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瘟疫的文学作品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qua词根 关于瘟疫的文学作品2

关于瘟疫的文学作品2

2023-10-04 02: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再后来,瘟疫肆虐的厉害,有些穷人因为受不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压力,

在夜晚直接跳进掩埋尸体的尸坑里,想活埋自己。

同时,教堂的牧师也开始逃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亵渎宗教,上帝等等....

还有些普通百姓开始听信所谓的巫婆,神棍,神医招摇撞骗乱吃药。

图片来源:Google

H.F.那时候也开始动摇,想要离开伦敦。

但是同时他又看到,许多非国教的牧师顶了上来,帮助人们祷告,

人们互相帮助扶持,虽然处于瘟疫之间,但所需的基本物资却从来没有缺少过。

H.F.最终还是没有走。

图片来源:Google

最后,整整一年过去,终于好了起来瘟疫渐渐消失了,大家都开心的从房子里出来,在街上奔走相告。

那个熟悉的伦敦,每一片熟悉的街区,又都回来了。

这本书里,笛福将一个鲜血淋漓的伦敦摆在了我们面前,虽然可怕,但是人们却依然用爱守护着这座城市。

图片来源:Google

当年,人们对于瘟疫的恐惧,除了像我们一样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同时也惶恐自己熟悉的每个街道都被未知的瘟疫所占领。

就像现在的我们恐惧未知的冠状病毒,也难过自己熟悉的城市却人烟稀少。

但笛福在这本书里却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概念,就是面对疾苦时要充满希望,保持善良。所以我们也要抱着这样良好的心态对抗这一次的瘟疫。

图片来源:Google

二. 威尼斯爱情故事——《死于威尼斯(Death in Venice)》

这本书与笛福的那本走“纪实”风的就完全不同了,《死于威尼斯》是一本关于艺术,浪漫以及崇敬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作者在威尼斯旅行时出现在脑海里的一场风暴。

《死于威尼斯》完成于1911年,作者是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

图片来源:Google

当时托马斯正和他的家人们在威尼斯度假,但是待了一段时间后,就听闻威尼斯要闹瘟疫了的传言,于是他就写下了这个故事。

故事的男主是一个50岁的中年作家阿申巴赫,在他写作遇到瓶颈期时,他决定去到威尼斯度假。

图片来源:Google

在威尼斯时,他遇到了一位像是意大利雕塑一样好看的波兰美少年塔齐奥。

作家被美少年所吸引,明明和他近在咫尺,却不敢与他有任何触碰与交流,总觉得少年就如同艺术品一样,不容许被触碰和亵渎。

图片来源:Google

所以作家就这样一直默默注视着少年,有一次,作家想跟少年说一句话,但是在他即将开口的时候他又害怕了。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爱的可能不是这个少年本身,而是某种对于美,对于虚幻和精神上的追求。

图片来源:Google

后来,威尼斯城开始闹起瘟疫,作家明明可以在封城前离开,他也应该要离开的,

但是他还是因为自己对于美少年的爱,而选择留了下来。

作家最后因为瘟疫在威尼斯病逝。

图片来源:Google

而有趣的一点是,“隔离”一词是起源于14世纪的威尼斯。

“Isolate”和“Quarantine”虽然都是隔离的意思,但是前者的意思是隔离已经确诊了的病人,而后者是隔离“疑似病症”或者“密切接触者”。

早在14世纪,威尼斯作为港口国家,每当水手从外面回来,都要进行三十天(Tr词根)的隔离,所以一开始,隔离这个词叫“Trentina”,而后来却因为“四十天(Qua词根)”在宗教里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所以演变成了如今的“Quarantine”。

后来有文学评论员说,托马斯之所以将威尼斯与瘟疫联系起来,可能也是因为他们之间这种奇妙的历史联系。

不过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成为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是因为托马斯展现出了人类一种无畏的爱,一种爱到极致的痴狂状态。

在某些时刻,人类的爱是大于生命,人性,以及死亡的。如果瘟疫来临之时,人们心中只有恐惧,慌乱和恶念,那么瘟疫将会带着这些消极的感情继续蔓延。

图片来源:Google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