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隐形战斗机!中国颠覆性雷达技术,锁定美军B21也不在话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x-22导弹 针对隐形战斗机!中国颠覆性雷达技术,锁定美军B21也不在话下

针对隐形战斗机!中国颠覆性雷达技术,锁定美军B21也不在话下

2023-05-17 07: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上,我国公开亮相了多型雷达,其中以YLC-2E型雷达最为引人注目。

该雷达是我国最新研制的一款新型雷达,采用全球独创的颠覆性雷达技术,可有效发现并跟踪隐身目标,哪怕是美军最新型的B21隐身轰炸机也不例外。

在第十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上我国有多款新型雷达亮相

那么该款雷达为何如此强大,它是如何做到反隐身的呢?

采用全新雷达技术

据了解,YLC-2E型雷达之所以能够及时发现隐身目标,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采用了新的雷达技术。

首先,YLC-2E型雷达采用了三代的半导体材料,是以能量反隐身角度探测隐身飞行物。

我们知道,所谓隐身目标,并不是视觉上的看不见,也不是全隐身。而且通过外形的设计和雷达吸波材料的应用,来实现减少雷达波反射的效果,达到尽可能的缩短雷达探测到自己的距离,较少甚至消除对方雷达照射探测自己时反射的信号。

美国F-117A隐形攻击机

雷达为了能够对抗隐身战机,通常会加强功率,增加发射雷达的能量。雷达发射的照射能量越多,那么相应的目标飞行物反射回的雷达波也越多,即便对方是隐身飞行物。

但是常规的雷达受限于自身雷达尺寸、能量供应、自身雷达材料能量负荷的影响,很难做到大幅度加大功率和能量。

目前各国增加雷达能量的做法主要有两点,那便是增加雷达尺寸或者改进材料,二者归根结底都是能量反隐身技术。

但雷达假如一味的增加尺寸,那么造价、成本都会直线上升,更重要的是部署也不灵活,最终失去了实战利用价值。

雷达尺寸越大,造价越高,部署也不灵活

相比于简单粗暴的增加雷达尺寸,改进雷达材料至关重要,因为即便你增加雷达尺寸,单位面积下雷达材料的发射功率是恒定的,再高的话雷达材料难以承受,会对雷达造成损害。

假如能够研究出一种单位面积下可以承受大幅能量的材料,那么雷达就会做的既大小适中,功率也可以比肩2甚至超过尺寸巨大且笨重的雷达,但难点是必须攻克材料学。

材料学是制约诸多领域的瓶颈

我国的雷达材料学起步并不晚,在近些年来随着综合国力和科研实力的提升,有了很大突破。YLC-2E型雷达采用的便是我国最新研制的雷达材料——国产氮化镓。此款国产氮化镓为三代的半导体材料。

2017年,我国珠海市的英诺赛科科技有限公司,便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那就是高温环境下氮化镓薄膜冷却时容易发生破裂,这使得我国的首条8英寸级硅基氮化镓生产线成功投产。

2019年,中电科和国内某研究所联合推出了新一代射频芯片项目。并且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预示着国产氮化镓技术愈发成熟。

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芯片

随后,我国开始发挥自身的“传统美德”,那就是攻克一项高精尖技术后,迅速把它变成白菜化,大规模普及。

国产氮化镓技术成熟后,开始大规模应用到我国众多的新型雷达、战机、导弹、电子军用产品等一线主战装备。比如我们熟知的第五代J-20隐身战斗机,甚至J-10、J-16等这些四代机所搭载的雷达都已经大规模应用。

要知道,哪怕是美军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F-22都还在使用第二代砷化镓雷达。

机载雷达的性能决定着战机的战斗力

全球首个先进米波雷达

在YLC-2E型雷达研制之初,世界主流的雷达技术是微波雷达。因为微波雷达波长很短,方向性好,精度高,而且抗干扰性也很强。而米波雷达属于二战的技术,已经逐渐被淘汰。

但是我国雷达专家吴剑旗力排众议,迎难而上,采用相控阵雷达体制,结合现代雷达的处理方法,创立具有空间分集作用的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体制,成功研制出来米波反隐身雷达,为世界雷达反隐身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

吴剑旗为我国雷达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最后,YLC-2E型雷达采用了超级计算法。

我们知道,雷达除了有强大的信号捕获能力外,信号处理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反隐身雷达更是如此。以美军的F-22为例,它在雷达显示器上的信号(RCS值)0.01平方米,如同乒乓球大小,很不起眼。而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的可疑雷达回复信号中分析出那些是真正的敌方目标飞行器,那些属于杂波或者干扰信号,很考验雷达系统的型号处理能力。

