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floefd瞬态仿真播放在哪里 行业分析报告

行业分析报告

2023-04-23 20: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GVCC:2022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174页).pdf

GVCC2022 Qingdao GlobalVenture Capital Conference1.1 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的反复中艰难复苏1.2 全球通胀水平持续走高,通胀上行风险显著加剧1.3 数字化和低碳有望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关键特征1.4 中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 0020030050072.1 全球风投市场总体概况 2.1.1 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述 2.1.2 全球创投风投市场募资情况 2.1.3 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投资情况 2.1.4 全球创投风投市场退出情况2.2 全球主要创投风投区域概况 2.2.1 美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分析 2.2.2 欧洲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分析 2.2.3 东南亚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分析2.3 关于全球创投风投的展望011 014 016全球宏观经济回顾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一二3.1 全球投资热点概述3.2 医疗健康产业融资再创历史新高 3.2.1 全球医疗产业投融资趋势 3.2.2 生物医药细分赛道趋势 3.2.3 头部投资机构的投资风向3.3 元宇宙激起全球 AR/VR 投资热潮3.4 碳中和成为全球发展热词 3.4.1 碳中和正在被全球所重视 3.4.2 碳中和成为热门投资风向018019 029032 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三目 录0360370380380390434.1 2021 年全球 IPO 情况回顾4.2 美国资本市场上市情况分析4.3 欧洲、中东和非洲资本市场上市情况分析4.4 亚太资本市场上市情况分析4.5 SPAC 上市模式分析5.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概况 5.1.1 2021 经济发展回顾 5.1.2 2021 年经济发展特点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概况四五6.1 中国创投风投市场募资情况 6.1.1 2021 年募资市场地域分析 6.1.2 2021 年政府引导基金设立情况 6.1.3 2021 年新设创投风投基金重点案例 6.1.4 2021 年募资市场特点分析6.2 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投资情况 6.2.1 中国创投风投行业投资概况 6.2.2 2021 年创投风投投资行业分析 6.2.3 2021 年创投风投投资地域分析 6.2.4 2021 年创投风投热门行业分析 6.2.5 2021 年创投风投投资特点6.3 中国创投风投退出情况 6.3.1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退出概况 6.3.2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退出方式分析 6.3.3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 IPO 退出分析 6.3.4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典型退出案例048055064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六7.1 机器人 7.1.1 工业机器人 7.1.2 服务机器人 7.2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 7.2.1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7.2.2 元宇宙7.3 先进制造 7.3.1 半导体设备 7.3.2 工业软件7.4 大医疗 7.4.1 医疗行业大环境综述 7.4.2 基因和细胞治疗 7.4.3 核酸药物7.5 消费赛道 7.5.1 食品饮料赛道 7.5.2 美妆个护赛道 7.5.3 消费电子070 0910991061148.1 2021 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 IPO 情况回顾8.2 2021 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 IPO 地域分析8.3 2021 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 IPO 行业分析8.4 2021 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板块分析8.5 2021 年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回顾8.6 中国资本市场大事记 8.6.1 全面实行注册制 8.6.2 北交所正式开市 8.6.3 创业板公司数量突破 1000 家 8.6.4 深市主板中小板平稳合并 8.6.5 科创板强化科创属性123123124125126128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七八9.1 中国的创投风投环境 9.1.1 政策基本境况 9.1.2 创投基金分布9.2 京津冀地区创投环境 9.2.1 京津冀创投概况 9.2.2 2021 年京津冀创投风投政策9.3 长三角地区创投环境 9.3.1 长三角创投概况 9.3.2 2021 年长三角创投风投政策9.4 粤港澳地区创投环境 9.4.1 粤港澳创投概况 9.4.2 粤港澳地区 2021 年创投政策 9.5 中部地区创投环境 9.5.1 中部地区创投概况 9.5.2 中部地区 2021 年创投政策13713914214514810.1 青岛宏观经济分析10.2 青岛正成为国内创业创投新高地 10.2.1 青岛创投风投市场情况 10.2.2 青岛正成为国内创新创业新高地10.3 科创母基金投资成效初显15315716211.1 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硬科技引领创投未来11.2 ESG(环境、社会与企业治理)、碳中和主题投资有望大幅增长11.3 政府国资竞相入场,母基金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11.4 国内 S 基金迎来发展新机遇,政府国资 LP 潜力有待激发164165166167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中国创投风投行业展望九十十一001/全球宏观经济回顾五四广场PART 1全球宏观经济回顾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02/全球宏观经济回顾1.1 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的反复中艰难复苏回首2021年,“复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焦点,承载着各国的迫切期望,但遇到的坎坷却比想象的多。一方面,经济增长、贸易和投资、消费需求明显恢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反弹幅度超过预期,今年全球贸易额有望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经济复苏中的阻滞现象层出不穷,阵痛更加持久,困难更加复杂。疫情的反复起伏,严重扰乱了预期的方向。从Delta毒株到Omicron变种,对疫情复发的担忧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国家的经济和防控政策摇摆不定,增长预期呈现大范围震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3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在2021年预估增长5.9%后,202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4%,2023年预计增长3.8%。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由于德尔塔(Delta)、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病毒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恶化,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成为横在全面复苏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拨云只见雾,短期内发达经济体复苏增速仍受持续的供应链中断和定价压力等因素影响。IMF在2022年1月预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GDP将增长5.0%,较疫情发生前的预测下降了2.8%。其中,美国、日本、欧洲经济将分别增长5.6%、1.7%和5.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有望达到6.3%,其中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将增长3.1%,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经济将分别增长9.0%、4.5%、4.7%和4.6%。显而易见,2022年初发生了诸多影响宏观经济的国际事件,因此全球经济走势将变得更加难以预测。拨云见日,唯独中国。中国经济表现可谓一枝独秀,在经历2020年初的低迷后,率先复苏经济,在2020年上半年恢复GDP正向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出口在2020年5月后一骑绝尘,2021年5月在主要经济体贸易还未完成由负转正时,以154.6%的出口增速领跑全球。图表1:全球GDP环比折年率(季调)资料来源:Wind003/全球宏观经济回顾1.2 全球通胀水平持续走高,通胀上行风险显著加剧总体而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主要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其次是持续上行的通胀水平;再次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转向。2021年全球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逐步复苏,全球贸易、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然而,行至年末,多重风险因素悄然而至。疫情初期,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大部分经济体实施了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包括美国、欧元区、英国以及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内的部分经济体通胀水平快速上涨。在疫情有所缓解的大环境下,美联储等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开始准备收紧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面临转向。乌克兰局势动荡,也为全球经济通胀蒙上一层阴影。首先,乌克兰是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如果战争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飙升,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其次,对全球能源市场影响甚广,欧洲约35%的天然气由俄罗斯供应,若北约继续制裁俄罗斯,欧洲能源价格将飞涨;此外,乌克兰局势的恶化、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和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的三大预期加强并产生共振,全面影响市场走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和能源市场的波动将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上发表声明表示,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复苏步伐已经减缓。在这之前,IMF将2022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下调至较为稳健的4.4%。此后,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及供应链危机影响的持续,最新经济指标显示2022年经济增长势头减弱。与此同时,许多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依然高企,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大,俄乌爆发冲突,雪上加霜。图表2: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出口月度同比增长率(%)资料来源:Wind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04/全球宏观经济回顾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英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5.5%,创1992年3月以来新高;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涨5.1%;土耳其CPI同比上涨48.69%,环比上涨11.1%。另外,美国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再度“爆表”,美国CPI同比升幅扩大至7.5%,美国PPI同比上涨9.7%。美国劳动力市场持续收紧,劳动力供应不足的情况进一步推升了薪资水平,“薪资通胀”的螺旋式上升,或将进一步推动美国通胀水平走高。显著的通胀上行压力已经加重了市场的担忧情绪。而为应对通胀的快速上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央行已经在今年多次加息。而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也正面临着“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复苏”与“收紧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之间的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与通胀相关的风险与挑战仍将继续牵动市场的神经。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对于美国等走在经济复苏前列的发达经济体而言,也需谨慎调整货币政策,加强与其他经济体以及市场的政策沟通,以防对本国以及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许多国家需要顺利度过货币紧缩周期。在巨大不确定性和各国显著差异的环境下,需要根据一国的具体情况来谨慎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另外,还需要管理可能出现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在不损害经济复苏的前提下抗击通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大量流动性的注入推动以美股为代表的全球股市屡创新高。展望2022年,全球股市依然具备有利的投资机会。DWS亚太区首席投资官兼新兴股票市场主管泰勒认为,亚洲股市经历了非常艰难的2021年,表现未能跟上美国及欧洲市场的步伐。但2022年的情况似乎要乐观得多,印度将会成为亚洲最具吸引力的股票市场之一。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改善,在疫情发生前受到通缩影响更大的地区,将更大程度上从较高的通胀中获益。因此,相较于美国和新兴市场股票,更看好欧洲和日本股票市场。对于新兴市场而言,主要的担忧来自于疫苗接种的挑战、高通胀、财政赤字恶化和政治动荡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图表3:美国核心通胀指标(%)资料来源:Wind005/全球宏观经济回顾1.3 数字化和低碳有望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关键特征数字化在21世纪新的十年发展中,以“数字经济”的形式呈现。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传统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加快新兴产业的形成。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随着全球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各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战略基础。各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战略的出台,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合作,新时代背景下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当前,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一方面,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全球47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3.5%;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40.3%提升至43.7%。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疫情期间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支撑。受新冠疫情冲击,2020年全球经济出现负增长,全球GDP平均增速为-3.6%。而全球数字经济依旧保持稳步发展,平均增速3.0%。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疫情常态化将成为未来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数字经济能为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将成为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图表4:2018-2023 年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及占 GDP 的比重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IDC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06/全球宏观经济回顾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在开篇便指出,疫情影响尚未消弭的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仍未恢复平稳发展,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日益显著,决策者无法继续视而不见。成本是可见的当下,而收益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如何安全有效、公平合理地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决策者均应审慎决策。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示意,随着经济增长,局地污染物的排放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度的经济发展会提高环境意识、环境规制水平和环保技术,局地环境退化的情况会得以改善。当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放“脱钩”时,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实现协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局地污染物和经济增长“脱钩”是有迹可循的。英国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导致其经济从重农转向了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带动了经济飞速增长。制造业高碳强度的特征导致经济增长与排放增加高度相关。有学者研究显示,1850年到1985年英国人均GDP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增长了516%和354%。1985年左右,英国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实现“脱钩”,人均GDP达到16667英镑。“脱钩”后,英国生产侧二氧化碳排放在1972年达峰,算上上游隐含碳的进口,英国消费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时间为2007年。达峰后,英国二氧化碳排放缓步降低,这个过程中,英国人的环保意识水平和政府环境规制水平都得以提高。根据英国气候变化法案(2008),英国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至少80%。2019年英国修改了气候变化法案,正式确立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通过环境政策和国际投资贸易政策的组合,英国的经济结构从以碳密集的制造业为主转向了以碳强度较低的服务业为主;英国的能源结构从以煤、气等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了主要依赖可再生能源。本国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同时,英国也收获了“走出去”的技术和资本,进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完成了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的三重转型。从数据上看,到2016年,英国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已经下降了35%,同期人均GDP增长了45%。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仍需进一步细究。例如,英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手段是建立在其产业转移和消费品进口的基础上的。首先,发达国家将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迁出本国,同时借助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实现资本和利润的回流,名义上减少了排放,实际上却泄露了污染,赚取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资源和人口红利。其次,发达国家通过高价格、高标准垄断了高端原材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通过“掐尖”终端产品的消费来支持其高消费。通过“碳定价”,发达国家改变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了技术和能源效率,同时利用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大量隐性碳排放进行消费,弥补甚至超过当地温室气体直接排放造成的发展福利损失。反观,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将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选择。发达国家的模式在第三世界无法复现。很明显,环境法规所施加的限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如果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将“需要更多的地球”。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时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本地和全球污染物的协同管理能否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协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协同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利益,协同国内不同人群的发展利益。这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以及所有在发展中国家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007/全球宏观经济回顾1.4 中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回望过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低迷态势,但中国顶住压力经济实现稳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达到25%左右,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反映出顶层战略设计的有效性和公共政策的长期务实性。这集中体现在中国对产业政策的重视程度上,采取了包括增加出口商品国产化比重、强化科技创新实力以及增强内生动力以降低外部不稳定因素冲击等一系列政策。据统计,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14.2%,这些数据背后的趋势将对中国经济未来实现可持续增长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初期发展红利的逐渐消失,一些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此,中国“十四五”规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制定了更高目标,通过发展战略以及相应产业政策,推动高端制造、绿色科技以及高附加值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协调发展,并在集成电路、机器人、航空航天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关键产业取得技术突破,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性变革。为达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降低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包括加大对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加快推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还有计划地帮助传统能源领域的劳动力适应经济转型。据统计,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7%。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将为全球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做出更大贡献。图表5:全球主要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和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资料来源:Wind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08/全球宏观经济回顾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经过4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中国政府正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未来,更有效地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潜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对于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疫情导致的危机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失去的10年,加强南南合作的意义更加重大。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将为全球共同繁荣带来新机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坚持将发展作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以获得各国的有效支持。近年来,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升,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声音和领导力将有效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中国经济2021年实现8.1%的增速,创近年来新高,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远超这一数据,接近30%。全球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面临下行风险,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作用更加凸显。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态势令人印象深刻,这反映出中国经济所具有的灵活性和韧性。中国政府近年来在经济领域推行的结构性改革正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正努力从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人均GDP与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在贸易领域,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出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在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产业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和实力,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很快适应了全球贸易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的重组,对外出口迅速转型,回应了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包括防疫物资及远程办公设备等相关产品的出口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投资领域,根据经合组织的外国直接投资限制指数,近年来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监管限制显著减少,特别是银行业等金融领域对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投资国之一。挑战与机会并存,中国经济在疫情中像“雨后春笋”率先抽穗,但在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从劳动力过剩社会转变为劳动力稀缺社会。