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YOGA 14s 2021 锐龙版评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yoga14s触控板开关 联想YOGA 14s 2021 锐龙版评测

联想YOGA 14s 2021 锐龙版评测

2024-06-01 08: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生党一枚,双十一期间买了一台YOGA 14s 2021锐龙版,原本有一个游戏本,因为太重了带去图书馆和自习室不太方便,因此就想买一个轻薄本来日常通勤,千挑万选看中了这款联想的新品,又因为自己是一个PC硬件和笔记本产品爱好者,因此想着做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完整的产品测评,以下评测内容皆为本人实测内容,仅代表我手上这一台电脑的情况,穷学生一枚弄虚作假的话根本没那个时间和心思,毕竟是自己第一次做某一产品系统性的完整测评,可能某些方面不太专业(业余爱好者一枚),如存在问题或不足也请大家谅解,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一、外观、重量、做工

外观方面:YOGA 14s 2021锐龙版整机采用金属外壳,官方宣传为CNC一体成型机身,表面采用柔性喷砂处理,实测摸上去手感很丝滑与凉爽,金属机身的优势是保持良好的品质感的同时也能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不过在个人使用时存在着沾染指油的情况,可能需要定期用酒精湿巾清理干净。机身A面边缘过度的很顺滑,没有割手感,但C面边缘摸上去个人感觉存在些许割手感,屏幕支持单手开合,最大开合角度180°,从完全合盖状态打开时会有一定磁吸感,屏幕上部安装有支持IR红外人脸识别的摄像头(支持Windows Hello人脸识别解锁功能)及麦克风,机身整体颜色为略显蓝的灰色,A面的左上角为一个无亮灯YOGA的银色金属logo,右下角为经典的Lenovo银色金属标志,D面中上方为一排整齐密集的圆形出风口,最顶部为一条较高的长脚垫,底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较矮的短条状脚垫,放在桌面上时可以将机身略微架起,有助于机身散热,脚垫摩擦力适中,放在书桌上轻推机身不易快速滑动。

A面(原谅我的拍摄水平→→)转轴处D面C面及键盘、触控板扣手处YOGA 7 SERIES的标志屏幕的180°开合

重量方面:YOGA 14s作为一个14寸的轻薄本,其裸机的重量为1.4kg,机身长约31cm,宽约22cm,最厚处(带脚垫处)约2cm,对于我这个用了两年游戏本的人而言,拿在手上的感觉宛如砖头换面包,轻了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小巧轻薄的机身带来的是强大的便携性,平时拿着去图书馆或自习室比游戏本舒服的不要太多。

做工方面:YOGA 14s机身的做工在5000-6000档价位个人感觉已经很不错了,我这一台的D壳和转轴处没有存在较明显的某一部分的突出缝隙、不贴合以及错位偏离现象,手指摸上去也没有明显的割手感和段落感,键盘以及各种按键也都正常,没有出现错位现象。据说因为上一代YOGA做工上翻车的比较多,因此联想今年采用了新的代工厂来生产2021款的YOGA,改善了机身的做工,但由于我手上没有2020款的YOGA 14s,所以也无法实际对比机身做工是否较上一代有明显的提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手上这一台是稳稳的没有翻车。

二、屏幕、键盘、触控板、IO接口

屏幕方面:YOGA 14s 2021锐龙版采用一块16:10显示比例、14英寸、2880*1800(2.8K)分辨率的IPS玻璃屏,屏幕宣称色域为100%sRGB,亮度400nit,支持10bit色深、支持杜比视界和抗蓝光技术(由于穷学生一枚,没有校色仪,实际色域容积、色域覆盖、色准ΔE、灰阶响应时间等面板的实际参数就没办法精确测量)同时屏幕支持60Hz/90Hz刷新率之前相互切换以及全局DC调光。相较于普通的1080P的屏幕,2.8K的屏幕提供了于其2.5倍的像素点,所以在观感上相对于1080P的屏幕要好很多,像素密度的提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影像的颗粒感明显降低,同时字体的锐度也提高了不少,轮廓极为清晰,对于影音娱乐和文字办公的体验提升尤为明显,与此同时,玻璃屏的通透性非常好,屏幕观感整体上呈暖色调,再加上400+nit的亮度,看过这块屏后我真的感觉我之前的游戏本上那块17.3英寸、120Hz、1080P分辨率,94%NTSC色域的泛白TN屏就是一坨*了。不过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玻璃屏的缺点:反光,像室内灯光直接照射在屏幕上会有很强的反光现象(虽说能清晰地看到帅气的自己→v→),对于观感会产生一定影响,具体使用感受因人而异(个人感觉的话还可以接受)。

