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回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主义精神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双百”方针 新中国70年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回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主义精神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

新中国70年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回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主义精神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

2023-11-16 22: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53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第一届电影艺术工作会议。第一个会议“主要是从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着手来研究讨论有关电影剧本的一些问题……”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在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感染下,1956年1957年的电影创作,在数量上突飞猛进,仅两年中,即生产故事片97部,题材、风格也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1957年观众人次也达到17亿。

与此同时,在对电影功能认识的全面性上,在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与深化方面,均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时期,对公私合营、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等具有时代印记的主题,都有影像表现。例如体育题材电影《女篮5号》、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题材的《不夜城》,引人发笑的同时又促人思考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塑造了牛科长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形象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成功的现代文学名著改编之作《祝福》,采用了以往少见的散文式叙事结构的《上海姑娘》,以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锦上添花》《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情深谊长》《老兵新传》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个时期还涌现了一批歌颂新生活、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诸如展现人民警察欢喜故事的《今天我休息》,表现运动员、医务工作者成长历程的《冰上姐妹》《护士日记》,儿童题材的《祖国的花朵》《小铃铛》,民族题材的《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农村题材的《李双双》《枯木逢春》《花好月圆》等等。

这些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讲述了寻常百姓不平凡的故事,塑造了普通群众鲜活的银幕形象,激发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情感和力量。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影片,对现实主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论述,也为以后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焦改革开放时代浪潮

艺术展现中国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新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实现了飞速发展,在数量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一大批优秀的影片问世,观众人次也在逐年上升,七八十年代平均每年观众可达100多亿人次,最高达到293亿人次。

繁荣的电影市场也成就了一批创作者。在这个时期,谢晋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80年代谢晋的创作达到顶峰,连续推出了反思现实的《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2)、《高山下的花环》(1985)、《芙蓉镇》(1986)等影片。

1981年张暖忻编导的《沙鸥》问世,这部体育题材的影片为中国银幕带来了现代电影的蓬勃气息。郑洞天、徐谷明导演的《邻居》(1981)表现了当时中国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的社会热点问题。

1984年,吴天明导演的《人生》,表现当时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中国农村知识青年的精神和心理变化。三年后,他又推出了《老井》。《人生》和《老井》,以及颜学恕执导的《野山》,黄健中的《如意》《良家妇女》,杨延晋的《小街》等影片都是当时反思现实的力作。谢飞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重要人物,先后导演的《本命年》《香魂女》等影片,从社会文化巨变中去正视个人命运。

在现实题材领域还涌现出一批女导演,他们观照现实、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创作出了如《夕照街》(王好为)、《瞧这一家子》(王好为)、《泉水叮咚》(石晓华)、《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王君正)、《红衣少女》(陆小雅)、《女大学生宿舍》(史蜀君)等。

这些作品大多是一叶知秋、小中见大的情怀佳作,从凡人小事、社会巨变中探寻人性的真善美。饶曙光认为,这时期的电影,电影强调真实、强调回归现实,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完成了现实题材电影启蒙的历史性任务。

这一时期诞生的现实题材影片,还有如展现家庭亲情、爱情的《庐山恋》《乡情》《喜盈门》《爱情啊你姓什么》,描写医务工作者奉献精神与生活境遇的《人到中年》,展现北京胡同里的百味人生的《城南旧事》《夕照街》,展现在“四化”建设时期端正思想、创造美好未来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表现小人物生存境遇的《绝响》《顽主》,歌颂知识分子的《李四光》《海外赤子》,反映特定年月里人们工作生活、深刻反思历史和现实的《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巴山夜雨》《大桥下面》《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小街》《花园街五号》《黑炮事件》,以及儿童题材电影《苗苗》《我的九月》,爱情题材的《月蚀》《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教育题材影片《孩子王》《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家庭题材作品《过年》《心香》《红粉》,法治题材的《法庭内外》《少年犯》《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反腐题材的《新中国第一大案》,和农村题材的《甜蜜的事业》《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等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描写城市生活的电影《遭遇激情》《我心依旧》《大撒把》《无人喝彩》《与往事干杯》《站直啰,别趴下》《四十不惑》《红西服》《股疯》《混在北京》《美丽新世界》《爱情麻辣烫》《甲方乙方》《有话好好说》《安居》等作品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些影片着力于城镇市民的普通生活以及这种生活的困境和尴尬,表现一个改革与变化的时代,突出新语境下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和顽强的生存态度。

同时,农村题材影片的发展虽不如80年代那般火热,但也涌现出《留村查看》《男妇女主任》《九香》《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这些影片的故事建构在农村生存环境之下,或以农村存在的落后宗法观念为批判对象,或注重家庭伦理道德的张扬,或讴歌农村中业已存在的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构成了中国农村的另一类图式景象。

新世纪迎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机遇

现实题材永远是赢得本土观众的利器

新世纪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机遇,在现实影响下的电影表现更为开放多样。

《生死抉择》的出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年中国电影最高票房(1.2亿)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一举斩获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编剧。冯小刚执导的《一声叹息》(2000年)、《大腕》(2001年)等现实题材融合类型化的影片也都获得了观众的赞许。