应对老龄化首先是一个生活质量的问题,但也有经济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将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及其影响仍有待观察,随着劳动力的减少,55-64岁年龄组的人口将急剧增加,确保这一群体和相对年轻的65-85岁人群的健康和活力是中国推迟劳动力大幅减少的核心手段。改善农村教育也尤其关键,因为大约一半的未来劳动力将在农村地区上学,农村未成年缺乏教育将影响远期中国的经济增长。其二是主要增长动力从投资转向创新。我国正逐渐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应该减少对投资的依赖,而更多地依赖创新和生产力的增长,随着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企业和社会自然会更加依赖创新作为增长的动力。我国在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很大一部分都用于研发,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劳动力,但在优秀企业、高价值专利和生产力增长方面,其产出效率较发达经济体依然有差距。最后是中国的全球地位从正在崛起的大国变为真正的大国,中国实现其社会经济目标的能力也取决于国际环境和经济秩序,中国已经从全球化中受益,但全球秩序的某些方面已经过时,亟需变革。009/全球宏观经济回顾在外部经济、政治环境越发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构成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政府经济工作报告越来越频繁地提出“拉动内需”。中国继续经济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趋势越发明显,挖掘内需潜力,构建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坚实的国内市场将继续支持中国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将为其他国家和跨境企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会舞台。中国正在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显而易见,对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而言,要考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做好产业规划、监管体系建设和人才储备,支持创新发展,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态度进行管理风险与不确定性。不可否认,对投资者来说,要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带来的产业机遇,在投资规划和市场研究方面还需加强与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沟通交流。面对未来中国投资市场庞大的融资与并购需求,投资者应加快培养全球视野与宏观洞察能力,同时注重创投、风投企业和个人与实体经济鸥水相依的密切关系,把握好政策风向标,做到企业与社会和国家共同进步。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10/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PART 2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栈桥及回澜阁011/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2.1 全球风投市场总体概况 2021年全球风险投资迎来历史最高值。据Crunchbase数据统计,过去一年全球风险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430亿美元,较2020年的3350亿美元增长逾一倍,是2012年的10倍以上。多家分析机构均表示2021年全球风投融资再创纪录,预计2022年全球风险投资依旧保持强劲势头,但利率上升也会使投资者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增量趋于稳定,投融资金额可能会介于3000 亿美元至6500 亿美元之间。2021年,全球经济依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逐渐复苏,各国经济复苏强度与疫情控制以及财政货币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1年1月25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GDP实际增长5.9%,较世界银行估算数据高出0.4个百分点。这一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各国政府采取的特殊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分别回落至4.4%和3.8%。同样,各国央行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与过剩的流动性趋势下,全球风险投资迎来历史发展高峰期,全球风险投资从2020年的31623笔交易、3470亿美元投资额增长到2021年的38644笔交易、6430亿美元交易额,过去一年是全球所有地区风险投资创纪录的一年。2021年,1亿美元以上的风投融资达到创纪录的1556笔,远远超过2020年620笔的前纪录,估值10亿美元或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增加了69%,达到历史新高。据CB Insights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诞生517家”独角兽”企业,是2020年的约4倍,包括“独角兽”企业在内的全球初创企业融资总额达到6208亿美元,是上年的2.1倍。图表6:2017-2021全球风险投资(亿美元/季度)资料来源:Crunchbase2.1.1 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述2.1.1.1 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政策,全球风险投资达历史最高值2.1.1.2 受风险投资影响,全球独角兽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诞生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12/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从独角兽企业地域分布来看,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仍然最多。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美国2021年诞生约300家“独角兽”,相当于全球新增数量的6成。截至2021年底,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总数为488家。中国的“独角兽”数量位居第二,截至2021年底有170家,过去一年诞生了约40家。日本的“独角兽”企业只有6家,被中美两国远远抛在后面。在2021年诞生的“独角兽”企业中,金融科技和软件相关企业占到一半。以区块链为基础的金融及电商等非常突出。金融科技公司获得的风投融资达到1320亿美元,占2021年风险投资总额的21%,成为最热门的风险投资交易类型。据Dealroom的报告显示,2021年有近60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流入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地区、美国以及以英国伦敦为核心的欧洲各地。其中美国吸引了3290亿美元风投,超过全球风投融资总额的一半。紧随其后的是亚洲地区,共吸引1690亿美元风投,增速达89%,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约三分之一的风投融资流向了中国。其次是欧洲地区,欧洲风险投资也从2020年的8968笔交易、540亿美元交易额增长到2021年的9710笔交易、1230亿美元交易额,同比增127%。增速最为显著的是拉丁美洲,其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增长最快,在该地区的投资接近196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0%。与以往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等行业不同,2021年中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半导体、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尤其是受全球疫情影响,健康科技公司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投资轨道。截至2021年12月,全球医疗科技融资已超过500亿美元,其中远程医疗、在线诊断、人工智能技术主导的药物研发、手术机器人等都是热门投资领域。同时,投资者对投资中国清洁科技、清洁能源表现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移动、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下一步,中国要解决从数量到质量的转换问题,其中,风险投资将起到较为重要的引擎作用。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多宗最大型交易均围绕清洁科技展开,包括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获25亿美元融资、美国替代能源基础设施公司Generate获20亿美元 融资、中国储能公司蜂巢能源获15亿美元融资、以及美国电池回收公司Redwood Materials获7亿美元融资。ESG与清洁科技这类新兴领域正迅速获得资本关注。2.1.1.3 美国仍是全球风险投资最热门的区域,亚洲位居第二2.1.1.4 硬科技、ESG 及清洁科技吸金力持续加强图表7:各国风险投资金额资料来源:Dealroom013/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图表8:2011-2021前三季度全球私募基金募资情况资料来源:KPMG单只基金募资规模持续攀升,2021 年全球风投基金募集金额有望刷新历史新高。2021年前三季度,全球860只风投基金合计募集1,587.6亿美元,募集总额已达到2020年全年的90.6%,以目前增速测算,2021年全年募集金额有望超过2019年创下的最高纪录。单只基金平均募资规模方面,从2011年的0.92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85亿美元,全球风投基金“吸金”能力持续走强。2021年风险投资迅速增长,后期和技术成长阶段初创公司比上一年多1960亿美元,全球C轮以上交易风险投资总额为 4130 亿美元。数据显示,早期初创公司去年的融资额比2020年增加了1000亿美元,总共融资2010亿美元。种子初创公司在2021年的融资增长了100亿美元,总计294亿美元。同时,全球创投、风投市场的投资方向展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加大了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押注。金融科技公司在2021年获得的风投融资达1320亿美元,占2021年风投总额的21%,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左右,成为最热门的风投交易类型。二是健康科技类公司成为当下最火热的投资赛道。受全球疫情影响,健康科技成为热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球范围医疗科技领域融资突破500亿美元,其中远程医疗、在线诊断、AI技术主导的药品研发、手术机器人等都是热门的投资领域。三是对投资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全球多宗大型交易均围绕清洁科技展开。四是ESG与清洁科技这类新兴领域正迅速获得资本关注。2.1.2 全球创投风投市场募资情况2.1.3 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投资情况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14/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五是数字化转型得到关注。疫情催生了对数字化转型、创新及优化业务模式的需求。随着一部分经济体重新开放并开始走上正轨,数字化变革、创新转型推动了大量资金投入数量庞大的初创企业。总体来看,2021年全球风险投资总额是2012年的10倍以上,但交易数量增长并不明显,这一现象意味着单笔投资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从退出端来看,全球创投风投退出总量与退出总额双双打破记录,其中风投总额几乎为历史纪录的三倍。2021年全球共有 10792家企业进行了并购,与 2020年相比增长了58%。2.1.4 全球创投风投市场退出情况图表9:2020-2021全球创投风投退出事件资料来源:KPMG2.2 全球主要创投风投区域概况2021年美国仍是全球创投风投最吸金的地方,吸引了3290亿美元风投,超过全球风投融资总额的一半,交易达创纪录的17054宗。2.2.1 美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分析015/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在对风投资金流入世界各大主要城市集群的调研显示,美国的城市集群吸金能力位居前三,分别是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1009亿美元)、纽约(475亿美元)、波士顿大区(299亿美元)。这三个城市也稳居2021年全球创投、风投最热衷的十大区域前三位。在2021年全球最活跃的十大风投机构投资企业中,共有五家美国公司,占了半壁江山。美国老虎全球管理基金贡献了史无前例的资金,2021年,老虎基金共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328家初创公司,并助力多家印度初创企业成为“独角兽”。老虎基金在过去一年的投资数量和速度,不仅超过了独角兽投资一哥“中国的红杉资本”,也远超自己的历史水平。可以说,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可以起到全球风投融资风向标作用。图表10:2015-2021 美国风险投资金额及案例数资料来源:KPMG2021年欧盟创投风投总金额位居全球第三,仅此美国及亚洲地区,交易金额为1150亿美元。在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欧洲对于外界风险投资的吸引力也显现出越发增长的趋势。据GP Bullhound统计,就交易数量而言,今年前几月份亚洲在欧洲的跨境投资也创下历史新高。疫情从另一个角度也加速了欧洲的优势技术领域例如:金融科技、健康科技、教育科技和清洁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合作机会的涌现。此外,可以注意到在ESG、鼓励女性创业、多元化、吸引技术人才等方面欧洲做出的努力。据Cento Ventures发布的东南亚风险投资报告显示,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东南亚的风投交易依然活跃。2021年上半年,东南亚风投交易数量达393起,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投资总额达44亿美元。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交易共获得20亿美元投资,占东南亚投资总额的45%;低于一亿美元的中小规模交易数量创新高,达385起,较2020年同期增长21%。其中,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最受关注的投资区域,2021年上半年占东南亚投资总额的80%以上。2.2.2 欧洲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分析2.2.3 东南亚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分析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16/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概况从投资领域来看,2021年上半年零售和金融服务行业最受追捧,融资额均接近12亿美元。教育、娱乐(游戏类及非游戏类)及业务自动化(如ERP、工作通讯软件等)融资额较去年同期均明显增长。今年上半年东南亚新增15家估值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还出现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新“独角兽”,包括新加坡地产平台PropertyGuru,移动支付公司Nium,二手车平台Carro等。马来西亚是2021年上半年东南亚一级市场投资退出收益的最大赢家,占据了东南亚近80%的退出收益。菲律宾今年获得的风投资金排名第三,仅次于印尼和新加坡。东南亚在整体新兴市场的风投资金中排名第三,低于拉丁美洲62亿美元。2.3 关于全球创投风投的展望2022年3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正式宣布加息,据美银调查结果显示,投资者的悲观情绪正在积聚,并将全球经济衰退视作最大的尾部风险。从大环境来看,受疫情、俄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尤其是中国市场,美元基金募资受阻。随着SEC对赴美上市企业监管的不断加强,中概股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这使投资于中国的美元基金趋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据Bloomberg统计,一些国际知名LP正在考虑缩减在中国的投资。而过去3-5年,这些大型的LP都是在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从投资领域来看,过去20年中,互联网及教育行业是美元基金投资的最主要领域和赛道。随着国内相关政策的急剧调整,美元LP配置投资于国内的美元基金处于转换调整之中。根据Preqin数据,投资中国的美元基金在第一季度筹集了14亿美元,这是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是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2022年全球风险投资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依旧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017/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PART 3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情人坝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18/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3.1 全球投资热点概述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尽管新冠疫情仍然笼罩着全球的资本市场,但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持续走高,西班牙对外贸易发展和投资局在西投资处与西班牙IE大学变革治理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年主权财富基金报告显示,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加快了直接投资的步伐,完成近450笔交易,同比增长171%。交易总金额约为1200亿美元,是上一年报告交易额的三倍,2021年也成为历年报告中交易价值最高的年份。其中,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热门投资行业仍然以技术为主导,占所有交易笔数的近42%。在资本的拥护下,全球各行业雨后春笋地涌现出估值达到“独角兽”水平的新锐科技公司,其数量在2022年初即突破了一千的大关,估值规模也水涨船高。毫无疑问,“科技”在2021年成了资本市场中最亮眼的明珠。全球知名调研机构Dealroom和伦敦发展促进署(L&P)的最新报告指出科技产业在2021年迎来新一轮融资高峰,科技产业总融资达到史无前例的6750亿美元,较2020年翻了一番。其中近6000亿美元流入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地区、美国和以伦敦为核心的欧洲各地。美国在2021年再次成为主权财富基金的首要投资目的地,吸引了28.8%的投资额。中国、英国、新加坡、俄罗斯和巴西紧随其后。这些经济体合计占所有交易额的73%。2021年,美国的筹资活动远远超过了1250亿美元,大大高于2020年创造的870亿美元纪录。越来越多的LP,如捐赠基金、大学基金、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和家族企业增加了专门用于风投领域的资金,促成了美国2021年风投的高增长。截至2021年9月,伦敦总共拥有1370家风险投资公司。这意味着,在伦敦的初创公司可募得资金比欧洲其他地区公司都要多。与此同时,位于伦敦的这些创新公司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关注。2021年的数据显示,科技企业募得融资金额有75%来自国际市场,其中39%来自美国,高于以往的任何时期。仅2021年,伦敦就增加了20家“独角兽”(估值10亿美元以上),高于以往任何一年。这也让伦敦“独角兽”总数累计达到75家,仅次于湾区、纽约和波士顿,成为全球第四大“独角兽”聚集地。相较于美国和英国高速增长,2021年中国的风险投资在增长中保持着稳健。这都得益于AI公司的多项大规模融资,其中标志性的案例则是人脸识别技术企业商汤科技在2021年末于香港上市,成为中国AI“四小龙”中首家成功上市的公司,上市后股价一度翻倍,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注册地于山东省的AI解决方案提供商创新奇智于2022年1月在香港主板上市,其在逾1,500个市场参与者中有0.3%的市场份额。得益于全球疫情的起起伏伏,医疗健康类公司亦成为当下最火热的投资赛道之一。此前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球范围医疗科技领域融资突破500亿美元,其中远程医疗、在线诊断、AI技术主导的药品研发、手术机器人等都是热门的投资领域。一些健康科技公司吸引了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包括背部和关节疼痛诊所Hinge Health(6亿美元)和人口健康技术公司Color(1亿美元)。美国风投对使用新兴数字技术和提供更广泛的医疗保健服务(例如心理健康)的兴趣激增,也很可能会在2022年继续保持高额的医疗产业投资。资金在这些板块的活跃表现,都将预示着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019/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3.2 医疗健康产业融资再创历史新高进入21世纪后,全球人口最多的几个国家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医疗需求的增加。为解决这类问题,中国开始进行集中采购及与医保谈判等相关政策,国内药企的生存环境逐渐转为创新和开拓新市场;美国拜登政府上台新的医保政策,日本、韩国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也开始重点关注退休人群福利与医疗。2020年肺炎疫情的环境下,全球医药行业整体优势明显,无论是财务表现或是市场收益都名列前茅。作为投资界的明珠,全球创新药、CXO、医疗器械及医疗美容行业是目前较为关注的。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准提高,人均寿命普遍延长,随之而来老年人口所罹患的疾病也相对增多,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目前,中国是全世界确诊癌症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以全世界范围来看,前十畅销药中,生物药占比超过6成,而中国生物药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为止,中国肿瘤药市场仍然是以传统化疗药物为主,未来创新药和CXO行业的潜力巨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消费需求亦逐渐提升。发达国家目前医美行业渗透率为10%-20%,而中国当前渗透率仍然偏低,在未来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3-5年内有望保持较高增速。2015年至2019年间,医美行业市场由648亿增长至1,769亿,医美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30%左右。2021年后在白马股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医美板块股票集体逆势上涨,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4日,全球泛医疗健康产业融资总额达到约8194亿人民币,远超上年5139亿元规模,增幅达60%;共发生3591起融资事件,远超上年2196起规模,增幅达64%;整体投融资实现跨越式增长。3.2.1 全球医疗产业投融资趋势图表11:近6年全球泛医疗健康领域年度投融资金额及数量资料来源:VBDATA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20/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海外方面,近6年,泛医疗健康产业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持续火热,2021年投融资总额达到了约4511人民币,融资事件数量达到1456起,交上一年度分别增长69%和31%。按季度看,近年来海外投融资呈现一定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季节性。2021年Q1、Q2但季度投融资总额均突破1200亿人民币,和上年同期相比实现了近100%的增长。Q3季度投融资总额为965亿元,整体规模回落,但较2020Q3仍同比增长14%。Q4投融资热度再次升级,投融资总额达1059亿人民币,与2020Q4相比同比增长74%。季节性波动受全球疫情状况影响较大,2021年底,国外一陆续开始“开放政策”,因此医药行业投融资掀起新一轮高浪。国内方面,2021年上半年泛医疗健康产业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总额约802亿人民币,融资事件数达到441起;和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实现了108%和91%的增长,但考虑到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基数较低。进入2021年下半年,国内泛医疗健康产业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总额达到约1034亿人民币,融资事件数588起,两者环比增长趋势继续保持。按季度看,2020年三季度创造历史新高以来,国内单季度投融资金额连续3个季度一直保持在400亿元以上,持续维持高位。在2021年二季度有小幅回落,但仍有384亿元规模。进入2021年三季度,融资规模达到595亿元,创下行业自统计以来单季度新高。2021四季度仍表现不俗,融资规模达到439亿元,与2021年二季度前高位持平。图表12:近6年海外泛医疗健康领域年度投融资金额及数量图表13:近6年国内泛医疗健康领域年度投融资金额及数量资料来源:VBDATA,VCBeat Research资料来源:VBDATA021/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中国医疗产业投融资趋势亦可以从A股二级市场看出热门方向。2016年至2021年,以中信医药板块为例,整体估值不断上升,PE从2016年42x提升至2020年的65x,后回落至2021年的46x。从细分板块看,其中化学制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在2020年创出新高后,2021年板块整体估值迎来一定回调。结合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数据库,侧面反映了整体资金对于创新药特别是生物制药的长期乐观成长预期。还是以中信医药板块为例,医疗器械市值占比从2016年的不足6%,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22%;医药服务板块占比同期实现200%的快速增长。化学制药从2016年至今一直保持市值占比第一的细分赛道位置;不过随着其他细分赛道的持续增长,2022年医药板块结构性变化趋势有望持续。在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中,数字健康与医疗器械备受青睐。参考VBDATA的分类标准,将医疗健康产业分为生物医药、数字健康、器械与耗材、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五大领域。五大领域中,生物医药包括生物制药、化学制药、重要、医药研发制造外包服务等;器械与耗材包括医疗器械以及IVD(体外诊断产品)、耗材、医学影像设备、其他诊断/治疗设备;医疗服务包括中和行亿元、专科医院与民营医院、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医药商业包括零售药店、药械物流、医药批发;数字健康包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 医疗健康和新型数字疗法。2016-2021年,生物医药、器械与耗材、数字健康一直是投融资的热门领域,并且每年的投融资总额均保持正增长,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投融资占比均超过总额的40%以上。2021年全年生物医药投融资总额仍然占比第一,约为42%左右。同时,数字健康和器械与耗材融资额分别占据第二、第三位。值得一提的是,医疗服务虽然一直以来是一级投融资的小众赛道,但在2021年增速较快,融资额达到736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全年的130亿人民币规模高出四倍。图表14:近6年各领域A股中信医药细分板块估值(整体PE)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22/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图表15:近6年各领域A股中信医药细分板块中信医药市值占比(%)图表16:近6年医疗健康细分领域投资额占比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资料来源:Wind023/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图表17:2016-2021年海外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额(亿元人民币)图表18:2016-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额(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聚焦最热门的生物医药方向,海外方面,近6年投融资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总额约204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8%。再看国内,2021年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总额约921亿人民币,这是继2020年大幅增长之后,再次创下历史新高纪录。3.2.2 生物医药细分赛道趋势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24/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按季度看,自2020年一季度开始,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稳步上升。进入2021年二季度,整体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是比较2020年同期水平,依旧保持在相对高位。按细分赛道看,从2018年开始,生物医药领域90%左右的资金均流向了创新药方向,不过进入2021年,创新药占比下降至81%,一般药品研发和疫苗等产品占比小幅提升。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全是坏消息,2020年疫苗和生物制品领域的投融资颇有起色,2021年达到近153亿元,不过占比仍然较低。图表19:2019-2021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各季度投融资额(亿元人民币)图表20:2016-2021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细分赛道投融资额占比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025/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图表21:2017-2021年国内头部投资机构各领域投资额(亿元人民币)图表22:2017-2021年国内头部投资机构各阶段投资额(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Wind,国盛证券资料来源:Wind,国盛证券以近5年参与医药领域投资项目数量排名Top 20的投资机构作为头部机构。