2.8K的屏幕(最大亮度),默认缩放比200%,观感很好,屏幕绝对是这个本的最大亮点之一

键盘方面:YOGA 14s 2021锐龙版的键盘布局为联想14寸典型布局,键盘本身支持两档白色背光调节,使用Fn+空格键可开关背光并切换键盘背光亮度,同时配备自动档选项,可以根据环境光大小自动开关并调节键盘背光,键盘顶部功能键为半尺寸,上下方向键为半尺寸并合二为一,没有数字键小键盘,只不过这一次键盘的键程增加到了1.3mm,相比于之前1mm左右的键程手感要好很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按压时有一定的段落感,键帽按压反馈也不错,按压时声音清脆了一些,对比了一下舍友2020款小新Air15上1mm键程的键盘,手感上确实有一定的提高,打字更舒服了。在提升轻薄本的打字体验这一方面,不得不说联想这波确实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并做出了相应改进。

键盘键帽(弹起)键盘键帽(按压)键盘整体布局键盘背光(最亮档)

触控板方面:YOGA 14s 2021锐龙版的触控板相较于上一代增加了36%的面积,实测长度12cm左右,宽度7.6cm左右,大小和一个雷蛇蝰蛇专业版鼠标差不多,触控板位置为C面下方居中,表面摸上去有玻璃质感,支持Windows Precision驱动以及Windows触摸板手势,触控板滑动反馈灵敏,手感很丝滑顺畅,并且尽管增大了面积,但个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误触的情况,这可能得益于联想键盘的下沉式设计,键盘整体相对于C面平面稍微下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打字时指关节侧面误触触控板的可能性。

触控板大小(对比蝰蛇专业版鼠标)键盘的略微下沉式设计

IO接口方面:YOGA 14s 2021锐龙版在机身右侧自右向左以此为一个电源开关、一个支持关机对外充电的USB3.2 Gen 1 Type-A接口,一个及其先进的3.5mm耳机耳麦接口,机身左侧为两个全功能USB Type-C接口,均支持PD充电,联想给YOGA 14s 2021锐龙版配备了95W的Type-C充电器,实测使用120W氮化镓充电器搭配100W的C to C的PD充电线可以喂饱满载时的电脑。对于这次YOGA 14s上的接口,可能是为了轻薄设计的原因,只留了一个USB Type-A接口,并且没有可以直接外接屏幕或投影设备的HDMI或DP视频输出接口,也没有外接存储卡的TF卡槽或SD卡槽,对此个人觉得如果能够在左侧再给一个USB 3.2 Gen 1 Type-A接口的话就基本算是合格了,只有一个Type-A口的话在办公时外接鼠标的同时就无法外接A口的U盘或其他A口设备了,只能购买一个Type-C转Type-A的转接线或者Type-C的拓展坞来解决这个问题(自己的解决方法就是买了个六合一的Type-C拓展坞,有一个HDMI接口、三个USB Type-A接口、一个支持PD充电的USB Type-C接口以及一个VGA接口,外接新老投影设备、显示器和U盘、移动硬盘等都够用了),而这又将是一笔开销,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款电脑欠缺的外设拓展性会给使用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机身右侧从右到左依次为:电源开关、USB3.2 Gen 1 Type-A接口、3.5mm耳机耳麦接口机身左侧为两个全功能USB Type-C接口,均支持PD充电花重金添购了一个六合一的Type-C拓展坞,用来拯救这孱弱的拓展性三、硬件参数、性能测试、散热测试、游戏测试、续航测试、拆机图解

硬件参数:

YOGA 14s 2021锐龙版配置如下:

CPU:AMD Ryzen 7 4800H with Radeon Graphics

(标压APU,Zen2 Renoir-H架构,8核16线程、基准频率2.9GHz,最高加速频率4.2GHz,实际有与桌面版锐龙PBO类似的功能因而最高能Boost到4.3GHz,一级缓存512KB、二级缓存4MB,三级缓存8MB,标准TDP为45W)

