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播放:异化的观看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qq影音播放倍速在哪里 “倍速”播放:异化的观看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倍速”播放:异化的观看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2023-12-04 11: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倍速”播放原是网络平台为了方便用户提高观看效率而设置的技术按钮,现在却成为形塑年轻用户新型观看行为的重要机制。本文认为,在“倍速”观看过程中,时间感知和审美接受习惯被改写,影视观看或将被异化为一种“搜索”或“浏览”,精心创作的影视作品将被加工成一种“速食”或“快餐”。同时,“倍速”播放也对传统的叙事节奏提出挑战,从而影响内容创作者调整创作模式以适应新的观看习惯。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2年第9期。

“倍速”播放是当下网络空间中常见的影视观看行为,在观看视听内容时,用户可通过对“倍速”工具的使用实现对内容原有观看速度的等比速度调节,且不会对内容的色调、画质等其他属性产生影响。在各大视频网站,用户可以使用“倍速”播放按钮来实现对影视作品0.5x—3.0x倍速的观看。在2021年之前,大部分视频平台的“倍速”功能只能加快到2倍速,目前3倍速的播放模式也已经开始被各平台广泛使用,优酷播放器中甚至已经可以实现4倍速的内容播放,“倍速”播放有朝更高倍速发展的趋势。

《新京报》的调查显示,“在214位18—40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群里,平时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接近七成(67.38%)”,①在《南方都市报》的调查中,也有62.8%的人表示其会“倍速追剧”,59.1%的人表示会“倍速观看视频节目”。②由此可见,“倍速”播放已经成为当代年轻观众在网络中观看影视作品的重要工具,用户利用它可以大幅缩短观看时间,减少观看的时间成本。

那么,当今的网络观看为何越来越需要“倍速”播放?“倍速”播放会对人们的观看行为和审美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倍速”播放的广泛应用,又会给影视内容生产提出什么挑战?本文以“社会加速”理论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审视“倍速”播放现象,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01

何以按下“倍速”键

“快进式”播放按钮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在电影放映机、录音机、录像机、DVD机等传统播放设备上,也曾有变速播放按钮的设置;数字电视出现以后,电视机的回看功能里,也有快进播放按钮;早期的电脑影音播放器也曾设有“倍速”播放的功能。但是,这些传统播放器中的快进按钮起到的只是跳过段落的作用,并不能在快进时还保留声音信息的清晰和影像密度的完整。因此,人们在这些设备上使用倍速播放按钮只是一种内容搜索或选择行为,并没有形成某种观看方式。

随着技术的进步,“倍速”按钮实现了只是加快播放速度,但仍然能够完整播放声音和画面的功能,因而成了网络平台播放功能的标准配置。观看者只需在终端具有触摸功能的设备上(如手机、平板等)用手指长按屏幕右侧,便可以用播放器内设置的最高倍速播放影像内容,松手之后,视频还会自动回到原倍速播放;AI语义倍速模式甚至不需要用户进行自主操控,软件便会为观众进行内容的自动识别,帮助其进行智能化的内容调速。操作简便,让“倍速”播放深深地植入网络观看的行为习惯中。若是仔细考察和分析“倍速”观看习惯的形成,可以发现这是由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倍速”观看是“加速社会”里人们时间感知心理的一种反映。“加速社会”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学者哈尔特穆特·罗萨提出的,他认为当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加速”,它“可以定义为时间单位内的数量增长(或者,也可以在逻辑上同等含义地定义为相对每份确定的数量所需要的时间量的减少)”,③社会加速具体表现为“技术的加速”“社会变化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技术的生产与人类的生活都在朝着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技术加速带来人类的生活的快节奏,从而带动了社会加速。