截至2021年,头部机构在生物医药和数字健康领域依旧保持重要布局方向,同时国内开始更加关注医疗器械赛道。此外,有趣的是,头部机构没有参与过医药流通领域投融资项目。从项目轮次看,头部机构在A轮和B轮阶段参与的项目近3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进入2021年,更多早期项目获得了市场关注。3.2.3 头部投资机构的投资风向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26/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海外和中国的投资机构毫无分歧地看好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数字健康三大领域。海外方面,按细分领域看,除生物医药领域外,海外头部机构则更偏爱数字健康领域,2019-2021三年融资额分别达到99、100和236亿元人民币,三年复合增速达到54%,其中2021年同比增长达到136%。从细分赛道看,针对数字健康领域的投资增长,主要有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 医疗带动,2021年同比增速分别为214%和56%。国内方面,按细分领域看,除生物医药领域外,国内头部机构则更偏爱医疗器械领域,2019-2021年融资额分别达到28、83和177亿元人民币,三年复合增速达到151%,其中2021年同比增长达到113%。图表23:2017-2021年海外头部投资机构各领域投资额(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Wind,东兴证券027/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图表24:2017-2021年海外头部投资机构各阶段投资额(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Wind,东兴证券资料来源:Wind,东兴证券图表25:2017-2021年国内头部投资机构各领域投资额(亿元人民币)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28/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图表26:2021年以来海外头部机构数字健康方向投资金额TOP 10图表27:2021年以来国内头部机构医疗器械方向投资金额TOP 10资料来源:CVSource资料来源:CVSourceBright HealthPharmEasyElement Biosciences Prime MedicineDeep GenomicsPathAIAkiliTwin HealthBright Health Group,Inc.PharmEasy Inc.Element Biosciences,Inc.Prime Medicine,Inc.Deep Genomics Inc.PathAI,Inc.Akili Interactive Labs,IncTwin Health,Inc.2021/2/92021/1/112021/10/182021/6/292021/7/142021/7/282021/5/182021/5/262021/10/62021/12/9MicroPort CRMINBRACEQuantaAgile RobotsMicroPort CRMSwift Health Systems Inc.Quanta Dialysis Technologies Limited2021/6/232021/9/92021/11/112021/7/282021/7/262021/8/162021/9/82021/12/12021/9/302021/9/15Agile Robots AG029/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图表28:全球VR/AR出货量资料来源:VR陀螺3.3 元宇宙激起全球 AR/VR 投资热潮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首次提出了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书中将元宇宙描绘成一个由电脑绘出的虚幻空间,每个用户都在空间里有自己的化身,人们可以在空间里做几乎任何现实世界中可以做的事。2009年,经典沙盒类游戏我的世界上线,被认为是最火爆的“元宇宙概念游戏”之一。2018年,元宇宙电影头号玩家上映,电影中的主角通过VR进入一个名为“绿洲”的虚拟世界,元宇宙概念具象化地展示在了大众眼前。2021年,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自此元宇宙概念迅速火爆全球。而随着元宇宙的“出圈”,不少学者也对元宇宙的定义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北师大教授喻国明认为元宇宙是一个虚拟与现实高度互通且由闭环经济体构造的开源平台;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关于元宇宙的主要元素,当下主流的观点是,Roblox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提出的元宇宙的八大要素:身份(identity)、朋友(friend)、沉浸感(immersive)、低延迟(low friction)、多元化(variety)、随地(anywhere)、经济系统(economy)和文明(civility),事实上,除此之外,元宇宙还应有第九大要素:智能。沉浸感是元宇宙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将元宇宙与现有的社交、游戏等娱乐休闲平台区分开的关键点之一。AR、VR、可穿戴传感器、触感手套、脑机接口等是连接元宇宙实现沉浸式交互的核心终端设备。2020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达到670万台,AR眼镜出货量40万台;2021年全球VR出货量预计将达到980万台,同比增长46.3%,AR出货量预计将达到70万台,同比增长75%;2022年,全球VR出货量预计突破千万,达到1800万台,同比增长83.7%,AR出货量预计突破百万,达到140万台,同比增长达到100%,市场需求量逐步扩大。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30/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随着市场的加速扩张,国内外厂商也开始对VR/AR进行布局。Apple有望在2022-2023年推出自己的首款VR产品;字节跳动在2021年收购VR厂商Pico,将内容资源与VR技术进行整合,全力打造VR生态平台;此外,爱奇艺、华为、阿里等多个国内龙头企业均已对VR/AR有所布局。综观全球VR/AR设备市场,Meta旗下的Oculus公司独占鳌头。2021年第一季度,Oculus占据全球市场79%的份额。互联网3.0时代的实现需要原有技术的升级迭代和新兴技术的创新整合。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实现元宇宙的技术底座一共包含五个方面:网络环境、虚实界面、数据处理、认证机制和内容生产。其中,网络环境提升用户在元宇宙世界中的体验感,保证低延迟,支撑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虚实界面通过AR、VR等硬件设备增强用户的沉浸感;数据处理通过云计算、IDC技术等为元宇宙提供算力基础,保障元宇宙场景的运行流畅;认证机制确保元宇宙有稳定、透明、安全的经济系统和虚拟世界法则;内容生产降低用户的创作门槛,提升用户参与感。五大技术底座对于元宇宙的不可或缺性使其成为各国互联网、高科技大厂的布局方向。技术方面,VR/AR技术是各大厂的重点研发技术;应用方面,游戏是当下较为主流的投资选择。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公司,自此开始了对元宇宙的布局。2017年,Facebook宣布将在10年内投入30亿美元助力VR/AR的研发生产。2020年,Oculus发布新款VR设备Quest 2,售价仅299美元,低廉的价格使Oculus迅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成为全球VR/AR设备市场中首屈一指的厂商。2021年10月,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全面转型元宇宙。图表29:各品牌VR/AR市场份额占比资料来源:Counterpoint,VR陀螺图表30:元宇宙技术底座资料来源: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031/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2013年,苹果收购PrimeSense一个专注于3D运动捕捉的团队,自此开始AR布局。2015年,苹果收购了Metaio移动AR应用程序研发团队、Faceshift面部分析、绘画团队。接下来几年,苹果又陆续收购了FlybyMediaVR/AR研发团队、VrvanaAR头盔研发团队、CameraiAR计算机视觉团队等,加速在AR设备方面的布局、开发。库克虽然不喜欢提到“元宇宙”这个词汇,但并不影响苹果公司在AR领域的积极投资。目前,苹果已经有超过1万个支持AR的应用程序,苹果的首款AR产品预计在2022年推出。2021年,字节跳动花费1亿元投资元宇宙概念公司代码乾坤。同年,字节跳动收购VR研发公司Pico并申请注册了“Pico元宇宙”商标,正式布局VR市场。Pico作为除Oculus外,在全球VR市场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也有着不俗的表现,2020年,Pico国内市占率第一,过半市场份额收入囊中。此外,2021年字节跳动推出了AR开发平台,与社交软件的结合也是字节跳动在元宇宙方向作出的一次新的尝试。根据彭博行业研究报告估计,2024年元宇宙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亿美元;而根据普华永道预测,2030年元宇宙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结合技术底座与产业链分析,技术层面上,基础设施和人机交互市场较大,基础设施中的云计算、人机交互和区块链市场增速较快;应用落地层面上,游戏、社交仍是最有可能率先落地的场景,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也有望成为VR/AR的热门应用领域。据IDC等机构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AR/VR终端出货量约为630万台,预计在2024年超过75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6%。市场容量方面,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人民币,其中VR市场620亿元,AR市场280亿元。预计2020-2024五年期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约为54%,其中VR增速约为45%,AR增速约66%,2024年两者份额均为2400亿元人民币。虚拟现实市场目前尚未成熟,随着技术的精进、更多的玩家入局、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消费升级常态化,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有望在近几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超过2800亿元。图表31: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规模(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VRPC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32/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3.4 碳中和成为全球发展热词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意味着在碳汇(Carbon Sink)中从大气中排放碳和吸收碳之间取得平衡。从大气中去除碳氧化物然后将其储存起来称为碳封存。为了实现净零排放,全球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都必须通过碳封存来平衡。碳汇是吸收的碳多于排放的碳的任何系统,在地球,主要的天然碳汇是土壤、森林和海洋,据估计,自然碳汇每年可去除9.5-11 Gt 的二氧化碳。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到38.0 Gt。悲观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人造碳汇能够以必要的规模从大气中去除碳以应对全球变暖。储存在森林等自然汇中的碳通过森林火灾、土地利用变化或伐木释放到大气中。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减少碳排放以实现气候中和。2020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奥东尼奥古特雷斯指出,每个国家、城市、金融机构和公司都应该采取净零排放计划,并从现在开始走上正确的道路,以实现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45%这一目标。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之前,各国政府必须遵守巴黎协定的义务,每五年达到雄心勃勃的目标,并提交被称为“国家自主贡献”的强化承诺,各国必须以此表明实现碳中和的雄心。碳中和对于应对气候危机至关重要。科学家一致认为,要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摄氏1.5度以下,全世界必须在2050年或更早实现碳中和。近年来,气候危机越趋逼切,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制定了碳中和目标:欧盟、加拿大、南非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新西兰、智利、丹麦、法国、匈牙利和英国更进一步将2050年目标纳入法律,从而建立了更大的责任感。在中国,2021年“两会”之后,“碳中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热词,不少行业都围绕“碳中和”进行业务调整和布局,PE/VC行业也掀起了布局“碳中和”的热浪。从机构来看,目前已有高瓴、红杉、中金、春华、盛世投资等一线投资机构展开了“碳中和”投资版图的布局。今年来看,红杉中国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盛世投资发布了碳中和战略声明,承诺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活动的“碳中和”;春华资本宣布向远景科技旗下远景能源和远景动力两家企业战略投资超过6亿美元,或创下碳中和投资浪潮中金额最大的一笔。还有洪泰基金、深创投、达晨、同创伟业、东方富海、经纬中国等知名创投机构早已“潜伏”其中。但是,由于早中期的绿色技术企业通常商业模式未完全成熟,技术路线不确定性高,项目风险较大,当前国内专业化的绿色PE/VC机构较少,参与度也较低,成为现阶段中国绿色技术投资的一大瓶颈。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在协会注册的、冠名为绿色的各类基金共有700多只,但绝大部分投资于绿色上市公司和使用成熟技术的绿色项目,很少有基金涉足绿色技术创新领域。目前,政府拟通过在各地区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进一步补足碳中和领域资本入场不足的问题,该举措使2022年中国碳中和及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更为乐观。3.4.1 碳中和正在被全球所重视3.4.2 碳中和成为热门投资风向033/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图表32:2021年以来海外头部机构数字健康方向投资金额TOP 10资料来源:CVSource美国人对碳中和的定义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洁能源技术的范畴远超出单纯的建造风车和太阳能发电场。在当今的投资环境中,清洁能源技术涵盖了从测量和监控排放的软件,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机制等方面。从风险和成本的角度来看,风投对这些资本密集程度较低的清洁技术形式非常感兴趣,叠加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不断增强,企业投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意愿增强,以及美国2021年第四季度基础设施计划中包含的一系列气候友好型举措,可能会继续推动清洁技术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亦有望刺激对高度创新性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如电气化道路)进行投资的新时代。北美机构投资者对投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和ESG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移动、基础设施等领域。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多宗最大型交易均围绕清洁科技展开,包括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获25亿美元融资、美国替代能源基础设施公司Generate获20亿美元融资、中国储能公司蜂巢能源获15亿美元融资、以及美国电池回收公司Redwood Materials获7亿美元融资,德国Grover公司(该公司致力于提供科技产品租赁以最大限度实现循环经济)在2021年第三季度获得了10亿美元债务融资。VC对碳中和相关的食品科技等相关领域也颇感兴趣;2021年第三季度,以色列人造肉公司Aleph Farms获得1.05亿美元融资。在欧洲,随着风险投资人和企业认识到对符合ESG的碳中和的解决方案和企业管理运营的需求后,风投对ESG相关解决方案的投资在欧洲攀升。COP26会议于2021年第四季度在欧洲举行,该会议旨在推动对碳中和领域的更多关注。随着ESG越来越融入主流思维,对企业管理运营、排放跟踪、碳中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热度将会逐年递增。2021年,拥有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34/全球创投风投热点分析图表33:2021年以来海外头部机构数字健康方向投资金额TOP 10资料来源:CVSource全球金融业从未脱离实体,投资巨人迈出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曲线上升的车辙印上。回顾今年投资热点,从高热不减的新能源,到2021年及之后爆火的元宇宙和医疗健康,以及碳中和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改革共同关注的热词,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全球投资业以往的“炒房”、“炒油”等强周期性投资不再,转而以新科技、新文化、新经济等强结构性投资转变。全球市场自2020年来一直在积极转向,以不同行业的估值差异正在减弱为表现。比如,元宇宙概念捕捉到投资人的眼球,过去一直处于低位的TMT都被重新重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期强势的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投资赛道整体都进行了大调整,因此,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已经确立。过去5年,全球新增了一大批上市公司,中概股回港、港股回A,这极大地优化了A股的上市公司结构。作为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单一市场,中国通信和医疗健康业,以及新兴的ESG有望带动全球投资趋势。过去,中国优质企业更多集中在可选消费和企业与个人服务领域。从2021年投资热点看,未来在TMT、高端制造、创新医药等领域,有望涌现更多的供应型企业成为新的优质企业。中国之于世界的优势在于,只要“解决简单的问题”,就能获得不错的回报(如云计算SaaS、现代服务业、半导体、航空发动机),可以说是“后发之人,看得更准”,举个例子,2016年共享单车概念爆火,但率先入场的OFO、摩拜却率先折戟,美团、阿里巴巴稳扎稳打拿下如今几乎所有市场。对于投资者,在未来几年,更应关注To C的结构性变化而非周期性变化,以及To B的长期价值领域。小 结ESG相关解决方案的公司吸引了欧洲风投的大量资金:除上述的德国Grover(10亿美元)和以色列养殖肉类制造商Aleph Farms(1.05 亿美元)以外,还有绿色能源公司Enpal(1.19亿美元),储能公司Skeleton Technologies(1.17亿美元),英国电动汽车租赁服务公司Onto(2.41亿美元)。Northvolt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LeapmotorSVOLTFuture MeatOntoEnpalSkeleton TechnologiesRivian AutomotiveGenerateFBBABBDE035/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PART 4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小青岛公园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36/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4.1 2021 年全球 IPO 情况回顾2021年是全球IPO的破纪录之年。2021年,受美联储宽松政策影响,市场流动资金充裕,受欧美市场推动,全球IPO市场的募资金额和上市宗数均有所增加,募资总额和IPO宗数分别同比增长55%和49%。除了股票的强劲表现外,2021年的市场波动明显减少,与2020年相比,提供了相对容易预测的背景,因此为IPO提供了令人乐观的环境。市场流动性资本充足,叠加市场条件友好,全球IPO市在2021年交付了2682宗IPO,募资6080亿美元,其中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459宗IPO,募资990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全球最大的IPO是一家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119亿美元的IPO,即使在2021年四季度北美紧缩政策的背景下,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超出预期的估值。2021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IPO年全球IPO募资总和达到6080亿美元,2020年为2780亿美元。美洲仍然是最主要的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同比增长最高,达到367%,而亚太地区的增速相对温和。美洲贡献了全球IPO融资额的57%。如图所示,SPAC发挥重要作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IPO活动从2020年的低点反弹,融资额高达990亿美元,原因是欧洲经济重新开放,投资者对该地区的信心恢复;亚太地区的IPO活动相对较少,一些区域性的不利因素影响了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主要市场,亚太地区的家族企业IPO继续增长,其募资总额达到3,130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长590亿美元,反映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市场高增速持续存在。图表34:按地域划分的全球IPO情况(亿美元)资料来源:Dealogic,E&Y图表35:按行业划分的全球IPO比例资料来源:Dealogic,E&Y2021年的IPO后股价表现应引起注意:最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洲80%的IPO在后市场表现不佳,同时,全球57%的IPO表现不佳。SPACs承压,2021年下半年投资者偏好发生了明显变化,预期投资者在2022年对IPO定价会越来越敏感。2021年上半年的繁荣市场催生高出预期的IPO估值,而下半年股市动荡导致严格的售后市场交易条件,严重影响上半年以高估值上市的科技和生物技术行业成长股。2021年,科技和消费(可支配)行业的IPO规模最大,美洲和亚太地区推动了科技行业的发展,而消费(可支配)行业则由欧洲和美国的一些汽车相关旗舰IPO所推动;科技和消费类的IPO是2021年最大的IPO行业,全球IPO收益分别达到920亿美元和890亿美元;技术类IPO收益增加540亿美元,达到920亿美元,美洲和亚太地区成为SaaS和应用类软件的关键市场;在美国,市场对服装、食品和饮料以及汽车等可选消费品充满强劲需求,欧洲经济重新开放叠加消费者情绪的积极变化,可选消费IPO募资总额达到890亿美元。037/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图表36:IPO后表现优于/低于MSCI世界指数的IPO百分比资料来源:Dealogic,E&Y以美联储缩表开头,预计全球货币政策都将紧缩,以应对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因此在2022年,对2021年新上市企业的市场预期将存在一定压力,特别是严重依赖未来盈利倍数来支持公司估值的成长型企业。4.2 美国资本市场上市情况分析自2020年COVID在全球迅速蔓延以来,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动作幅度较大的财政刺激计划,以支持国内经济复苏并抑制通胀上升。S&P 500指数在2021年年底达到4779点,是2021年以来的第70个历史高点,仅次于1995年的4856点。各大经济体从疫情中恢复,企业盈利向好,加上较低的平均波动率和美联储零利率策略,疫情和不断上升的通胀问题得到遏制。2021年的IPO势头延续2020年,上市企业达到1115家,是2020年的两倍多。企业利用美股的IPO特点:高估值、低利率和投资者的超额认购率,获得的募资总额高达3460亿美元,超过2018-2020年总和。其中,科技和可选消费企业最为活跃,SPACs的IPO贡献IPO融资额的较大占比,宗数从2020年的250个增加到2021年的619个,融资额为1630亿美元。企业增加股票赎回,监管部门施压和私募股权基金市场收紧,SPAC的关注度在2021年下半年热度被冷却。图表37:美国2021年IPO募资总额(亿美元)图表38:美国2021年IPO数量(宗)资料来源:Dealogic,E&Y资料来源:Dealogic,E&Y依靠充足流动性,SPACs宗数猛涨,2022年IPO市场有望保持活跃,但不排除货币政策朝向收紧的方向。中美之间的政治不确定性和A股监管的加强,叠加A H股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会对中国公司赴美IPO的数量产生下行压力。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38/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4.3 欧洲、中东和非洲资本市场上市情况分析受到市场对经济重新开放的乐观情绪和企业盈利势头强劲的推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IPO市场在2021年创造了高额交易量。大量超过10亿美元的超级IPO诞生。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最活跃的行业(按IPO融资额计算)是技术、消费、电子商务和金融业。2021年最活跃的交易所(按IPO融资额计算)是伦敦、斯德哥尔摩和阿姆斯特丹。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最大的IPO是在阿姆斯特丹上市的InPost,融资额达到39亿美元。图表39: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2021年IPO募资总额(亿美元)图表40: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2021年IPO数量(宗)资料来源:Dealogic,E&Y资料来源:Dealogic,E&Y4.4 亚太资本市场上市情况分析2021年亚太地区的IPO宗数继续增加,达到1108宗,融资额增加到1620亿美元,科技和医疗健康占据上市企业的规模较大。然而,与美洲和欧洲、中东和非洲相比,IPO活动不多,中国内地正在调整资本市场风向标,IPO计划普遍被延迟。港股的IPO发行量比2020年有所下降,融资额下降25%,使香港成为2021年全球IPO市场中的一个例外。尽管上半年有一个强劲的开端,但由于一些原因,不确定性充斥着市场,特别是对一些科技公司的监管收紧和财务处罚,以及疲惫的二级市场表现,投资者对港股估值预期进行下调。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都经历了大幅增长,IPO融资额增加了214%,达到440亿美元,对整个亚太地区的贡献从20202021年IPO后市场变现不尽人意,不过发行人并不急于在2022年急着拿到资金。欧股并不缺乏IPO候选人,IPO队伍挤满了承销商和保荐人。虽然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宏观经济复苏向好的确定性还是相对较高的。值得注意的是,欧股市场投资者趋于理性,公司估值、IPO定价、企业的整体IPO准备情况和其股权结构的稳健性成为投资者的重要考虑因素。IPO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投资者以往对科技和成长性公司的偏好可能会有所变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包括英国在内,欧洲SPACs在上市规则修订后重新受到关注,特别是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科技企业。有迹象表明,2022年欧洲市场资本流动性依旧充足。敏感、理性的投资者群里意味着IPO企业将需要更好地讲好他们各自的路演故事。此外,市场还应密切关注欧股不断变化的监管政策、俄乌恶化的政治环境。039/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图表41:亚太地区2021年IPO募资总额(亿美元)资料来源:Dealogic,E&Y年的12%上升到27%。该区域独角兽企业数量增加,投资者信心上升,预计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市场在2022年有望继续表现出优异成绩。图表42:亚太地区2021年IPO数量(宗)资料来源:Dealogic,E&Y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IPO发行预计将在2022年继续保持上扬趋势,投资者信心仍然很高。中国的增长预计将比2021年慢,因为监管部门希望解决内循环问题,并设法恢复市场对负债累累的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中国制定了中国公司到海外上市的相关法规,这将有助于增加2022年的亚太投资者的信心。2021年12月,三大国内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转而在港股和A股上市。美国对中国企业加强管控,叠加中国政府加强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监管,这对考虑在2022年进行IPO的中国企业的上市地点选择会产生何种影响,我们拭目以待。受持续强资本流动性和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市场内循环建设,整个亚洲的IPO活动在2021年获得温和增长。4.5 SPAC 上市模式分析2021年,资本市场年度最火的概念当属元宇宙,而点亮元宇宙的则是SPAC。SPAC是特殊目的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简称,是一种空壳公司,只有现金,本身不进行任何业务的运营。SPAC自已先上市,然后一般需要在两年内在市场中寻找另一家运营中的非上市公司,并与之合并。最后SPAC本身退市,以达成让被合并公司快速上市的目的。SPAC早年一度被视为骗局,其前身空头支票并购公司(Blank Cheque Acquisition Company),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作恶多端”,最后被美国国会颁布法令进行种种限制。此后多年,SPAC并未获得资本市场青睐,也缺席了美国整个90年代网络科技公司的上市热潮。直到2020年,被外界认为是“死火山”的SPAC案例在美国猛增,通过SPAC进行IPO集资的金额由2019年的136亿美元猛涨至2020年的834亿美元。2021年SPAC依然迅猛,据SPAC Analytics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5日,美国有610家企业通过SPAC上市,融资额达1614.8亿美元。SPAC方式上市已占新股近64%,超过了传统的IPO。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40/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与美国相比,其他地方的监管机构在2021年采取相对温和的措施,表明SPAC开始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受到欢迎。