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博士颜宁:我不结婚,不欠谁一个解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jy结婚了么 清华女博士颜宁:我不结婚,不欠谁一个解释

清华女博士颜宁:我不结婚,不欠谁一个解释

2022-12-31 0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我是个贪玩的学渣。

从大学毕业后就没再考虑继续读书这件事,总觉得再上一上“社会”这所大学,应该就学得差不多了吧。

前两天看到微博有个“颜宁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热搜,点进去发现是之前在李一诺的微信平台“奴隶社会”中看到的那位女科学家。

她们两个一起上过《人物》杂志。

那期有个主题,叫“女人四十”,邀请了李一诺和颜宁来谈谈这个与女性有关的话题。

与我想象的不同,在采访中,颜宁是活泼的,有趣的,甚至是追星的小迷妹。

还会在微博上追朱一龙的各种新闻。

她们谈女性的年龄焦虑,曾经也相信过什么时间做什么事,30岁就不要再做什么的鸡汤,等真正到了这个岁数的时候,才发现都是鬼扯。

谈女性的职业发展,be “emotionally detached”(不带感情),这个对女性更重要,因为我们很容易 emotionally involved(情绪化),我们要做一件事,当然要有感情,所以不是说我们要冷血。但女性的问题是容易投入很多冗余的感情,给自己加戏,徒增烦恼。

颜宁没有结婚,没有生育。

据说在一次博士生面试中,在场的一位男老师直言不讳地询问前来面试的女硕士:“你现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

颜宁打断了对话,她跟女孩说:

“您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为什么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正因如此,颜宁能在这个人人关心女性婚姻状况、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女孩就应该相夫教子”的社会境遇下,自信地说:

“我不嫁人,不欠谁一个解释!”

她仍旧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对于自己无微不至又不过分打扰的照顾,让她形容自己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存在,同时又能够将所有精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上。

女人的幸福真的与另外一个他无关。做好自己,快乐独立,这才是一切幸福的来源。

2

我的生活中也曾有过这样一样自信得波澜壮阔的女博士。

直到遇见那位博士姐姐,我才突然很想要多去读一点书,再多去看看更高更远的风景。

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在求学之旅中,更加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对待“我”这个事物,以及应该怎么样更加笔挺地正视自我。

跟这位博士姐姐同居过半年,那是我生命中顶顶通透和充满智慧理的大半年。

我们一起做饭,一起追《这就是街舞》,一起讨论爱情,经济,时事,一起讨论梁博的歌,没错,博士姐姐是梁博的小迷妹。

她颠覆了我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以前总觉得情商和智商是两分法看待的,后来才逐渐明白,智商高的人,情商真的不会太差。

遇见她的时候我还对自己未来想要什么不那么确定,是在一个人生低谷期相遇的。

我因为自如隔断的事情迎着圣诞节匆匆找房,看中了她出租的两居室,有客厅和电视,她看中了我这个小姑娘比较真诚靠谱(大概是这样),于是在元旦前一拍即合成为了室友。

她不仅是我的室友,更是我生活上的导师,身体健康上的医生,还是充满了小情趣和艺术细胞的玩伴。

她会弹古琴,也会点一只香,拿两个茶杯,我们边喝茶边聊天就是一晚上。

那时候我刚刚跟一个感情很好的男孩子分开,我们有互相喜欢的时刻,彼此热络,但后来还是有了矛盾,分开了。

可是那男生还是会时不时来评论我的朋友圈,搅动我一池春水,我向博士姐姐讨建议。

韩剧《请回答1988》中娃娃鱼告诉德善:不要在乎谁喜欢你,要多想想你喜欢谁?

她就像我人生中的娃娃鱼一样跟我说:不要在乎他怎么对你,想想你想被怎样对待。

我从那段求而不得的感情中体面离开(也就是删除好友),不挂念,不留恋。

我对个体发展有困惑,和她讨论未来的中国经济,嘴边挂着“我听说”,她反问我听谁说,怎么说?不要老是听别人怎么说,你多去看书听报告,要有自己的结论。

我买了经济学的书,自己从零开始看,对任何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后来她为了工作搬离了我们的房子,去了北三环,但依然用自己的自如账号帮我续租了这个房间,享受了服务费打折的优惠。

自从分开住之后,我们后来一直没有机会见,仍旧能从朋友圈分享到彼此的生活。

工作之余我出了书,她也跟自己的伙伴们开始创立自己的医疗平台。

她是医生,看似治愈人的身体,实则也在治愈人的心灵。

凭实力来讲,我相信她会是非常非常棒的医生,因为她懂别人没有说出口的话,也懂如何帮别人找回丢失的信念和勇气。

再后来我来杭州,需要提前退租,跟她说了我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后,她说:好的我全力支持你,需要我做什么我都来协助你。

转租并不简单,是她帮我在网站上挂了链接,又在之后帮我提交各种需要的资料,我几乎没花太大麻烦,就很快地转了租,换了城市。

她作为我第一个亲密相处过的女博士,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

“站得高,看得远”。我相信她读书的这些年,在思维和眼界上给她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但更多的是对于不同人生的包容度和理解力。

一个能够不停向上求索的人,她的灵魂是积极的,乐观的。

这是我对女博士姐姐的印象。

她也有很小女生的那一面,比如一脸迷妹的讨论梁博,比如对悬而未决的感情也有自己的困惑。

但是我太喜欢她那种“你不喜欢我是你没福气”的劲儿了。

自信是一个女孩子至为重要的特质。

而我在她身上,看到这样的特质闪闪发光。

3

如果说这些高学历的女孩子们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的话?我想是永远让自己有选择。

你可以选择成为一名科学家,潜心研究,不必在乎世俗的声音或建议。

你也可以转化行道,嫁人生子,通过自己曾经积累过的知识和经验成为kol或者网红。

我和朋友曾经聊过一个很趣味的话题:亦舒师太标榜女性独立,是真的享受独立,还是为了钓到更高级的男人?