雷达杂波会干扰雷达的探测能力

得益于我国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芯片能力的提升和超级计算机的不断研发,YLC-2E型雷达的信号处理能力——相比于以往的无论是米波雷达还是微波雷达,都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大规模应用到我国的多型雷达中,极大加强了我国雷达尤其是米波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和距离。

早在2013年,我国的米波雷达就曾在450公里外,探测到了美军部署在日本的F-22转场到韩国的信号,并实现了全时段跟踪。

而最为最新亮相的,YLC-2E型雷达能力更强。通过这三项技术的应用,YLC-2E型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和反隐身雷达技术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YLC-2E型雷达能否发现国外各型隐身战斗机,甚至是我国自己的J-20隐身战斗机呢?

YLC-2E型雷达可谓是目前反隐身雷达中最坚固的盾,而以F-22为代表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可以说是最锋利的矛,二者相遇结果会如何,或许大家都很感兴趣。

疑似珠海航展上的YLC-2E型雷达

客观上来说,YLC-2E型雷达已经具备有效的反隐身能力。可以发现并捕捉类似F-22这类的隐身目标。但假如说我们凭借YLC-2E型雷达便可以让F-22这类的隐身目标无所遁形,怕是有些夸大其词。

正如上文所述,隐身飞行器并不是全隐身,它们最重要的目的是缩短雷达发现自身的距离,延长被提前发现自身的时间,尽可能的通过隐身外形和技术来增加突防概率和提升攻击成功率,这是隐身飞机的真正用意。即便是我国的YLC-2E型雷达,也是在现有雷达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升发现隐身目标的概率,扩大有效探测距离,为我方的防空系统赢得充足的反应时间。

雷达越早发现目标,越能够提升击落的概率

当今世界,隐身能力最强的飞行器为F-22、B-21、J-20。根据相关资料,YLC-2E型雷达对该类目标的探测距离为330千米,而F-22其机载导弹的攻击距离约为150千米,也就是说,即便是YLC-2E型雷达,其为我们地面防空系统的准备距离也不超过200千米,要知道F-22可以以1.6马赫进行超音速巡航和突防,YLC-2E型雷达综合反应时间不过10分钟。

但你不要小看这10分钟,10分钟的时间足以决定战争的成败。

而常规雷达面对F-22这类隐身飞机,怕是都没有发现对方就已经被其摧毁。这便是YLC-2E型雷达的强大之处。它将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以往那种突防他国领空如入无人之境的局面彻底改观。

况且,我国不但有YLC-2E型雷达这种最坚固的盾来防御F-22这类隐身飞行器,还有J-20这种最锋利的矛来攻击F-22这类隐身飞行器,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有效防范此类目标。

J-20拥有强悍的制空能力

YLC-2E型雷达技术的问世对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YLC-2E型雷达问世,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那就是它是在第十届世界雷达博览公开亮相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可以对外公开并且有极大概率进行对外军贸的武器装备。

YLC-2E型雷达未来有可能出口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F-22、F-35这类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大规模装备,对世界其他国家形成了战机的代差优势,从而获得制空权。而现代战争,没有制空权就没有一切。

西方国家正是凭借军事技术优势,可以肆无忌惮的打压、恐吓、制裁、压榨别的国家,而他们除了默默承受,没有任何办法。比如前一段时间的塞尔维亚便是如此,饱受北约和欧盟的欺凌而无可奈何。

塞尔维亚诠释了什么是弱国无外交

但YLC-2E型雷达的问世和出口为这些国家应对F-35这类空中威胁提供了一定的应对手段。对自身的国土安全和与他国的博弈提供了更多的筹码。而这些都需要我国出口YLC-2E型雷达才能实现。这对提升我国时间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要知道,军贸和外交还有地缘政治息息相关,大国可以通过军贸支援别的国家,打破地区平衡甚至颠覆一个国家政权,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常用的手段。如今,我国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制,从而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自身利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崛起对维护世界和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那些年那些志愿兔:美国F35战机一个致命缺点使其落后于时代,但依旧是款优秀的战机[J]百度百科.2023年[03-26][2] 烽火观点:意外惊喜!央视首次表白:世界那么大,中国三艘航母根本不够用![J]华经情报网2023年[4-2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世界各国和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出炉[J]《世界经济展望》2022年[06-26][4] 新浪军事:扑朔迷离的中国航母计划[J]新浪网.2019年[03-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