阿姆斯特丹一直是欧洲SPAC IPO的最热门目的地;英国在2021年调整了SPAC规则,政策向美国和阿姆斯特丹靠拢。SPAC优异的融资能力吸引到了港交所。2021年12月,港交所宣布正式设立全新SPAC上市机制,并于2022年1月图表43:全球SPACs数量(宗)资料来源:Dealogic,E&Y图表44:2011-2021年美国SPAC IPO金额(亿美元)资料来源:SPAC AnalyticsSPAC快速兴起引起美国证监会的注意。2021年3月至4月,美国证监会(SEC)多次提出SPAC空壳公司相关的限制性规定,并多次强调与SPAC上市有关的问题,包括对股东保障及信息披露标准。SEC告诫投资者,不要因为SPAC有电影明星和运动员等社会名人支持就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此举导致2021年二季度SPAC新股数量骤降,由第一季度的298宗降至62宗。2021年12月21日,SEC对通过SPAC上市的电动卡车公司Nikola进行调查,最终双方和解,但Nikola需要支付1.25亿美元和解费。英国和其他欧洲交易所在2020年分别只有两个SPAC新股上市。到2021年上半年,英国和欧洲其他交易所已分别有2个和15个SPAC新股上市。欧洲部分投资银行表示,2021年下半年,欧洲和英国预期会有超过30个SPAC新股上市。英国为SPAC开出绿灯,2021年7月底,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表示,不再要求SPAC在披露交易计划期间暂停上市,并将SPAC在首次上市募资的最低金额门槛从2亿英镑降至1亿英镑。亚太投资者近年来对SPAC新股的兴趣逐渐增大。亚太地区SPAC新股数目由2016年的0宗增至2020年的8宗。另外,越来越多已在美国上市的SPAC也开始在亚太寻找SPAC并购目标。2021年9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亚太首个SPAC机制。2021年12月,香港SPAC制度正式确认,并将于2022年1月1日实行。香港SPAC上市制度较美国和新加坡都更为严格。1日起生效,使其成为第四个引入SPAC机制的亚洲证券交易所。相较于美国市场,港交所的SPAC条件较为严苛,被称为“史上最严SPAC机制”。美国是全球最火热的SPAC上市市场,SPAC的IPO融资额由2019年的136亿美元升至2020年的834亿美元;2021年(截至12月25日)升至1614.8亿美元,SPAC宗数随之攀升,2019年之前,SPAC每年平均占全部美国新股的14%,2021年(截至12月25日)升至64%。图表45:2011-2021年美国SPAC IPO数量(宗)资料来源:SPAC Analytics041/全球资本市场情况分析小 结2021年全球呈现出一年良好的经济增长,良好的经济也推动优秀企业纷纷走向二级市场舞台。同时,在资金端,2021年以美联储开头,全球减息政策频现,也为股市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此外,典型如SPAC,全球越加开放的上市政策也促进了企业上市。然而,投资人不可忽视疫情阴晴不定带来的国际交流便利度降低,以及更加不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美元通胀加速,以上因素都会影响企业上市步伐。可以看出,IPO企业的规模分布在近几年也被不断拓宽,从市场偏爱高估值“独角兽”到如今中小企业也可以在中小板成功上市。结构性的悄然变化反映在了二级市场价格上,2021年下半年全球科技股股价变得低迷,中概股表现不及往日,北交所“专精特新小巨人”为投资者带来亮眼表现。ESG企业,例如新能源,对投资者表现出较高吸引力,这一趋势也有望伴随“碳中和”“碳达峰”的长远规划而长期持续。但一级市场投资人也要注意,随政策而起的热门行业,行情也将因政策变化而起伏,风投人需要多加深究全球政策层面的趋势。横观往年,全球IPO数量总是会分为“大小年”。在2021年IPO市场创纪录的一年之后,以美联储全面缩表开头,中国内地资本扩张趋于有序、合理,2022年全球IPO市场有望趋于平静,不过,国内二级市场由政策驱动,国家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北上深中小板有望持续保持热门。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42/中国宏观经济概况PART 5中国宏观经济概况青岛电视塔043/中国宏观经济概况5.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概况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顾过去的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方面,虽然受疫情、汛情、需求收缩等多因素冲击,中国经济仍承压而上,实现超预期恢复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创造了战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经济复苏迟缓,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冲击,各种前所未有的因素相互叠加,经济增长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和严重的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仍表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和抗击打能力。中国经济在20132017年保持年均7.1%的中高速增长,2020年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成为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3%)。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8.1%,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全年增长6%以上的预定目标。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GDP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名列世界前茅(美国为5.7%,名义增长11%以上,约有6个点的价格平减指数影响,我国名义增长11.6%),成为全球经济保持最高增速的国家。2020年和2021年两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达到5.1%,GDP达到114万亿元以上,折算成美元(按汇率6.45)达到17.7万亿美元,在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占全球GDP 17%以上),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相当于美国GDP的约77%)。中国人均GDP水平达到8万多元,折算成美元为1.2万美元以上,超过当代世界的平均水平,接近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中高收入阶段的起点水平(按1986年6000美元折算),为实现“十四五”发展阶段性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进而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或GDP总量翻一番做出了扎实的推进工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各方面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和结构变化较为均衡并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近些年来CPI政策目标始终在3%左右,实际均在3%以下,2021年上涨率为0.9%,呈现出较高经济增长和低水平通胀的态势;近些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政策目标在5.5%以下,实际均在5%左右,2021年为5.1%,每年新增就业在 1000万1300万人以上,在淡化经济周期的同时稳住了就业这一基本民生指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波动稳定,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均在21.4%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进一步得以夯实,农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得到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7%);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比2020年上升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健康成长,新产业新业态获得新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得到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均取得扎实进展;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及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有效推动了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并深化了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推进了重点领域平台建设,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枯竭型地区等各类特区地区的振兴等取得新进展。5.1.1 2021 经济发展回顾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44/中国宏观经济概况从产业角度来看,2021年全年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速分别为7.1%、8.2%、8.2%,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 5.1%、5.3%、5.0%,与疫情前增速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分产品 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 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从行业角度看,2021年全球疫苗接种加速推进,继续利好医药制造业。2021年我国居民接种疫苗总量超过29亿剂,并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0 亿剂疫苗,带动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5%,明显高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在外需强劲的推动下,机电、机械设备等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也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受零部件、芯片短缺的影响,汽车制造行 业增加值自6月起连续6个月同比下滑,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为6%。此外,在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的影响下,一些高耗能行业如有色、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橡胶塑料等行业产出持续回落。同时,生活必需品相关生产仍然偏弱,2021年纺织业和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处于1%和3%的较低水平,低于疫情前的平均增速。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也推动了我国人均GDP在2021年达到1.25万美元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有望在2022年迈入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但是,中国经济仍需要进一步增加基础研发和创新力,我国目前在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上仍与世界先进经济体存在一定差距,一些重要产业链、供应链仍面临技术短板。我国仍然需要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更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并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而言之,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消费增速正在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这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受疫情影响,消费额波动较大,部分必需消费品和网络零售可选消费品占比较疫情前明显增加。2021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5.3 pct,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分季度来看,2021年1-4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7/4%/78%/85%,整体爬升;以2019年四个季度为基期,最终消费支出对两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5Wp%,整体波动爬升,受疫情影响,消费波动性的加大,亦会对居民福利造成一定损失。按季度看,近两年人均消费支出的平均名义增长率分别为3.9%/7.1%/6.3%/5.8%。从居民消费支出构成看,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21年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比重逐季下降,商品消费比重逐季攀升。在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中,只有食品类近两年的平均名义增长率超过2017-2019年的平均水平;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八大类商品中只有食品、烟酒、服装近两年平均名义增长率超过2017-2019年的平均水平。食品、烟酒、服装等生活必需品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为35.7%,比2019年提高1.2个百分点。由于疫情原因,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0%,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率高9.4 pct。5.1.2 2021 年经济发展特点045/中国宏观经济概况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全年处于低位,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快速下滑,制造业投资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21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1 pct,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3.7%,此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从三大投资领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2%,近两年平均增幅为1.8%,低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4.4%,影响固定资产增长。2021年下半年,受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房地产累计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从2021年1-6月的8.3%降至6-12月的5.7%。在出口和利润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制造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近两年平均增速为5.4%。制造业在我国经济未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依然具有核心作用。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对制造业投资仍将产生一定的干扰。未来随着PPI在2022年稳步回落,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压力将有所放缓,对制造业投资将形成一定支撑。图表46:居民各大类消费近两年平均增速与20172019年增速平均值图表47:2021年2-12月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及各主要分项累计同比增长率资料来源:Wind资料来源:Wind食品烟酒衣 着居 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46/中国宏观经济概况海外疫情的蔓延,供需缺口持续存在,使得中国净出口再次实现超预期增长。202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6.05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3.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9.9%;进口总额为2.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1%;贸易差额为 676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推动GDP增长1.7 pct,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9%。中国净出口再次实现超预期增长,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1)在2021年上半年,一些发达国家加快了经济重新开放的步伐,提高了2021年上半年的疫苗接种率,提升了全球贸易的增长;(2)从2021年7月开始,Delta变异株在东南亚迅速蔓延,叠加东南亚地区疫苗接种进展缓慢,东南亚部分国家新增病例迅速上升,政府无奈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使当地出口生产被遏制,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出口份额回流到我国;(2)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恢复,为出口增长创造有利条件;(4)疫情在海外的持续蔓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国外对我国生产的防疫物资和医疗设备的需求。图表48: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及差额情况资料来源:Wind047/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PART 6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崂山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48/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6.1 中国创投风投市场募资情况2021年中国创投基金快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截至 2021 年12 月30 日,存续创业投资基金 14511 只,规模达 2.37 万亿元,同比增长40.24%。2021年新备案创业投资基金 4540 只,同比增长73.1%;备案规模2242.90 亿元,同比增长 32.87%。企业投资者是最主要出资者。从备案创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分布来看,2021年分布主要集中在企业、居民、资管产品、政府资金等渠道。其中,企业资金达898.71亿元,居民资金864.86亿元,资管产品达467.95亿元。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显著回暖,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1年新募集金额为22,085.19亿人民币,同比上涨84.5%,新募集基金数为6,979支,同比上升100.7%。2021年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为募资市场回暖打下坚实基础。而险资、银行等作为LP参与股权投资的政策“松绑”、国有资本及产业资本的加速入场、IPO常态化下带来的资金回流等等新局面均推动了募资市场加速回暖,2021年度股权投资市场新募总金额进入2万亿时代。人民币基金与外币基金均实现破纪录式增长。市场扩容的同时,募资结构两极化趋势也愈发显著,大额基金积极设立的同时单支基金平均募集规模却连续下滑,结构性募资难或将成为募资市场下阶段主题。225225011866262445401469.11771.071148.681692.22242.91050010001500200025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172018201920202021备案产品(只)金额(亿元)图表49:2017-2021年新备案创业投资基金产品数量及金额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049/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分市场来看,各个细分市场在2021年募资规模普增,其中早期投资市场、VC市场新募基金数量、金额同比上涨幅度均超过100%;PE市场新募基金数和总规模仍占据绝对优势,募资规模也有较大幅度增长,然而单支基金平均规模同比下降11.8%,主要由于标的明确的单项目基金相对来说更受LP青睐,因而部分机构选择通过此方式来推动募资进展。图表50:2011-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募集情况资料来源: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从地域来看,2021年新募集基金多数集中在江浙、山东、广东等经济基础良好、注册环境宽松、地方引导金活跃的地区。其中,浙江新募集基金数量破千支,远超其他省市及地区;山东省新募集基金数量位列第二,新募基金数量及规模增长迅速,其中包括多支引导基金子基金、大额项目基金,以及生物医药、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产业基金;江苏、广东(除深圳)等地新募基金数量仍保持在全国前列。从募集规模来看,不考虑注册在境外的外币基金的情况下,浙江新募集基金规模同样居全国首位,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新募集基金规模也超过千亿元。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海南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自贸港建设,在金融领域推动QFLP试点工作,政策利好下2021年吸引了红杉中国、真格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在琼设立QFLP基金,该省新募基金数量及规模均有大幅上涨。6.1.1 2021 年募资市场地域分析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50/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图表51: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地域分布资料来源:清科研究中心151393577976457042734418218217516015214611993867449373617171616141412116653217697972834937435033325319196152667767208647583631181913221010867133839153478107.87.98.38.3q.2h.8.1.6.75.27.86.9c0.08.4.9H.35.6X.15.6.50.8%-22.7.0.0u.03.3q.4%-15.40.0%-25.0f.7%-77.8.30.7&03.461907.043740.371670.471076.90411.05747.22900.661098.652921.19878.00315.66400.57802.40402.59562.89190.62177.20276.08245.8640.9397.6258.1925.4297.14211.966.0047.7123.548.3826.2615.464.3093.3822085.191186.44935.921030.39820.79810.52299.11407.45357.781039.871885.85380.57268.4121.351009.69102.25196.0582.20382.4869.0966.2366.63107.5638.5826.7530.4276.6369.0771.4640.7715.365.7046.6724.1211972.14119.43.8&3.03.52.97.4.41.7%5.7T.90.7.676.4%-20.5)3.77.11.9%-53.7)9.61.2%-38.6%-9.2P.8%-5.0!9.46.6%-91.3%-33.2%-42.3%-45.460.7%-90.8(7.2.51/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截至2021年末,各级政府共成立1,437只政府引导基金,自身规模累计达24,666亿元;政府引导基金设立数量和自身规模较2020年度实现大幅增长,增幅分别达77%与207%。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政府引导基金作为供给端的调节抓手将承担更大责任。2012-2021年期间,政府引导基金数量增加1,262只,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6.36%;政府引导基金自身规模增加23,85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6.21%。截至2021年末,国家级政府引导基金数量占整体数量比重最低,仅为1.60%;但是自身规模占整体规模比重达8.29%,单只基金平均规模最大。市级政府引导基金数量为783只,占整体数量比重为54.49%,自身规模为10,678亿元,占整体规模比重为43.33%,均为最高。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平均自身规模最低。6.1.2 2021 年政府引导基金设立情况图表52:截至2021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地域分布图表53:2012-2021年政府设立引导基金数量及规模资料来源:CVSource资料来源:CVSource图表54:2021年各级政府引导基金 数量(上)及规模(下)占比资料来源:CVSource63214211954641,4372285,6814,2902,8122,03643485024,6668,563198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52/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6.1.3 2021 年新设创投风投基金重点案例图表55:2021年新成立基金重点案例资料来源:CVSource虽然中国募市场在回暖,据PEDATA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Q3规模不足1亿元的基金约占基金总量的60%,单项目基金的数量相比去年进一步提升,募资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在资本寒冬和疫情的大背景下,VC/PE市场优胜劣汰的进程再次提速,机构两极分化继续加剧,头部机构不仅在募资环节上优势明显,在投资上也能够保持较高的投资活跃度。这意味着,一些中小投资机构募资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清科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新募基金的机构数量突破3,000家,较2020年上涨50%以上,但头部集中度仍维持较高水平。以清科2021年度榜单上榜机构为研究对象,130家头部机构(早期投资TOP30、VC TOP50、PE TOP50)的总募资金额为5,560.07亿元,占全市场的25.2%。分早期投资、VC、PE市场来看上榜机构的募资金额占比分别为66.7%、44.0%、18.4%,基本维持了2020年的高位;平均募资额分别约为早期投资、VC、PE市场平均水平的1.5倍、2.3倍和2.5倍。6.1.4 2021 年募资市场特点分析6.1.4.1 募资头部集中度维持高位,市场优胜劣汰进程提速053/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一路走来,市场依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也同时孕育着改革与机遇。全球金融政策正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惯性萎缩陷入新一轮不可避免的紧缩,逆全球化的浪潮汹涌彭拜。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流通性的紧缺和贸易的不确定性让下行周期中的市场环境雪上加霜。从宏观调控层面,LP中心化逐渐加深,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外资逐步重仓中国。在2019年的歌斐资产&母基金周刊联合发布的GP生存发展报告上,歌斐资产董事长殷哲也提到了关于LP的专业化与机构化,可以促进长期资本的形成。殷哲指出,在当前国内金融大环境下,中国资金市场目前面临三个问题:分别是风险定价错配、时间预期错配及市场限制错配。据歌斐资产公开消息,其对中国目前的资金面分成四类。第一类以以政府引导基金、央国企、国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洪流”,其特点是背书强,受政策和领导变动影响大,决策周期长;第二类以产业集团、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静流”。产业的钱需要放在一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周期来配置,其受制于增长相对缓慢的特性,产业发展周期较长,容易受到很多产业政策、结构性调整的影响;第三类以个人财富为主,以家族办公室、私行等为代表,以资金增值为导向的“暗流”。有潜在的可持续性、流动性危机;第四类以外资为代表的“急流”,这类LP通常是专业的长期资本,门槛高、政策敏感度高。报告指出,由于中国资金市场的来源比较丰富,部分类型的LP参与市场早而且活跃,市场显著度比较高,还有部分LP参与迟,相对低调,市场认知度低。但在成熟市场,后者将是更主流的机构投资人。因此中国整个资金面出现“分成现象”,分成水上和水下。由于中国LP群体还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发展不成熟,有着各种分流和分化,中国的LP还有大量从水下还没有浮上来,所以还有非常大的配置空间,需要更多的专业GP和投资咨询的服务机构。另外,中国现在机构化的资金越来越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利于长期资本的形成,对产业创新的支持也会更符合产业发展本身的规律和节奏。6.1.4.2 机构 LP 专业化2021年募资市场的大幅回暖无疑得益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经济复苏,而从深层次来看,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底层制度完善,募投退良性循环的建立对市场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202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及相关配套文件,重申过往私募基金监管要点,进一步细化募资端私募基金监管的底线要求;投资端出台多项产业政策引导行业支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退出端则稳步推进注册制,打击IPO乱象,并出台政策规范基金份额转让交易与试点建设,规范并拓宽退出渠道。在此背景下,募投退各环节间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造血”能力的建立成为募资市场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6.1.4.3 监管层逐步“松绑”,市场环境逐步优化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过去8年时间,中国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数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2017年之后,逐年降低,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是历史底部。