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衝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importance的英语 尼克森衝擊

尼克森衝擊

2023-03-09 15: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71年的理查·尼克森

尼克森衝擊(英语:Nixon shock),或稱尼克森震撼,指美國前總統理查·尼克森於1971年採取的一系列經濟措施,其中以單方面暫停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最為重要。

尼克森的行動並未正式廢除布列敦森林制度,但他暫停了布列敦森林制度中的關鍵組成要素之一,使該制度在事實上失效。尼克森表示,一旦布列敦森林制度改革完成,他將重啟美元與黃金的兌換,但所有改革該制度的嘗試均未成功。1973年,布列敦森林制度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

目录 1 背景 2 尼克森衝擊 3 影響 4 參見 5 腳註 6 外部連結 背景[编辑]

1944年,來自44個國家的代表齊聚美國新罕布夏州布列敦森林,召開布列敦森林會議,討論建立二戰後新的貨幣秩序,布列敦森林制度自此誕生。與會代表希望布列敦森林制度能夠確保匯率穩定,防止競爭性貶值,刺激經濟復甦[1]。1958年,布列敦森林制度全面運作,美元以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匯率兌換成黃金,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

二戰後最初的幾年,布列敦森林制度初步確立。在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日本及歐洲國家正從戰爭中重建。美國以外的國家都希望將美元花在美國產品上,因為美國擁有世界官方黃金儲備的一半以上,截至1947年,美國政府持有世界70%的黃金儲備[2],布列敦森林制度似乎十分穩健[3]。然而,在1950年至1969年間,隨著日本及西德的發展,美國占世界經濟產出的比例自35%下降至27%。此外,由於國際收支赤字、越南戰爭導致的公債及美聯準的貨幣擴張,美元在1960年代開始嚴重貶值。[3]

在法國,布列敦森林制度被描述為「美國的過度特權」,因為它導致了一個「不對稱的金融制度」,非美國公民認為「自己在支撐美國的生活水準並補貼美國的跨國公司」。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巴里·艾肯格林所言:「美國鑄幣廠僅需幾美分即可印製出1張100美元的鈔票,但其他國家必須出售價值100美元的商品才能獲得1張」。1965年2月,法國總統戴高樂宣布打算以官方匯率將其美元儲備換成黃金。1966年,美國以外各國的中央銀行擁有140億美元的黃金,而美國僅有132億美元。在這些儲備中,僅32億美元能夠覆蓋外國資產,其餘則用於覆蓋國內資產。[4]

1971年,美元的貨幣供給量增加了10%[5]。5月,西德退出布列敦森林制度,不願升值馬克,而美元兌馬克貶值7.5%。其他國家開始要求以美元兌換黃金,瑞士在7月兌換了高達5000萬美元,法國也將1.99億美元兌換成了黃金。8月5日,美國國會發表建議讓美元貶值以保護美元的報告。8月9日,隨著美元兌歐洲貨幣貶值,瑞士退出布列敦森林制度[6]。加劇了美國離開布列敦森林制度的壓力。

尼克森衝擊[编辑]

1971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5.84%[7],截至8月的失業率為6.1%。為解決這些問題,尼克森諮詢了美聯準主席阿瑟·F·伯恩斯、準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以及負責國際貨幣事務的副部長保羅·沃克。8月13日下午,這些官員與其他12名白宮及財政部高級顧問在大衛營與尼克森秘密會面。對於該下何決定進行了激烈辯論,最終依從康納利的建議,決定放棄布列敦森林制度,尼克森於8月15日在電視上發表講話宣布以下行動:

下令關閉黃金窗口,暫停美元與黃金間的兌換,使外國政府不得再以美元兌換黃金。 頒布第11615號行政命令,凍結工資及物價90日以遏制通貨膨脹[8]。這是美國政府自二戰以來首次實施工資和物價管制。 對進口商品徵收10%的進口附加費,以確保美國產品不會因為預期的匯率波動而處於不利地位。[9][10]

尼克森的行動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週一,即講話結束後隔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上漲了33點,創下單日最大漲幅,《紐約時報》便發表了一篇社論讚賞尼克森的大膽[3]。1971年12月,根據史密松寧協定,十國集團(G10)的貨幣升值、美國取消進口附加費。1973年3月,固定匯率制轉變為浮動匯率制[11],匯率不再是政府執行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

影響[编辑]

1970年代,在尼克森衝擊的影響下,出現了停滯性通膨及不穩定的匯率制度。美元在1970年代貶值了約三分之一,而西德馬克自1971年5月改為浮動匯率制以來已大幅升值。此外,尼克森衝擊引發了對美元的巨大投機,迫使日本央行(日本銀行)大力干預外匯市場以避免日圓升值。在1971年8月16日至8月17日間,日本銀行不得不花費13億美元來維持日圓兌美元的匯率。然而,儘管日本銀行採取重大干預措施,美元兌日圓仍走弱。

關於尼克森衝擊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各派經濟學家及政治家都在試圖了解尼克森衝擊及其貨幣政策對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的影響。

參見[编辑] 金本位 布列敦森林制度 法定貨幣 特里芬兩難 尼克森主義 腳註[编辑] ^ Sandra Kollen Ghizoni. Creation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Federal Reserve History. 2013-11-22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英语).  ^ Money Matters: An IMF Exhibit -- The Importance of Global Cooperation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 3.0 3.1 3.2 Roger Lowenstein. The Nixon Shock.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1-08-05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英语).  ^ Money Matters: An IMF Exhibit -- The Importance of Global Cooperation System in Crisis (1959-1971).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 M2 Money Stock.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 David Frum (2000). How We Got Here: The '70s, Basic Books. pp. 295–298 ^ Tim McMahon. Historical Inflation Rate. InflationData.com. 2017-08-11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英语).  ^ Lewis E. Lehrman. The Nixon Shock Heard 'Round the Worl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8-15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英语).  ^ 264 - Address to the Nation Outlining a New Economic Policy: "The Challenge of Peace.".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1).  ^ Sandra Kollen Ghizoni. Nixon Ends Convertibility of US Dollars to Gold and Announces Wage/Price Controls. Federal Reserve History. 2013-11-22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英语).  ^ The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PDF). [2022-03-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4).  外部連結[编辑] 查论编战后日本經濟史戰後復興期 戰後混亂期 财阀解体 日本戰後改革 傾斜生産方式 占领区恢复资金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 安定恐慌 道奇路线 经济安定九原则 特需景氣 朝鮮特需 朝鲜停战 高度成長期 神武景气 三神器 鍋底蕭條 岩户景气 國民所得倍增計劃 奧林匹克景氣 證券蕭條 伊奘諾景氣 1970年世界博览会 尼克松冲击 日本列島改造論 安定成長期 石油危機 廣場協議 日美贸易摩擦 猛抨日本 日圓升值蕭條 泡沫景氣(泡沫經濟) 低速成長期 失去的十年 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经济问题 住專國會 金融國會 金融大改革(日语:金融ビッグバン) 金融再生計劃 伊邪那美景氣 金融海嘯 日本病 安倍經濟學 2019冠狀病毒病影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