在加速社会中,现代人将时间视为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追求效率成为大众的做事准则,面对社会的不断加速与激烈的竞争,人们只能通过加快个人脚步以增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在变化迅疾的现代社会,时间焦虑成为其重要的文化征候。“倍速”播放作为与当代加速社会体制相契合的媒介互动模式,它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时间焦虑,用户可以使用“倍速”工具在更短时间内了解到其所观看的影像内容,“倍速”播放的“加速连续观看模式”较拖动进度条的“跳跃观看模式”获取到的影像信息更加完整、全面,更能满足其观看需要。目前,在视频平台可实现的最高播放倍速下,用户只需要花费1小时,便可以完整观看一部长达4小时的影片。

其次,“倍速”观看与当今社会的“浅阅读”现象也有着密切关联。移动媒介的普及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内容接收。在快节奏和海量信息涌入的社会中,通信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等终端的进化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所建构的“流动的世界”中,“浅阅读”现象已经无处不在,④受众的浅阅读习惯也在其时间被媒介以及新的生活模式切割成碎片式形态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倍速”工具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在等公交、等地铁或者工作间隙等碎片化场景中,拿出移动设备进行影像内容观看,是人们打发无聊时间的重要方式。这种碎片化的观看场景,常常让人们处于一种“即时性”“快进式”“浅投入”的状态。特别是在当今短视频时代,短视频虽然提供了丰富的碎片化内容,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驯化”了受众的观看习惯,让用户在高密度的浅层信息输出中获得爽感,从而将这种观看体验和接受逻辑带入对其他视听内容的接触中。

再次,“倍速”观看也是受众协商性解码的一种新形式。斯图亚特·霍尔曾指出,电视作品产生影响的关键在于受众一方,受众的解码是受众对于已经完成的电视话语的解读,即受众通过解读将符号系统内化成为对自己的意义。⑤霍尔提出了受众的三种解码立场,即霸权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倍速”观看,其实是赋予受众在解码影视作品时可使用的一种新的协商解读方式。一些“倍速”播放按钮的常用者坦言,用1.25x—1.5x倍速看完一部影视剧是他们的常态,而且这种使用出于各种目的,比如“只是想在等地铁的时候看看这部剧值不值得看”“那段台词实在太过无聊但是又怕拖进度条错过其他情节”等。

毋庸讳言,我国的电视剧生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电视剧“注水”现象多年来为观众所诟病,动辄四五十集甚至更长的电视剧比较常见。在笔者的调研中,“剧情太长”“感觉讲故事节奏太慢”“没那么多时间看完这么长的剧”等,是受访者选择“倍速”观看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近两年《开端》《爱很美味》《我是余欢水》等网剧的火爆,也反映出小而精的短剧集更符合目前年轻观众的观看口味。“是否超过25集”甚至成为当代年轻群体选择观看一部剧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倍速”观看其实是观众对于“注水剧”的一种“拧水”“甩干”式的解读方式。有观众在一项媒体调查中表示,“在追一部大热的古装剧,但目前的剧情处于鸡肋的阶段,追吧,剧情实在太牵强;不追吧,某个角色又实在让人上头,最后只好三倍速看完不喜欢的剧情。而有些剧实在太拖沓,但是快进又怕错过一些细节,只能三倍速”。⑥由此可见,“倍速”播放是其与影像内容协商的过程,而“用原速看完一部作品”已经成为观众对于影视作品质量的褒奖。

02

技术重塑行为:时间感知重置

与异化的审美

媒介技术塑造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论述已汗牛充栋。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带来了一种新的技术尺度,人的延伸及其感知比率随之改变,就形成了一定的后果。”⑦尼尔·波斯曼也指出,技术会构成对全社会的垄断格局,“所谓技术垄断,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和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方式”。⑧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一种表达,我们通过工具扩展我们的力量,控制周围的环境—控制自然,控制时间,控制彼此”。⑨“倍速”播放作为一个技术按钮,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会塑造人们的行为,会赋予观看者一种实现意愿的方式,让其体会到对于观看内容的一种控制力,以及掌控观看时间的自主性体验,但同时它也会对观看行为进行一种“驯化”,重置人们的时间感知系统,并导致观剧时的审美异化。