GPU:AMD Radeon(TM)Graphics 

(说简单点就是Vega 7核显 ,含有7个CU单元,448个流处理器,核心频率1600MHz,划分内存作为显存)

RAM:16GB DDR4-3200MHz

(板载双通道内存)

SSD:WDC PC SN730 512GB

(西数黑盘SN750的OEM版本,M.2 nVME协议固态硬盘,PCIe3.0*4倍速,容量512GB)

无线网卡:Intel AX200 WiFi-6

(英特尔的AX200无线网卡,支持WiFi-6协议,目前主流的WiFi-6无线网卡)

散热:双风扇双热管

电池:61Wh容量

硬件参数信息汇总(娱乐大师)CPU(娱乐大师)硬盘(娱乐大师)显卡(娱乐大师)屏幕(娱乐大师)电池(娱乐大师)CPU-Z信息(版本有点老,内存SPD信息啥的看不了,就不再放了TAT)AIDA64 CPUID信息Windows任务管理器CPU界面,1、2、3、...、16个框框真的爽→v→(空载时有一半以上的核心在摸鱼)

性能测试:

插电时使用Fn+Q切换至性能模式,使用Cinebench R15、R20、CPU-Z、国际象棋等专业软件对CPU性能进行基准测试,结果如下:

R15单轮跑分1841分R20单轮跑分4034分CPU-Z跑分,对比台式机R7-3700XCPU-Z跑分,对比台式机i9-9900KF国际象棋跑分28866分

本人也进行了Cinebench R15的20轮循环测试,用于测试持续性能释放表现,结果如下:

R15 20轮循环测试得分折线图

另外,本人也测试了不插电时最高亮度及性能模式下R15、R20跑分,结果如下:

不插电时最高亮度及性能模式下R15单轮跑分1532分不插电时最高亮度及性能模式下R20单轮跑分3639分

2.在插电且性能模式下进行3DMark的TimeSpy、FireStrike、Night Raid进行显卡与CPU的图形渲染与理论游戏性能测试,结果如下:

TimeSpy基准测试得分1284分FireStrike基准测试得分3383分Night Raid基准测试得分14410分

另外,本人也进行了TimeSpy的稳定性循环压力测试,结果如下:

TimeSpy稳定性循环压力测试通过率98.9%

3.在插电且均衡模式下进行PCMark10现代办公场景性能基准测试,结果如下:

PCMark10现代办公场景测试得分5181分(插电且均衡模式)

同时,在不插电且均衡模式下的跑分如下:

PCMark10现代办公场景测试得分3318分(不插电且均衡模式)注意电脑左上角,真的没有插电在跑分哦,只连了个拓展坞和鼠标,测试的所有结果都是实际情况且与描述相符的→v→

3.使用HD Tune Pro和AS SSD Benchmark对固态硬盘数据读写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HD Tune Pro硬盘性能基准测试(100GB混合模式)硬盘读取速度平均2.8GB/s,写入速度平均1GB/s,SLC Cache大小5GB,缓存内写入2.4GB/s,缓存外写入约1GB/s,跑分全程曲线稳定,性能非常不错,不过硬盘发热量有点大(毕竟西数黑盘OEM版,性能一流水准)AS SSD Benchmark 1GB模式跑分3781分(4K速度貌似有点低)

4.进行AIDA64自带的缓存与内存测试及GPGPU测试,结果如下:

AIDA64 缓存与内存测试结果AIDA64 GPGPU测试结果

4.在B站播放一个4K 120帧超高清视频,同时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显卡及CPU利用率,测试硬件视频实时解码能力,结果如下:

B站4K 120帧视频播放测试硬件实时视频解码能力,1.0倍播放速率播放时显卡占用率48%,CPU占用率7%,播放时全程流畅无卡顿,实测最高可调至1.5倍速播放无卡顿,此时显卡几乎满载,2.0倍速时则可见明显间断性卡顿

5.最后来跑一个喜闻乐见的娱乐大师,结果如下:

娱乐大师跑分,减掉异构分后大概30万分

总结一下性能测试这一部分,YOGA 14s锐龙版的标压4800H在CPU性能上可以看作台式机CPU中3700X的低功耗弱化版,性能就目前而言可以说是14寸轻薄本里面的天花板了,纯CPU性能吊锤所有的英特尔轻薄本平台的低压四核、六核CPU(毕竟有八个标压物理核心,还带超线程,甚至锤个标压六核十二线程都不在话下),但跑分仅仅是跑分,实际使用体验和跑分是存在差异的,不排除某些软件对某一种CPU存在特殊优化的情况,而实际性能也可能因为使用场景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就比如Adobe全家桶系列更适配于英特尔平台,对英特尔CPU自带的核显加速有着神优化,当使用PR并开启英特尔核显加速(qsv快速视频同步技术)时可能存在着工作效率反向吊打的情况,即四核打八核的情况,而当使用类似Blender、V-ray之类的渲染器或者多开大型程序时,此时更加吃多核心多线程性能,核心数越多效率越高,因此AMD的八核在这一类场景中的工作效率就能吊锤一票的四核与六核,因此CPU与CPU不能一概而论,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v→)。

再看核显性能,Vega 7核显在各种理论测试中分数都很低,实际性能大致和英伟达的入门级独立显卡MX250相当,核显对比独立显卡最大的劣势便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显存,而是采用内存作为显存,而目前的DDR4-3200MHz内存的带宽对比GDDR6独立显存差了太多太多,带宽受限便会限制性能的发挥,所以倘若想要突破这一瓶颈,就只能期待未来DDR5甚至DDR6时代更高频率内存的问世了。

散热测试:

没办法,身边没有温度计,大概体感室温的话20℃左右吧(→m→)。

1.单烤FPU

使用AIDA64自带的压力测试功能,仅勾选Stress FPU选项进行单烤FPU测试,并使用AIDA64自带的传感器进行监测,单烤开始时CPU全核心频率为3.90GHz,核心功耗63W,此时功耗值为PL2短时睿频功耗值,几秒后离开PL2阶段进入PL1长时睿频功耗阶段,此时CPU核心功耗42W,全核心频率3.50GHz,随后持续保持PL1功耗,本次单烤共记录起始、5分钟、10分钟时三次的功耗、频率、温度情况,同时使用功耗仪记录电源适配器功耗值,结果如下:

AIDA64单烤FPU起始时CPU的频率、功耗、温度情况(此时CPU频率为3.90GHz,功耗63W,CPU封装温度80℃)AIDA64单烤FPU 5分钟后的CPU频率、温度、功耗情况(此时CPU频率为3.50GHz,功耗42W,CPU封装温度83℃)AIDA64单烤FPU 10分钟后的CPU频率、温度、功耗情况(此时CPU频率3.50GHz,功耗42W,CPU封装温度83℃)AIDA64单烤FPU频率及温度稳定时插线板功耗仪显示的适配器功耗

2.双烤CPU+显卡(FPU+Furmark)

采用AIDA64单烤FPU的同时采用Furmark使显卡满载运行,使用AIDA64和Furmark的自带传感器进行监测,起始时CPU核心功耗64W,全核心频率3.45GHZ,显卡核心频率1360MHz,随后CPU和显卡受功耗墙限制均开始降频,本次双烤共记录起始、5分钟、10分钟时三次的功耗、频率、温度,同时使用功耗仪记录适配器功耗,结果如下:

双烤(FPU+Furmark)起始时(此时CPU频率3.45GHz,功耗64W,显卡核心频率1360MHz)双烤(FPU+Furmark)5分钟时(此时CPU频率3.00GHz,功耗42W,温度78℃,显卡核心频率950MHz,温度70℃)双烤(FPU+Furmark)10分钟时(此时CPU频率3.00GHz,功耗42W,温度80℃,显卡核心频率950MHz,温度71℃)双烤(FPU+Furmark)起始时插线板功耗仪显示的适配器峰值功耗双烤(FPU+Furmark)频率及温度稳定后插线板功耗仪显示的适配器功耗

3.Furmark单烤显卡

在双烤(FPU+Furmark)10分钟后停下FPU,只保留Furmark单烤显卡,此时显卡核心频率为保持满频,为1600MHz,温度66℃,结果如下:

Furmark单烤显卡时(显卡核心频率1600MHz,温度66℃)

4.单烤CPU

使用AIDA64自带的压力测试功能,仅勾选Stress CPU选项,进行单烤CPU测试,测试过程中CPU全程全核心频率保持4.05GHz,核心功率30W,其结果如下:

单烤CPU 2分钟时(CPU全程保持全核心频率4.05GHz,核心功耗30W,CPU封装温度78℃)单烤CPU频率及温度稳定时插线板功耗仪显示的适配器功耗

总结一下散热测试吧,不得不说联想的性能调教真的没得说,同价位里的轻薄本联想要是第二的话没人敢称第一,PL2短时睿频给了63W,PL1长时睿频给了42W,烤机的时候八核十六线程全程保持3.5GHz的睿频(自己两年前买的双风扇七热管的游戏本上四核八线程的i7-7700HQ在单烤FPU的时候都只能保持全核3.3GHz,垃圾Intel万年14nm++++++++++++,同时在这里不得不吹一下台积电7nm制程的能耗比以及AMD对APU性能、功耗的调教),1.4kg的重量,14寸的体积下塞进去双风扇双热管的散热配置,这散热可能都比一票轻薄全能本或者游戏本都要好了。不过另一方面来讲,对于轻薄本而言,真正需要CPU和显卡火力全开满载运行的时候真的很少很少,也许某些人群有特定需求,比如视频渲染导出、跑一些大型程序编译之类的,这时候可能会使CPU或者显卡满负荷运行,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人群使用场景是低负载或者瞬时高负载的情况,所以这样的散热规模对于大部分人群而言某种程度上是过剩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的散热也是联想产品的一个巨大的优点,个人认为能够让硬件性能最大地发挥出来是电子产品所必备的要素之一。最后也提一下强悍的散热所要付出的代价:满载时风扇噪音巨大,人位能明显听到风扇的沙沙声,直接放图吧:

单烤满载时机身位噪音(没有分贝仪就只能拿手机凑合了,可能不会很准,但峰值噪音肯定有60分贝左右了,这噪音水平都和一大票游戏本差不多了)

游戏测试:

本次游戏测试选用游戏只有两款:GTA V和彩虹六号:围攻。二者算是比较吃配置的大型游戏了,没有选用更多游戏一是因为我没有(我太穷了,买不起各种大作TAT)二是因为我玩的游戏也比较少,类似LOL、DOTA、吃鸡之类的网游我也不玩,平时主玩彩虹六号、GTA V这两款游戏,所以没办法,只测了这两款,不过个人觉得这两款也足够吃满这台电脑的显卡性能了,毕竟这只是个轻薄本,显卡还是Vega 7核显,所以这两个游戏要是能玩的话也就是天花板了,再向上玩三A大作的话体验还不如用游戏本来的爽。废话不多说,测试结果如下:

1.GTA V

画质设置:

画面设置画面设置画面设置

游戏内实际帧数情况:

游戏实况游戏实况

游戏加加性能报告:

游戏加加性能报告

总的来讲在1680*1050分辨率和正常特效下畅玩GTA V在线模式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游戏全程帧数保持在50-60帧左右,偶尔简单场景能到70-90帧,如果复杂场景(大量爆炸)的话有时可能会掉到40帧左右,不过画面不存在粘滞感和卡顿感,要是想全程保持60帧左右建议降低分辨率和特效运行,个人感觉720P全低特效下应该问题不大,不过此时画面将会有很明显的颗粒感和锯齿出现,体验的话能玩和玩的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也看个人感知了,如果想要玩的爽建议还是用游戏本吧。

2.彩虹六号:围攻

画面设置:

画面设置画面设置画面设置

游戏内实际帧数情况:

游戏实况(猎恐孤狼)游戏实况(猎恐孤狼)

游戏加加性能报告:

游戏加加性能报告

对于彩虹六号:围攻这款FPS游戏而言,在1680*1050分辨率、低特效下基本能全程保持80帧左右,简单场景下可以到100帧左右,复杂场景(爆炸)时也能保证70帧左右,上手的感觉也没有画面粘滞感和任何掉帧、卡顿的情况,总的来看还是可以流畅体验的,只不过画面精美度和游戏本相比差了很多,如果仅仅考虑能玩的话,Vega 7这个核显还是能够胜任的。

(有个问题这里要提一下,对于彩虹六号:围攻这个游戏,第一次进入游戏时发生了闪退,之后试了几次还是闪退,系统提示硬件性能不达最低配置要求,因此当时考虑会不会是爆显存了导致的闪退,于是便重启电脑进入BIOS把核显显存大小从512MB调到了2GB,再进入游戏后就不会闪退了,因此如果想要玩这个游戏,还需要一顿操作改一下显存大小才可以正常进入游戏。)

