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流程系统解决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s换颜色快捷键没反应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解决方案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解决方案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解决方案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方案概要

  中创软件推出的“银行信贷流程系统解决方案”,是基于中创软件自主创新的中间件技术,依托15年的金融应用开发背景,针对金融信贷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发展需求推出的,依据该方案,主要实现一个贯穿前台、中台、后台操作的信贷业务流程处理平台,建立全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1. 实现信贷管理涉及的业务流程,绝大多数业务流程都需要经过多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处理,业务流程复杂且流程跨度比较大;  2. 面对银行的金融信贷策略都会受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信息的变化等因素影响,这些外因加上银行内部机制调整等内因,都可能导致信贷审批过程的变化,实现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的随需而变;  3. 实现业务任务动态分发。信贷业务的任务流转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任务都是流转到流程定义中的一个固定角色(岗位),然后该角色(岗位)上所有业务人员都可以看到该任务,谁先接收,谁就处理,进行“抢占式”任务分发。但是,在实际的业务处理中,有时需要动态进行任务的直接指派,例如一笔房地产贷款业务的流程,业务员A和B都可以处理,但是A擅长处理汽车贷款业务,而B擅长处理房地产贷款业务,所以在A和B看到该任务以前,可以将该流程直接指派给B进行处理,要求系统能够在流程运行期间进行动态的任务分发。  4. 银行的台帐、风险管理、放款中心等业务系统都有大量的报表,该系统能够快速、灵活的展示这些复杂的中式报表。

方案价值

1. 增强快速响应信贷流程变化的能力,提升业务服务质量;2. 实现系统中大量信贷报表展现功能,对复杂信贷业务数据报表进行灵活定制和展现;3. 通过采用构件化开发方式,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系统投资。

总体技术框架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解决方案”体系结构主要分为:表示层、中间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 1所示:

图 1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体系结构

  通过对上图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信贷流程系统技术架构的主要支撑在于中间逻辑层,即业务流程服务引擎和中式报表服务引擎。业务流程服务引擎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解决方案”首先向业务流程提供从定义、部署、运行到交互、分析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其次将人员和信息系统通过自动化的流程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快速应对业务流程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控制结构上的变化,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是将流程逻辑从运行它们的应用中分离出来,管理流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集成内部和外部的流程资源,并实时监控流程性能和运行状况。中式报表服务引擎  报表服务引擎提供B/S环境下快速实现中西式复杂报表设计、部署、生成、展现、打印和管理的服务,真正作到了"中西合璧",支持各种类型的复杂报表,支持"所见即所得"的图形化设计,支持报表开发的全过程零编程,支持证件和票据套打,适应多种平台及数据库环境,并可以跟应用无缝集成,快速构建图文并茂的报表应用。

功能模型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的业务功能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系统、客户授信额度系统、放款中心系统、风险资产管理系统、信贷台帐系统、上报人民银行系统、公共控制系统等功能,如图 2所示:

图 2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业务功能图

客户信息系统  集中管理银行客户资料的子系统,任务是集中处理客户财务、非财务数据和集团客户关系信息,满足信贷业务对客户资料的需求,建立满足多种营销、管理、监督、分析需求的统一的公共客户信息平台。客户授信额度系统  客户授信额度系统是针对公司客户授信额度的维护、使用、恢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子系统。放款中心系统  放款中心系统是连接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与核心账务系统的重要信息平台,放款中心进行最终信贷发放确认后,由账务系统根据送达的凭证调用有关电子流信息经会计确认后做入账处理,从而完成信贷发放的全程工作。风险资产管理系统  作为信贷管理系统CMIS的主要业务操作处理系统之一,风险资产管理子系统处理风险资产及其管理。信贷台帐系统  信贷台账子系统是管理、维护、查询授信客户信息、授信业务信息信息管理子系统。它可以为信贷业务用户和信贷管理用户提供稳定、全面、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上报人民银行系统  按照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要求,银行将每天发生的信贷业务变化情况,通过网络向当地人民银行数据库进行批量传输公共控制系统  对系统的操作者、操作对象和操作权限进行管理、控制,并为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支持功能。  从业务流程角度来分析,银行信贷流程系统支持整个信贷业务审批的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包括:客户评级、授信审批、合同审批、贷后检查、五级分类等过程,如图 3所示:

图 3 信贷业务全流程审批

  其中涉及一般客户授信额度申请审批流程、主合同放款流程、不良贷款形成登记流程等几十个业务过程。系统实现了信贷业务管理、控制的电子化和自动化。系统在组织模型分为总行、分行、支行三层结构,所要实现的每一个业务过程都可能会跨越这三个层次。在业务过程的定义上,用户采用InforFlow做为信贷流程支撑平台,既有足够的灵活性,又要能够将复杂流程描述清晰。

关键中间件技术

  基于InforFlow的流程服务引擎  InforFlow是中创软件参考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规范实现的工作流中间件,为工作流自动化和构建流程应用提供基础平台。InforFlow基于J2EE架构,实现了流程逻辑与业务逻辑的分离,能够可视化的进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定义和业务单元的组装,从而使应用开发人员更关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降低了复杂流程应用的开发难度。  InforFlow由工作流引擎、流程设计器和流程管理监控工具等部分组成:流程设计器拥有所见即所得的开发环境,提供基于XML的流程建模功能;工作流引擎完成对运行时流程的控制功能,应用系统可以通过工作流接口同工作流引擎进行交互;流程监控管理工具可以查询分析各类流程数据,用于管理决策,并可提供图形化的流程运行图。如图4所示:

图 4 InforFlow体系结构图   通过InforFlow工作流中间件,将信贷业务的体系结构划分为表示逻辑、流程逻辑、业务逻辑、数据管理逻辑四种不同层次的基本逻辑。通过这样的分解,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内部的耦合性,提高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并大大提高系统并行开发效率。InforFlow提供对业务流程逻辑的控制,当银行信贷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只要调整相应的流程定义,就可以轻松实现业务过程的改变和重组。基于InforReport的报表服务引擎  银行信贷流程系统使用InforReport实现对报表的快速开发。当用户有新的报表需求时,使用InforReport报表设计器快速实现报表,并通过信贷系统的报表管理模块实现报表的快速发布。  同时,利用InforReport引擎与展示控件所提供的丰富的数据分析能力,简化了生成报表时所需要的复杂的SQL语句,大大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报表的分析与生成在独立运行的报表服务器上实现,将这种对资源占用比较大的功能与正常的应用服务分离开来,减轻了应用服务器的负担,提高了银行信贷系统所支持的最大并发量与数据吞吐量。

 

方案特点

1. 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适应性  InforFlow为银行信贷审批过程的定义带来了高度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业务过程适应变化的能力。转移条件、任务分配条件的定义使得系统可以在不修改程序、不修改流程定义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对用户授权等功能的实现。而对审批过程的变化则只需要修改流程定义,不需要修改程序就可以适应变化。2. 系统的稳定性和高并发性  基于InforFlow工作流中间件的银行信贷流程系统,提供多线程并发、数据库缓冲池等多种手段,高效处理大并发量数据,在授信审批和贷款发放的高峰时期,能够确保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行。本方案在多家银行总行级项目的成功实践,可以支持上万名业务操作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业务流程处理, 同时保障几万笔活动流程的正常运行。3. 对业务过程进行图形化描述  InforFlow提供的图形化流程建模工具使得审批过程一目了然。开发组采用所见即所得的InforFlow Designer做为流程设计工具,同时作为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系统开发还采用InforFlow监控工具作为流程开发/测试的辅助工具,可以对正在运行中的流程实例以及在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查询与控制,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授信审批流程实例当前所处的状态和处理情况。4. 化繁为简,快速开发  通过InforFlow工作流中间件,逐步分解业务功能,分离系统的流程逻辑和业务逻辑,实现对系统开发的精细化、流程化管理,最大限度进行并发性开发,有效地提高项目、产品的开发进度。

成功案例

广东发展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民生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流程系统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以总行为中心,覆盖银行全国各信贷网点的数据集中管理平台。该系统采用InforFlow作为开发运行支撑平台,从设计、实现、测试到上线试运行,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速度。  另外该系统中的台帐业务、风险管理、放款中心等业务都有大量的报表,而中创软件InforReport报表中间件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浏览器端报表的展示、打印及导出等问题,而且将报表开发效率提高了5-10倍。这也是该项目快速开发、构建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4年7月12日,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成功。项目组认为,InforFlow和InforReport在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对推动项目进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组开发人员也深有感慨:“项目组采用InforFlow和InforReport,使复杂的业务需求变的简单了,降低了开发难度,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