡。

走访调研孔子的故乡后,司马迁感叹道: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至圣”:至高无上的圣人,就是称赞孔子是所有圣人中最伟大的人物。

司马迁为什么这样评价呢?

司马迁将身为布衣的孔子放在记载侯王家世的传记体裁“世家”中,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在孔子诞辰之际,让我们追随太史公的生花妙笔,重温孔子崇高而伟大的一生吧

六、二十四史中孔子传记?

《史记》中的“世家”记载的是诸侯之事,即“王侯开国,子孙世袭”,其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史记》“世家”的前面诸篇到上文的“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是春秋战国及西周建国之初分封的诸侯,后面的部分则是汉朝皇帝分封的侯王。而中间有几篇体例略有不同,如这篇“孔子世家”。

司马迁《史记》里有孔子世家。

七、孔子的信息?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

孔子人物图

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其母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十九岁时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

孔子画像

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鲁国内乱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

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

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父名叔梁纥,母为颜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幼年丧父,家中贫困,青年时曾为委吏、乘田等官职。

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博闻强记,学识渊博。

公元前500年,相定公,使齐国返还侵占鲁国的地域。

公元前499年,任中都宰,后升大司寇,摄行相事,诛佞臣少正卯。

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归鲁,一边在杏林设坛教徒,一边从事于著作,经他所删定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公元前479年去世,葬于鲁城北泗上,即今之孔林。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后世统治者或儒生尊称其为圣人、文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孔子

别名

尼父孔夫子

性别

视频百科

人物关系

相关合集

孔子出生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35年

孔子赴宴被拒

公元前535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公元前532年

初入仕途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恰逢亓官氏生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公元前525年

问官郯子

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公元前523年

孔子学琴

公元前523年,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认为可以了,但孔子却觉得未得其数。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至琴人合一,才罢休。

公元前519年

乡间收徒

公元前519年孔子二十三岁,在鲁国乡间办学,学生有颜由、曾点、冉耕等,由此开私学之风。

公元前518年

从师苌弘

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

公元前517年

受齐景公赏识

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齐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认为君臣父子,因各司其职,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公元前504年

出仕修经

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因而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到达齐国。

公元前499年

孔子出仕

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孔子诛杀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公元前498年

离开鲁国

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孔子因此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此事未成,矛盾暴露,孔子被迫离开鲁国。

公元前496年

周游列国

公元前496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公元前484年

孔子返鲁

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公元前482年

兴私学,广收门徒

公元前482年,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遂专心执教。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

公元前479年

孔子病逝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1、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2、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3、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4、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5、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6、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1][2][3][4][5][6]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7][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