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默认路由 主机路由 网络路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ang单词怎么读 linux 默认路由 主机路由 网络路由

linux 默认路由 主机路由 网络路由

2023-07-26 07: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route命令

oute 命令的输出项说明

输出项 说明

Destination目标网段或者主机Gateway网关地址,”*” 表示目标是本主机所属的网络,不需要路由Genmask网络掩码Flags标记。一些可能的标记如下: U — 路由是活动的 H — 目标是一个主机 G — 路由指向网关 R — 恢复动态路由产生的表项 D — 由路由的后台程序动态地安装 M — 由路由的后台程序修改 ! — 拒绝路由Metric路由距离,到达指定网络所需的中转数(linux 内核中没有使用)Ref路由项引用次数(linux 内核中没有使用)Use此路由项被路由软件查找的次数Iface该路由表项对应的输出接口 默认路由

       (Default route),是对IP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找不到存在的其他路由时,路由器所选择的路由。目的地不在路由器的路由表里的所有数据包都会使用默认路由。这条路由一般会连去另一个路由器,而这个路由器也同样处理数据包; 如果知道应该怎么路由这个数据包,则数据包会被转发到已知的路由;否则,数据包会被转发到默认路由,从而到达另一个路由器。每次转发,路由都增加了一跳的距离。

         到达了一个知道如何到达目的地址的路由器时,这个路由器就会根据最长前缀匹配来选择有效的路由。子网掩码匹配目的IP地址而且又最长的网络会被选择。用无类别域间路由标记表示的IPv4默认路由是0.0.0.0/0。因为子网掩码是/0,所以它是最短的可能匹配。 当查找不到匹配的路由时,自然而然就会转而使用这条路由。

          默认路由和静态路由的命令格式一样。只是把目的地ip和子网掩码改成0.0.0.0和0.0.0.0。由于默认路由只能存在末梢网络中,所以只有R1和R3可用。

                                                                            

linux添加默认路由命令如下: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0.1 添加192.168.0.1为默认路由(即网关),也可以写成: #route add -net 0.0.0.0 gw 192.168.0.1,前提必须加上-net参数。

主机路由

主机路由是路由选择表中指向单个IP地址或主机名的路由记录。主机路由的Flags字段为H。例如,在下面的示例中,本地主机通过IP地址192.168.1.1的路由器到达IP地址为10.0.0.10的主机。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 ----------- ------- ------- ----- ------ --- --- ----- 10.0.0.10 192.168.1.1 255.255.255.255 UH 0 0 0 eth0 # route add -host 192.168.1.2 dev eth0 # route add -host 10.20.30.148 gw 10.20.30.40 #添加到10.20.30.148的网管 网络路由

网络路由是代表主机可以到达的网络。网络路由的Flags字段为N。例如,在下面的示例中,本地主机将发送到网络192.19.12的数据包转发到IP地址为192.168.1.1的路由器。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 ----------- ------- ------- ----- ----- --- --- ----- 192.19.12 192.168.1.1 255.255.255.0 UN 0 0 0 eth0 # route add -net 10.20.30.40 netmask 255.255.255.248 eth0 #添加10.20.30.40的网络 # route add -net 10.20.30.48 netmask 255.255.255.248 gw 10.20.30.41 #添加10.20.30.48的网络 # route add -net 192.168.1.0/24 eth1

参考:

https://www.cnblogs.com/baiduboy/p/7278715.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