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巴赫经典《G弦上的咏叹调》,你听过它的流行歌曲版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g弦上的咏叹调是复调音乐吗 第六集:巴赫经典《G弦上的咏叹调》,你听过它的流行歌曲版吗?

第六集:巴赫经典《G弦上的咏叹调》,你听过它的流行歌曲版吗?

2024-07-10 0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推荐流行歌曲版的《G弦上的咏叹调》之前,我先说几句关于它的古典版。

在我的心目中,《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和《卡农(Canon)》拥有几乎同样重要的地位——都是巴洛克时代(大约1600-1750年间)的智慧结晶,音乐殿堂中永远的瑰宝,古典音乐的入门级曲目。

中学时代,一位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G弦》是智慧音乐,因为它的节奏和人体脉搏的跳动十分相似。是啊,你听,那背景中隐藏的律动节奏,不正好似一声声低沉有力的心脏跳动吗?那声音就好似海浪一下又一下拍打着你心灵的墙壁,让你的灵魂和它发出共振……集巴洛克风格音乐之大成的巴赫被后人尊称为音乐之父,他的音乐好似拥有宇宙间的哲学秩序与和谐之美,听上去深沉隽永、直抵心扉,是非常具有人性深度、体现人类深刻情感的作品。

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乐曲庄重澄澈,同时又富于表情和歌唱性。音乐开始速度极缓,具有巴洛克后期的夜曲风格,静谧质朴,柔婉悠扬;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象在轻声咏唱,娓娓道来。

初次听到这首流行版的《G弦》是某一天加班结束后、拖着疲倦的身躯驾车夜归的路上,颇有精神为之一振的意外惊喜之感。

从它的歌名《Il Proprio Fine》上,我无论如何也猜不到它竟然是《G弦上的咏叹调》 的流行歌曲版(女歌手Erna Hemming演唱)!刚刚听到前奏时我有些失望,以为它只是一首普通的流行歌曲;但是随着背景音乐中一个管风琴音色的持续乐音执着地由弱渐强,渐渐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隐隐感到有一种熟悉的东西在逼近,本已疲惫不堪的神经竟产生一种期待和兴奋的感觉——终于,一个高昂明亮的女声如同天籁一般响起,伴随着《G弦》经典旋律的出现,犹如一道耀眼的流星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也 “刷”地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内心;它又好像从海面上突然喷薄而出的朝阳,那光明一刹那间便驱散了我积聚了一天的的倦意。

当女高音吟唱的《G弦》和着强劲的鼓点的伴奏一起响彻在我耳畔之时,我感到仿佛古典和现代的元素碰撞出了激情四射的电光石火;而我眼前川流不息的车流、鳞次栉比的大厦以及依稀闪烁的霓虹,全部都沐浴在一片巴洛克时代的神圣光芒之中……那种感觉奇妙而梦幻,宛若时空交错,日月同辉。

《G弦》,巴洛克花园中最永恒美丽的花朵之一,永远不会让你的耳朵感到厌倦的旋律。它出自巴赫(1685-1750)《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洋溢着淡淡忧伤的美丽。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最低的G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郁、厚重的深沉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

是的,这首流行歌曲的主要旋律就出自著名的《G弦》,加上中间的变奏和现代的配器手法,演绎出一股独特的风情,是一首充满新意且令人惊艳的曲子。

其实现代流行音乐中借鉴古典音乐的例子屡见不鲜。我认为古典和流行这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很多流行音乐的作曲家都拥有深厚的古典功底,他们深谙古典音乐中的曲式、和声以及对位法则,可能会在写作流行音乐的时候借鉴古典音乐的一段旋律、和声或者一个声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突破创新。

还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摇滚歌曲也是受到了《G弦上的咏叹调》的启发,不过这首音乐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G弦》旋律,但是你却能从中感受到G弦的神韵和风骨,特别是乐曲开头那段空灵、辽阔的管风琴旋律,带有明显的巴赫气息。作曲者并没有直接引用任何《G弦》中的旋律,而是在管风琴声部中巧妙地借鉴了巴赫G弦的写作手法,就像借用了G弦的引子发酵而出的一瓶醉人美酒。是的,这首乐曲就是1967年由普洛柯哈伦乐队(Procol Harum)创作的《苍白的浅影(A Whiter Shade of Pale)》。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摇滚音乐盛行的时期,英国前卫摇滚团体Procol Harum就是古典摇滚的代表,他们的很多曲子中都能找到古典音乐的影子。

除了《G弦》以外,这首《苍白的浅影》还从巴赫创作的其他几首乐曲中得到了创作灵感。据曲作者之一Gary Brooker说,他一开始想在钢琴上弹G弦,结果弹着弹着就变成了一首新曲子。而乐队的风琴手Matthew Fisher则说:“前奏完全是我的原创,就算是有巴赫的影子,也不止是这一首(G弦)……”总之,这首歌曲从写作手法到乐曲结构,都有着巴赫的风格和巴洛克音乐的烙印,古典与流行在这里被完美结合并迸发出绚烂的火花。这首歌曲充满上世纪六十年代理想主义的诗意,同时又拥有一股遥远而熟悉的复古韵味,令人心中有种热泪盈眶的感动;以至于后来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其他的歌手翻唱,其中最著名的有莎拉布莱曼的版本。

在作品中借鉴前人的成就、向前辈致敬,从来都不是一件新鲜事。在建筑设计领域其实也是一样。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大胆借用了古埃及金字塔的造型,但是他标新立异地采用了透明的玻璃幕墙结构,既给地下空间引入了大量光线,又将对周边历史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俗话说“千古文章一大抄”,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创新啊!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抄”也要“抄”得高超巧妙、不着痕迹,神似而非形似,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人类历史不就是在这样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吗?

关于古典和流行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流行音乐其实也都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创作,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近半个世纪以来,音乐创作更是进入各种技法相融合、多元化发展、百花齐放的时代。能听是福——只要你乐于张开你的耳朵,就总会在音乐的世界中发现美好。如果你还听过什么根据古典音乐改编而来的流行音乐或者有什么想法,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意见哦!

                           最后欢迎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彩虹乐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