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晶状体分类专家共识(2021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zmb人工晶体 中国人工晶状体分类专家共识(2021年)

中国人工晶状体分类专家共识(2021年)

2024-06-29 10: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基于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固定位置及方式的分类1.前房角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完全固定于虹膜前并由房角组织支撑,因远期可能发生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进行性下降,故目前临床较少使用。2.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通过襻顶端缝隙将虹膜组织嵌于其中固定,无完整后囊膜的无晶状体眼可选择该类人工晶状体。但可出现角膜内皮损伤、瞳孔变形、虹膜色素脱失、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偏位、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13] 。 3.睫状沟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固定于晶状体前囊膜前睫状沟位置。适用于晶状体悬韧带部分离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晶状体半脱位、囊袋张力环植入无效者。建议选择专门为睫状沟设计的一片式PMMA或硬细襻三片式人工晶状体,要求人工晶状体边缘呈圆形且光学区直径6 mm以上,人工晶状体总直径达13.5 mm以上,以便有足够张力支撑睫状沟 [14] 。 4. 囊袋内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目前绝大多数人工晶状体属于此类。囊袋内是临床眼内人工晶状体固定最常用的位置。5.悬吊型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依靠襻膝部的设计孔或隆起,用缝线固定于睫状沟。适用于晶状体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者,为目前无法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首选补救方法。其优点为将人工晶状体植入接近生理位置,可避免角膜内皮和前房角损伤,但后期也可出现人工晶状体脱位、倾斜、偏中心、夹持以及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或睫状体出血等并发症 [15] 。

(四)基于人工晶状体光学区功能的分类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理念推动了各类新型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相继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人工晶状体光学区的功能改良包括具有潜在保护黄斑功能(滤蓝光人工晶状体)、减少术后球差功能(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满足不同距离视物功能(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或称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及矫正散光功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建立合理的筛选机制、采用精准的手术方式、个性化选择功能性人工晶状体,从而为白内障患者重建理想的视觉状态。1.潜在保护黄斑功能人工晶状体(1)无色人工晶状体:在人工晶状体材料中添加苯丙三唑作为紫外阻挡剂,但无载色基团,因而呈无色的人工晶状体。(2)黄色人工晶状体:在人工晶状体材料中加入甲碱类黄色素作为载色基团,使人工晶状体呈现黄色,用以过滤短波蓝紫光(波长为200~500 nm),也称滤蓝光人工晶状体,从而达到减轻黄斑光损伤、保护视网膜的目的。但是,目前尚缺乏黄色人工晶状体可减轻黄斑变性的确切临床证据 [16] ,也无明确临床指征可指导推荐或反对使用滤蓝光人工晶状体。 (3)可变色人工晶状体:该类人工晶状体的特性是随着光照强弱不同而改变颜色,由黄色变为无色。2.减少术后球差人工晶状体(1)球面人工晶状体:正球差设计。植入眼内后可叠加眼内正球差,导致暗环境对比敏感度降低。(2)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负球差或零球差设计。植入眼内后可抵消角膜正球差和(或)减小人工晶状体眼总球差,进而改善视觉质量和对比敏感度。可根据设计原理进一步分为基于解剖数据设计、基于波前像差数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根据球差值分为负球差值、零球差值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3.满足不同距离视物功能的人工晶状体根据植入后可否恢复不同距离视物能力分为单焦点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1)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仅可恢复视远或视近清晰视力,对应视近或视远时须配戴眼镜。(2)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建议参照《中国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年)》 [17] 选择适应证并进行规范操作。根据焦点范围和设计原理可进一步分类。 ①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基于折射或衍射,使光线经人工晶状体产生2个焦点,人眼根据同时知觉原理,还原较清晰图像,抑制模糊图像。其初步解决了人工晶状体眼远近视物问题,但仍存在中距离视力稍差的缺点。基于光学原理可进一步分类。折射型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采用不同屈光度数的同心圆折射面设计,使光线经人工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由远及近的焦点范围。该人工晶状体光学利用率高,但成像质量易受瞳孔大小、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的影响。目前临床较少使用。衍射型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采用阶梯渐进衍射设计,使进入眼内的光线同时形成远、近2个焦点,达到同时视近和视远的目的。该人工晶状体光学利用率不高,但可降低对瞳孔大小、人工晶状体居中、Kappa角的依赖性。因衍射面光散射,少数患者可出现视觉紊乱和对比敏感度下降。折射衍射混合型人工晶状体:光学部中央为渐进衍射区,阶梯高度和宽度由中央向周边递减,兼顾视近和视远;周边为折射区,可减少光学部视觉干扰。瞳孔扩大时可为远视力传递更多光能,从而改善视觉质量。区域折射型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基于旋转不对称区域折射设计,不同屈光力的扇形折射区域分别负责视近和视远,使远、近距离视力平稳过渡,并提供一定程度的中距离视力。该设计既保留折射型人工晶状体的优势,又将光能损失率降低,可最大限度保证小瞳孔下的视近功能,并相应提高对比敏感度,减少光干扰现象。②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为中央衍射型,周边为折射型,通过阶梯渐进衍射设计,使人工晶状体从中央到周边逐渐修正物象,将中焦点的二阶衍射波与近焦点重合设计,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为新型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可改善中距离视力,减少光干扰现象,提升夜间视觉质量。适用于有远中近全程视力需求的患者,尤其日常生活中阅读手机、使用计算机等中距离视力需求较多的患者。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中距离视力优于双焦点人工晶状体,而两者在远和近距离视力、对比敏感度、患者手术满意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18, 19, 20, 21] 。 (3)景深延长型(extended depth of focus,EDOF)人工晶状体:又称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采用小阶梯衍射等方式,将入射光线聚焦在一个扩展的纵向平面上,从而达到扩展景深或延长焦深的效果,使物像清晰范围扩大。适用于有恢复远中距离视力和相对较好近视力需求的患者。EDOF人工晶状体的焦线设计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偏心和倾斜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眩光仍为影响患者术后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延长景深的原理,可进一步分为基于衍射、波前像差、小孔成像原理的EDOF人工晶状体;根据焦点设计原理,可分为单焦点、双焦点、三焦点EDOF人工晶状体。除此之外,目前已开发新一代EDOF人工晶状体,包括基于增效型衍射光栅融合多焦技术、无衍射环高次非球表面技术、衍射融合多焦技术设计的EDOF人工晶状体。(4)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模拟人眼调节机制,通过调整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在囊袋内的前后位置调节“节点”的位置,实现远中近距离视力变化。根据设计原理可进一步分类。①单光学部位移可调节人工晶状体:设计可伸缩襻,使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轴向移动和倾斜,光学部随之前后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调节力。②双光学部位移可调节人工晶状体:采用双光学面设计,纵向或横向构成正视化镜片组合,由睫状肌舒缩改变囊袋张力,引起光学面相互位移,从而调节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力。③可变形表面可调节人工晶状体:通过改变人工晶状体表面形态实现屈光度数变化。按照引发调节的方式可进一步分为光可调节、温度记忆式、磁性、电子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等,此类人工晶状体尚未进入临床使用。④囊袋填充式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向晶状体囊袋内注入以硅凝胶为基础的凝胶样多聚化合物,调节时囊袋力量传递到襻,使液体泵入光学区,导致人工晶状体形状改变,从而调节屈光力。此类人工晶状体尚未进入临床使用。4.矫正散光的人工晶状体散光矫正型(Toric)人工晶状体设计原理为在环曲面透镜基础上加上柱镜,用于降低人工晶状体眼残留散光度数,从而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适用于规则性角膜散光度数≥0.75 D、并有远视力脱镜意愿的白内障患者。建议参照《我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年)》进行规范选择和操作 [22] 。Toric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旋转稳定性取决于光学部直径、襻型设计、人工晶状体材质。目前关于各类襻型设计人工晶状体的旋转稳定性尚无一致结论 [23] 。根据是否具有老视矫正功能,可进一步分为单焦点、双焦点、三焦点、EDOF的Toric人工晶状体。 5.其他类型的人工晶状体(1)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适用于无虹膜、虹膜大部分缺损或瞳孔极度散大的白内障患者,可达到重建虹膜、美容和矫正视力的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患者畏光和眩光问题。(2)黄斑疾病专用人工晶状体:主要以透镜放大成像为基础。如低视力可植入式微型望远镜人工晶状体,将物像放大3倍,为患者提供单眼放大的中心视力。适用于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以提高生活质量。(3)Add-on人工晶状体:也称Piggyback型人工晶状体,为人工晶状体眼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包括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远视、近视、散光、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可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二期睫状沟植入,用于矫正术后屈光不正。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分类