(一)加速的循环:被重塑的时间感知

海德格尔曾指出,人的时间体验奠基于人们“操心”以及操劳的程度。⑩在操劳中,对于工具或者物的操劳占据关键位置。今天,各种媒介终端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工具物,人们每天的忙碌围绕着手机、计算机等媒介物展开,对时间的感知也在媒介物中发生,或者说,媒介已成为“时间的代理者”。这让人类的时间观念在经历了自然时间和时钟时间之后,进入了“媒介时间”的阶段,“人类对于时间的认知、感受、体验、测量、使用都被媒介化了,换言之,在计数活动上发展起来的操劳活动被媒介化了,这构成了新的‘时间性’”。⑪这种“媒介时间性”构成了今天人类的生存境况。而在社会加速的情况下,媒介越来越有能力“操控时间轴线”,从而打破了时间的自然序列,并接管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

“倍速”播放,就是媒介“操控时间轴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倍速播放#的微博话题讨论中,大部分使用过倍速播放的网友都表示自己对于“倍速”的使用一直在朝着更高的速度变化,从开始的“1.25倍简单加速”进化成为现在的“使用3倍速来快进一些片段”。在媒体采访中,有观众也表示,在长期使用“倍速”播放后,出现了一些“症状”,如总觉得较为无聊的部分加速还不够快、眼睛很容易疲劳、听正常倍速的语音感觉很慢也容易睡着;另外一些受访者表示,一开始是使用“倍速”来看网课的,等网课看完了,发现看电视剧也想“倍速”了。由此可见,“倍速”键在可以让观看者支配播放速度时,也重塑了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这种感知甚至已经从影像内容观看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比如有受访者就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听人说话或者做一些事情时自己容易着急,觉得太慢了,感觉不够有效率”。

这充分说明,当人们被媒介时间支配时,就会扰乱对于自然时间的感知,人们的时间在媒介使用中偷偷溜走,甚至成为一种无序的时间。人们为了把控自己对于时间的掌握,就会想办法来把控媒介时间,“倍速”播放,就是这种把控的方式。但很可惜,这是一种加速循环的过程,人们对于快进速度的需求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升级,不仅3.0x倍速成为播放器中默认的长按加速“倍速”,4.0x倍速甚至已经被视频平台开发并投入使用。人们以为自己操控了播放时间,却不知道媒介时间也支配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从而在对媒介内容的加速接收中,让原速播放视听内容成了一件“回不去”的事情。

(二)异化的观看:在“倍速”中如何审美

支配了人们时间感知的“倍速”播放,也带来了观剧体验和审美接受心理的巨大改变。如果说大部分观众一开始使用“倍速”键的目的只是为了跳过中插广告和“注水”情节,但到后来都不自觉地提高了使用“倍速”工具的频率,甚至动不动就打开“倍速”播放按钮。那么这样一来,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对于剧情的感受和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当看完一部剧之后,发现自己除知道了一个大概故事以外,原来那种沉浸于剧情中,为人物哭、为人物笑的情感投入和观剧体验越来越少了。

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视听艺术审美接受中的异化问题。作为综合性艺术,视听艺术作品的各个构成元素,都与人们对自然时间的日常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视听艺术是叙事的艺术。所谓叙事,就是讲述“一连串发生在某段时间、某个(些)地点、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在一个叙事中,“因果和时间是核心”。⑫这一方面意味着,一个被讲述的故事应该能够让观看者可以理解,而观看者之所以能够理解的前提,是他们对自然时间中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叙事应该是以发生在自然时间里的现实生活为摹仿的蓝本,即使是以古代或未来、科幻等为材料的剧作,也要以现代人的现实生活体验和社会认知作为展开幻想的根基。

