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opencloudOS创始单位 用户指南

用户指南

2023-05-04 16: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用户指南

基础配置 系统管理 内核更新 系统状态监控 安全加固 存储管理 文件系统 逻辑卷管理 可用的存储选项 网络管理 1-6章 7-12章 13-18章 19-24章 25-30章 31-36章 37-42章 43-48章 49-54章 55-57章 OpenCloudOS-基础配置 第一章 初始环境设置

基础环境配置是安装过程的一部分,下面介绍下如何在安装系统后修改OS层面的基础配置。 基础环境配置包括:

时间和日期 系统locale 1.1 配置时间与日期

精确的时间在生产系统中至关重要。OpenCloudOS下,通过NTP协议保证时间的准确性。NTP协议是通过用户态一个守护进程实现的,其会更新内核中的系统时钟,而系统时钟可以采用不同的时钟源去维护时间。

[root@VM-6-130-opencloudos /]# date Tue Aug 2 19:44:17 CST 2022

如需查看更多信息,请使用timedatectl命令:

[root@VM-6-130-opencloudos /]# timedatectl Local time: Tue 2022-08-02 19:46:01 CST Universal time: Tue 2022-08-02 11:46:01 UTC RTC time: Tue 2022-08-02 11:46:00 Time zone: Asia/Shanghai (CST, +0800) System clock synchronized: yes NTP service: active RTC in local TZ: no

更多帮助: man date(1) / man timedatectl(1)

1.2 配置系统locale

系统范围内的locale配置于/etc/local/conf文件,在systemd初始启动时会读取该文件。每个服务或者用户都会默认继承这里的配置,当然一些程序和用户也可自定义修改配置。

查看可用的locale设置: localectl list-locales

[root@VM-6-130-opencloudos /]# localectl list-locales C.utf8 en\_AG en\_AU en\_AU.utf8 en\_BW en\_BW.utf8 ...

查看当前的系统locale设置

[root@VM-6-130-opencloudos /]# localectl status System Locale: LANG=en\_US.UTF-8 VC Keymap: us X11 Layout: us 更多帮助:man localectl(1) man locale(7) man locale.conf(5) 第二章 配置管理网络环境

本章介绍如何在OpenCloudOS 上配置网络连接,OpenCloudOS默认管理方式为NetworkManager.service,支持NetworkManager的所有配置方式。但是server端管理通过传统ifcfg配置的方式较为方便,这里介绍下ifcfg的配置方式。

2.1 静态网络配置

1.确定配置网卡名字

/proc/net/dev 文件可查看网络设备

2.为eth1配置ip

这里直接采用传统ifcfg配置方式,我们默认仅仅配置ip,不配置dns和gateway

直接编辑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root@VM-6-140-opencloudos /]#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BOOTPROTO=static DEVICE=eth1 ONBOOT=yes HWADDR=20:90:6F:EC:F4:52 # 网卡mac地址 TYPE=Ethernet USERCTL=no # 是否允许非root用户控制设备 IPADDR=172.27.16.39 # 网卡ip地址 NETMASK=255.255.255.0 # 子网掩码

3.重启网络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Manager.service 2.2 DHCP网络配置

1.确定配置网卡名字

/proc/net/dev 文件可查看网络设备

2.为eth1配置ip

这里直接采用传统ifcfg配置方式,方式为dhcp

BOOTPROTO=dhcp DEVICE=eth1 HWADDR=20:90:6F:EC:F4:52 ONBOOT=yes TYPE=Ethernet USERCTL=no

3.重启网络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Manager.service 更多帮助: man ifcfg 2.3 自定义DNS

编辑/etc/resolv.conf

[root@VM-6-140-opencloudos /]# vim /etc/resolv.conf nameserver 183.60.83.19 nameserver 183.60.82.98 更多帮助 man(5) resolve.conf 第三章 systemd管理

通过systemd服务,用户可以使服务以一种优雅的方式实现自动启动。

3.1 服务启动设置

1.服务自动启动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enable service\name

2.服务禁用自动启动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disable service\name

注意:被mask的服务无法enable或者disable,需要先unmask,参考3.2 节。

3.2 服务屏蔽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mask service\_name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unmask service\_name 3.3 服务日常操作

