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面埋伏》琵琶曲听后感600字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2023-04-19 12: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欢迎阅读!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

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情。

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9a3f0b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1.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