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框架下,如何构建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gdp核算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措施 双碳目标框架下,如何构建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

双碳目标框架下,如何构建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

2024-07-18 0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1 绿色GDP 评价体系智库双螺旋法分析框架

2

DIIS 重塑我国绿色 GDP 评价体系理论基础

绿色 GDP 评价理论体系,包括数据资料、处理技术、结果集成和形成最终的评价体系框架。以 SEEA 体系为例,从 DIIS 研究环节解析绿色 GDP 评价理论体系,综合考虑各环节中 MIPS 的研究逻辑(图 2),解构我国绿色 GDP 评价理论基础。数据收集是 DIIS 研究环节的基础,DIIS 分析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包括统计数据、知识资料、实践案例等。揭示信息是 DIIS 研究环节的关键,信息是基于历史数据资料分析和总结的现实规律,是对具体问题涉及数据的筛选和归类,以及运用统计、对比、交叉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对信息的提取。综合研判是 DIIS 研究环节的核心,综合研判在综合各方面信息机器研判结果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引入专家智慧,形成对不同场景下研究问题的构成要素、潜在影响和政策方向的全面掌握,综合构成决策方案的基本依据。

图2 绿色GDP 评价理论DIIS 研究过程解析

3

MIPS 解析我国绿色 GDP 评价体系演进规律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和趋势,将研究周期确定在 2000—2035 年,分为 3 个阶段:2000—2012 年为环境污染治理阶段(历史域);2013—2022 年为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现实域);2023—2035 年为美丽中国建设阶段(未来域)。分析我国绿色 GDP 评价演进规律,总结我国绿色 GDP 评价体系构建在机理、影响和政策方面的方法、目标和要求(图 3)。我国绿色 GDP 评价的机理分析,主要包括不同阶段我国绿色 GDP 评价遵循的基本理念及核算的机理框架。我国绿色 GDP 评价的影响分析,主要包括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我国绿色 GDP 评价的政策分析,主要包括绿色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

图3 我国绿色GDP 评价的MIPS 逻辑演进过程

4

DIIS 和 MIPS 融合创建我国绿色 GDP 评价体系

当今世界,绿色制造、绿色经济、绿色文明、绿色革命已经形成席卷全球的绿色浪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 GDP 评价体系,根本宗旨是在绿色制造和绿色产业发展中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在绿色增长和绿色生活方式中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我国绿色 GDP 评价体系的指标框架

围绕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增长、现代化进程,笔者设计提出了中国“绿色 GDP 评价指数”的指标体系,由绿色经济质量、绿色社会质量、绿色环境质量、绿色生活质量和绿色管理质量五维子系统及 25 项要素构成(图4)。

图4 我国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第一维:绿色经济质量。表明在生成 GDP 中物质消耗、要素结构和动力转换情况;反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传统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包括信息和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提升。绿色经济质量需要从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强度、劳动力素质水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投入 5 个方面要素来度量。

第二维:绿色社会质量。表明在生成 GDP 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及其反馈作用的效应,强调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反映人们参与绿色社会建设与绿色经济生活并且共享发展成果的程度,涉及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绿色社会质量需要从就业水平、教育水平、城乡差异水平、公共卫生水平和社会安全水平 5 个方面要素来度量。

第三维:绿色环境质量。表明生态环境对于 GDP生成所作出的贡献、付出的代价或成本外部化效应,体现在对自然的索取应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反映环境的整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是一种对环境要素优劣状况的量化表达。绿色环境质量需要从污染物排放、碳中和进程、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城乡环境 5 个方面要素来度量。

第四维:绿色生活质量。表明居民的幸福程度、生存状况,以及与民生相关的主要内容,强调对于 GDP 生成的宗旨、意愿和基础,反映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综合状况,包括健康达标率、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绿色生活质量需要从健康水平、消费水平、居住水平、福利水平和绿色出行 5 个方面要素来度量。