具体每月来看,2021年上半年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新增数量整体保持增长,注销数量在3月达到高峰,之后不断下降,至6月下降至28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对单支人民币基金管理人国资背景的统计发现,基金规模越大其基金管理人国资属性越显著,2021年新募规模10亿以上的人民币基金有半数以上由国资背景基金管理所管理,而超百亿的人民币基金则全部由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管理。在2019年该现象并不显著,而2020年以来超百亿的人民币基金管理人基本全部具备国资背景。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54/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政府引导基金,是我国特有的母基金形式。其资金来源于地方或者中央政府,同时吸收社会资金,利用相关政府部门的资源和支持,通过金融或者投资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以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为政策性指导,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VC或者其他相关的基金中。2021年,引导基金新设数量显著上升,而基金规模前十位中,武汉市成立的引导基金占据三分之一,相比于2020年上海市四大基金,今年引导基金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且募集规模大幅增加。6.1.4.4 政府国资竞相入场,政府母基金异军突起图表56:2021年新成立引导基金重点案例资料来源:CVSource此外,监管层也逐步“松绑”险资、银行参与股权投资的限制。2021年12月17日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出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同日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则重点删去此前对于单支基金募集规模的规定,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未来,随着资金来源的释放,险资、银行理财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募资市场或将持续优化结构调整并加快规范发展。055/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6.2 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投资情况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创投风投行业投资市场回暖明显。从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来看,2021年相比2020年有显著增长,2021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投资案例共15716起,同比增长53.06%,投资总规模超过4071.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95%。6.2.1 中国创投风投行业投资概况回顾过去20年的国内创投,无论是腾讯、阿里、美团,还是字节跳动,To C公司的高估值本质上皆是规模效应,叠加市场贝塔增长红利,这使得一级市场的LP纷纷以“质量换流量、流量换规模、规模换市值”为投资逻辑。2021年,“硬科技”时代到来,业内普遍认为,受中概股等因素影响,企业赴美上市难,不少企业对美元基金进行了重新评估;另一方面,国内对拟上市公司股权严格穿透审查,企业更加审慎地选择投资人以及投资人背后的普通合伙人(LP)。另外,对中国市场而言,如今政府引导基金占人民币LP的比例很大,而政府引导基金对当地产业发展、管理人的经验要求很高,不仅仅看过去的业绩,还得看对产业的了解程度,这都对不少美元基金提出较大挑战。总体而言,未来,在中国资本市场,人民币基金一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毕竟人民币基金更理解中国的产业规律、企业特点以及资本市场规则。无论前沿技术还是高端制造都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如何找到适合行业的投资节奏、投资策略和价值创造,助推企业发展的同时满足资本的回报需求,这对每家机构都是挑战。从在投案例数量行业分布看,前五大行业分别为“计算机运用”、“医药生物”、“半导体”“资本品”、和“医疗器械与服务”,各行业在投案例数量分别为 3793个、2263 个、2048个、1673 个和 1396个,占比分别为 24.13%、14.40%、13.03%、10.65%和 8.88%。从在投金额行业分布看,前五大行业分别为“计算机运用”、“半导体”、“医药生物”、“资本品”和“医疗器械与服务”,各行业在投金额分别为783.17 亿元、680.63 亿元、527.41亿元、410.69 亿元和 305.68 亿元,占比分别为 19.24%、16.72%、12.96%、10.09%和 7.51%。6.2.2 2021 年创投风投投资行业分析2021年,中概股在美股承压,而国内对科技类企业上市敞开怀抱,推出科创板、进行注册制改革,以及北交所设立,国内资本市场环境越来越有利于科技企业上市,诸多企业打消赴美上市的念头,因此企业也更愿意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投资人,叠加人民币LP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企业管理者选择人民币基金成为大趋势,美元基金也因此面临有钱却投不进的处境。有投资人建议,创业企业应接受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无论是出于估值、政策,还是上市等方面的考虑,都比较有利于企业发展。6.1.4.5 人民币基金 LP 逐渐成熟,美元基金面临挑战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56/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计算机运用医药生物半导体资本品医疗器械与服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原材料零售业消费者服务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商业服务与用品耐用消费品与服装食品、饮料与烟草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通信设备能源交通运输其他金融传媒公用事业家庭与个人用品资本市场电信业务保险房地产银行图表57:2021年中国创业投资基金在投案例数量行业分布情况图表58:2021年中国创业投资基金在投金额行业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计算机运用半导体医药生物资本品医疗器械与服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原材料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其他金融零售业消费者服务商业服务与用品交通运输食品、饮料与烟草耐用消费品与服装能源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公用事业资本市场通信设备家庭与个人用品传媒电信业务保险房地产银行057/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从投案例地域(企业注册地)分布来看,2021 年当年新增投资中,在投案例数量排名前五的地区是广东(含深圳)、江苏、北京、上海和浙江,数量合计 12147个,占2021 年新增投资案例数量的 77.29%。各地域在投案例数量分别为2823个、2767个、2463个、2373个和1721个,占比分别为17.96%、17.61%、15.67%、15.10%和10.95%。在投资金额排名前五的是江苏、广东(含深圳)、上海、北京和浙江,投资金额合计 3012.59 亿元,占 2021 年新增投资金额的 74.00%。各地域在投资金额分别为679.6亿元、675.87亿元、637.08亿元、537.54亿元和482.50亿元,占比分别为16.69%、16.60%、15.65%、13.20%和11.85亿元。6.2.3 2021 年创投风投投资地域分析0.00%2.00%4.00%6.00%8.00.00.00.00.00.00 .000010001500200025003000广东江苏省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境外四川安徽陕西其他投资项目数量(个)占比图表59:2021年中国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案例数量排名前十地域分布图表60:2021年中国创业投资基金在投金额排名前十地域分布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0.00%2.00%4.00%6.00%8.00.00.00.00.0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江苏省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境外安徽湖北四川其他投资本金(亿元)占比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58/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最受关注的领域有医疗、先进制造、企业服务、传统行业、消费、汽车出行等。从融资数量来看,医疗、先进制造、企业服务三大领域的融资数量合计7096起,占比高达48.51%,比2020年的44.81%与2019年的37.91%持续提升,创投市场投资领域也出现“挤出效应”。从融资金额来看,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融资金额占比最高的三大领域分别是医疗2544亿元,先进制造1570亿元,汽车出行1476亿元;汽车出行领域新能源汽车制造、自动驾驶等赛道多个独角兽企业的巨额融资事件拉高了汽车出行领域的平均融资额。从企业特征角度看,中小企业获投企业数量为最多,总计10914家企业在2021年度获得投资,投资本金总额达2080.0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量7746家,金额为2170.60亿元,初创企业为4924家,金额834.10亿元。6.2.4 2021 年创投风投热门行业分析图表61:2021年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项目分布(按企业特质统计)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10914774649422080.082170.60834.10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初创企业投资项目数量投资本金(亿元)059/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国内创投市场的融资事件数量连续4年下降,2021年出现反弹。2016年“双创”热潮中,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18478起融资事件,为历史最高点,其中种子轮、天使轮和A轮占比77.67%,当时的创投市场充满活力;此后,国内创投市场的融资事件数量连续四年下降,2017年和2019年各融资阶段的融资数量全面下降;2020年,受益于三、四季度经济复苏,融资案例数量下跌放缓;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的融资事件数量反弹,融资事件数量增加58%。6.2.5 2021 年创投风投投资特点6.2.5.1 融资案例数量增速较高图表64:2016-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各阶段融资事件数量及同比增长率资料来源:PEDATA图表62: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各领域融资数量分布图表63: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各领域融资金额分布资料来源:RHINO资料来源:RHINO959755469263234192-21%-38%-44%-11%-18r4655784,1253,0863,6045,292-23%-26%-25G%6,1465,3135,0374,2563,2054,114-14%-5%-16%-25(%1,1641,1391,2389428411,231-2%9%-24%-11F6241343194287391-13B%-43H63128141119184245-4%-16U3%2,5542,0352,0592,3792,0013,164-20%1%-16X 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60/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图表65:2016-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各阶段融资事件数量及同比增长率资料来源:PEDATA2021年风险投资市场复苏动力强劲,不过资本青睐的行业发生较大变化,娱乐、传媒、金融等行业的融资案例数量与2016年相比下跌超70%,教育行业受“双减”政策的影响,融资案例数从2016年的915件下降到2021年的274件;消费行业的融资案例数量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23.2%;企业服务领域的融资事件数量与“双创”热潮中的2016年基本持平;医疗卫生领域的融资案例数量从2016年的1798件增加到2021年的2493件,累计增长39%;先进制造业的融资案例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70%,一跃成为风险投资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领域之一。6.2.5.2 医疗健康、制造、企服成为投资热点先进制造医 疗企业服务消 费教 育金 融20162021文娱传媒图表66:2020-2021医疗领域主要赛道融资数量资料来源:中信证券2021年医疗健康领域,创新药研发最值得看。2021年创新药行业中只有5宗D轮及D 轮融资案例,2020年为11宗,而早、中期融资案例数量从2020年的51个增加到2021年的98个。此外,智能医疗和分子诊断赛道的融资事件大幅增长,而医疗器械、医学影像和CRO赛道则保持稳定增长。6.2.5.3 医疗健康行业,创新药成为热点20202021传新药医疗器械智能医疗分子诊断CRO医疗影像061/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图表67:2020-2021先进制造领域主要赛道融资数量资料来源:Wind2021年制造业的投资热点主要围绕半导体、芯片、传感器等瓶颈技术展开,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融资案例数从2020年的88起增加到111起,是最受欢迎的子行业;工业机器人、纳米材料、激光雷达等子行业的融资事件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半导体设备的融资事件数量稳步增加,商业航天的融资事件数量略有下降。6.2.5.4 制造业,“技术瓶颈”受到最多关注IC 设计工业机器人纳米材料激光雷达商业航天20202021半导体设备2021年,企服领域最受关注的子行业是云原生。随着红杉、经纬、IDG等一线风投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云原生赛道的融资数量从2020年的42宗增至58宗;同时,IDC赛道随着2020年底“阿里拆中台”的消息,投资人趋于理性,融资案例数量从2020年的31起降至19起。与此同时,营销SaaS和边缘计算是融资数量增长最快的赛道,RPA、低码平台等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赛道则受到资本青睐。6.2.5.5 企服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稳中有升图表68:2020-2021企业服务领域主要赛道融资数量资料来源:中信证券20202021云原生营销 SaaS边缘计算RPA数据平台低代码平台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62/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2021年由超过8658家机构参与国内风险投资市场的股权投资,同比增长26%,其中有52家机构有50次以上的投资,说明头部机构对市场趋势的反应更加灵敏,投资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2021年的市场平均增长率。6.2.5.6 活跃投资机构数量增幅明显图表69:2020-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活跃机构分层数量变化资料来源:Wind创投市场依旧维持后期融资数量的占比持续走高的趋势,同时对于国内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也导致了2021年早期融资的强力增长。国内创投市场早期融资(种子轮/天使轮)在2016年“双创”热潮期占比高达44.40%,此后连续下降至疫情前2019年的29.80%;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早期融资数量占比增至37.49%,为“资本寒冬”后的最高水平;成长期融资(A轮/B轮)数量占比自2016年以来经历先升后降,2021年成长期融资数量仅占总融资数量的36.54%;创投市场对于确定性相对较高的中后期企业青睐有加,后期融资(C轮/D轮及以后)数量占比从2016年的2.21%增至2021年的4.35%。6.2.5.7 早期、后期融资数量占比提升图表70:2016(左)-2021(右)国内创投市场融资数量阶段分布资料来源:Wind1586684690722168658123640&6b3571712855352106U 63/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14,629起事件总融资金额达13,550亿元,创近年来最高纪录,相较于2016年国内创投市场18,478起融资事件共计融资融资9,344亿元,国内创投市场融资事件的平均融资金额逐年增加,创投市场“通货膨胀”严重。与此同时,巨额融资事件数量在创投市场占比也逐年升高,2016年国内创投市场共计披露900起单笔融资超过1亿元的巨额融资事件,仅占当年融资事件数的4.87%;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披露2,208起单笔融资超过1亿元的巨额融资事件,较2016年增加145.33%,巨额融资数量占比提升至15.09%。6.2.5.8 巨额融资占比提升显著图表71:2016(左)-2021(右)国内创投市场巨额融资数量占比资料来源:RHINO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最受关注的领域依次为医疗健康、制造、企服,较2016年已产生较大变化。2016年关注度较高的文娱传媒、金融领域融资数量降幅均超过70%;受“双减”政策的影响,教育领域融资事件数从2016年的915起降至2021年的274起,降幅达70.1%;消费领域融资事件较2016年减少23.2%;企业服务领域融资数量与2016年“双创”热潮期基本持平;医疗健康领域融资事件数从2016年的1,798起增至2021年的2,493起,增幅达到38.7%;先进制造领域融资事件数量则较2016年增加170.4%,一跃成为创投市场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6.2.5.9 热门行业有明显变化小 结“GDP同比增长8.1%”、“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即将迈入高收入经济体”频繁在经济新闻中出现,这代表中国经济没有在2020年疫情中被击垮,反而依靠全球率先稳定的制造业基础拿到高增长的贸易顺差成绩。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交出合格答案,居民消费稳步提升,CPI仅温和上涨,百姓“菜篮子”稳定如疫情前;中小企业群经历阵痛后逐渐恢复生机,成为拉动就业的中流砥柱,并纷纷开拓海外市场,同时继科创板开市后,北交所在2021年也步入时代浪潮,这意味着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将获得资本青睐,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也是新一轮投资机遇集中显现的关键节点。2021年的创投风投市场,正如数据所展示,相比2016年,中后期融资增多,这意味着此前创投风投培养孵化的成长型企业成功“毕业”的比例正在增大,也意味着创投风投看人“眼光”越来越准,亦即GP、LP从业者素质越来越高的量化体现;大额融资比例增多,说明国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并不是外界眼中的“打压资本”、“遏制融资”,恰恰是国家从政策层面引导资金投向该投的行业,资本流动性正在渗入亟需融资的企业,先进制造领域(含汽车、通信、电子等)融资事件涨幅超170%的同时,教育行业融资被冷却,也体现经济政策“脱虚向实”的战略目标。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64/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6.3 中国创投风投退出情况清科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4532笔退出案例,与2020年相比增加18.0%,其中,由于2021年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叠加北交所开市,境内上市渠道相对畅通,通过IPO方式退出的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达到3099笔,同比增长27.3%6.3.1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退出概况图表72: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退出情况资料来源:Zero2IPO在IPO常态化的背景下,并购和借壳事件明显减少,并购退出案例数占比下跌至约4%,借壳退出案例数为3宗。与此同时,股权转让相对活跃,案例数同比上升26.2%,达到约19%;平均退出时长缩短至3.7年,机构退出策略有所调整。图表73:2021年国内创投市场退出类型资料来源:Zero2IPO横向对比看,早期投资机构IPO退出方式占比始终较低,VC、PE退出中,IPO退出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原因是三条赛道的投资机构风格变化总体不大,早期机构仍以首轮/天使轮为主,VC与PE退出时长缩短,但主要目标仍是将被投企业送到二级市场的舞台。6.3.2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退出方式分析6.3.2.1 与往年对比,2021 年早期、VC、PE 投资退出方式无明显变化图表74:2021年国内VC市场退出类型资料来源:Zero2IPO图表75:近年国内PE市场退出总数与IPO退出数资料来源:Zero2IPO065/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从纵向退出方式对比看,被投企业IPO退出一直是账面回报率最高的退出方式。2021年的IPO案例中,背后的PE/VC可以拿到价值较原投资额比高8.94倍(以20个交易日后股权权益价值计算)的股权权益;其次是股权转让,平均值达到4.02倍;其次是并购方式,上述倍数平均值为1.96倍。从横向时间对比看,2018-2021年,中国企业IPO退出回报率经历了2019、2020年的低谷,分别为4.58和4.59倍,在2021年稍显反弹,回升至5.22倍;并购退出回报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18年的3.24倍下降至2021年的1.96倍。6.3.2.3 不同退出方式,账面回报大有不同图表77:2021年国内VC(左)与PE(右)市场退出方式资料来源:CVSource,注:2020年境外上市不包含特殊案例快手(香港主板)和百融云(香港主板)图表76:2021年国内VC(左)与PE(右)市场退出方式资料来源:Wind、Zero2IPO2021年细分投资市场中,早期投资机构主要退出方式为股权转让,同时,被投企业IPO仍然是PE/VC机构主要的退出方式,皆延续往年趋势。可以看出,早期投资机构青睐“快进快出”,投资目的是现金流价值最大化,保证一定收益,而不是辅导、培养被投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而另一边,VC/PE则更希望给被投企业戴上IPO光环,期望从企业上市后的权益分配中获取更多回报。6.3.2.2 不同投资赛道,退出方式区别明显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66/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境外IPO企业背后,VC/PE渗透率持续上升。2021年,受中美监管政策影响,中企境外上市进程缓慢。从2021年内成功IPO的企业看,2021年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共131家,具有VC/PE支持背景的上市公司共107家,VC/PE渗透率达到81.68%,横向对比看,2018年-2020年历史数据分别为29.71%/46.77%/61.29%,渗透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账面回报看,VC/PE站脚的境外IPO企业账面回报率更高,延续往年趋势。从2019年伊始,虽然中概股回流港股、A股趋势逐渐明显,但是赴外IPO的企业往往能为背后的投资机构收获更多回报,其中,2018年,有VC/PE支持的境外IPO企业发行日回报率达到8.43倍,是2015年来最高值,此后受中美关系转冷、香港地区局势影响,回报率持续下跌,2020年回落至5.18倍(不包含港股上市的快手、百融云),2021年触底回暖,回升至6.33倍。6.3.3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 IPO 退出分析6.3.3.1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境外 IPO 退出分析图表78:2021年VC/PE支持的中企IPO市值Top 10资料来源:PEDATA地域局势对股价存在中短线影响,20交易日账面回报境外不敌境内。从数据看,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中概股首日收盘往往可以取得不错成绩,但支撑力明显不敌境内市场和香港交易所,二者20交易日超额收益倍数(20交易日收盘价/发行日收盘价)分别为0.97倍和0.78倍,同时,香港主板超额收益倍数为0.96倍,三者按上市案例数加权平均超额收益倍数为0.92倍。5.162.383.531.972.14.1112.813.349.062.834.899.9412.573.798.414.364.639.690.981.130.931.540.950.9711.88.334.776.3316.19.16.237.9915.687.186.017.40.970.790.960.934.839.38.940.96067/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境内IPO企业背后,VC/PE渗透率稳定。区别于境外,境内IPO企业背后支持的VC/PE企业渗透率2018-2021年分别为84.91%/87.13%/86.24%/84.92%,较为稳定。自2019年后,中企IPO回A趋势明显,VC/PE支持的境内IPO企业分别为106/202/436/524家,高增速明显,VC/PE早已盯准的优质股票选择在家门口上市,既有利于充实A股基本面的质量,叠加2020年的注册制,使二级市场有效性进一步凸显,从中长期看,回A、选A有望成为主流。6.3.3.2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境内 IPO 退出分析从账面回报看,VC/PE站脚的境内IPO企业账面回报率增长趋势明显。平均来看,境内市场资本流动性近年保持稳定,上证指数缓增,即使2022年3月受国际局势影响有所下降,但总体基本盘稳定。美国大盘受美联储近年的“放水”政策将股价推向高峰,赴美上市的企业股价往往更“好看”,但也更容易受到中美关系的消极影响。2021年科创板表现备受瞩目,其中VC/PE支持的IPO企业首日回报倍数达到12.81倍,20交易日回报倍数为12.57倍,回报收益可观;从境内板块整体看,2018-2021年发行日回报倍数分别为2.58/3.61/3.99/4.11倍,不断增长。从整体看,20交易日后,境内新股回报率明显较境外市场更高。2021年,上证主板、深证主板在20交易日超额回报率上领衔全体A股市场,超额收益率分别为1.13/1.54倍,深证主板为境内最高;与此同时,虽然境外板块首日回报倍数喜人,但20交易日超额收益率尽显颓势,纳斯达克/纽交所/香港主板20日超额收益率分别为0.97/0.79/0.96倍,不敌境内A股主板市场。综上来看,不论是从上市企业数出发,还是从权益收益来看,中国企业在境内上市逐渐成为主流。6.3.4 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典型退出案例图表79:2021年VC/PE支持的中企IPO市值Top 10资料来源:Wind,市值数据为2022年3月18日收盘数据2021/03/232021/08/202021/02/053895.473466.123135.192021/12/302021/06/102021/08/122021/07/072021/12/152021/05/282021/07/222114.321840.332086.371738.521493.381249.911131.90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68/2021 年中国创投风投市场情况图表80:2021年VC/PE支持的中企IPO市值涨幅Top 10资料来源:Wind,市值涨幅数据为2021年12月31日收盘数据图表81:2021年VC/PE支持的中企其他退出形式账面回报Top 10资料来源:Wind2021/09/242021/07/192021/06/23100000%(800%,1000%)2021/09/272021/07/092021/07/222021/07/082022/04/202022/09/132021/08/04(800%,1000%)(800%,1000%)(800%,1000%)(500%,800%)(500%,800%)(500%,800%)(500%,800%)2021/01/212021/08/032021/03/102021/04/012021/04/012021/08/272021/11/122021/11/122021/05/212021/05/2125.717.436.606.386.386.276.226.214.684.68069/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PART 7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青岛海天中心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70/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7.1 机器人7.1.1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属于机器人一个重要的大类。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分类,机器人按应用环境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按机械结构划分,工业机器人分为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传统工业机器人又分为多关节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SCARA机器人、并联机器人。7.1.1.1 产业概述图表82:机器人全景图图表83:不同种类的工业机器人对比资料来源:IFR,公开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来源:德邦证券,新时代证券研究所,公开资料整理与分析071/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工业机器人是自动化产线的核心设备之一。在一条自动化产线上,工业机器人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外围及周边辅助设备组成的一个独立自动化生产单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参与,提高生产效率。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以及下游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上游主要是基础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其中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占总成本70%。这些核心零部件 80%以上市场为海外品牌占据,这也是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壁垒。