自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化全面实施以来,中国电影开始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影片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受到广泛关注,在整体创作中比例增大。

如展示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的《沉默的远山》《郑培民》《任长霞》《小巷总理》《生死牛玉儒》《杨善洲》《郭明义》《第一书记》等,表现现实生活、讴歌改革开放的影片《首席执行官》《心跳墨脱》《刻骨铭心》《灿烂的季节》等;反映抗击“非典”的《惊心动魄》《38度》《生命属于人民》等;还有一批密切关注现实的优秀作品如《唐山大地震》《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美丽的大脚》《飞天》《千钧一发》《婼玛的十七岁》《我们俩》《三峡好人》等。

这些现实题材影片实现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对时代发展的记录与见证以及对当代英雄的讴歌与赞美,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反映了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思想情感,弘扬了真善美,发挥了电影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如《大山深处的保尔》《红山雨》《山乡书记》《村官李天成》《大东巴的女儿》等影片,着力取材于当代生活中基层干部和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人物塑造富有深度,作品基调健康昂扬,艺术追求朴实自然,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基层观众的欢迎;《吐鲁番情歌》《哨所外的风景》等影片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出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变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艺术价值,成为小题材、小成本制作中的代表性作品。还有一批密切关注现实的优秀作品,如环保题材的《可可西里》、讲述亲情的《千里走单骑》等。这些现实题材影片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弘扬了真善美,发挥了电影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香巴拉信使》《阿妹的诺言》《隐形的翅膀》《点亮欧洲》《从头再来》《突发事件》《女检察官》《两个人的教室》《冯志远》《村支书郑九万》《我的左手》《袁隆平》《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生死托付》《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缉毒警》《院长爸爸》《留守孩子》《殷雪梅》等众多影片,都秉承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努力寻求电影艺术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契合,表现不同岗位、不同阶层的普通人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创造幸福的时代主流,以丰富的题材样式和艺术风格,共同促进了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电影产业化不断升级,市场容量逐年增大,随之而来的,国产电影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引进片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现实题材则成为了赢得本土观众的“利器”。以《非诚勿扰》《爱情呼叫转移2》《女人不坏》《非常完美》《全城热恋》《恋爱通告》《完美嫁衣》《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我知女人心》《全球热恋》《倾城之泪》《假装情侣》《杜拉拉升职记》《海洋天堂》《人在囧途》《80’后》《决战刹马镇》《无人驾驶》《亲密敌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创作观念、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观众需求、丰富表现角度,开创了新的电影语言类型与文本样式。其中,2011年上映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更是“出乎意料”地一举击败了同档好莱坞大片《猩球崛起》《惊天战神》和《铁甲钢拳》,最终斩获3.2亿票房。

饶曙光表示,《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职记》等这样一批影响较大的具有现实主义品格和精神的作品,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深刻思考。

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

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实现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创作持续繁荣,电影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全国总票房170.73亿元;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首破200亿元,国产片进一步爆发,中国内地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与此同时,现实题材电影逐渐成为银幕上的主流。2013年至2018年电影票房(含进口片)前十名中,2013年有5部是现实题材、2014年3部,2015年4部,2016年3部,2017年5部,2018年5部。其中,名列2018年票房前十的这5部现实题材影片共斩获票房143.5亿,占全年总票房的24%。

《战狼2》《湄公河行动》《美人鱼》《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现实题材电影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的“爆款”。其中,现象级爆款《战狼2》不仅是军事大片,内核其实是现实题材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而《红海行动》改编自“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具有浓厚的现实色彩。这几年现实题材电影获得市场的认可,说明观众对于电影有了新的、更广泛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评判标准。

历史的褶皱、时代的纹理,往往都隐藏于日常生活中,需要创作者敏锐地“看到”、呈现。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作品无一不是切中时代脉搏、准确反映生活、积极介入现实,如2012年以来创作的《万箭穿心》《烈日灼心》《老炮儿》《搜索》《亲爱的》《白日焰火》《推拿》《失孤》《山河故人》《闯入者》《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破风》《解救吾先生》《万物生长》《我是路人甲》《我不是潘金莲》《追凶者也》《嘉年华》《相爱相亲》等。

而另外一批新的现实题材影片如《十八洞村》《中国合伙人》《滚蛋吧!肿瘤君》《乡村里的中国》《警察日记》《老阿姨》《旋风女队》等,紧扣时代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脉博,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表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赢得广泛关注。

2018年,国产现实题材的电影更是令人惊艳。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票房前100名的国产影片中,现实题材题片51部,共计票房263.91亿元,占比约70%。