续航测试:

1.电池模式下使用Fn+Q切换至节能模式,Windows电源管理调整至更长的续航,屏幕亮度为40%,刷新率调整至60Hz,AIDA64电源管理界面显示续航剩余时间7.5小时:

AIDA64电源管理界面

2.电池模式下,使用Fn+Q切换成节能模式,Windows电源管理调整至最大续航,屏幕亮度调整为30%,屏幕刷新率调整至60Hz,AIDA64电源管理界面显示续航剩余时间11.5小时:

AIDA64电源管理界面

综合来看,在正常办公使用场景情况下,YOGA 14s锐龙版的续航时间大概是5-6个小时,最省电模式下大概能用8-9个小时,满足大半天的办公需求是没问题的。

拆机图解:

使用六字花螺丝刀卸下D壳上的七个螺丝,使用翘片从缝隙处撬开D壳即可卸下D壳看到内部,拆机图解如下:

拆机图解

拆机后可见双风扇双热管的散热,两根热管并排放置,负责压制中心处的4800H APU的发热,APU顶部为板载内存,16GB双通道DDR4-3200MHz内存,不可更换,风扇为两个大尺寸散热风扇,风扇扇叶密度很高,负责将热管的热量排出机身,两个出风口位于顶部,蓝色部位为SSD固态硬盘,西部数据SN730黑盘,容量512GB,M.2 nVME协议PCIe 3.0*4倍速,黄色部位为无线网卡,Intel的AX200,支持WiFi-6协议,底部橙色部位为61Wh的电池,两侧绿色部位为听个响级别的扬声器。

四、总结及个人观点

综上所述,对于YOGA 14s 2021锐龙版,先总结几条优缺点吧:

优点:

CPU性能释放非常强悍,散热表现非常好

2.8K分辨率的屏幕观感极好,同时支持60/90Hz刷新率切换,屏幕整体素质非常不错

支持PD充电,外出可使用便携式PD充电器代替原装适配器

触控板手感很不错,键盘手感有进步

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性(例如支持开盖即开机的功能,支持AI智能人脸识别,当识别到人离开电脑时可自动锁屏,识别到人回来时可自动亮屏解锁等)

缺点:

机身接口太少,裸机外接设备拓展性孱弱

95W的适配器稍显笨重(倘若能给个95W的小型氮化镓充电器就最好不过了)

续航时间在同级别产品中略短

玻璃屏反光严重(因人而异吧,算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缺陷)

有一说一,就事论事,对于这个本呢我买的时候也并没有纠结太多,个人认为现阶段5000-6000价位内综合素质最好的轻薄本可能也就只有联想旗下的产品了,对于没有买英特尔酷睿版而是买了AMD锐龙版,是因为今年的英特尔在CPU领域的表现确实有点拉闸了,人家AMD平台都做到低压八核了,你英特尔还在四核原地踏步,新的十一代酷睿Tigerlake低压平台依旧全线四核八线程,纯CPU性能被AMD上一代产品吊锤,新Xe核显的驱动还非常拉跨,价格还更贵(i7核显版本的YOGA据说能卖六七千,对我而言太贵了),就靠着那一点软件厂商优化取得不大的优势,因此相比之下,综合各种因素,高下立判,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锐龙版确实是最香的,当然如果平时使用的各种软件对英特尔版本优化很好的话,英特尔i5-1135G7核显版本的YOGA 14s也是同价位不错的选择。

现实的情况是: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厂商认不认真做产品,产品性能到底如何,消费者都看在眼里,我不会特意站队某一品牌,不会做某一品牌的精神股东,在预算范围内选购商品时,哪个产品最好我就会买哪个,AMD强我就买AMD,英特尔强我就买英特尔,总而言之只要是好产品、值得购买的产品,买到手里以后自己觉得钱花的值,那么对于自己而言这个产品就算是完美的了,没必要去吹毛求疵,更没必要狂吹与狂黑,买来就好好用,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而使用寿命又长的很,因此在合适的节点以合适的需求与理由来更新换代合适的产品才是最适合我们大多数用户的一种消费行为。

自己第一次写评测,所有内容是随测随写的,评测的结果仅代表自己手上的这一台机器的情况,自己的各种评测手段也可能存在不专业的情况,如有纰漏也请大家谅解,本文所有的观点也仅代表自身观点。

——2020.11.14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