工业机器人下游是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环节的技术难度比工业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等环节低。目前,我国已形成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具备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的全产业链自主生产与配套能力,且核心技术自主能力及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的认可度逐步提高,有望加速崛起。减速器:机器人用减速器主要包括适用于重载(20KG以上)的 RV 减速器和适用于轻载(20KG以下)的谐波减速器。其中谐波减速器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有绿的谐波、来福谐波、同川精密、大族精密、福德精密等一众国产公司,一改此前日企垄断时国内机器人企业采购价格高、采购周期长以及部分型号买不到的局面。RV减速器技术门槛比谐波减速器更高,日本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住友三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的高端RV减速器市场,国内企业起步较晚,产品在噪声、使用寿命、稳定性、传动精度等方面跟国外企业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市场占有率低。控制器及伺服电机:机器人控制器和伺服电机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各家工业机器人企业通常都使用自研的控制器,也有相当部分比例企业从控制器或伺服领域起家(如埃斯顿、汇川技术、卡诺普等)。图表84:袋式码垛自动化生产线(例)资料来源:埃斯顿官网爬坡皮带机弯道输送机码垛机器人方辊整形机压包整形机待码输送机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72/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85: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图表86: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资料来源:OFweek资料来源:IFR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且持高速增长态势。根据 IFR 统计,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由 2009 年的 6 万台增长 2020年的 38.4 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2%。根据MIRDATA 的统计,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 17.2万台,占全球销量的比例达 45%,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至25.6万台,同比增长49.5%,增速又创新高。全球各大知名机器人品牌如发那科、ABB 也争相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7.1.1.2 产业规模12.1 16.6 15.9 17.8 22.1 25.4 30.4 40.0 42.2 38.2 38.4 37.2%-4.2.9$.2.9.71.6%5.5%-9.5%0.5%-20%-10%0 01015202530354045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万台)同比增长073/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87: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出货量 图表88:2020年各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注:工业机器人密度=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数据来源:MIRDATA数据来源:IFR我国机器人密度与发达国家差距大,三大因素驱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快速提升。根据IFR的统计,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246台/万人,远低于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驱动因素包括:1)庞大的制造业基础;2)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机器替人”需求紧迫;3)技术发展驱动机器人应用场景多样化。14.6 15.4 14.9 17.2 25.6 5.8%-3.2.8I.5%-10%0 0P101520253020172018201920202021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出货量(万台)同比增长224246248255289371390605932意大利中国中国台湾美国瑞典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人)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74/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3C,28%汽车,21%金属机械,11%橡胶塑料,5%食品饮料,3%其他,32和汽车是目前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两大领域,我国庞大制造业基础是机器人产业发展沃土。根据IFR的统计,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按应用领域划分,3C占28%,汽车占21%,二者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两个领域。我国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占据全球70%的3C产品产能,此外,正在发力半导体、锂电、光伏等诸多高端制造领域,有广阔的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加速“机器替人”进程。参考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工业机器人起源于美国,但是繁荣于日本,核心原因是两国劳动力的紧缺程度导致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差异。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但由于当时失业率高达6.65%,政府担心机器人造成更多人失业,因此在60-70年代不予支持,直到80年代才重视起来。而60年代末的时候,日本正处于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尤其汽车产业迅速增长,但二战过后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于1967年从美国引进机器人的相关技术,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此后,日本机器人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很大程度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产业困境,也促使日本制造在国际上有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至2019年,我国0-19岁人口占比从29%下降至22%,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2%上升至18%。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通货膨胀等因素,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2003年的1.3万元上升至2020年的8.1万元,招工难、招工贵成为了制造业企业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上述严峻形势下,“机器替人”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类似日本机器人产业那样的快速发展过程。图表89: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分布资料来源:IFR29(&%$#YYYaacccbbaa%0 0 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0-19岁占比20-59岁占比60岁以上占比图表90:2003-2019年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075/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执行能力随着本体技术和AI、视觉、SLAM等外围技术的发展提升拓展,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有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自动化):机器人替代不同精度的重复劳动;第二个阶段(机器智能):机器人具有高精度机械运动能力和高精度感官能力,具有柔性化工业能力;第三个阶段(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高精度运动和感官能力,同时具有自主学习适应能力,实现人机融合,可完成高度柔性化工作。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处在机器智能阶段,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到人工智能阶段,机器人的可执行任务的能力范围拓展,机器人将可以在更复杂、更通用的场景完全实现替人。图表91:2003-2020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变化图表92: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资料来源: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12,67182,783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元)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76/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在全球有垄断性地位。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最顶尖的四大企业分别为发那科(FANUC,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日本)、ABB(瑞士)、库卡(KUKA,德国),它们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且长期垄断了对工业机器人稳定性等指标最为严苛的汽车工业尤其是汽车整车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素有业内“四大家族”之称。根据IFR的统计,2020年FANUC、ABB、Yaskawa、KUKA在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接近60%。疫情显著加速国产替代。据根据 MIRDATA 统计,2021 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在国内的出货量市占率达 32.8%,同比 4.2pct,预计 2022 年该数据将进一步提升至 34.7%,主要原因是:外资企业在生产、交货、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均受到疫情影响,综合竞争实力有所降低;且随着国产机器人厂商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的优势凸显,客户降本诉求持续提升,面对疫情带来的机遇,国产机器人企业迅速抢占外资原有市场。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在2021年发展势头迅猛,2021 年埃斯顿和汇川技术的机器人出货量均超万台,国内市场机器人厂商出货量排名中,已有三家国产企业跻身 TOP10(埃斯顿、汇川技术和新时达,分别位列第七、第八和第十)。7.1.1.3 产业格局FANUC,17.30B,15.70%YASKAWA,12.90%KUKA,12.10%Epson,7.90%OTC,4.80%Pannsonic,4.10%KAWASAKI,4.70%Nachi,3.50%YAMAHA,3.20%COMAU,2.10%Staubli,1.90NSO,1.60%其他,8.20%图表93: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资料来源:IFR图表94:2015-2025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的统计与预测 数据来源:MIRDATA17.5.9$.2&.90.1(.62.84.75.87.59.0%0%5 %05E 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 2022E 2023E 2024E 2025E国产化率077/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95:2018-2021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公司融资事件数图表96:机器人全景图数据来源:企名片资料来源:IFR,公开资料整理与分析工业机器人赛道在2021年经历了新一轮投融资热潮。根据企名片的统计,2021年国内工业机器人赛道共发生209起融资事件,在2020年工业机器人融资事件数短暂回落后,突增创新高。随着疫情推动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在2020、2021年陆续导入客户、快速起量,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的产品化和商业化路径得到验证,因此资本对该赛道的关注度和信心越来越强,持续涌入该赛道。7.1.1.4 行业投融资情况17518717220905010015020025020182019202020217.1.2 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另一个重要的大类。按使用场景分,服务机器人又分为商用服务机器人和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包括餐厅机器人、酒店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而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代步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7.1.2.1 服务机器人概览融资事件数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78/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餐厅机器人是应用在餐厅场景的商用服务机器人,按用途分为送餐机器人(主要)、收盘机器人、迎宾机器人、配送迎宾二合一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的落地依赖于场景,尽管在商用服务机器人发展的早期阶段,厂商尝试推广适用多场景的通用型机器人,但表现并不如预期,最后这些公司销声匿迹,留下的大都是主攻专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厂商。室内移动机器人是商用服务机器人的一种,主要有酒店、餐厅、楼宇、医院、KTV等场景,其中餐饮是最大的场景。7.1.2.2 餐厅机器人(一)产业概述图表97: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分类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行业访谈总结079/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第一阶段(2016年以前):穿山甲、新松、擎朗等是国内最早做送餐机器人的一批玩家(1314年左右推出),该阶段送餐机器人都是人形、有固定导轨、单/双托盘的人形机器人。穿山甲占据了70%的份额,但每年出货量也不足千台,机器人售价在6万元左右,不实用,复购率不高。机器人不实用的主要原因包括:1)该时期激光雷达、深度相机等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成本高没有采用,而且SLAM等关键技术发展水平有限,因此导航方式脱离不了地面磁条/轨道,对餐厅改造大,轨道油污清洁麻烦,且机器人行走不灵活;2)人形菜品运载量小;3)机器人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第二阶段(2016-2018年):擎朗、普渡、云迹的无导轨托盘式机器人纷纷量产落地(主要在17年),送餐机器人的实用性大大提高。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1)激光雷达、深度相机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厂商自研能力不断提升,成本开始逐步下降;2)SLAM技术成熟走向应用,Google于2016年开源了激光雷达 SLAM 程序 Cartographer。第三阶段(2018-2020年):送餐机器人发展元年,海底捞、呷哺呷哺为代表的头部餐饮企业开始规模化使用餐饮机器人,海底捞起初是为了做智慧餐厅概念,后来发现机器人确实有实用性而加大导入,促进了用户教育。此外,阿里、腾讯、京东、美团等巨头入场配送机器人,给行业带来关注度。第四阶段(2020年以后):疫情加速餐饮配送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在疫情防控中,普渡科技、擎朗、云迹等公司机器人产品在医院、隔离点等防疫前线落地,被媒体传播推广。长期来看,疫情加速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从而推动餐厅机器人大规模普及。送餐机器人:机器人在后厨接收送餐任务,送至餐桌之后,由服务员把餐盘端至餐桌,机器人送餐完毕自动返回后厨。收盘机器人:机器人停留在门口固定位置,服务员呼叫后到达餐桌,然后服务员把收好的餐盘放到机器人托盘上,机器人把餐盘送至后台清洁区,然后返回停留点。迎宾机器人:功能定义相对不那么清晰,目前主流的功能包括揽客、简单问询、领位等。配送迎宾二合一机器人:既有托盘可以用于配送,又能迎宾,主打“闲时揽客,忙时送餐”。(二)行业发展历程图表98:送餐机器人(普渡)、收盘机器人(普渡)、迎宾机器人(猎户星空)、配送迎宾二合一机器人(普渡)资料来源:普渡官网,猎户星空官网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80/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99:餐厅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行业访谈总结由于餐厅机器人是新兴场景,现有玩家的模式通常是垂直一体化。公司通常外采传感器、芯片、显示屏、电机等标准化的核心零部件,自己设计硬件方案和自研软件算法,代工厂生产或者自建工厂。(三)产业链图表100:餐厅机器人产业链资料来源:36氪研究院081/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上,机器人通过顶部摄像头识别,相当于每个位置都有路标,同时激光雷达、深度相机、超声波雷达、红外避障传感器起辅助避障的作用。对于厂商而言,关键是元器件选型和建图、定位、路径规划、避障等算法能力。元器件选型取决于根据产品定义的性能指标要求设计的系统架构,传感器、芯片等都有相应的国产替代,但性能相比进口性能有劣势。激光雷达方面,送餐机器人使用的是与扫地机器人一样的单线激光雷达(5-10m范围),受扫地机器人爆发的影响,国产单线激光雷达成本已经降到200300元,而几年前同等级进口激光雷达需要上万元,目前餐饮机器人普遍使用国产激光雷达。机器人算法开发方面,有开源的开发平台降低开发门槛。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是行业主流的开源软件开发平台(不是底层操作系统,是运行在Linux上的中间件),连接应用程序和底层操作系统,提供了类似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硬件抽象、底层设备控制、常用函数实现、进程间消息传递、包管理等。具体而言,ROS的组成包括:1)通信框架,ROS图表101:机器人底盘结构(思岚Apollo底盘)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定义了分布式架构以及进程管理与进程间通信的标准;2)工具,即仿真、数据可视化、图形界面、数据记录等基础工具;3)功能,即机器人运动控制、路径规划、建图、定位、视觉等基础功能的开源功能包;4)社区,ROS是一个开源社区,提供了软件包管理、大量文档和教程。(擎朗创始人李通)ROS对机器人产品化的实现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开源利用它提供的功能包快速完成机器人原型开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源码资源获得灵感,机器人公司从导航和交互两个方面学习ROS,不断优化ROS算法,甚至重构算法。餐厅机器人可以分为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机身结构模块、充电储能模块。(1)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模块餐厅机器人一般采用底盘完成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实现定位、导航、避障、移动等基础功能,是送餐机器人最核心的部分,决定了机器人最基本的送餐性能(速度、通过性、平稳性)。行业主流的导航方案是二维码导航,可能辅助激光导航减少天花板二维码的部署。目前的餐厅机器人采用的导航技术是激光、视觉(二维码)融合的SLAM 方案,涉及到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深度相机(RGBD)、二维码摄像头、红外避障传感器、超声波雷达、惯性测量单元(IMU)。基于自然光的视觉导航在餐厅不太可行,因为餐厅射灯太多,导致镜头曝光太强,而基于激光雷达的导航又因为餐厅里每个桌子、通道太相似而行不通。目前主流的方案是二维码导航,布置在天花板(四)核心技术SLAMWARE Co reRPLIDAR A1/A2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82/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餐厅机器人的商业模式以租赁为主(Robot as a Service),目前市场价格大概在15002500元/月,销售的售价在24万元(爱采购网站挂出价格)。餐厅机器人的销售模式由硬件销售逐渐转向租赁为主,一方面降低购买门槛容易铺货(给商户“试用”几个月看效果的机会),一方面收租比销售利润空间更大(送餐机器人目前寿命2-5年)。目前行业BOM成本在700010000元,毛利率在80%左右的水平。(2)人机交互模块触控交互、语音交互、视觉交互是人机交互的三种方式。触控交互即用户操作机器人上的显示屏或者终端云平台(APP/小程序/网页),上位机操作系统(面向客户/二次开发商)一般是基于Android/Linux二次开发的,难度不是很大。语音交互是有较高壁垒,涉及到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理解和问题求解)、语音合成全链路技术,现阶段的语音识别难以识别人的情感情绪,语义理解、问题求解也存在较大瓶颈,不能理解与回答训练外的复杂问题,难以融入上下文,没法进行多轮对话,因此现阶段语音交互局限在特定场景解决一些指令性的问题。视觉交互上,餐厅机器人能做到看到顾客来有反应、顾客跟随这种功能。(五)市场规模和应用前景分析图表102:ROS的组成图表103:机器人人机交互资源来源:MOOC资料来源:亿欧智库尽管市面上有思岚、布科思、松灵机器人等底盘厂商,但是主流的服务机器人厂商都是自研底盘,一些底盘厂商正在逐步向终端产品提供商转变。原因分析如下:1)由于现阶段导航技术的局限性,各个场景的服务机器人的导航技术有差异,难以做出适应多场景的通用性底盘;2)针对单个场景的话,完成底盘的工作相当于完成了机器人本体开发工作的70%左右,底盘是决定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核心要素,尤其对于现阶段的送餐机器人,机器人厂商通过迭代底盘能力改进产品体验;3)外购底盘不一定能节省成本,现阶段的服务机器人体量不足以支撑底盘厂商降成本,而且整机系统需要根据外购的底盘做很多妥协设计,产生冗余器件甚至增加成本;4)部分场景的底盘壁垒不高,餐厅机器人导航主要依靠二维码实现,做底盘的门槛不高。中国市场:根据NCBD的估算,中国送餐机器人2019年市场规模2.2亿元,预计2021年达到24.3亿元。根据红餐网提供的信息,2020年送餐机器人行业出货量1万台左右,预计2021年出货量达到23万台。083/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国外市场:送餐机器人有需求、有较高利润空间。国内餐厅服务员工资便宜,根据职友集统计,月均工资在4000元左右,因此机器人要在合适的餐厅的环境实现较高的效率实现一定性价比才能被客户采用。国外人工昂贵,例如美国的服务员月均工资在4000美金左右,送餐机器人是非常高性价比的选择,以及疫情引起招工难的问题,因此送餐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并且定价上也有更大空间。根据行业人士反馈,预估海外市场是国内市场的2-3倍。市场增长驱动因素:催化剂因素:海底捞等头部餐饮公司的示范作用,疫情“无接触配送”根本驱动因素:1)技术、产业链日渐成熟让机器人能用、好用;2)餐饮行业招工成本提升、招工难度日渐增大(餐厅服务员在2021年1月26日人社部发布的“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排行第五(营销员、保洁员、保安员、商业营业员、餐厅服务员)。图表104:2017-2025年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资料来源:NCBD0.20.52.211.624.347.574.5106.3147.515040B79WC9%0P00 0%000500E0040608010012014016020172018201920202021E2022E2023E2024E2025E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亿元)同比增长目前市场上餐饮机器人厂商两大头部玩家是擎朗智能和普渡科技,云迹科技差异化竞争,猎户星空2021年新入局。2018年及以前,穿山甲的有轨人形送餐机器人销量一直位居第一,但是年销量仅在千台左右。2019年起,擎朗智能、普渡科技的无轨托盘式送餐机器随着18年底海底捞的示范应用得到市场认可,快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两家至今均实现累计销量超万台。云迹科技专注在酒店场景深耕,主营是酒店配送机器人,同时送餐机器人方面在酒店、宴会等高端餐厅差异化竞争。2021年初,原来专做语音交互机器人的猎户星空公司入局送餐机器人。(六)竞争格局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84/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05:2021年国内餐厅机器人主要投融资事件图表106:扫地机器人按功能分类资料来源:企名片资料来源:公司官网米家扫地机器人1S米家扫拖机器人2云鲸小白鲸J1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科沃斯地宝X12021年餐厅机器人的融资事件集中在头部玩家。普渡科技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总融资额达到10亿元。擎朗智能、云迹科技也分别在2021年完成2轮融资。(七)行业投融资情况现阶段的扫地机器人能实现在室内自主移动并完成扫地、拖地、自动洗拖布(自清洁)、自动集尘四个功能。按实现功能划分,主流的产品形态包括纯扫地机器人、扫拖机器人、自清洁扫拖机器人、自动集尘扫拖机器人、自清洁 自动集尘扫拖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是解放双手的产物,现阶段的扫地机器人已经具备高实用性。从地板清洁整个流程来看,人工清扫的流程包括扫地、倒垃圾、拖地、洗拖布、换水。目前扫地机器人能做到的程度:1)扫地方面,路径覆盖能基本覆盖全屋,能清扫小颗粒尘屑,但由于扫地机器人形态限制,不可能清扫大块垃圾,需要人工辅助;2)倒垃圾方面,自动集尘功能可以减少清倒集尘盒的频次;3)拖地方面,能清理少量干湿污渍,不能清理大片污渍,机身上的水箱可以在拖地过程中不断润湿拖布;4)洗拖布方面,可以做到手动设置回洗间隔和智能动态回洗;5)换水方面,基站内设置了清水箱和污水箱,需要手动加水和倒出污水,拖100平米多的全屋的加水频次在12次,云鲸最新发售的产品已经可以做到类似洗衣机一样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自动上下水。7.1.2.3 扫地机器人(一)扫地机器人功能介绍和分类2021/9/232021/5/82021/9/152021/1/262021/5/272021/1/18085/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扫地机器人分为导航系统、清洁系统、续航系统、交互系统,其中导航系统和清洁系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1)导航系统扫地机器人的导航系统涉及到导航定位、避障两方面技术。其中导航定位技术解决的是“这是哪里、我在哪里”的空间问题,主要影响扫地机器人的构图效率与清扫覆盖率;避障技术则直接决定扫地机器人清扫时遇到家庭内随机摆放的物品,如拖鞋、电线、动物粪便等时能否准确避开并继续工作。(二)扫地机器人系统构成与关键技术LDS SLAM方案是目前最稳定、最主流的扫地机器人导航方案。扫地机器人的导航技术经历了随机覆盖式-局部规划式-全局规划式的变革。全局规划类扫地机器人所使用的移动导航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为LDS SLAM 与VSLAM,两者采用基于不同传感器的SLAM 算法来构建地图、进行定位,前者采用激光雷达(主要是单线),后者使用视觉传感器(包括单目、多目、结构光与TOF)。LDS SLAM技术起步早更加成熟,导航效果比目前的VSLAM更佳,而且随着国产激光雷达厂商入局,推出了百元级的高性价比的激光雷达,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成本。目前主流厂商的技术方案选择有差异,如iRobot 的产品只搭配VSLAM 技术,石头采用LDS SLAM,而科沃斯、小米两种技术方案的扫地机器人都有。目前中国市场上大多数全局规划类产品搭载LDS SLAM 技术,根据奥维云网的统计,2020年1季度,扫地机器人线上渠道LDS SLAM的扫地机器人占据了54.9%的零售额,而VSLAM仅占比17.7%。图表107:扫地机器人系统组成资料来源:华福证券图表108:扫地机器人主流导航技术迭代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86/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避障技术方面,存在多种避障技术,技术路线未达成共识。避障一直是扫地机器人亟需解决的重要环节,即便是全局规划类产品,如果不具备优秀的避障能力,在清扫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卡困、停止清扫、损坏物品的现象,需要消费者在一旁协助搬走障碍物。扫地机器人低端机型一般采用激光导航和视觉导航自带的避障功能,中高端机型则会增加传感器辅助避障,避障技术分为单目视觉避障、双目视觉避障、3D结构光避障、3D TOF避障。各大厂商在避障技术上做了多种探索,如科沃斯于2020 年发布的T8 MAX 系列产品搭载3D 结构光避障技术,T8 AIVI 则采用3D TOF 单目技术,辅以AI 实现障碍物的识别与脱困;石头科技在2020 年发布的T7 Pro 产品则搭载了双目摄像头,配合AI 算法识别物体实现避障,而这一方法相应对扫地机器人的计算能力要求更高。对比目前的几种方案,3D 结构光对障碍物的捕捉效果较好,可以实现毫米级高精度避障,但成本相对较高;搭配AI 技术的视觉避障(单目/双目)对物体的识别能力更好,特别是遇到电线、袜子、线团、宠物粪便等小型障碍物能识别出来绕行,但AI 技术需要大量的后台训练支持补充(T8 AIVI 能够识别7 种室内障碍物,经过训练T9 AIVI 已能够识别15种),同时在光线欠佳、图像纹理单一的情况下,避障表现一般。各个技术路线在成本与避障性能上有所差异,目前市场并没有统一最合适的解决方案。(2)清洁系统清洁系统的关键性功能创新是自清洁和自动集尘。拖地功能对于以硬质地板为主的国内家庭来说十分重要,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19年我国线上扫拖一体产品已占比超过80%(销量口径),2020年上升到了92%。自清洁解决了洗拖布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智能化扫拖一体机器人。原来的扫拖一体机器人仅在纯扫地机器人底下加了一个拖地模组,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一块拖布拖全屋,尤其在多房间的户型会越拖越脏,以及需要人手动取下拖布清洗,工序繁琐,因此原来那种扫拖一体机器人在拖地功能上非常不实用。云鲸首创的自清洁扫拖一体机器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机器人拖地一段时间、一定空间后会自动返回基站清洗拖布,然后再断点续拖。