另一方面,视听艺术作品在屏幕时间长度里进行时间处理的方式是丰富的,比如可以不遵循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采用倒叙、插叙、闪回等方式来处理故事时间。对这些时间体验的玩味,恰恰是视听艺术审美的重要内涵。在“倍速”播放中,这种以自然时间为基础的叙事会变得很奇怪,同时,对叙事时间的精心布局也在快进中变得有些滑稽。

其次,视听艺术中的声音创作也非常重要。法国声音理论家米歇尔·希翁认为,声音的使用可以“使影像时间化”,这是因为“听觉从一开始就预先假设了运动”,“因此声音具有自己的时间动态,就像一种运动或者一个弹道的轨迹”,“现实的、叙境声音的添加可以给这个(不够连续的)镜头段落施加一种真实的时间感,就像一般的日常经历,但首先是一种线性而连续的时间感”。⑬比如通过水滴和脚步声可以将非时间性的静态镜头变为一个时间的连续流。声音元素包括了人声、音乐和音响,但无论哪种声音,都必须以时间流动作为感受的基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伴随着连续的声音,人的动作声响、物体移动的声响、环境的声响等,都是在连续的时间流中被我们感知的。但是,在“倍速”播放的情况下,声音的原有节奏被加快,我们对于声音的理解,就只剩下了字幕提示的语义,那种声音之间的节奏美和值得玩味的因果关系,统统都在“倍速”播放中被抹平了。

再次,影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影视剧依靠演员的表演来演绎故事,而表演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的摹仿,特别是细节的表现。演员在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通过控制表情和动作,来传达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绪变化,诠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艺术效果。表演的艺术魅力往往藏在细节表现中,而细节往往又表现为时间上的某一刻瞬间,或者多个瞬间之间的因果衔接,演员的一系列表情、动作都是对这些蕴含着意味或情感的细节和瞬间的演绎。因此,欣赏表演的艺术魅力是视听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但在“倍速”播放中,这些表演的节奏统统被人为加快了,那么其中的停顿、思考、彷徨、犹豫的内心活动统统变成了一个“过场”,观看者再也体会不到其中深刻的意味,而只是直奔一个事件结果而去。

● 《开端》

综上所述,“倍速”播放下的观剧行为,已经不再是一种艺术欣赏的状态,而成为一种“快速筛查”的搜索行为,它在意的是故事结果,而不是具有美学意蕴的过程演绎。那么,这就不再是一种艺术欣赏活动,而异化为一场近乎速食快餐的行为。

03

“倍速”播放对影视剧

创作的影响

在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观看端或接收端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会影响到影视剧创作和内容生产的组织。虽然不能武断地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视听艺术作品,但是,接收端的观看态度和观看方式,必定能传导和反馈到生产端的考量和选择。因此,“倍速”播放也必将会对视听艺术作品的内容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对影视剧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公司奈飞想要将“倍速”观看纳入测试阶段时,曾遭到众多影视主创人员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一行为是对影视艺术摧毁性的伤害。创作者表示,“倍速”功能的出现,会毁掉创作者在作品中的精心设计和内容呈现方式,是对影视作品的摧毁和对创作者劳动成果的践踏,甚至是对影视作品完整性的挑衅。

然而,面对“倍速”播放的新观看方式,只是一味地反对或许不是解决之道。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要看到这种新观看方式中积极的因素,那就是对电视剧叙事节奏拖沓等问题的不满,以及对电视剧“注水”现象的拒绝,从而将它看作提高影视剧生产质量的契机。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观众已经习惯了这种短平快、碎片化的观看模式后,影视行业也应抓住这个风口,生产出满足用户碎片观影需求的全新内容”。⑭

