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master+slave框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lave和master的选举 java+master+slave框架

java+master+slave框架

2024-04-10 2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设计目的

设计出一个通用的Master-Slave基础框架,然后可以基于这个框架来实现特定的业务需求,比如实现多节点并行计算、分布式处理等。

二、设计理念

基于经典的命令模式,Master和Slave之间通过相互发送命令(Command)实现交互,命令是一个抽象的概念,Command可以用来分发任务,也可以用来传输数据, 这完全由业务来决定怎么处理, 框架只定义了一个实际的命令-心跳检测命令(Heartbeat Command)。可以通过定义自己的命令,并提供响应的命令处理器,来实现任何形式的业务。框架提供的核心功能其实只有,底层的网络通信,Master/Slave关系的维系,命令的分发功能。

三、详细设计系统类图

f2f9f865bf9af0cff78431bf4a72bbf1.png

核心接口和类: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Nodeinterface

扩展

Runnable接口void init()节点初始化接口Node: 代表分布式节点,Master或Slave节点,分布式节点,Master节MasterNodel和Slave节SlaveNode实现本接口

void start()节点启动

void stop()节点停止

void reset()节点重启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MasterNodeclass实现Node接口Master节点,负责管理Slave节点,分发命令给Slave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SlaveNodeclass实现Node接口Slave节点,负责接收Master节点分发的命令,并执行命令,将结果封装成命令发送到Master节点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SlaveNodeclass实现Node接口Slave节点,负责接收Master节点分发的命令,并执行命令,将结果封装成命令发送到Master节点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CommandProviderinterfaceCommand produce()产生CommandCommand提供者接口,业务代码提供实现该接口的Provider,因为采用Slave主动拉取Command的机制,CommandProvider为SlaveNode用来生产Command。

后面考虑支持Master主动推送Command到Slave.

List produce(long count)批量产生Commnad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NetWorkClientinterfacevoid init()初始化Slave端负责底层网络通信的,网络服务客户端,负责和Master节点通信。采用nio实现。

void start()启动

void stop()停止

void reset()重启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Sessionclassvoid init()初始化会话Master和Slave之间的会话,Master通过Session来跟中,管理Slave。Session通过一个线程来接收Command,执行Command,发送Command。SessionManager负责管理, 分配,回收这个Session. SessionManager会定时转换Session的状态,如果Session的状态转换到MS_SESSION_STATE_DEAD状态,就会在在下次被回收.但是如果Master接收到Slave的心跳命令,就会将Session的状态置为MS_SESSION_STATE_ALIVE,以表示Slave还存活.

void start()启动会话

void destroy()销毁会话

void alive()当Master接收到Slave的心跳Command时,会将调用本函数,将当前的Session置为“存活”状态

void free()释放会话,已被以后重新利用,并不是销毁,防止频繁创建,销毁会话(线程)

void isDead会话是否已经“死掉”,这意味着Master长时间没有收到对应的Slave的心跳Command,Master会认为这个Slave已经“死掉”。

void onRead()NetWorkServer会在会话的Socket有数据可读时,会调用Session的这个函数,让Session接收Slave发送的数据包

void onWrite()NetWorkServer会在会话的Socket可写时,调用Session的这个函数,Session可以将自己的数据输出缓存队列的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Slave。

void runRunnable接口的函数,循环从自己的输入缓存队列中解析出Command并通过CommandDispatcher分发Command并将结果Command写到自己的输出缓冲队列.

void transitState()根据Session当前的状态转换到下一个状态,SessionManager会有一个定时任务,负责调用本函数,来转换Session的状态.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SessionManagerinterfacevoid init()初始化Master端负责底层网络通信的,网络服务器,负责和Slave节点通信。采用nio实现一个线程处理所有的网络操作。

void freeSession(Session session)释放Session,实际上是被回收,以备再分配

SessionnewSession(java.nio.channels.SocketChannel channel)分配Session

void destroy()SessionManager的销毁,会销毁所有的Session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CommandclassByteBuffer

getPayLoad()获得Comamnd的负载,业务相关的数据Master和Slave之间交换的命令,业务可以定义的自己的Command并提供对应的Command处理器,Command可以用来分发任务,也可以用来传输数据,这完全由业务来决定怎么处理

void setPayLoad(ByteBuffer payLoad)设置Comamnd的负载,业务相关的数据

Long getType()获得Command的类型,业务可以定义自己的Command类型,并负责处理

void setType(Long type)设置Command的类型,业务可以定义自己的Command类型,并负责处理

Session getSession()Master端,获得Command对应的Session

void setSession(Session session)Master端,设置Command对应的Session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CommandHandlerinterfaceCommand handle(Command command)处理命令,并返回以Command封装的结果负责处理Command的接口, 业务定义新的Command需要提供实现该接口的Command处理器

名称类型方法说明

CommandDispatcherinterfacevoid int()初始化Master和Slave负责分发Command的接口,通过业务配置的命令路由表,分发Command到具体的Command处理器

Command

dispatch(Command command)通过业务配置的命令路由表,分发Command到具体的Command处理器

时序图

Master工作时序图

37f36eb0fc6672748f4859605665ccdd.png

Slave工作时序图

d66339662affb763944369ec27deb94e.png

状态迁移图

d26e0203ee94d3074f7fe91cb14d551d.png

Session一共有5种状态,设计这么多的中间等待状态,或许没有这必要。

Session分配时默认状态为alive,存活状态,然后SessionManager的定任务会定时将Session的状态沿着alive->waiting_0->waiting_1->waiting_2->dead路线迁移,但是同时Master在收到Slave的心跳Command时会将Session的状态置为alive.SessionManager的定任务会在Session的状态被置为dead后,下一次定时任务执行是回收该Session,即认为相应的Slave已经“死掉”。

四、实现

请参考代码

五、代码

请见附件

http://files.cnblogs.com/files/HANYI7399/ms.zip

六、总结

目前只实现了基础的功能,还有很有一些值得去思考与实现的,如:

Slave的管理,包括Slave的存活,负载,等管理。

到底是Master主动将Command推送到Slave, 还是Slave主动拉,这也是值得考虑的,不过这个实现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目前采用Slave主动拉的机制,主要考虑到这样实现更简单也更健壮。

Command分配策略的考虑,是将一个Command分配给一个Slave呢,还是一个Command可以分配个多个Slave呢,这个可以考虑用策略模式来处理。

CommandHandler支持异步,这个通过回调可以很好的处理。

Master单点故障的问题,怎么考虑,怎么处理z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