此类人工晶状体专为有晶状体眼进行眼内屈光矫正手术设计。在不影响眼内透明晶状体的基础上,在不同位置植入人工晶状体,补偿自身晶状体的屈光能力,同时保留眼调节力。尤其适用于超高度近视眼(近视屈光度数≥ 800.00 D)。可根据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的位置进行分类。1. 有晶状体眼房角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多采用硬性PMMA材质,将人工晶状体固定于前房角,但易并发前房角堵塞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2. 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通过将虹膜组织嵌于人工晶状体硬质襻顶端的缝隙加以固定。缺点为瞳孔活动可能导致其滑脱,且不适用于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浅前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不足等患者。3.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在正常晶状体前表面和虹膜后表面之间的后房空间,采用悬浮或睫状沟固定。该人工晶状体不接触晶状体及角膜内皮,眼内稳定性好。临床常用可植入式胶原眼内镜和有晶状体眼屈光镜。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晶状体眼屈光镜植入术在矫正高度近视和散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4] 。正确选择其屈光度数、长度及拱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建议参照《中国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专家共识(2019年)》 [25] 进行选择适应证和规范操作。

▲人工晶状体分类

形成共识意见的专家组成员:

姚 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组长)

毕宏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

陈伟蓉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

卢 奕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

何守志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医学部(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顾问)

(以下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 松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

崔 巍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

范 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管怀进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金海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

兰长骏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李 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李朝辉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医学部

李志坚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罗 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曲 超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

申屠形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谭少健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王 耿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王 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王 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王于蓝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吴 敏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

吴 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

吴明星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

吴晓明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

俞阿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张 晗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

张 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张广斌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张素华 山西省眼科医院眼科

赵江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

赵梅生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赵晓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郑广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周 健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

朱思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徐 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非学组委员,秘书)

鱼音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非学组委员,整理)

声明本文为专家意见,为临床医疗服务提供指导,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必须遵循的医疗标准,也不是为个别特殊个人提供的保健措施;本文内容与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厂商无经济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本文转载于《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7期

值班编辑 | 李静 总编 | 张玲

合作/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治理视力矫正市场乱象须加大力度

病例分享:左右眼对比,普诺瞳BC非球面设计,优化近视防控效果

如意全眼OCT:眼底病一站式解决方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