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X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x-31a导弹 俄罗斯X

俄罗斯X

2024-01-09 08: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陈友龙/

引言

    据《简氏防务周刊》2015年9月2日报道,在俄罗斯茹科夫斯基举行的MAKS 2015航空展上,由俄罗斯拉杜加设计局(Raduga Design Bureau,俄罗斯战术导弹集团的一部分)设计的X-59MK2 (或称Kh-59 MK 2)隐形空射巡航导弹正式亮相,与其前辈(Kh-59系列空地导弹)相比,这款新型导弹不仅雷达反射截面积更小,而且可以搭载于俄罗斯新一代的T-50隐形战斗机的内置武器弹舱中,这意味着俄罗斯空军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将得到提升。

俄罗斯最新型X-59MK2 (或称Kh-59 MK 2)隐形空射巡航导弹

研发背景

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是俄罗斯主要的制导武器制造商——战术导弹武器集团(TMC)重点发展的一系列新型空射导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型号,这些导弹将为俄空军提供关键的战术打击能力。俄罗斯战术导弹武器集团成立于2002年1月,它是以俄罗斯著名的战术导弹研制机构星-箭国家科研生产中心为骨干,由6家航天与导弹机构组成的从事战术导弹射击、研制和生产的股份集团。公司主要业务是研制精确制导的的近中程飞航导弹,并提供导弹系统的运输、服务支持、延寿计划以及适应各种平台的武器系统现代化改造和改型。该集团是为空中、海上和海岸武器系统设计制造反舰、反雷达以及统多任务战术导弹的领先企业,其产品大量出口国外。早期的X-59M对地攻击导弹的飞行末段采用人在回路的电视指令制导,这意味着发射载机必须处在数据链的视线范围之内,从而不利于搭载导弹的战机躲避敌方防空武器的反击。在2013年的莫斯科航展上,战术导弹武器集团展出了改进后的Kh-59M2E 空地导弹,通过电视制导技术的改进,新的电视制导系统可以在亮度非常低的情况下使用,有效扩大了导弹的使用环境条件。此外,新的弹载通信数据链,使机弹之间的最大通信距离提高到140千米,未来还有望达到170千米。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空地制导导弹相比,Kh-59M2E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该弹不具备隐身性能,射程也比欧洲国家的KEPD 350 “金牛座”巡航导弹和“风暴阴影”导弹短。在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面前,载机和导弹的生存率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应运而生。

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

X-59MK2的前辈——Kh-59系列空地导弹

基本性能和总体结构布局

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主要在高亚音速飞行,射程提高到了290千米,可携带一个重约300-700千克的战斗部。导弹长4.2米,弹体长度比Kh-59明显更短,其非圆截面弹体横截面尺寸为0.4x0.4米,翼展2.45米(折叠式),导弹巡航高度50米,末段飞行速度可达1000千米/小时,可以45度角俯冲攻击目标,打击精度高达3-4米。该导弹既可以打击陆上固定目标,也可以攻击水面舰艇。

X-59MK2导弹按模块化概念设计,由前中后舱段及上部硬壳式结构模块四部分组成:前舱段为导引头舱,内装制导、飞行控制和导航设备及大部分电子设备,该弹采用中、末段复合制导体制,采用惯性导航加Glonass修正与高度相关修正中段制导和红外成像末段制导。X-59MK2导弹可能采用与伊斯坎德尔相同型号的末制导程序包,使其成为发射后不管、增程型防区外导弹,飞行末段采用光电目标景象匹配末制导。它通过对比飞行末段获得的实际图像和预先装订的基于3D地图的目标图像来实现制导,制导精度非常高。

X-59MK2导弹中舱内装战斗部,顶部有加强硬背,其上装弹耳和折叠式上单翼,内部装多种类型的战斗部,包括带多种类型小弹的子母式或单一式战斗部。导弹可装备反跑道子母弹战斗部,主要用来攻击机场跑道,使之瘫痪而不能迅速修复。单一式战斗部为攻击地下坚固掩体和指挥部等重要目标。后舱前段内装动力装置,采用一台由俄罗斯土星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制造的TRR—50MT发动机,推力为500千克,工作时间由45分钟提高到数小时。上部结构模块(包括发射后展开的弹翼及其展开系统)将三个舱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飞行器。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导弹的进气道设计成流线型,从中舱段开始融入后弹体,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和红外信号特征,其进气口在发射前会罩上堵盖;后舱尾段外装4片尾翼,内装伺服舵,为制导武器提供滚动和俯仰,同时保持宽度和高度的内部运输的兼容。

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弹头特写

气动布局剖析

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导引头整流罩结构十分复杂,与常见的锥形头部不同,X-59MK2弹头呈不规则的多棱钝拱形,类似于杨桃的形状,但是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并不完全对称,整体呈上凸下凹。光电导引头位于头部下方,光电制导窗口两边明显内陷,且向上倾斜,这既可以降低气动阻力,有利于导弹飞行稳定,也有利于防止入射波向雷达源反射,增强导弹的隐身效果。弹头上表面以一定曲率延展成较为丰满横向剖面,形成了类似机翼一样的半升力体结构,这样一来,导弹只有一个最大升力面,可以提高导弹的升阻比。

