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大淮北地域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g电视遥控器打不开电视怎么办 源远流长的大淮北地域文化

源远流长的大淮北地域文化

2024-05-28 16: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引题:淮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4000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蹇叔、桓谭、嵇康、刘伶等先贤圣哲,现代雕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者刘开渠,皆生于斯或长于此。中国十大古曲中淮北独占《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三席,临涣古城墙、汉画石像、隋唐运河柳孜码头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都展示着厚重文化和历史辉煌。

为挖掘淮北历史文化,近期文化学者张秉政教授在口子国际大酒店作了主题为《源远流长的大淮北地域文化》的专题讲座,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欢迎。

张秉政教授曾任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兼校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从事新闻传播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逾三十年,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浙江丽水学院兼职教授。出版《运河·中国》等学术著作六部,并于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六十余篇。现在跟着记者的提问,在张教授的讲解下,共同探寻淮北深厚的文化底蕴。

■ 记者 邹晨光

实习生 马君 刘轶潇 采访整理

记者:从地域上来看,淮北地区是苏鲁豫皖交界之地,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这里的地方文化发展主要受到哪些影响,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张秉政教授:相近地域上生活的人的生活习俗和风尚都是相通的,文化同源、生活方式具有相似性。在这个基础上,我将淮北分为大淮北、中淮北、小淮北,广义上的大淮北,是指河南以东地区、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与江苏省北部,包括苏鲁豫皖这几个省接壤地区;中淮北指皖北地区,就是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和宿州市;而小淮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三区一县的淮北市。研究人文地理历史,必须打破省界的狭隘局面,以自然区域为单元展开。我们想要谈淮北历史文化的话,那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而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这个大淮北才能撑起这样一个文化系统。

共同在这个地域生活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虽然也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同一性非常强。大淮北地域的整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刀光剑影的争雄史,大河奔流的苦难史,南北文化的交融史,艰苦卓绝的创业史。

刀光剑影的争雄史。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泽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太史公司马迁就此说,“初发难,始于陈涉。”大淮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刘邦项羽楚汉之争也是在此地域,此后历朝该地战争频发,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重要战役和历史故事,对兵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一代学术巨匠广东人梁启超曾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说道大河奔流的苦难史,就要明晰何条大河。这里是黄河的黄泛区,黄河流了几千年几万年,流到淮北这里,形成了一个冲击平原,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黄淮地区也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但对于淮北地域人民来说,黄河既是利河又是害河,带来了富庶土地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水灾、蝗灾、旱灾。特别是南宋以降,因为战争,淮北一直处于民不聊生、贫困交加的状态,黄河泛滥缺乏治理,在历史上曾改道二十七次,决口一千多次。给淮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当地民谚“萧县的盐碱濉溪的洼,宿县遍地是蚂蚱。”可以说形象地反映出荒凉破败的景象。七百余年后新中国诞生才迎来了淮北大地的新生。

南北文化的交融史。淮北地区兼南又兼北,亦南亦北。地域文化南北交融,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同时,又内在统一,不失为一个体系。地理位置对于文化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先秦两汉一直到魏晋,渐趋繁荣,这一地区涵具勤劳勇敢、仁义之风。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秉地域风土之忧,融上古众家之长,开汉朝文化之先。中国古代著名五大思想家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均诞生在这个地域,对于文化特征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该地受老庄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齐鲁儒家文化的浸染,即尊儒上仁,又安贫乐道。作为西楚故地,楚文化也在这里遗存,楚文化重祭祀,给淮北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这里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地域文化被称为中国之中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受多方影响,淮北地域文化非常绮丽、精深厚重,南北交融,东西并蓄,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文化。