1.启动服务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start service_name

2.重启服务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restart service_name

3.查看服务状态

[root@OpencloudOS~]#systemctl status service_name

– 更多帮助: man systemctl

第四章 账户管理

OpenCloudOS支持多账户管理,允许多个账户同时登陆一台系统进行操作。账户一般分为普通账户和系统账户。

普通账户

普通账户一般为特定的系统用户创建,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可以被增加、删除、修改。主要用作用户登录操作。

系统账户

系统账户一般用作特定的应用,在应用程序安装时被创建,之后便不在修改

用户ID低于1000 为系统账户预留。高于1000的ID可以用作普通账户,但是比较推荐从5000开始分配普通账户。

一个组可以和多个账户绑定,进行统一的授权操作。

4.1 管理账户和组 查看用户和组ID[root@VM-16-5-opencloudos ~]# id uid=0(root) gid=0(root) groups=0(root) 创建用户[root@OpencloudOS~]#adduser user_name 为用户设置密码[root@OpencloudOS~]#passwd user_name 把用户加到用户组(如root用户)[root@OpencloudOS~]#usermod -g root user_name 第五章 dump crash内核 5.1 kdump安装

kdump是在系统崩溃、死锁或死机时用来转储内存运行参数的一个工具和服务,是一种新的crash dump捕获机制,用来捕获kernel crash(内核崩溃)的时候产生的crash dump。

1.安装kexec-tools

[root@OpencloudOS~]#yum install kexec-tools

2.更新kexec-tools

[root@OpencloudOS~]#yum update kexec-tools 5.2 配置捕获内核大小

1.编辑配置文件”/etc/default/grub”,找到字段”crashkernel=”,并根据以下参数配置

crashkernel=1800M-64G:256M,64G-128G:512M,128G-:768M

用户可以根据已安装的内存总量将保留内存量设置为变量。将内存保留到变量的语法是crashkernel=\:\,\:\。如上图所示。如果系统内存总量在1800MB至64GB之间,则上述示例会保留256MB的内存。

*需要注意的是,首次配置,需要重启预留内存,才能正常使用kdump

2.更新grub2配置文件

[root@OpencloudOS~]#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5.3 配置捕获内核的存放位置

打开配置文件”/etc/kdump.conf”

[root@OpencloudOS~]#vim /etc/kdump.conf

默认存放地址为”/var/crash/”

使用NFS协议将捕获内核转储到远程计算机

将”nfs test.example.com:/export/tmp”前的”#”号删除,然后将地址信息正确配置

使用SSH协议将捕获内核转储到远处计算机

与上述NFS协议同理,将”ssh test.example.com”前的”#”号删除,然后将地址信息正确配置

5.4 触发内核崩溃

强制触发内核崩溃,测试kdump是否正常工作

[root@OpencloudOS~]#echo c \> /proc/sysrq-trigger 5.5 分析vmcore

在进行捕获内核分析前,需要准备:

vmlinux调试镜像

该文件一般位于”/boot/”目录下对应的内核版本,文件命名格式如:

vmlinux-5.4.109-x-xx-xxx

若该目录下没有对应的调试镜像,则可在以下链接中下载对应内核版本的kernel-debuginfo工具包

http://mirrors.tencent.com/opencloudos/8.5/BaseOS/x86_64/debug/tree/Packages/ 并使用如下命令进行安装,成功安装后在/boot/会生成对应的vmlinux镜像

并使用如下命令进行安装,成功安装后在/boot/会生成对应的vmlinux镜像

#rpm -ivh kernel-xxx-debuginfo-common-xxxx.rpm#rpm -ivh kernel-xxx-debuginfo-common-xxxx.rpm

– vmcore文件

在对应的目录(默认为/var/crash/)中找到vmcore文件

开始运行crash程序分析vmcore

[root@VM-6-140-opencloudos /]# ls /var/crash/127.0.0.1-2022-08-19-02\:34\:00/ kexec-dmesg.log vmcore vmcore-dmesg.txt crash\> q //退出crash crash\> log //显示消息缓存区 crash\> bt //显示内核崩溃前的函数调用栈 crash\> ps //显示内核崩溃前的进程状态 crash\> vm //显示内核崩溃前的虚拟内存信息 crash\> files //显示内核崩溃前的文件句柄信息 第六章 日志分析