自动集尘是iRobot首创的功能,目的是减少集尘盒的清理次数。扫地机器人的内部空间有限,集尘盒容易填满,需要人多次清倒。iRobot 于2018 年推出的iRobot Roomba i7 搭配了Clean BaseTM 自动集尘充电座,能够自动将扫地机器人集尘盒中的污垢吸入一次性集尘袋中,可以容纳30 个集尘盒的污垢,因此消费者只需要一个月左右清理一次集尘袋即可,进一步解放劳动力。图表109:扫地机器人主流导航技术迭代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087/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10:云鲸小白鲸扫拖一体机器人自清洁抹布过程 图表111:iRobot Roomba i7 自动集尘扫地机器人资料来源:天鲸旗舰店资料来源:天猫iRobot旗舰店清洁系统的其它产品差异点包括:吸力:扫地机的吸力直接决定了清洁效果,多数产品的吸力已经达1.5-2kPa,并且设定了多档吸力模式以适应不同环境。灰尘识别:部分高端机型配备了尘埃识别系统,能够自主识别地面脏污程度,对于“重灾区”进行反复清洁。高频震荡擦地:早期的扫拖一体机,只是在机身底部安装一块拖布,靠机身重量完成拖地,对于重度污渍拖地效果不佳。后来很多厂商开发了高频震荡擦地模块,模仿人工擦地,使得擦地效果大幅提升。无毛胶刷:iRobot 独创Aeroforce技术,双胶刷头采用无毛刷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刷头在清洁过程中与毛发缠绕在一起,此外配合AeroForce Extractors 气流加速和真空吸力提升清洁效率,弥补了无毛刷清洁的问题。导航定位技术的变革是驱动产业迅速爆发的重要因素。扫地机器人的导航技术经历了随机覆盖式-局部规划式-全局规划式的变革。随机覆盖和局部规划:1996出现第一台扫地机器人Trilobite,早期的扫地机器人采用随机碰撞的方法进行清扫,清洁程度低、重复扫、漏扫、经常卡机等,智能程度低,消费者使用体验并不是太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采用惯性导航方案的局部规划式扫地机器人,但仍会出现清扫不完全或是清扫路线规划乱等问题。(三)行业发展历程和趋势智能识别拖布脏污程度干净如新,断点续拖污水回收,净污分离涡轮式拖布清洗抹布脏了自动回洗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88/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12:扫地机器人产业链资料来源:国盛证券现阶段扫地机产业链国产化程度已经较高,上游壁垒整体降低。由于扫地机器人具备向大众圈层渗透的潜力,更多厂商进入到产业链环节。目前扫地机零部件中除电源管理芯片、电机和少量CPU需要进口,其余零部件基本国产。从产业链参与者角度分析,代工厂参与者较多,硬件部分基本可全部委托加工;方案商(如乐动、思岚、一微、速感等)负责软件部分,也可能提供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软件部分多为SLAM建图等导航算法的外包。而避障AI算法难度和壁垒较高,需要大量用户数据的积累和机器深度学习提升算法准确率,现阶段科沃斯、石头科技等少数中高端品牌商掌握避障算法的研发能力。(四)产业链全局规划:2010年之后,SLAM技术开始出现。2010年Neato推出全球首台LDS SLAM技术的全局规划式扫地机器人,但是当时激光雷达成本高导致产品定价高,并没有大面积普及。2013年,科沃斯推出国内首款LDS SLAM技术的全局规划式扫地机器人,定价5000元,也没能普及。2015年,iRobot推出VSLAM的全局规划式扫地机器人。2016年,石头科技凭借自研的激光雷达大大降低了成本,推出了一款仅1699元的LDS SLAM方案的米家扫地机器人,一时成为爆品。随着扫地机器人起量,国产激光雷达厂商纷纷入局,降低了整个行业激光雷达的成本,越来越多的国产扫地机器人玩家(品牌商/方案商/代工厂)入局。649#%Pre-IPO43%9A.7%7.6Q04%9%4%3F.9.59/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20.6 32.3 44.0 63.5 84.0 86.2 113.8 147.6 186.2 231.4 0501001502002502015201620172018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23E 2024E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亿元)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预计达到百亿量级,海外市场是国内市场的2倍左右。据euromonitor对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统计,从2011年到2020年,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从10亿美元成长至4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17%。APAC市场在中国市场的带动下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扫地机器人市场,占比接近一半,另外两大市场是北美、西欧。根据高禾投研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在86.2亿元左右,占全球市场约32%,21年预计超百亿元,预计2024年超200亿元。国内扫地机器人玩家包括两类公司,一类是专注做扫地机器人的品牌商,包括科沃斯、石头、云鲸、追觅、浦桑尼克、由利、哇力、云米、Trifo(海外为主)等,另一类是家居家电品牌商,包括小米、美的、海尔、安克(跨境电商)等。国外的扫地机器人公司包括iRobot、Shark、Nearo、Cecotec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目前扫地机器人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线上,销售额占比接近90%(奥维云网数据)。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0年线上渠道方面,科沃斯、小米、石头、云鲸四家累计占据了接近80%的市场份额,线下渠道方面,科沃斯一家独大,市占率高达80%。iRobot、Neato等外资品牌在国内处于劣势,一方面因为它们没有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一方面它们坚持“扫拖分离”,发展独立的扫地机器人和拖地机器人,不适合国内以硬质地板为主的市场环境。其中,石头、云鲸都是扫地机器人的后起之秀,石头率先推出高性价比的导航方案,云鲸率先推出自清洁功能。科沃斯:成立于1998年,代工厂起家,老牌扫地机器人玩家,2008年就推出了自己的扫地机器人产品,并在扫地机器人密集技术更新迭代期不断迭代产品,陆续推出了搭载LDS SLAM、VSLAM、自清洁、自集尘、dTOF避障等创新技术的产品。小米:智能家居品牌,扫地机器人方面是ODM的模式,石头、云米、追觅都给它做设计和代工,现在与石头的合作逐渐减少。石头:2014年成立,2020年上市,15年凭借获得小米投资,加入小米生态链,2016年凭借低成本激光雷达推出了仅1699元的米家扫地机器人,后独立自主品牌,核心优势在于导航算法的自研能力,同时清洁系统也紧跟行业趋势快速迭代创新。云鲸:2016年成立,清洁系统创新的后起之秀,2019年发布了自清洁扫拖机器人小白鲸J1,是行业第一款能自动洗拖布的扫地机器人,同时通过小红书、抖音等营销渠道推广,一时成为爆品,2021 年 1-9 月中旬中国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零售份额占比中,云鲸以17.13%的市占率排名第二(奥维云网)。此外,2021年9月发布了具有自动上下水功能的小白鲸J2。(五)市场规模(六)竞争格局图表113: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情况资料来源:Euromonitor,海通证券,国家统计局,高禾投资研究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90/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2021年扫地机器人新兴创业公司获得大笔金额的投资。新秀创业公司持续吸引资金进入,其中Trifo C轮融资获得数亿元,追觅科技C轮融资获得36亿元,顺造科技B轮融资获得5000万美金。尽管扫地机器人领域已有头部上市公司,资本对该行业热度不减,持续看好扫地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和新兴创业公司的发展。(七)行业投融资情况全球市场来看,国产厂商持续瓜分iRobot的份额。iRobot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62%下降至2020年的46%。此外,具体市场有差异:北美市场iRobot是中高端机型第一,低端机型第一是安可创新,科沃斯、石头在北美市场只有45%的份额;日韩市场偏爱本土品牌;欧洲客户重视性价比,以及没有iRobot的专利封锁,中国扫地机器人厂商发展较好,其中石头2020年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14%,仅次于iRobot。图表114:2017-2020年全球扫地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图表115:2021年国内扫地机器人主要投融资事件资料来源:iRobot年报,国盛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企名片Trifo2021/9/272021/10/202021/5/272021/5/262021/5/262021/9/82021/6/222021/2/242021/7/12091/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7.2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7.2.1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云计算”的概念于2006年提出,在过去的十余年间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形成阶段过渡到发展和应用阶段,目前已经逐步从互联网科技行业向金融、公共事业、零售、生产制造等传统行业渗透,并衍生出了许多新的业务形态。云计算早期就是简单的分布式计算,解决任务分发,并进行计算结果的合并。因而,云计算又称为网格计算。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秒钟)完成对数以万计的数据的处理,从而达到强大的网络服务。对于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来说,一台服务器的运算能力显然不够,需要企业购置多台服务器,甚至演变成为一个具有多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而且服务器的数量会直接影响这个数据中心的业务处理能力。而传统IT架构比较复杂,从安装硬件、配置网络、安装软件,到应用及配置存储等,许多环节都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储备。而云架构在部署方式上采用分布式架构,数据中心构建水平较高,解决了企业对服务器的需求。2020年起企业对云服务方面的资本支出超过自建数据中心的投入,随着计算能力等底层技术逐步加强,数据流量空前增长,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与日俱增。未来5年,云服务增长将继续保持高速。2021年国内整体IT支出超过3万亿美元。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计至2023年,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率将超过60%,预计到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可达4000亿人民币。云计算有五大基本特征:广泛网络接入、快速弹性伸缩、计费服务方式、按需自助服务、资源池化共享;三大服务模式: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大部署方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云计算架构分析经典云计算架构包括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三层服务。IaaS:提供IT基础设施,包括操作系统、虚拟化、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用户端则需要自行解决数据库、应用中间件、内存管理、数据和应用等;PaaS:提供开发、测试、交付和管理软件应用程序所需的环境,在IaaS的基础上还提供数据库、应用中间件和内存管理,用户无需考虑对基础结构进行设置或管理;SaaS:向用户提供软件应用复合和用户交互接口等服务,已订阅为基础按需提供。7.2.1.1 基本概念图表116: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92/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云计算产业链上游主要由核心硬件和基础设施供应商组成,核心产品主要是芯片、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核心代表企业有浪潮、华为、紫光股份、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网宿科技等;中游由提供云生态服务的供应商组成,包括基础平台的建设和云原生应用的提供,核心代表企业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下游由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各企业及政府部门组成。云计算的三种部署模式云计算主要有三大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是由第三方提供商提供的云服务,可以被任意客户使用,用户无需购买硬件、软件等,只需要为使用的云端资源付费即可,云服务的控制权掌握在提供者手中;私有云是仅被一个客户使用的云服务,控制权掌握在客户手中,形式上也可以是客户自身拥有或托管于第三方进行运营管理;混合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即用户以私有云为基础,同时结合公有云资源的使用,管理等事项由企业和云提供商共同分担。7.2.1.2 云计算产业链图表117:云计算的三种部署模式图表118:云计算产业链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来源:公开数据093/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7.2.1.3 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7.2.1.4 云计算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云原生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 PAAS SAAS)市场规模达到2245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19.22%,2021年有望达到2654亿美元。全球云计算市场空间巨大,且长期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776.4亿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33.41%,预计2021年维持现有增速,达到2330.6亿人民币;公有云规模在2019年超过了私有云,成为了第一的主要市场。中国云计算市场未来发展可观,保持较高的增长,主要的推力是:受新基建等政策影响,IaaS市场会持续上升;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拉动下,企业对数据库等PaaS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受疫情的出现和持续的影响,会加速SaaS服务的落地。伴随云计算的滚滚浪潮,云原生的概念应运而生。云原生是一种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法,是一套技术体系和方法论。云原生(CloudNative)是一个组合词,Cloud Native。Cloud表示应用程序位于云中,而不是传统的数据中心;Native表示应用程序从设计之初即考虑到云的环境,原生为云而设计,在云上以最佳姿势运行,充分利用和发挥云平台的弹性 分布式优势。云原生四要素微服务:微服务中,应用被拆分成最小的组件,彼此独立。不同于将所有组件内置于一个架构中的传统单体式应用构建方法,在微服务架构中,所有部分相互独立,通过合作来完成同一个任务。传统的应用构建方法主要采用单体架构,即单个应用中囊括了所有可部署的组件。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应用体积越大,越难快速解决新问题和添加新功能,而微服务架构的构建方式,有助于更快地交付高质量的软件。容器化:容器技术能对应用及其整个运行时环境(包括全部所需文件)一起进行打包或隔离。从而让企业IT可以在不同环境(如开发、测试和生产等环境)之间轻松迁移应用,同时还可保留应用的全部功能。容器也是保障 IT 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Docker和K8s为代表的容器和容器编排技术是云原生应用的典型代表。Docker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容器引擎,在思科谷歌等公司的基础设施中大量使用,容器化为微服务提供实施保障,起到应用隔离作用,Kubernetes是容器编排系统,用于容器管理,容器间的负载均衡。图表119:2018-2023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增速图表120:2015-2023年中国公有云、私有云市场规模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94/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7.2.1.5 行业投融资情况2021年云计算产业投融资持续保持热度:其中SaaS赛道共发生268起投融资事件,获投企业236家,融资总金额410.85亿元。图表121:云计算行业投融资金额和数量DevOps:Dev Ops即开发和运维合体,DevOps 是指对企业文化、业务自动化和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从而实现迅捷、优质的服务交付,提升企业响应能力和价值。DevOps 强调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实现既快又稳的工作流程,使每个想法(比如一个新的软件功能,一个功能增强请求或者一个 bug 修复)在从开发到生产环境部署的整个流程中,都能不断地为用户带来价值。持续交付:持续交付是不误时开发,不停机更新,小步快跑,反传统瀑布式开发模型,这要求开发版本和稳定版本并存,其实需要很多流程和工具支撑。2021年云原生底层核心技术趋于成熟,行业应用加速。三大云原生核心技术容器、微服务、DevOps的发展喜人,通用的容器与容器编排技术已进入技术成熟期、市场采纳度高;微服务技术领域,服务注册发现与服务代理技术已进入技术成熟期;DevOps处于技术整合期,市场采纳度初步攀升。据国际主要基金会的公开项目数据统计,云原生技术生态的热点开源项目已超300个,涵盖技术能力的各个方面,包括云原生底层技术、云原生应用编排及管理、云原生应用、云原生安全技术以及云原生监测分析等五大模块。同时,云原生核心技术的稳固也为跨领域的融合技术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原生化的大数据、AI、区块链技术正在成为趋势,以云原生为核心的融合应用发展迅速。095/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2021年3月Roblox的上市让 Metaverse 元宇宙概念引爆市场,近400亿美元市值彻底打开了“元宇宙”行业的想象空间。元宇宙大潮下,全球巨头纷纷开始布局元宇宙,比如Meta发布VR 社交平台Horizon、微软发布会议协作平台Mesh、百度推出元宇宙社交平台“希壤”、网易发布伏羲沉浸式系统“瑶台”.继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元宇宙引爆了公众对下一个互联网的想象。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尼尔斯蒂芬森的著作雪崩,该书首先描述并创造了“元宇宙”的概念。Metaverse一词是由Meta和 Verse组成,Meta在希腊语中代表“超越”,verse代表“宇宙universe”,合起来通常表示“超越宇宙”的概念。这一概念指向了人类长远的发展目标,人类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宇宙,它将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成为一个人造的维度空间。简单来说,Metaverse 就像是为人们所共有的,更具沉浸感、参与感的互联网。Metaverse也有多种称呼,如马化腾提出的“全真互联网”,“赛博空间Cyberspace”、“空间互联网”等。元宇宙有望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于PC互联网,通过移动设备的可移动性使得人们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大大拓展了时间与空间的广度,但此时的空间呈现仍是以二维为主。而元宇宙时代,其在空间上是三维呈现,且更强调感官体验的全面跟进,用户的感官体验得以高度仿真。经典互联网在时间性上已达极限,元宇宙为经典互联网增加了空间性维度,它将赋予用户时空拓展层面上的全新体验、价值,为用户创造沉浸式、交互式、更多感官维度的体验将是元宇宙的技术主脉络。7.2.2 元宇宙7.2.2.1 基本概念7.2.2.2 产业链梳理图表122:未来元宇宙产业链图谱来源:公开数据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96/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目前,元宇宙的雏形尚在孕育,各个行业对于线上化、数字化与虚拟化的进一步深入与技术沉淀处于早期并且存在一定技术瓶颈,据德勤研究与分析最早从2031年开始,独立行业的元宇宙才能开始逐步打通数据与标准,实现相似相融的成熟整合阶段。元宇宙是一个持久共享的虚拟空间,提供跨越平台和现实世界的体验,在硬件设施层面,需要被攻克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仿真交互技术、网络与运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等。仿真交互技术是决定元宇宙用户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的关键因素。作为元宇宙重要硬件入口,2021年是AR/VR“产业规模化元年”:Meta旗下的Oculus Quest 2销量已超过1000 万台。据IDC等机构统计,2020年全球VR/AR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其中VR市场规模620 亿元,AR市场规模280亿元。中国信通院预测全球虚拟(增强)现实产业规模2020-2024五年年均增长率约为54%,其中VR增速约45%,AR 增速约66%,2024年二者市场规模接近、均达到2400亿元。目前行业整体处于早期阶段,产业链还未成熟。我们预期元宇宙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实向虚,通过构建沉浸式数字体验,增强现实生活的数字化体验,将真实物理世界在虚拟世界实现数字化重造,建立完全虚拟化的平行世界。二是由虚向实,构建虚拟世界,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是自我创造,不但能够形成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还能够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我们认为,在未来,元宇宙的“虚实不分”将包含三个层面:数据不分虚实,感受不分虚实,世界不分虚实。元宇宙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将带来大量新基建、超新基建的机会和挑战;从硬件到软件,从服务到平台,从岗位到职业,新基建、新业态、新职业将大量涌现。7.2.2.3 产业链梳理图表123:2019-2024E全球VR/AR市场规模预测(亿元)来源:公开数据097/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在网络与运算技术方面,元宇宙至少需要5G以上网络,对算力方面的要求则是无穷的,它们共同支撑着元宇宙虚拟内容的创作与体验,并且更加真实的建模与交互,都需要以更强联网速度和算力作为前提。目前存在两大瓶颈急需攻破:1)服务器与终端的物理距离通过边缘计算降低传输延迟,与通信运营商合作部署边缘云服务器,缩短计算中心与用户终端的距离,降低传输延迟,增加网络稳定性;2)视频流优化编解码技术瓶颈通过显存内直接编码的技术优化编码延迟。图表124:元宇宙不同技术的发展阶段来源:公开数据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098/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算力方面,目前中国以及全球都对解决算力问题高度重视,AI芯片技术和边缘基础设施也在推动中快速发展。不过,在更有望解决元宇宙算力的量子计算领域,目前尚处于原型机研发阶段,在技术上仍面临多项挑战。对粒子状态的控制是亟需突破的难点,距离达到超越量子计算苛刻的容错阈值(99.999%),要实现对规模化多体量子体系的精确制备、操控与探测,业内预计还有至少十年的探索周期。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确权上提供了技术基础,为虚拟世界经济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基石。区块链技术方面,目前已经发展至NFT阶段,开启了数字内容资产化时代。NFT全称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具有四大特点:不可互换性,NFT不可与同种NFT进行互换。将NFT借出后,若返还则为同一NFT,类似身份ID;独特性,每个NFT独一无二;不可分割性,NFT不可分割,基本单元为一个代币,也只存在一个代币;防盗性,每个代币具有独特性,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如游戏、知识产权、实体资产、身份证明、金融文书、票务等。NFT在2021年迅速成为爆火热点,受到大量巨头追捧和资金注入,但作为新兴概念领域,NFT市场在八月达到交易峰值后回落降温,伴随着NFT头部项目的数据下滑,NFT背后资金体量相对较小、交易单位相对固定、缺乏健全的定价机制、交易平台发展时间短、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此外,在为元宇宙建立提供物理现实还原基础的万物互联技术方面,全球正处于爆发前期,未来规模化加速演进,必须解决碎片化、安全、成本三大发展难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则成为了支撑元宇宙实现的关键技术瓶颈,何时能实现突破在学界与业界都存在很大分歧。2021年我国元宇宙相关领域投资事件呈爆发趋势,包括VR、云服务、虚拟人、区块链、NFT等方向都获得了资本的关注。从投资轮次来看,大多集中在天使轮,大部分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投资金额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投资事件如下:图表125:2021年元宇宙重点融资事件及融资金额来源:公开数据099/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7.3 先进制造7.3.1 半导体设备半导体设备属于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半导体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半导体支撑产业、中游半导体制造产业和下游半导体应用产业。上游半导体支撑产业为半导体制造提供原材料与生产设备;中游半导体制造产业主要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行业;下游半导体产品终端在消费电子、工业电子、汽车电子、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7.3.1.1 产业概述图表126:半导体产业链全景图图表127:前道晶圆制造工艺和后道封装测试工艺涉及的半导体设备资料来源:盛美半导体招股说明书资料来源:国元证券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00/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半导体设备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基石,全球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2021年12月14日公布的年终半导体设备预测报告,2020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约712 亿美元,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同比增长45,增至1030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受半导体短缺影响,各大厂商正在加快扩大产能,市场规模受影响加速增长,SEMI预测,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于2022年增长至1140亿美元,到 2023 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略微下滑 0.5%至 1134 亿美元。根据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的统计,2020 年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187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 26.3%,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2021 年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预计将达到 2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3.8%,预计 2022 年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有望达到 3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1%,到 2023 年我国体设备销售额有望上涨 5.8%至 363亿美元,预计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全球占比有望从 2021 年的 28%提升到 2023 年的 32%,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游半导体制造的不同工艺环节涉及到不同的半导体设备。芯片制造主要涉及前道晶圆制造工艺和后道封装测试工艺。前道晶圆制造工艺主要包括扩散、薄膜沉积、光刻、刻蚀、离子注入、机械抛光、金属化等复杂工艺;后道封装测试工艺主要包括背面减薄、晶圆切割、贴片、引线键合、模塑、切筋/成塑和检测工艺。每道工艺涉及到特定的生产设备,包括光刻设备、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设备、化学机械抛光设备、清洗设备、封装设备、检测设备等。7.3.1.2 产业规模图表128:2016-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及预测数据来源:SEMI4125666455987121,0301,1401,13437.3.0%-7.4.2D.7.7%-0.5%-20%-10%0 0P004006008001,0001,2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E2022E2023E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薄膜沉积,24%光刻,19%刻蚀,19%清洗,4%CMP,4%涂胶显影,3%离子注入,3%去胶,1%其他,10%分产品来看,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最大,2020年销售额为172 亿美元,占设备销售额约24%;刻蚀设备和光刻设备市场规模次之,分别为137 亿美元和134 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9%和19%。图表129:2005-202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及预测图表131:2021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营收图表130: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细分市场占比数据来源: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Wind资料来源:Wind,VLSI Research数据来源:SEMI132329199373725344449658213113518728834336339.2S.8.1%5.8%-100%-50%0P00 0%0005001001502002503003504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E2022E2023E半导体设备行业呈现高度集中格局,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荷兰等国。