我们俩默契笑笑,纷纷觉得也许是后者。

即便是后者又如何呢?

聪慧的女孩子靠自己的计谋攻城略地,靠学历给自己加码,或者靠独立给自己竖立人设,吸引到了她喜欢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早早失去了加码或武器的人,只能等待着被选择。

不,不应该这样被动地生活,不应该仅仅被选择。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你认识的那些女博士都是怎样的?她们毕业都干什么去了?过得好吗?”

有一个回答里列举了6个案例,有的进了幼儿机构,有的进了外企,还有的成为了网红。

除了一位在做博士后,其他的五个女孩都脱离了科研圈子。

其中提到的拐点,多多少少都与结婚和孩子有关。

在寥寥数笔的背后,是各自漫长的选择。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其中的网红博主刚好在我的关注列表里,她现在在做vlog,也经常会发干货文章,拉了老公一起做自媒体。

她写过长文分享过:如何让自己更好更体面地活着,在里面讲述了自己在面临科研和生娃两难困境时候的想法。

另一位科研老师告诉她:她33岁生孩子,后来五年内没有写出像样的文章,休息了好长时间照顾孩子,40岁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重新投入,现在四十五岁,感觉很快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这位博主想了很久后决定调整自己的计划,把一些科研任务放缓,把重心放在孩子上。

所谓最好的生活,无非是不被外界所束缚,不被自己的认知所困扰,在某个阶段找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专注自己的目标,不要动摇。

在生活状态上,她和颜宁各有各的快乐和获得。

4

如果说我有什么一贯以之的价值观的话,那就只有一句:成为更好的自己。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女科学家,无论是博士还是女博士,在剥离性别之后讨论学历和未来选择这件事,才有她真正的价值所在。

得到专栏的导师万维刚曾是美国科罗拉多物理系研究员,物理学家,成功转型为作者,他的博文介绍是“用理工科的思维理解世界。”

跟中文世界的经管社科类作者相比,科学家背景让万维刚的作品的逻辑性、可靠性增色不少:他知道依照什么原则去找不熟悉的领域去找可靠的资料,引用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观点能严格区分开

曾经写出过《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反而在程序员的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本书是他八年写博客的积累。

他是个不错的程序员,翻译过一些经典教材。他对人类心智很感兴趣,读了很多书,写了一些文章,还给人做了些心理咨询。

但是博客更新速度很慢。

我想表达的是,在这个时代其实并没有必须一条路走到黑的选择,更多的是不同路径的自由切换。

像万维刚从科学家到写作者,像刘未鹏从写作继续转向或深入研究。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去年自学考取了荷兰的博士,在世俗眼中他早已是男大当婚的年纪,而且履历优秀,基本上可以在北京过得很好,但是他选择了更难的那条路。

没错,他就是上文中我喜欢的那位男生,现在想想自己不断地想要向前,也是因为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优秀,成为一道光照亮着自己的缘故吧。

就像颜宁说的:不要盲目遵循世俗给我们的一些标准。

很多压力并不是外界给女性的,而是女性群体自己给自己的。

在《万万没想到》中,万维刚提到过竞争。

竞争是进化的产物,正是因为竞争我们才从几千万前的物种迭代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人类的祖先。

但面对竞争时,男性往往比女性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盲目乐观。

竞争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有限博弈中,也就是类似于体育比赛,有明确的结束时间和目标的比赛。而日常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无限博弈”,竞争永远都在进行中,拼的是持久力。

其实对于女生来说,无限博弈的持续力反而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在采访中记者问颜宁女性的成长有哪些关键点?

她回答说:女孩子们要更自信,很多时候你们自己比想象的要更强大。做选择时,要尽量遵从内心,一定要自己做决定,并能为自己负责。

你要想不明白,可以跟很多人去聊,了解更多的层面,但最后一定是自己做决定,之后也不会后悔。

我还看到了一个数据,据悉,本次美国科学院院士与外籍院士当选名单中,女性占40%,是历年来占比最高的一次。

女性的意识觉醒需要时间,更需要同类的支持和引导。有的时候看到别人飞得高了,自己也会忍不住抖抖翅膀,向天空最高处扎过去。

好的人生,是敢于做最好的自己,不负此生。

作者:七天路过(私人微信:cherishbaobao)

青年作者,编辑,ONE·一个热门作者,步履不停、永远向上的“士力架女友”。新书《大大的城市,小小的我》全网热卖中。公众号@天天成长研习社(ID:Taocituzi77)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