内核及系统日志由系统服务rsyslog统一管理,根据其主配置文件/etc/rsyslog.conf中的设置决定将内核消息及各种系统程序消息记录到什么位置。

常用的系统日志文件如下表所示:

路径说明/var/log/messages记录内核及各种应用程序的公共日志信息/var/log/cron记录crond计划任务产生的事件信息/var/log/dmesg记录操作系统在引导过程中的各种事件信息/var/log/mailog记录进入或发出系统的电子邮件活动/var/log/boot.log系统启动时日志,包括自启动服务/var/log/yum.log包含yum安装软件包的信息/var/log/audit/包含audit daemon的审计日志/var/log/sa/包含每日由sysstat软件包收集的sar文件 用户日志

用户日志用于记录操作系统用户登录及退出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用户名、登录的终端、登录时间、来源主机、正在使用的进程操作等。

常用的用户日志目录:

路径说明/var/log/lastlog记录每个用户最近的登录事件/var/log/secure记录用户认证相关的安全事件信息/var/log/wtmp记录每个用户登录、注销及系统启动和停机时间/var/log/btmp记录失败的、错误的登录尝试及验证事件

查看日志方法:

[root@VM-6-140-opencloudos /]#cat /var/log/xxx

其中xxx表示日志类型,如cat /var/log/lastlog

程序日志

通常应用程序会自己维护一份日志文件,用于记录本程序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事件信息,由于各程序的日志管理和规则独立,导致不同程序所使用的日志记录格式存在较大差异。

服务日志

可以通过Journal处理由内核、initrd以及服务等产生的信息。通过journalctl工具,访问并操作journal内部的数据。如查看服务最新信息

[root@VM-6-140-opencloudos /]#journalctl -xe -u "service" 第七章 systemd机制

systemd是OpenCloudOS系统上主要的系统守护进程管理工具,由于init一方面对于进程的管理是串行化的,容易出现阻塞情况,另一方面init也仅仅是执行启动脚本,并不能对服务本身进行更多的管理,所以由systemd取代了init作为默认的系统进程管理工具。

systemd所管理的所有系统资源都称作Unit,通过systemd命令集可以方便的对这些Unit进行管理。比如systemctl、hostnamectl、timedatectl、localctl等命令。

systemd的语法如下所示:

systemctl [command][unit](配置的应用名称,以nginx为例)command可选项:start:启动指定的unitsystemctl start nginx·stop:关闭指定的unitsystemctl stop nginxrestart:重启指定unitsystemctl restart nginxreload:重载指定unitsystemctl reload nginxenable:系统开机时自动启动指定unit,前提是配置文件中有相关配置systemctl enable nginxdisable:开机时不自动运行指定unitsystemctl disable nginxstatus:查看指定unit当前运行状态systemctl status nginx

systemd 配置文件说明

每一个 Unit 都需要有一个配置文件用于告知 systemd 对于服务的管理方式

1.配置文件存放于 /usr/lib/systemd/system/,设置开机启动后会在 /etc/systemd/system 目录建立软链接文件 2.每个Unit的配置文件配置默认后缀名为.service 3.在 /usr/lib/systemd/system/ 目录中分为 system 和 user 两个目录,一般将开机不登陆就能运行的程序存在系统服务里,也就是 /usr/lib/systemd/system 4.配置文件使用方括号分成了多个部分,并且区分大小写

第八章 chrony机制

chrony 是网络时间协议 (NTP) 的通用实现。它可以将系统时钟与 NTP 服务器、参考时钟(例如 GPS 接收器)同步。它还可以作为 NTPv4 (RFC 5905) 服务器和对等点运行,为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提供时间服务。chronyd 是一个可以在引导时启动的守护程序。

8.1 安装配置

1.安装chrony

[root@VM-6-140-opencloudos /]#yum install chrony

2.启动chrony

[root@VM-6-140-opencloudos /]#systemctl start chronyd [root@VM-6-140-opencloudos /]#systemctl enable chronyd

3.查看chrony状态

[root@VM-6-140-opencloudos /]#systemctl status chronyd 8.2 添加时间源

1.打开配置文件

[root@VM-6-140-opencloudos /]#vim /etc/chrony.conf

2.添加时间源参数

在/etc/chrony.conf配置文件中添加以下参数:

[root@VM-6-140-opencloudos /]#server time.tencentyun.com iburst

3.查看时间同步源状态

[root@VM-6-130-opencloudos ~]# chronyc sources -v ^+ 169.254.0.79 2 10 377 688 +149us[+281us] +/- 24ms ^\* 169.254.0.80 2 10 377 29 -380us[-245us] +/- 39ms ^+ 169.254.0.81 2 10 377 691 +31us[+162us] +/- 27ms ^+ 169.254.0.82 2 10 377 613 +158us[+290us] +/- 28ms ^+ 169.254.0.83 2 10 377 767 +168us[+299us] +/- 37ms 8.3 配置生效

重启chrony,使配置生效

[root@VM-6-140-opencloudos /]#systemctl restart chronyd

查看时间同步源状态

[root@VM-6-130-opencloudos ~]# chronyc sourcestats -v 169.254.0.79 6 3 86m +0.081 0.289 +191us 178us 169.254.0.80 24 14 396m -0.015 0.017 -235us 156us 169.254.0.81 6 3 86m +0.044 0.257 +62us 140us 169.254.0.82 6 3 86m -0.062 0.420 -118us 142us 169.254.0.83 9 8 137m +0.031 0.035 +165us 47us 第九章 bond配置

bond技术是将多块物理网卡绑定同一IP地址对外提供服务,通过不同的模式配置,从而达到高可用、负载均衡及链路冗余等效果。

9.1 bond的模式

bond具有7种模式,如下表所示

模式说明mode 0load balancing (round-robin)模式,多张网卡同时工作mode 1fault-tolerance (active-backup)提供冗余功能,工作方式是主备的工作方式mode 2balance-x,提供负载均衡和冗余功能mode 3表示broadcast,该模式提供容错性mode 4表示802.3ad,表示支持802.3ad协议,和交换机的聚合LACP方式配合(需要xmit_hash_policy)mode 5表示balance-tlb,自动适应负载均衡,自动切换故障。在此基础上Ethtool支持驱动mode 6表示在5模式的基础上优化了arp的广播信息

其中以mode4为常用模式

9.2 配置bond

1.选择2块需要绑定的网卡进行配置。例:eth0/eth1,则eth0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目录下的配置文件ifcfg-eth0的参数表示如下:

[root@VM-6-130-opencloudos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DEVICE=eth0 #网口名:eth0 NAME=eth0 TYPE=Ethernet #网口类型:以太网接口 ONBOOT=yes #系统启动时网口状态为激活 BOOTPROTO=none #网口激活协议:nono不适用任何协议 static:设置静态ip dhcp:设置动态获取ip MASTER=bond\_test #指定虚拟网口的名字 SLAVE=yes #备用(从设备)

2.eth1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目录下的配置文件ifcfg-eth1的参数表示如下:

[root@VM-6-130-opencloudos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DEVICE=eth1 #网口名:eth1 NAME=eth1 TYPE=Ethernet #网口类型:以太网接口 ONBOOT=yes #系统启动时网口状态为激活 BOOTPROTO=none #网口激活协议:nono不适用任何协议 static:设置静态ip dhcp:设置动态获取ip MASTER=bond\_test #指定虚拟网口的名字 SLAVE=yes #备用(从设备)

3.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_test目录下配置bond_test网卡

[root@VM-6-130-opencloudos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_test DEVICE=bond\_test #网口名:bond\_test NAME=bond\_test TYPE=Ethernet #网口类型:以太网接口 ONBOOT=yes #系统启动时网口状态为激活 DELAY=0 NM\_CONTROLLED=yes BOOTPROTO=static #网口激活协议:nono不适用任何协议 static:设置静态ip dhcp:设置动态获取ip IPADDR='9.27.148.124' #ip地址 NETMASK='255.255.255.192' #子网掩码 GATEWAY='9.27.148.65' #网关 BONDING\_OPTS='mode=4 miimon=100 lacp\_rate=fast xmit\_hash\_policy=1'

其中miimon表示链路监测:miimon=100表示系统每100ms监测一次链路状态,如果有一条线路不通就转入另一条线路

4.配置bonding

[root@VM-6-140-opencloudos /]#vim /etc/modprobe.d/dist.conf alias bond\_test bonding