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整个历史上来看淮北地域应该说是地灵人杰,这里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汉代君王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等都于此开始创业征程。受齐鲁文化影响,该地民众非常尊师重教,虽然南宋后,因战争、自然灾害该地陷入贫困当中,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但对于教育仍特别重视,将孩子上学视为家中的头等大事。到了近现代,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仍在续写,小岗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年是建市辉煌创业60周年。一则淮北为何“缘煤而建”的文章道出了淮北建市之初煤田大开发时期的艰辛。几千名建井工人和数万名民工一下涌进淮北,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吃和住。有些井口远离村庄,无民房可以借宿。建设者们就在平地上搭起窝棚。一个窝棚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挤在一起。为了解决住的问题,大家一起动手拓土坯,自建简陋的住房。吃饭问题也同样困难。无论干部、工人,一律吃大锅饭。一日三餐,山芋面窝窝头就咸菜。至于文化、卫生等福利设施,更是一无所有。井口刚刚开挖时,矿区甚至连个澡堂都没有。工人下井后一身泥水,只能在水坑沟沿或水井旁边打水淋洗。器材、材料、设备以及动力的匮乏,更是筹建初期的严重困难。没有机动车辆,没有起吊设备,广大职工就采用人拉肩扛,马车驴车一起上的方法搬运和安装设备。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淮北市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怀着为国家早出煤和改变淮北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艰苦拼搏,任劳任怨,推动着淮北矿区开发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建市至今已经生产了8亿多吨煤,2000多亿度电,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到了二十一世纪新时代,发展更加迅猛。接壤地区正在兴建连接京津冀,通达沪苏浙、通达中原经济区的高速铁路网。同时构建现代信息网络。推进“智慧城市’的试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等,技术领域的创新将在这块土地上上演,大大地超出人们的想象。

记者:淮北市是一个比较新的城市,而这又是一片有悠久历史的土地,在淮北的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及非遗文化的部分里,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遗存、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有什么独特的呈现?

张秉政教授:淮北的历史很长,从先秦到现在,文化积淀厚重。漫长的历史岁月在淮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根据多年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现已调查登记各类文物遗存798处。其中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7 处,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一是历史悠久、绵延有序,自7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皆有发现。二是种类齐全、丰富多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一应俱全。三是内涵丰厚、价值重要,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汉代文化遗产各领风骚、魅力独具。

从历史上来追溯淮北的历史遗存,第一个就是石山孜遗址,其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对研究淮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面貌及探索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城东还有楼顶山岩画,几块斜生的灰褐色石板上留存下奇特的岩画,构图简单而奇特,线条流畅自然,线条清晰,粗犷有力,证明着我市东部山区在古时就有人类活动。

从楼顶山东侧下山,向南不远就可见临涣古城墙。临涣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流淌千年的运河文化古镇。2018年已经列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名镇建设之中。临涣镇古称铚,也是古茶镇,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临涣镇的标志性建筑,临涣古城墙筑成于战国时期,规模在全国属第一,是我国目前唯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遗址,更是淮北市悠久历史底蕴的具体象征。临涣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因其体量大、时代较早、保存基本完好,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城墙外,现有红色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南阁老街、天主教堂、蹇叔墓、观星台、山西会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等。历史上名人辈出,秦国政治家、军事家蹇叔,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东晋雕塑大师戴逵父子皆是其中佼佼者。临涣镇是全国民间文化之乡,全镇有茶馆多家,茶客整日不断,据专家考证临涣镇饮茶文化颇有宋代遗风,致使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既有传统名优特产临涣包瓜、培腐乳、临涣烧饼,又有传统表演艺术淮北大鼓、皖北南派唢呐等,临涣镇的茶文化与临涣唢呐也是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存,就是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孜镇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宿州志》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孜镇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之地。位于大运河淮北段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1999年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揭示面积900平方米,发掘出土的宋代河堤、虹桥遗址、木岸狭河、金代驿道等重要遗迹,是我国隋唐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址的首次发现,为了解、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有力地证明了隋、唐、宋三个朝代期间(公元7至12世纪)通济渠段的流经路线、航运方式、运输货物等重要历史事实。两次发掘出八艘古船和一个宋代石筑建筑,令人震撼。发掘获得的大量唐宋以来8个朝代、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异,其中颇多精品。特别是在淮北运河发现辽代的瓷器,对研究当时宋元交通有重大的意义。考古历史价值重大。柳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成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千年黄金水道的亮丽名片。

