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语言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our反身代词形式 第四届“语言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第四届“语言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23-11-04 19: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年6月1日,第四届“语言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主办,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协办,来自京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会场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潘海华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院长曹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研究员分别致辞。会议设有9场主旨报告,报告人分别是(按发言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李行德教授、浙江大学李旭平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及北京语言大学潘海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潘俊楠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杨金龙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杨宁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张敏副教授。

潘海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刘利校长致辞

曹文院长致辞

胡建华研究员致辞

  刘丹青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与话题、焦点有关的话题和焦点”。他指出,信息地位、语用地位、言者赋予地位、语义地位、形态属性、句法属性、韵律属性和词汇属性等因素会影响话题和焦点的分类,每个话题或焦点成分都可能同时涉及这些地位属性的多个要素,这就导致话题和焦点之间、话题内部和焦点内部出现很多复杂的情况,形成多种多要素排列组合模式,分出很多不同的话题小类和焦点小类。报告对话题和焦点的各种分类进行了反思,深入探讨了哪些划分对汉语及同类语言的话题和焦点具有语言学意义。

刘丹青研究员做报告

  李行德教授报告的题目是Competing analyses of word order in Chinese: A critical evaluation based on learnability considerations。他指出,对汉语语序和论元结构的分析需要解释汉语的特点,包括话题凸显、对主宾语的非选择性、处所主语和题元主语结构的大量存在、SOV和OSV结构的相对标记性,并能解释参数差异,确定语序变异的触发因素,且与儿童语言获得的事实大体一致。他从可学性和普通话儿童早期语言获得的角度对各种语序理论进行了点评,认为以往的分析不能解释参数差异,没有提供详尽的细节说明语言获得的具体情形。

李行德教授做报告

  李旭平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On existential propositions in Mandarin。他认为汉语“有”字句中的动词“有”不等同于英语的there be,也不是助动词,它就是一个存有动词 HAVE。有字句遵循“有定性效应”,只能后接弱限定词短语作其宾语,它们通过“宾语并入”(object incorporation)这一操作实现为一个成分。就其语义而言,有字句对(非)关系名词所表示或隐含的某种关系(特征)进行存在量化操作。该语义分析不仅能解释“有+弱限定词短语”的情况,也能对“有+专有名词”作出统一解释。

李旭平副教授做报告

  胡建华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显著性和局部性与语法运算系统”。他探讨了局部性与显著性如何共同构建语法运算系统,并以此说明如何从显著性和局部性交互作用的角度解释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报告论证了不同语言语法系统的共性在于狭义局部性,而差异则在于显著性的构成以及显著性在语法系统中的作用。狭义局部性是指在等级性句法结构基础上运算的近距性(closeness),而广义局部性则指局部区域(local domain)。局部区域是由近距性和显著性来定义的,所以不同语言中局部区域的差异也源于显著性。

胡建华研究员做报告

  潘海华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汉语论元交替与语言的局部性和显著性”。他认为,所谓的论元交替现象是跟主语的确认机制紧密相关,英汉两种语言确认主语以及论元的机制不同造成了这两种语言在论元交替上的不同。英文只使用局部性条件,即动词左边第一个自由的名词短语,来确认句子的主语。而汉语不仅要看最近的自由名词短语,还要看该短语是否可以做句子的逻辑主语。如果可以,就选择该短语做主语,否则,就再往更左边寻找。如果找不到,就会假设有一个pro做主语。他认为,这一主语选择机制不仅可以解释活动类动词的论元交替现象,也可以解释汉语中其他的论元交替现象,比如动结式的论元交替现象。另外,也可以解释英汉两种语言在论元交替上的不同。

潘海华教授做报告

  潘俊楠教授报告的题目是Phasal agree and A'-dependency in Mandarin Chinese。他通过考察汉语非论元型依存结构,如关系从句和左失位(left-dislocation)结构,证明可以将“匹配”和跨语段“一致”视为狭义句法中起作用的两个独立的机制。并且,只有一致,而并非匹配,遵循局部性原则,如“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因此“一致”才是“多次传输”(Multiple Transfer)和“多次拼读”(Multiple Spell-Out)必要的前提条件。报告认为,代词成分,如空位(gap)、复指代词(resumptive pronouns)和pro,存在内部结构,而不同的内部结构形式不会带来相同的“重建效应”(reconstruction effects)。

潘俊楠教授做报告

  杨金龙博士(与周南南博士合作)报告的题目是The constraints of syntax-discourse interface on referential processing。他们使用时间敏感的眼动追踪范例来测试反身代词在理解处理过程中的句法—话语界面上的效应,其实验系统地控制话语因素——先行词照应语(logophor)、句法因素——约束原则A,以及意义解释因素,从而能够在反身代词理解的实时处理过程中对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对凸显和实时交互进行细粒度的评估。报告在现有指称处理的理论框架下,阐述了对标准眼动测量结果的预测,并探讨了如何统一解释句法—话语界面对指称处理的制约。

杨金龙博士做报告

周南南博士做报告

  杨宁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Prominence and differential case marking。她指出,一般认为论元的语义属性会独立或多维度地影响差异性格标记(DCM)的模式。基于跨语言材料,她谈到除论元语义特征之外,句法位置、动词属性及语用凸显也是影响DCM模式的因素,DCM不仅区别语法功能,而且识别论元的语义或语用属性。差异性主格标记在显著性方面比差异性宾格标记更加复杂,通过对普遍制约条件的排序,可以对DCM的区分功能与标示功能所涉及的语言类型学语料提出统一的解释,而差异性中心语标记(head-marking)的现象能否涵盖其中,目前还是很有争议的话题。

杨宁副教授做报告

  张敏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重审上古汉语的‘己’:能否局部?何以显著?”。报告认为上古的“己”兼有代词、特殊指称语两种功能,其代词性来自“之”,名词性来自“近称”。疑似局部约束的“己”其实是指称语,因此并无照应性。报告检核了上古汉语主要语料中长距离“己”的全部用例,发现在长距离约束用法上“己”与现代汉语的“自己”及日语的“自分”都有差异。现代汉语的“自己”并非简单地来自上古“自、己”功能的加合,上古以降的汉语或曾经历了照应策略的类型学变迁。

张敏副教授做报告

  北京语言大学熊仲儒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黎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顾钢教授、清华大学杨小璐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李京廉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并参加了交流讨论。在本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语言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这一主题,从语言类型学、儿童语言获得、实验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显著性”与“局部性”在话题、焦点、语序、存在句、论元交替、语段、论元标记、反身代词等语言现象中的作用和意义,阐释了“显著性”与“局部性”跟语法运算系统的关系。会议深化了对“显著性”与“局部性”的理解和认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与交流。

会议报告者合影

  原文刊于“当代语言学”公众号,已获得授权转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