5.查看当前使用网口

[root@VM-6-140-opencloudos /]#cat /proc/net/bonding/bond_test 第十章 LVM管理

LVM(Logical Volume Manager)逻辑卷管理,是在硬盘分区和文件系统之间添加的一个逻辑层,为文件系统屏蔽下层硬盘分区布局,并提供一个抽象的盘卷,在盘卷上建立文件系统。系统管理员利用LVM可以在硬盘不用重新分区的情况下动态调整文件系统的大小,并且利用LVM管理的文件系统可以跨越物理硬盘。当服务器添加了新的硬盘后,管理员不必将原有的文件移动到新的硬盘上,而是通过LVM直接扩展文件系统来跨越物理硬盘。

10.1 基础概念

物理卷(PV):把常规的块设备(硬盘,分区等可以读写数据的设备)通过pvcreate命令对其进行初始化,形成物理卷

卷组(VG):把多个物理卷的容量组成一个逻辑整体,可以从里面灵活分配容量

逻辑卷(LV):从卷组中划分部分空间成为一个可以读写数据的逻辑单元,需要对其格式化然后挂载使用

10.2 部署lvm

1.添加物理磁盘,创建物理卷

[root@VM-16-5-opencloudos ~]# lsblk | grep "vd[bcd]" vdb 253:0 0 50G 0 disk vdc 253:16 0 50G 0 disk vdd 253:32 0 50G 0 disk

2.将磁盘加入pv

[root@VM-16-5-opencloudos ~]# pvcreate /dev/vdb Physical volume "/dev/sdb" successfully created.//检查pv创建情况 [root@VM-16-5-opencloudos ~]# pvs PV VG Fmt Attr PSize PFree /dev/vdb lvm2 --- 50.00g 50.00g

3.创建名为datavg的卷组

[root@VM-16-5-opencloudos ~]# vgcreate datavg /dev/vdb Volume group "datavg" successfully created [root@VM-16-5-opencloudos ~]# vgs VG #PV #LV #SN Attr VSize VFree datavg 1 0 0 wz--n- \=2且N%2=0一半一半读写速率不变,高数据保护RAID 5有N>=3(N-1)*单块磁盘容量1随机数据传输,安全要求高RAID 6有N>=4(N-2)*单块磁盘容量2使用较少RAID 10有N>=4且N%2=0一半一半高读写,高保护RAID 50有N>=6每个RAID5中有1块磁盘用于存储校验数据每个RAID5允许1块磁盘故障使用较少RAID 60有N>=8每个RAID6中有2块磁盘用于存储校验数据每个RAID6允许2块磁盘故障使用较少 11.2 软RAID10部署

Linux内核中有一个md(multiple devices)模块在底层管理RAID设备,它会在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一个应用程序的工具mdadm ,mdadm是linux下用于创建和管理软件RAID的命令。

本文档将磁盘/dev/vdb/分四个分区作为四个磁盘搭建软RAID10;

1.创建raid10

[root@VM-16-5-opencloudos ~]#mdadm -C -v /dev/md10 -l 10 -n 4 /dev/vdb[1-4] mdadm: layout defaults to n2 mdadm: layout defaults to n2 mdadm: chunk size defaults to 512K mdadm: size set to 5237760K mdadm: Defaulting to version 1.2 metadata mdadm: array /dev/md10 started.

参数说明:

-C 创建

-v 可视化

-l 指定RAID级别

-n 指定设备数量

2.查看保存配置

[root@VM-16-5-opencloudos ~]#mdadm -D /dev/md10 [root@VM-16-5-opencloudos ~]#mdadm -Dsv \> /etc/mdadm.conf

3.查看阵列信息

[root@VM-16-5-opencloudos ~]#cat /proc/mdstat

4.将md10作为一个整体磁盘,格式化并挂载

[root@VM-16-5-opencloudos ~]#mkfs.ext4 /dev/md10 [root@VM-16-5-opencloudos ~]#mount -t ext4 /dev/md10 /mnt/

