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词缀/语缀“子”:用法扩张与限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immerse的形容词用法 新兴词缀/语缀“子”:用法扩张与限制

新兴词缀/语缀“子”:用法扩张与限制

2023-05-29 1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新兴词缀/语缀“子”:用法扩张与限制

作者简介:吴越,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近段时间,网络上开始流行一个新兴形容词后缀“子”,常见例子有:“绝绝子、不错子、无语子(包括谐音的‘乌鱼子’)、好笑子、伤心子、可爱子”。

(1) 手机不错子,棠姐好笑子,总而言之,这一期喜欢子。(微博2020-07-13)

“子”还有进一步的新用法,可加在动词、短语甚至句子后,不再用于构词,而仅仅是具有一定语气功能的语缀,如例(2)(3)。有时,“子”所粘附的成分难以明确地分析出来。

(2) 就好烦,现在有点点想哭子。(微博2021-04-12)

(3) 不想工作子,想出去玩子。(微博2021-03-30)

“子”是现代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名词词缀之一,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后,构成名词(《现代汉语八百词》)。“子”的新用法已经远远突破了传统,我们尝试对此进行梳理。

搜索网络痕迹发现,在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热播时,“子”作为具有新用法的名词词缀开始重新流行:将选手名字缩写为“XX子”以表达欣赏和喜爱,例如选手刘雨昕、虞书欣、赵小棠分别被称为“昕昕子、欣欣子、棠棠子”。新名词词缀“子”与传统用法有两大差异。第一,语音上,新名词词缀“子”需重读,传统名词词缀则轻读;第二,作爱称标记的功能上,现代汉语的后缀“子”和“儿”都可用于小称。尽管小称和爱称常有交错,但普通话中,只有“儿”明确发展为爱称,“子”并无明显的可爱义。这其实受到了具体方言系统整体分工的影响和制约。语义认知上,“子”与“亲子”等语义有关,有作爱称标记的基础。跨方言来看,“子”确实在部分方言中可用作爱称标记。

“子”又发展为新兴的形容词词缀。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绝绝子”,表示“……绝了”。腾讯官方较早地使用了“绝绝子”这一说法,使之获得较高的网络搜索热度,“A子”开始大面积地流行开来,连人民日报官微也用上了这一说法:

(4) 绝绝子!千年古盐田如大地眼影盘。(微博2021-04-22)

典型的“A子”中,A应为双音节,如例(5)a。当单音节形容词进入“A子”时,首先需要重叠,但不获得形容词重叠式的功能,而仍保持性质形容词的功能,如例(5)b。但双音节限制也不是绝对的,如也允许“想不通子、莫名其妙子”等例子。

(5) a.无语子 好看子 伤心子 b.绝绝子 累累子

总的来看,“A子”的主要功能是评价。

首先,“A子”可构造独词感叹句。独词感叹句是由单个的词加上语调构成的感叹句(《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独词感叹句一般是评价性的,直接表明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有的是赞叹,有的是反感。“A子”构成的独词感叹句也不例外。同时也可加上“真是”等加深程度的成分。构成独词感叹句的形容词一般是表达主观量的性质形容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同时应具有口语色彩(《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常见的“A子”都符合这些要求。如例(6)。

(6) (真是)绝绝子!(真是)好看子!

展开全文

(真是)无语子!(真是)伤心子!

第二,并非所有“A子”都可表达主体感受或表示对象变化的情况。只有A具有相关语义,“A子”才有此功能。这可通过与“让人”的搭配测试,见例(7)。

(7) *让人绝绝子!*让人好看子!让人无语子!让人伤心子!

第三,“A子”一般只能与“有点儿”搭配,而不能与“一点儿”搭配。一般地,副词“有点儿”表示程度不高,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现代汉语八百词》),一般用于评价。而“一点儿”表示数量少而不确定,可在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程度轻(《现代汉语八百词》),可用于评价、描述、比较等。

(8) a.有点儿无语子。b.*无语子一点儿。

(9) a.有点儿好看子。b.*好看子一点儿。

(10) a.有点儿伤心子。b.*伤心子一点儿。

同时我们注意到,“子”产生了更新的用法:一部分“子”是粘附在短语甚至整个句子上的语缀,可表达语气。例(11)中,“子”可能是粘附在“休息”上的,也可能是粘附在整个句子上的,但我们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若是前者,“继续死磕”也更应该粘附着“子”(但不绝对,可以类比“呢”的情况)。而例(12)中,“子”粘附在“加油工作”上,表达语气,与“呀”类似,而不能理解为粘附在“工作”上,表达“加油,打工人”的意思。

(11) 当学习效率低下的时候,该继续死磕还是休息子?(微博2021-04-05)

(12) 明天就是新的一天!加油工作子!(微博2021-04-06)

我们甚至还在真实语料中发现了每句话末尾都带“子”的例子,此时的“子”更是一个难以分析具体语气的语气词,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使表达更为口语化。

总的来看,“子”的新兴词缀/语缀用法看似不受限制、蓬勃发展,实际上仍受汉语语法规律的制约。

第一,能够进入“A子”的形容词一般是具有口语色彩的、表达主观量的性质形容词。实际语料中的“A子”都符合这一要求,这是母语人的心理感知和强大语感决定的。

第二,汉语的特点是语缀多而真正的词缀较少。虽然“子”常被认为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真正的词缀,但汉语的“词缀”和“语缀”没有完全分明的事实界线。语义上,名词词缀“子”已相当虚化,一般较难逆转。但句法位置上,一旦重新“泛化”,“子”就可能粘附于各类语法单位:词(词根)、短语和句子。

第三,语缀“子”常用于表达语气。这与汉语本就旺盛的感情表达需求、庞大的语气词系统密切相关。

我们并不担心“子”的泛化使用会突破语言规范的底线,这种潮流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平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网络上表示反感这类泛化用法。理由也正如我们所分析的,“子”的发展看似不受制约,却始终受到汉语母语者语言使用心理界线的隐形限制。

(本文原刊《语言文字周报》1904期,2021年7月16日出版)

END

本期编辑:陈钰婷

今日责编:牟某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