烈山窑遗址也是新近发现的重大遗存。烈山窑址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烈山西麓,为宋金元时期窑址。2018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烈山窑址组织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已发现了宋金窑炉本体5处,以及种类丰富的数千件各类瓷器。经专家认定,这是安徽省迄今所发现最大、最完整的宋金时期馒头型窑炉,第一处宋三彩窑址,也是定窑系、磁州窑、巩县窑系向南传播至淮河北岸的重要证明。烈山窑遗址的发现为大运河瓷器贸易产品来源找到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和产地,在构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的新近发现,古遗存又添一道亮丽的风景。据考古人员介绍,此处遗址是2018年10月项目施工人员清理地面附属物垃圾时发现的。县文管局随即进行试掘,随后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并上报省级部门。省考古所于今年3月正式发掘。

考古人员在挖掘中发现众多反映酿酒工业流程的遗存,还清理出比较完备、反映酿酒流程的生产设施系统,包括蒸馏灶、储水池、水井、发酵池、曲房、晾堂、排水沟等,以及大量用于烧制蒸馏的碳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表示,这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首次经过科学大规模发掘的酿酒作坊遗址,发现酿酒制作工艺流程的各生产要素设备比较齐全,并且保存比较完好,较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馏酒制作工艺发展的生态模式。

此次出土遗物比较丰富,按质地分为陶器、缸胎瓷、瓷器、玻璃器、铜器、骨器、铁器等,按器型分有酒坛、酒杯、酒瓶、酒盏、骨簪、牌九、烟嘴、鼻烟壶、笔筒等。

结合酿酒作坊群考古遗址等多种证据,综合论证推测濉溪县为酿酒而兴起的地方城市。”专家就此发现分析,此地当时酿酒工业发达,对研究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北方轻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除去这些留存下来的文化遗址,淮北地域还有着丰富的民俗及非遗文化,其主要有两个特征:趋同性和传承性。

从洛阳开封到淮北,一路走来都能看到剪纸、糖人、泥塑和面塑等传统手工艺,这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们几千年来共同累积的民俗文化。淮北烈山窑的遗存是宋代民窑的遗址,我也曾去运河线上其他的城市探寻遗址,就发现我们北方的陶瓷与南方就大不同,开封、淮北等地的陶瓷都具有相同的鲜明特征。在用色上,它们呈现出的色彩都特别浓烈,都是以民间为主体的北方色彩,古运河沿线这一千多里路,都呈现这样的特征。

文化习俗的趋同性还重点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北方人爱吃面、馒头,而南方人就喜欢吃米。比如濉溪有一种杠子馍,到了阜阳、河南商丘也是有相似的传统美食。在节日习俗上也具有高度同一性,新年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儿,中秋节吃月饼,九九老人节吃重阳糕。一到清明节了,家家都插柳,一到端午节了,每年都插艾。不光淮北是这样,整个淮河流域,甚至整个北方都是这样,无非就是和南方有些差别。

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传承性方面,老百姓婚丧嫁娶的习俗最能体现。我从文献记载来看,隋唐以来的婚丧嫁娶民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很多都是相同的,一千多年前干什么,现在还是干什么,非常能体现出老百姓的生活。比如枕头上插竹筷子,兜里面放花生、红枣,希望新娘快快生子,这些东西到现在都还在延续;还有迎亲必须有小孩儿抱着公鸡,孩子必须得是父母双全的,图个吉利。很多农村地区到现在还是这样,这个是千年不变的习俗。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就是庙会,庙会在北方多地都有,是老百姓强大的传统民间文化,呈现出群众性、集体性、季节性和神秘性几个特征。淮北市相山庙显通寺在晋时就已经存在,宋代时重修,明清时期香火最旺,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到三月二十一这三天就是淮北的庙会,非常热闹,街上人头攒动。虽然具体的形式在发生变异,但是其中的风俗观念基本没变,是代表一种祈福、代表一种纪念,很多习俗已经固化到我们的血肉当中,无法割舍,传承性非常强。