第五维:绿色管理质量。表明政府的决策水平与管理效能,强调对于 GDP 生成的调控的精准性、适时性、前瞻性,反映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运行效能和稳定性。绿色管理质量需要从绿色市场、绿色投入、绿色服务、绿色设施和绿色监管 5 个方面要素来度量。

践行我国绿色 GDP 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我国绿色 GDP 评价体系的实施,按照智库双螺旋法“解析—融合—还原”过程,规范建立系统层、指标层、计算层和目标层。其中,系统层和指标层是对评价问题的解析;计算层是对评价各子系统的融合;目标层是针对评价目标对评价问题的还原(图 5)。

图5 我国绿色GDP 评价实施路径

1

系统层

在“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中,综合考虑绿色 GDP 评价的“发展度”(数量维)、“协调度”(质量维)、“持续度”(时间维),求取在平衡状态下的评价目标函数最大化,将绿色 GDP 评价问题分解到经济、社会、环境、生活和管理质量 5 个不同领域子系统;根据每个子系统核心要素、内部结构、外部影响等,将评价内容进一步分解到各要素层面,实现对评价问题的全面解析。

2

指标层

依据指标体系完备性、精简性和普适性原则,选取能够反映评价要素的表征指标。完备性原则,指深入挖掘评价对象的潜在特征,列出全面反映影响评价结果的指标,建立基础指标库。精简性原则,指防止指标数量冗余、指标间相关等问题,寻求信息全面性和指标数量少而精之间最优均衡点,建立备选指标库。普适性原则,指通过加强同类评价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分析,解决因空间差异和系统误差而影响指标体系的灵敏度,最终构建能够全面系统评价我国绿色 GDP 发展的指标体系。

3

计算层

依托 MIPS 机理、影响和政策方面的逻辑过程,对绿色 GDP 指标进行筛选,并根据指标在要素层面的代表性和对子系统的贡献,进行指标权重阈值和计算标准设计,构建评价体系的计算基础。依据 DIIS 从数据到方案过程,按照“数据的精确性、信息的可获取性、研判的简捷性、结果的可比性”4 个方面的过程要求,从各类指标统计数据获取、不同维度信息特征挖掘、各领域子系统指标集成研判,通过对各类指标融合分析集成最终的方案结果。

4

目标层

各子系统评价结果集成为中国绿色 GDP 评价综合指数,整体的评价结果反馈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双碳”目标。其中,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绿色社会质量、绿色环境治理和绿色生活质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涉及绿色经济质量和绿色管理治理;“双碳”目标主要涉及绿色经济质量和绿色环境治理,通过子系统评价在目标层面对评价问题的反映,实现对绿色 GDP 评价的还原。

5

结论

“十四五”时期,绿色转型和数字转型“双驱动”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动能,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经济科学规律、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新评价体系。围绕应用智库双螺旋法促进我国绿色 GDP 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需要继续在 3 个方向加大研究力度。

1

深化绿色 GDP 评价的理论体系研究

在总结国内外绿色经济发展基础上继续丰富绿色 GDP 内涵,针对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从 DIIS 研究环节入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 GDP 评价理论体系。

2

推进绿色 GDP 评价的技术方法创新

依托国内外成熟绿色 GDP 评价技术方法,从 MIPS 研究逻辑入手,统筹考虑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和系统影响,综合运用多维度、多因素、多工具的技术分析图谱,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 GDP 评价方法体系。

3

加快绿色 GDP 评价的实践应用探索

建议将绿色 GDP 评价体系纳入政府战略顶层设计、统计制度体系,以及各级政府考核机制,加强从政府工作、统计制度、绩效评价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落实,在开展绿色 GDP 评价的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提高。

王红兵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创新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等。主持和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 20 多项重大课题;已发表论文 2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4 部。

刘怡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险管理与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社会治理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专家等。先后主持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等。

文章源自:

王红兵, 刘怡君, 宋大伟. 运用智库双螺旋法构建绿色GDP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6): 783-79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30600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