至此,磁盘阵列已可用

11.3 卸载RAID阵列

以上述11.2节创建的RAID为例,执行以下命令卸载磁盘阵列

[root@VM-16-5-opencloudos ~]#umount /dev/md10 [root@VM-16-5-opencloudos ~]#mdadm -S /dev/md10 [root@VM-16-5-opencloudos ~]#mdadm --misc --zero-superblock /dev/vdb[1-4] 第十二章 分区管理 12.1 磁盘分区基础 基本分区(primary partion)

基本分区也称主分区,引导分区、每块磁盘分区主分区与扩展分区加起来不能大于四个。

基本分区创建后可以立即使用,但是有分区数量上限。

扩充分区(extension partion)

每块磁盘内只能划分一块扩展分区,扩展分区内可划分任意块逻辑分区

扩展分区创建后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在扩展分区内创建逻辑分区

逻辑分区(logical partion)

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内创建的分区

逻辑分区相当于一块存储介质,和其他逻辑分区主分区完全独立

磁盘分区主要借助fdisk -l工具

12.2 创建MBR分区

选择一块需要分区的磁盘,以/dev/vdb/为例,使用fdisk工具创建新分区

[root@VM-6-130-opencloudos /]# fdisk /dev/vdb Command (m for help): n //创建一个新的分区 Partition type p primary (0 primary, 0 extended, 4 free) e extended (container for logical partitions) Select (default p): p //选择分区类型,以主分区为例 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1):1 //选择分区号 First sector (2048-104857599, default 2048): 2048 //扇区起始地址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T,P} (2048-104857599, default 104857599):+5G //指定扇区容量 Created a new partition 1 of type 'Linux' and of size 5 GiB. Command (m for help): wq //保存修改并退出

至此,成功创建新分区!

其他操作参数如下:

fdisk -l查看,列出磁盘信息fdisk /dev/vdb进行操作p列出磁盘现有分区情况,分区类型为主分区e分区类型为扩展分区n添加新的磁盘分区d删除现有磁盘分区w对分区操作进行保存q放弃更改退出t改变分区的id,即修改分区功能idl列出已有分区类型 12.3 格式化分区

需要将新创建的分区格式化对应的文件系统,以ext4格式为例

[root@VM-16-5-opencloudos ~]#mkfs.ext4 /dev/vdb1 12.4 挂载/卸载分区

需要将格式化后的分区挂载到指定目录后方可使用,如将分区挂载到/mnt/分区下

[root@VM-16-5-opencloudos ~]#mount -t ext4 /dev/vdb1

分区不用后可以将该分区卸载

[root@VM-16-5-opencloudos ~]#umount /dev/vdb1 12.5 创建GPT分区

fdisk 命令用于创建和维护磁盘分区,而且fdisk只能对小于2TB的硬盘进行分区,对于大于2TB的硬盘,需要使用parted工具分区,使用fdisk创建分区,只能创建MBR分区方案。

1.进入parted交互模式

[root@VM-6-130-opencloudos /]# parted (parted) select /dev/vdb //选择磁盘/dev/vdb (parted) print free //查看磁盘信息

2.创建一个新分区

(parted) mkpart Partition type? primary/extended? primary File system type? [ext2]? ext4 Start? 1 End? 5G (parted)quit

3.将磁盘格式化为GPT磁盘

(parted) mklabel gpt 12.6 调整分区大小

parted可以调整分区的大小,注意,parted 调整已经挂载使用的分区时,不会影响分区中的数据的。但是一定要先卸载分区,再调整分区大小,否则数据会出现问题。另外,要调整大小的分区必须已经建立了文件系统(格式化),否则会报错。

以调整/dev/vdb1分区的大小为例

1.卸载该分区

[root@VM-16-5-opencloudos ~]#umount /dev/vdb1

2.进入parted交互模式

执行以下命令

[root@VM-6-130-opencloudos /]# parted /dev/vdb (parted) resizepart Partition number? 1 End? 10G (parted) quit 12.7 删除GPT分区

1.卸载该分区

[root@VM-16-5-opencloudos ~]#umount /dev/vdb1

2.进入parted交互模式

执行以下命令

[root@VM-6-130-opencloudos /]# parted /dev/vdb (parted) rm Partition number? 1 (parted) quit

要注意的是,parted 中所有的操作都是立即生效的,没有保存生效的概念。这一点和 fdisk 交互命令明显不同,所以所有操作要加倍小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