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的弹体横截面呈矩形,表面光滑,大部分用碳纤维夹层结构材料制成,入射雷达波经表面进入夹层,消散在泡沫塑料中。尾翼用陶瓷材料制成,其表面刻成许多小平面。回波暗室试验表明,导弹具有极好的隐身性能。

X-59MK2导弹弹体为非圆截面弹体。作为常规旋成体弹体有吸引力的代替外形,非圆截面弹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导弹隐身技术主要指雷达散射截面减缩技术(RSC),非圆截面(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弹体和圆截面弹体相比较,有较低的RSC,同时又良好的气动特性;较大的升阻比。研究表明,非圆截面外形具有更好的气动性能、较大的配平升阻比和配平升力、较轻的重量、较大的容积。特别是,非圆截面外形还对飞行器的隐身特性有重大的意义,这些特点构成了非圆截面飞行器的许多潜在的优势。非圆截面弹体可提供较大的法向力,增加升阻比,有利于滑翔增程,还可提供一定的侧向力,有利于侧向机动飞行和弹道调整,同时也有利于隐身设计。研究表明,飞行器外形RCS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侧视方向,弹体是主要的散射源,因此弹体的RCS减缩是重要的。弹体在某些滚转角下,圆截面弹体RCS均值比非圆截面弹体大,当雷达威胁局限于特定角度范围内时,矩形截面弹体比圆形截面弹体更有优势。非圆截面弹体具有隐身性能好,升阻比高,适合于吸气式导弹布局设计和便于贮存发射等优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制新型导弹时十分重视的发展方向。

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侧视图(中间)

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弹体采用独特的上单翼,上单翼翼身干扰阻力小,可增大导弹的横向静稳定性。从外形上看,一对向后折叠,向前展开,后掠矩形,窄翼弦平板的弹翼位于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弹体中部上表面,翼型为NACA低阻翼型,弹尾为X型尾翼。这种布局的特点就是只在导弹弹身中部两侧各布置一个弹翼,优点是阻力小、重量轻,导弹在使用协调转弯的时候,升力总是对准目标,战斗部可采用定向爆炸结构,有利于减轻导弹的重量,另外由于弹体上方无弹翼,所以有利于布置挂钩,机载比较方便,X-59MK2导弹的弹翼展弦比较大,它的优点就是亚音速范围内升力较大,诱导阻力小,因此升阻比较大,有利提高导弹的射程。这种弹翼在发射前收缩在弹身之内,发射后弹出,这样做虽然增加导弹的复杂程度、重量,也占用了弹体内空间,但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导弹的射程,整体上利大于弊。

英国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X-59MK2导弹气动布局与之类似,但是有所创新

X-59MK2导弹气动布局的另一个比较特别之处就是采用X形的尾舵,即四个尾舵呈现X形布置在弹尾,而不像战斧等巡航导弹呈现十字形布置。X形尾舵的优点就是每个舵都可以做来控制垂直和水平面的运动,而十字形只能用来控制垂直或者水面的运动,但是X形尾舵的缺点就是结构比较复杂,控制规律也比较复杂,而十字形尾舵相对就简单的多。还有就是十字形尾舵需要对舵面进行折叠,以放入发射筒,技术比较复杂。

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采用了埋入式进气道,进气口位于位于弹体一个内陷空间内。这种进气口布置方式优点就是结构简单,不需要伸出式进气道复杂的机械运动结构。埋入式进气道的优点就是进气道与弹体可以融为一体,阻力小,同时可以降低导弹的RCS,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进气道完全处于弹体弹面层之中,加上导弹不能利用来流进行冲压,所以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较低,畸变较大,从而影响发动机工作,所以如果设计不好的话,就会限制导弹的飞行速度。此外,气流受弹体遮挡,进气效率不高,为了达到一定的进气效率,就必须增加空间的容积,但是这又会降低导弹的弹体空间,减少载油从而影响导弹的射程,以前的Kh-59 导弹直接就把发动机吊挂在弹体下方,这样既避免了设计复杂的伸出式进气道,又避免了发动机占据弹体空间,提高了载油量,增加了航程,X-59MK2没有采用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这样的设计容易被对面雷达探测到。

结语

综上所述,X-59MK2 隐形空射巡航导弹是俄罗斯新一代远距防区外通用战术空射导弹家族的重要成员,可以取代现役各种子母炸弹、制导炸弹和老式短程空地巡航导弹,攻击战区纵深坚固设防的地面目标,如通信枢纽、指挥中心、机场跑道、防空导弹阵地、坦克和装甲战车,以及有生力量等,也可以对付水面舰只,具有模块化、通用化等特点,也是俄罗斯在新一代隐形空地导弹方面的重要尝试,其技术有利于未来射程更远的空射巡航导弹的发展,这类导弹在未来的俄罗斯空军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促进俄罗斯空军综合作战能力的提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