传承性上,民间戏曲、杂技表演,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非常丰富。例如淮北梆子戏文化,这是淮河流域的一个共同技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枣木的梆子敲击,铿锵激乐。在淮北当地,关于梆子戏的出现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因为这个地方的百姓大部分都过着苦难的生活,生活太穷困不得不出门要饭,但又不能总是大声叫喊,就在手中拿着梆子和碗,到了别人门口就敲两下,沿街乞讨叫卖。在不断地传承发展中,最后成为了一派独立戏曲,还诞生了很多调门,特别是梆子戏的寒调,这种腔调是淮北特有的,如泣如诉。也体现出这个地方的百姓虽然生活贫苦,但苦中作乐,在苦难当中萌生出一种坚韧的精神,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明。

记者:淮北自古产酒,从唐宋到七十二酒坊到如今,本地人应该说与酒渊源颇深,那么这里有没有形成独特的酒文化、民间酒俗?本地酿酒业发展至今,有哪些技艺与讲究属于有源可循的历史遗存?

张秉政教授:粮好水好产好酒,运河文化当中,酒文化是重要的一环,从运河下游江苏宿迁生产的洋河酒和双沟酒,沿着古汴河溯流而上,到安徽淮北口子窖、亳州古井贡酒,河南商丘的张弓酒、宋河粮液,一直到洛阳的杜康酒,这就是一条运河酒文化带,它的形成得益于温度、气候、水质、原料等。运河水系与黄河水系沟渠纵横,灌溉便利,阳光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土质也肥沃,当地生产的小麦、玉米、大麦、豌豆等都是酿酒的好原料,这些都给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再加上运河水运便利,使得当地的好酒可以售卖到全国各地,酒文化得以留存、传播。

说到淮北地区,口子窖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酒文化地标。口子窖酒酿造技艺在201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子酒的窖池及建筑群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口子窖建筑群展陈项目,也已经被安徽省列入大运河文化带淮北段的重点建设项目。

在这里有古老的窖池,酿酒工艺流传千年,酒俗文化历史悠久,酒的制取、酿造、储存、酒窖、酒曲酒令等形成了一种独特酒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淮北的酒俗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比如人生的酒俗,从出生满月酒,到定亲酒、交杯酒、回门酒,一直到寿酒、离世酒,酒贯彻了人的一生。再说节令酒俗,过年要喝年酒,清明要祭酒等等。生活里也会有酒俗,传统农村里盖好了房子上梁时,要喝上梁酒;两家发生矛盾了,找人调节,要喝和解酒。这些传统的酒俗至今仍保留下来,成为淮北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在淮北地域已经是无酒不成席了。

淮北人如此好酒,自然离不开优良的当地酿酒技术。濉溪人酿酒的历史已长达两千七百多年。战国时期,古濉溪是汴河入濉之口,俗称口子,因其交通便利、水肥土沃、气候宜人,逐渐形成口子镇。这里水土好,粮食好,有最适合酿酒的微生物群,两千多年前的口子人就开始在这里以酿酒为生,他们酿出的酒也因地得名,称为“口子酒”。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留诗称赞濉溪多美酒:“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

这种酿造古法也得到了传承,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口子酒坚持弘扬精益求精、品质至上的精神,在传承口子窖的酿造古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酿酒工艺,逐步形成了以“三多一高一长”为核心的真藏实窖工艺体系,打造出以品质稳定、风格鲜明、质量安全为特质的口子窖酒。我曾探访过口子酒的窖坊,亲眼看过从原料到制取再到发酵、储存的整个过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使用一种古法酿造的口子酒,最终制取后在酒的表面会呈现出菊花红心状,十分独特。

在淮北,现在已经建造了一个口子窖专题博物馆,口子酒文化博览园也正在建设、完善之中,既有机械化酿酒车间、也有古法酿造车间,还计划将去年出土的明清地下酒窖遗址纳入其中,集中展示,加强体验性。相信在这种传承与传播中,淮北的酒文化将能走得更远,酒文化的价值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