也有视听艺术创作者表示,努力生产出不需要观众“倍速”观看的视听艺术产品,是未来创作生产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各个观剧平台上出现的高“弃剧率”现象,就表明观众对视听艺术作品质量的一种失望。2018年爱奇艺的数据显示,观众对于45集以上的长剧集的“弃剧率”在逐年攀升,到2018年第一季度已经达到了56%。⑮与此同时,近两年网络平台上短剧集网剧的火爆,就是生产者面对“倍速”观看新形势的一种主动适应和调整。如2022年获得较好口碑的《开端》和《猎罪图鉴》的共同特点就是叙事节奏强、剧情精练紧凑,而一直备受期待的《八角亭谜雾》在播出之后只获得了5.6分的豆瓣评分,其中“开头剧情拖沓”“叙事节奏太慢”是众多网友弃剧的主要原因。

● 《八角亭谜雾》

其次,主动适应网络观看环境,革除“注水”现象产生的弊端,改变剧情叙事拖沓的毛病。电视剧的观看环境是客厅性的,往往呈现为一种伴随式、共赏性的观看,观看者的姿态是后仰的、放松的,偶尔还会交流一些家庭琐事,因而注意力相对分散,对电视剧的叙事节奏快慢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在网络观看环境中,观看者往往是一个人在计算机、平板或手机端观看,其姿态是端坐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因而对剧情相对投入,那么就会对拖沓的节奏敏感。特别是近年来浸润于短视频的观看者,已经养成直接观看最精彩片段的审美心理,变得越来越无法容忍剧中的冗余情节、多余废话和混乱叙事,这就要求视听艺术创作要追求精品化,在剧本创作、导演叙事、演员表演、视听质量等各方面提升精品意识,将高水平的艺术趣味注入视听艺术创作中。

结语

作为“社会加速”征候的“倍速”观看现象,无疑对视听艺术的欣赏方式和用户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速食快餐式的观看方式,无疑会损害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意义接受,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也是倒逼创作提高的重要契机。我们不能因为知道观众会“倍速”观看,就去生产劣质的影视剧产品,而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努力生产出不让观看者选择“倍速”按钮的高质量作品,才是正确的面对之道。要知道,对于高质量的视听艺术作品,观众还是愿意沉浸其中认真欣赏的。在观众对于《大江大河2》《开端》《人世间》等剧的评论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诸如“这个剧是用原倍速看完的”的评价,由此可见,真正高质量的作品仍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是阻止“倍速”按钮被选择的重要路径。我们需要警惕快餐式观剧方式对观看者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才能减少“倍速”观看现象的不断加速。

作者杜志红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广电系主任,赵悦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021级研究生;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媒介变革中的影像话语流变研究”〈项目编号:2017ZDIXM139〉的研究成果

来源:电视艺术

注释:

①杨莲洁:《×2快进!为什么年轻人看剧都用倍速丨调查》,《新京报》2019年9月22日,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6897063915483.html。

②许乐:《“倍速”生活调查:6成网友视听加速,半数难以分清利大还是弊大》,《南方都市报》2019年10月28日,https://m.sohu.com/a/350065678_161795/?pvid=000115_3w_a。

③[德]哈尔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页。

④蔡骐:《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变迁—对浅阅读现象的再思考》,《新闻记者》2013年第9期。

⑤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358页。

⑥袁秀月:《三倍速追剧模式开启 到底是节省时间还是浪费时间?》,《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yl/2021/01-24/9395167.shtml。

⑦[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3页。

⑧[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⑨[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刘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⑩⑪张磊:《社会减速与媒介时间性》,《全球传媒学刊》2020年第2期。

⑫[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曾伟祯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90页。

⑬[法]米歇尔·希翁:《视听:幻觉的构建》,黄英侠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9、10页。

⑭贾月洋:《“七成年轻人看剧用倍速”,这么着急?》,《光明日报》,https://difang.gmw.cn/2019-09/23/content_33180642.htm。

⑮杨雪:《视频平台弃剧率阻击战:〈余欢水〉后大批短剧待播》,https://new.qq.com/omn/20200421/20200421A05D1I00.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