春节档的《红海行动》逆流而上成为年度冠军;暑期档《我不是药神》深层次反映医患矛盾以及医药改革对于民生影响等问题引发全民观影潮,并以9.0高分进入华语电影豆瓣排名第8位;11月,以小人物生活映射社会现实的《无名之辈》成为票房黑马;而在2018年尾声上映的《来电狂响》也讲述了都市人群中无处不在的信任危机等。关注校园霸凌题材的《悲伤逆流成河》、关注女性境遇的《找到你》、折射社会现象的电影《一出好戏》《暴裂无声》等影片表现不俗。可以说,类型多样的现实主义影片成为去年电影市场的“主旋律”。这些影片类型各异,却都以不俗的影片质量和颇具话题性的内容,引发观影人群的共鸣和追捧,口碑带动票房,最终成就了600亿元的年度票房新纪录。

现实题材电影,应该要找到这个时代最有趣最动容的比喻,传达这个时代最真诚的希望和最动人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有专家指出,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勃兴要靠科幻、奇幻、动作等高工业规格大制作影片拉动,但真正衡量电影是否繁荣发展,要看现实题材创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提出新要求,中国电影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新时代文艺工作,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创作出《空天猎》《守边人》《飞驰人生》《银河补习班》《“大”人物》《厉害了,我的国》《找到你》《幸福马上来》《老师·好》《地久天长》《雪暴》等一批现实题材力作。

“这些影片的出现,尤其是积极现实主义和温暖现实主义的新内涵的注入,实现了现实影材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构建了现实题材影片的新格局、新境界。”饶曙光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庆祝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中国电影人再次集结,今年8月1日上映的《烈火英雄》,五天票房已破6亿元。其他一批现实题材力作《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将于国庆档上映。

可以说,现实题材电影呈现出百花竟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发凸显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风貌。

新中国成立70年主旋律电影大事记

1950年

由文华公司摄制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摄制完成,成为春节期间最上座的影片,并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6年

《新局长到来之前》等新中国第一批喜剧片问世,其中大多为讽刺性喜剧。

1957年

《柳堡的故事》《女篮5号》《羊城暗哨》等影片深受观众欢迎。《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护士日记》插曲“小燕子”在观众中广为流行。

1958年

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荫执导的电影《上海姑娘》与观众见面。该片是最早的现实题材的影片之一,表现了工地建设的景象以及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抱负。

1959年

一批新的“歌颂性喜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等问世,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前两部影片中的插曲开始流行。

1962年

喜剧成为本年度的热点,有《李双双》《锦上添花》《女理发师》《哥俩好》《大李小李和老李》5部作品问世。

1964年

文化部在南京召开故事片厂厂长、党委书记扩大会议,提出加大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创作计划按照现代题材(建国后)60%,革命历史题材30%,其它题材10%的比例分配。

1979年

全国电影市场创下了全民人均观看电影达28次,全国观众达293亿人次的空前纪录。年度出品的重要现实题材影片有《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

1980年

《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其中《天云山传奇》第一次涉及对“反右”运动的反思,上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8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现实题材影片有《喜盈门》《邻居》《沙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乡情》等。上影出品的故事片《喜盈门》发行拷贝创国产故事片发行数量最高纪录,达4212个。

1982年

《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牧马人》等摄制完成。其后较有影响的现实题材影片还包括《咱们的牛百岁》《血,总是热的》《夕照街》《我们的田野》等。

1989年

《共和国不会忘记》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标志着80年代每届百花奖都有现实题材或现实主义影片获得观众肯定。

1990年

《本命年》获得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赵丽蓉因《过年》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本年度重要影片还有《焦裕禄》《我的九月》《北京,你早》《龙年警官》等。

1992年

《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本年度重要现实题材影片还有《站直啰,别趴下》《香魂女》《阙里人家》《大撒把》等。其后几年,陆续涌现出《被告山杠爷》《背靠背、脸对脸》《二嫫》《孔繁森》《九香》等一大批力作。

1999年

《男妇女主任》《一个都不能少》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90年代每届百花奖都有现实题材或现实主义影片获得观众肯定。

2000年

反腐题材影片《生死抉择》创作完成,票房破1亿元,掀起社会话题和广泛热议。

2005年

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召开了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会议指出,电影创作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始终紧紧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始终关注人的命运,不断深入挖掘现实生活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资源,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塑造崭新的艺术形象。

2010年

2010年暑期档,电影《唐山大地震》正式公映,凭借逼真的灾难场面呈现和直击人心的现实反思,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最终实现6.5亿的票房,成为当时国产片的单片票房冠军。

2010年

2010年9月,影视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指出,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主题,值得全力书写、精彩呈现。要善于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反映多彩的生活,透过各类题材演绎伟大的时代。

2014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2018年

2018年7月5日,聚焦医疗改革的现实题材作品《我不是药神》一经上映,立刻引发了社会关注,迎来了观影热潮。31亿元的票房成绩也让该片获得了去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

2019年

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于2019年2月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在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提倡积极的现实主义,生动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真善美、社会主流价值所追求的真善美,用积极的创作态度去挖掘生活中的温情的感人的向上向善的故事和人物。

2019年

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声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