以美国Applied Material、荷兰ASML、美国Lam Research、日本Tokyo Electron、美国KLA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半导体设备企业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凭借资金、技术、客户资源、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了全球和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市场的主要份额。7.3.1.3 产业格局Applied MaterialTokyo ElectronKLATeradyneADVANTESTSCREENHOLDINGSHitachi High-TechASM InternationalASMLLam Research145678910232111461136937282619231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02/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32: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国产化情况图表133:2018-2021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融资事件数资料来源:半导体行业协会,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来源:企名片半导体设备融资事件数和融资金额创新高。根据企名片的统计,2021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融资事件数合计为196起,同比增长68%。半导体设备领域融资事件数量逐年攀升,显示出投资机构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深层次原因是:1)全球缺芯潮,晶圆制造厂集中扩产,带来新一轮设备采购需求;2)随着中芯国际、华虹等国产晶圆制造厂的发展壮大,中国半导体制造产业正在崛起,给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提供了丰沃的产业土壤;3)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不稳定带来上游产业链国产替代的急切需求,半导体设备领域有极大的国产空白;4)前述原因驱动下,国内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已经上市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在二级市场股价屡创新高,又进一步推动了一级市场的融资热潮。大多数半导体设备细分领域已经初步有国产厂商进入,但整体国产化率尚处于较低水平,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潜力巨大。目前去胶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是国产化率最高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主要供应商为屹唐半导体。清洗设备国产化率为20%左右,主要供应商有盛美半导体、北方华创等。刻蚀设备国产化率为20%左右,主要供应商有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屹唐半导体等。热处理设备国产化率为20%左右,主要供应商有北方华创、屹唐半导体等。其他细分市场领域如薄膜沉积设备(PVD)、机械抛光设备(CMP)、涂胶显影设备、光刻设备、离子注入设备国产化率仍很低。随着国内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工艺验证加速,未来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望显著降低对进口半导体设备的依赖。7.3.1.4 行业投融资情况58941171960501001502002502018201920202021融资事件数7.3.2 工业软件工业软件是数字化经济的“大脑”。工业1.0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开创了机器替人的时代;工业2.0实现了生产的电力化,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工业3.0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大量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表设备得以应用;工业4.0主要将7.3.2.1 产业概述103/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34:工业1.0到工业4.0 资料来源:亿欧智库图表135:工业软件分类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与分析实现生产的智能化,实现降本增效、安全可控、绿色环保的智能化生产过程。在工业4.0时代中,工业软件作为工业生产系统的“智慧大脑”,一方面,助力人研发设计出更高精尖的产品,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接手了过去由人负责的生产环节,负责进行生产决策和资源调控。CAECAMPDM/PLMEDAMBSEMESSCADADCSPLCAPSEMSERPFMEAMCRMSCMBIOACAD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04/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超4000亿美元。2012年以来,伴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球工业软件产业稳步增长。2019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达到4107亿美元,近三年同比增长率均在5%以上,2012-2019复合增长率为5.4%。2020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358亿美元,同比增长6.1%。国内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小,但增长率远高于全球水平,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9年,国内工业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720亿美元,仅占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的6%,但国内产业规模增长速度较快,近三年同比增长率在工业软件种类繁多,主要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类、设备运维类、新型架构类。研发设计类软件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DM/PLM)、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及新兴的系统级设计与仿真软件等。生产制造类软件主要有生产控制类软件(PLC/DCS/SCADA)和制造执行软件(MES)两大主体,此外还有生产计划排产(APS)、环境管理体系(EMS)等软件。经营管理类软件包括企业资源管理(ERP)、财务管理(FM)、人力资源管理(HRM、HCM)、资产管理(EAM)、办公协同(OA)等软件。运维服务类软件主要有IT运维和设备运维两大类软件。新型架构类软件包括针对垂直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工业操作系统、制造协同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承载工业知识和经验,满足特定需求的新型工业应用软件。7.3.2.2 产业规模图表136:2012-2020年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及增长率图表137:2012-2020年中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及增长率数据来源: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数据来源: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2,850 3,000 3,175 3,363 3,531 3,701 3,893 4,107 4,358 5.3%5.8%5.9%5.0%4.8%5.2%5.5%6.1%0%1%2%3%4%5%6%7%-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2020E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亿美元)同比增长729 810 940 1,083 1,194 1,299 1,477 1,720 1,974 11.2.0.2.3%8.8.7.5.8%0%2%4%6%8%-1,000 2,000 3,000 4,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E中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2012-2019复合增长率为13%。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31.7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26.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28.1%,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结合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仅占全球6%的份额,可以预见我国的工业软件市场存在近5倍的增长空间。受益于产业升级、政策加持、国产化趋势三大因素叠加,国产工业软件在未来几年有望迎来爆发。首先,制造业转型升级释放信息化及智能化需求,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升级中的重要一环。其次,政策利好不断,自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大政方针以来,多部门颁布智能制造发展政策,推动制造升级,此外,多项政策出台支持软件正版化,为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三,海外技术封锁加剧,加速国产替代进程,2019年5月,华为与EDA(芯片设计软件)三大厂商的合作均被制裁终止,2020年6月哈工大和哈工程被禁用数学基础软件Matlab,技术封锁有望加速国产工业软件替代进程。105/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从竞争格局看,国外工业软件厂商居于领先地位,国内厂商在一些细分子领域有一定的突破。国外厂商经过多年发展,通过并购等手段已成为较大规模的企业,国内工业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处在早期内生发展阶段。在几类工业软件中,我国企业在基础类研发设计软件中实力较差,市占率较低,2019年国产研发设计类软件份额仅为5%,而经营管理类国产软件较为成熟,国产软件市占率达70%,竞争格局分化较大。海外龙头企业已经进入“工业云”阶段。以研发设计类软件为例,外资企业以达索、Autodesk、西门子为代表已实现软件本身的技术积累,并在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中实现软件的应用协同,实现流程串通和优化。目前上述巨头均在向“软件 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升级。我国工业软件仍处于产品打磨的发展初期。中国工业软件行业目前处于产品打磨的初期,大量的设计、制造等核心工业软件均为国外品牌所占领,总体可以概括为“管理软件强、工业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工业企业均开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步伐,逐步转变发展模式。7.3.2.3 产业格局5Pp0%0 0Pp%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类运维服务类国产化率图表138:2019年国内工业软件细分领域国产化率数据来源: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2020图表139:主要工业软件企业及产品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公司公告,Wind184719821972199919981988199319981981CRMBIMERPERP1985AutodeskSAPSalesforcePTC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06/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工业软件赛道的投融资在2021年再度回春。根据企名片的统计,2021年国内工业软件赛道共发生96起融资事件,又恢复到了2019年的融资热潮,主要原因是2021年3月中望软件作为研发设计类第一股登陆资本市场,总市值一度超过300亿元,促使更多资本关注到工业软件领域,特别是卡脖子的研发设计类软件。目前,浩辰软件、华大九天、广立微、国微思尔芯等公司正在IPO流程中,山大华天、数码大方、云道智造等公司正在筹备上市,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国产工业软件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带动国产工业软件产业崛起。7.3.2.4 行业投融资情况图表141:生物医药领域2021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指导原则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洪泰基金整理1059767960204060801001202018201920202021融资事件数图表140:2018-2021年国内工业软件公司融资事件数数据来源:企名片7.4 大医疗7.4.1 医疗行业大环境综述除针对特定适应症/特定产品的指导原则之外,2021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了31项指导原则,包含化学药、生物药、基因及细胞治疗、溶瘤病毒、纳米药物、核医学等领域。7.4.1.1 监管端:鼓励创新14567891023211114151617181920121324252627282930222331107/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重点政策及方向解读:始终以患者需求为中心,鼓励“真创新”:对国外已经获批上市或进入临床II、III期的药物进行同靶点、同技术路径、同适应症跟随的策略,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曾经屡试不爽,然而这种一拥而上的仿创跟随对社会资源是一种浪费。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是从仿创跟随到创新的重要转折点。该原则明确了创新药的立项原则是以患者的临床需求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提出应加强机制研究、提高精准化治疗、关注治疗需求的动态变化、不断改善药物安全性、改善治疗体验和便利性。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从生物学的理解上有独特见解,而且需要锁定适用的患者。创新药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唯药物的获批上市,更应该解决现有疗法无法满足的临床需求,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整体研发效率。推动基因与细胞治疗规范化、体系化、快速发展:2021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出台了4项基因及细胞治疗领域指导原则,涵盖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为基因及细胞治疗药物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提供指导。在临床研究阶段,对基因治疗产品和免疫细胞产品提出长期随访的要求。这些指导原则一方面鼓励我国基因及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及临床研发,另一方面为我国基因及细胞治疗的发展塑造了标准化的体系。完善临床试验评价体系,保障患者安全及疗效数据的准确性:药审中心对于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体系愈加清晰和细化,提高临床试验结果评估的准确性。除针对特定适应症/特定产品的指导原则之外,2021年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发布了10项指导原则,包含试剂、器械和软件等领域。14567891023211114151617181920121324252627282930222331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08/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重点政策及方向解读: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申报上市路径更为清晰: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可以通过临床试验、模体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动物试验等方法验证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决策是否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明确了是否需要临床试验的考虑因素,指出可以免于临床试验的情景,并提供了明晰的决策流程图。对于人工智能医用软件的监管更加细化: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中明确将用于辅助决策的人工智能医用软件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将用于非辅助决策的人工智能医用软件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图表142:医疗器械领域2021年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发布指导原则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洪泰基金整理2021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达2.64亿,占总人口比重18.7%,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提高了5.4%,预计我国老年人口最高值将于2023年出现。老年人口在不断增加,老龄化需求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相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负担将进一步增加,对相关创新疗法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人口低速增长,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降低0.04%。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新出生人口1200万,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3,处于低生育水平。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水平下行,2021年5月推出三孩政策,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7.4.1.2 需求端:老龄化相关需求更为迫切,提高生育率注入新动力14567891023109/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根据戊戌数据统计,2021年药审中心共计承办11,568个受理号,同比增长12%。其中,一类新药申报1,919项,占总申报数量的16.59%,较去年同期增长54%。中药申请数量同比增长325%,但以补充申请为主,2021年中药一类创新药申报数量较2020年下降28.57%。2021年化学药一类新药申报数量较2020年上涨54%,生物制品一类新药申报数量较2020年增长153%。2021年全年大医疗领域创投风投(B轮及之前)的融资交易数为1,418起,与2020年的771起相比增长84%,是近5年内融资交易数最高的年份。医疗投资“投早、投新”的趋势明显。在医疗器械方面,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2021年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共受理12,255项申请,同比增长15.8%。其中,包含62项创新医疗器械的特别审查申请,41项优先审批医疗器械申请。35个创新医疗器械在2021年获批上市,包括国内首个髂动脉分叉支架系统,国内首个锚定球囊扩张导管等。2021年大医疗创投风投每个月的融资交易数均高于2020年同期,2021年下半年比上半年更为活跃,全年峰值出现于十二月,十二月融资交易数量高达197起。7.4.1.3 供给端:生物药创新加速7.4.1.4 2021 年度大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数量的多维度分析图表143:近五年药审中心受理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药申请数量图表144:近五年大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数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戊戌数据,洪泰基金整理资料来源:私募通,企名片,洪泰基金整理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10/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从轮次角度看,2021年大医疗B轮及之前,除种子轮和A轮之外各轮次均达到近5年内最高值。2021年大医疗天使轮、Pre-A轮和A轮年度融资交易数大幅上升,逆转了2020年之前的下降走势。图表145:2020年和2021年大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数(按月度)图表146:近五年大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数资料来源:私募通,企名片,洪泰基金整理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111/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从地理分布上,2021年大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数量依旧呈高度集中趋势:江苏省(269起)、上海市(265起)、北京市(231起)、广东省(228起)和浙江省(179起)五省/直辖市全年获100起以上融资交易;四川省(39起)、山东省(28起)、湖北省(26起)、安徽省(23起)、湖南省(18起)、天津市(12起)和福建省(11起)等省份全年也有10起以上的融资交易;仅青海省没有大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发生。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湖北省和安徽省等地大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活跃度提升幅度较大。图表147:2021年大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总数量地理分布资料来源企名片,洪泰基金整理7.4.2 基因和细胞治疗基因由DNA组成,是蛋白质构建的蓝图。基因的小变化称为突变,突变改变蛋白质的生产方式,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运作,可能带来对呼吸、行动乃至消化食物等各方面带来改变。基因突变可能是先天由父母处遗传,也可能后天由于化学品或者辐射造成改变或损坏。基因治疗的目的是一次性地从根本解决导致疾病的错误基因,通过载体将治疗基因送进细胞,改变细胞内产生过多、不足或不正确的蛋白质的情况。根据载体递送环境,可以将基因治疗分为体外治疗和体内治疗:体外治疗是载体在体外递送治疗基因,即以经基因修饰的细胞治疗实现;体内治疗是将载体注射到体内,通常是特定身体部位。因为病毒通过进化已经非常擅长进入细胞,而且科学界已经掌握去除病毒基因的方式,所以目前基因治疗主流的载体是病毒。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12/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48:2021年基因及细胞治疗创投风投融资交易数资料来源:企名片,洪泰基金整理有四种主要的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AAV)、腺病毒、慢病毒和逆转录病毒。AAV是非整合性的,携带的DNA通常不会插入到细胞的基因组中,如果载体被分裂的细胞吸收,治疗基因不会随着每次细胞的分裂而被复制,因此AAV通常靶向非分裂细胞,包括肝脏、神经系统、眼睛和骨骼肌中的细胞。但AAV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种载体容量较小,通常用于传递较小的基因片段,容量这一因素局限了其能够针对的疾病种类。另一方面,许多人可能因为自然感染已经接触过AAV,再接触AAV递送的治疗基因免疫系统可能会识别到AAV,并攻击和破坏它所包裹的治疗基因,导致治疗失败。人群中已经接触过AAV的比例在30p%。AAV基因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已有三款获批上市,一款2012年上市2017年撤回。腺病毒载体和AAV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通常靶向非分裂细胞。但与AAV相比,腺病毒载体的容量更大,接近AAV包装容量的八倍。然而,腺相关病毒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身体出现炎症,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克服腺病毒载体的免疫反应是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慢病毒和逆转录病毒能够包装更大的RNA,RNA再转化为DNA。因为慢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具有整合性,它们更适合靶向分裂的细胞,包括T细胞、干细胞等免疫细胞。慢病毒和逆转录病毒适用于体外治疗将细胞从人体内取出,然后用慢病毒和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治疗基因转导进这些细胞,经改造后的细胞再被输回体内,也就是基因修饰的细胞治疗。全球范围内已经获批上市的基因治疗可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和一种遗传性眼病莱伯氏先天性黑朦,基因修饰的细胞治疗获批可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大多数基因和细胞治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截止至目前,基因治疗主要针对的是罕见的、威胁到生命的疾病;细胞治疗主要针对肿瘤治疗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领域。基因和细胞治疗目前的两大挑战,一个是脱靶效应,另一个是生产制造。脱靶效应是指治疗基因组在不正确的位置整合,导致除目标组织之外的组织受到影响,产生意外的不良反应。为了应对脱靶风险,研究者在提高载体的靶向性方面不断努力。与传统生物医药生产工艺相比,基因和细胞治疗的生产制造非常耗费时间和资源,复杂的生产过程难以简化。业界正在不断优化基因和细胞治疗的生产流程,以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国基因和细胞治疗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国家药监局先后出台了四条基因和细胞治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体系化、规范化我国基因和细胞治疗产品开发和研究。也同样是在2021年,细胞治疗产品首次在我国获批上市,6月阿基仑赛获批上市,9月瑞基仑赛获批上市,都用于治疗血液肿瘤;12月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治疗产品诺西那生钠被纳入医保,可及性大幅提高。基于企名片数据统计,2021年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有98起创投风投融资交易。113/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7.4.3 核酸药物核酸药物基于核苷酸序列信息,调控细胞的生物功能。核酸药物发挥作用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调控核苷酸序列信息在细胞中的表达,另外一种是利用互补的序列在基因层面进行调控。这两种作用机制赋予了核酸药物相比于传统的小分子和抗体的一种优势,即不需要考虑目标分子的定位或者结构。核酸药物还具备另一种优势,一旦技术平台建立,只需要改变目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就可以研发出一种新的药物,从而加快药物研发速度。根据核酸药物作用于靶基因的方式,可以将核酸药物分为5类:抑制(ASO、siRNA)、剪接转换(SSO)、编辑(EON)、增强(saRNA)和替换(miRNA模拟物、mRNA)。反义寡核苷酸(ASO)是一种单链的短DNA,通常设计成与目标基因序列互补,在目标部位形成DNA/RNA双链结构,诱导RNase H的定向裂解,阻断翻译,从而抑制基因功能。由于DNA的不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修饰的方式提高核酸的稳定性和对目标RNA的结合亲和力,因此ASO的结构一般是两端为糖修饰的核酸,中间是天然DNA。世界范围内最早获批上市的ASO药物是Fomivirsen,1998年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由于目标患者群体不断缩小,Fomivirsen已于2006年退市;目前仍处于上市状态的ASO药物都是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小干扰RNA(siRNA)是双链RNA,每条链有20-30个核苷酸。siRNA药物开发与RNA干扰的发现密不可分。siRNA被细胞吸收后在细胞质中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ISC),起到抑制基因的功能。类似ASO,siRNA也需要通过化学修饰抑制核酸酶的降解,化学修饰在siRNA序列中的位置对RNAi的活性至关重要。从2018年以来,已有五款siRNA药物获在美国批上市,分别用于治疗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变(FAP)、急性肝卟啉症、1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1)、成人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剪接转换寡核苷酸(SSO)是一种单链DNA,控制成熟mRNA前体的剪接。通过设计一个与mRNA前体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序列互补的序列,形成双链DNA,从而控制特定外显子的剪接,控制方式一种是跳跃(排除通常会被纳入的外显子),另一种是编入(防止通常被移除的外显子被排除)。与ASO 不同,SSO的化学修饰通常是中心部分。2016年两款SSO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分别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RNA编辑是DNA序列在RNA层面被转换,利用这种机制重新编写序列信息。RNA编辑的关键因素是一种酶腺苷脱氨酶作用于RNA(ADAR)的酶。编辑寡核苷酸(EON)是认为设计的引导RNA,被内源性的ADAR识别,诱导腺苷(A)-肌苷(I)RNA编辑。目前还没有EON药物获批上市,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增强靶基因表达的小激活RNA(saRNA),是双链RNA,通过设计序列识别目标基因的上游区域,招募转录因子,促进目标基因的转录。目前还没有saRNA药物获批上市,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替换类的核酸药物包括miRNA模拟物和mRNA。miRNA模拟物是一种双链RNA一条与内源性成熟miRNA序列完全互补的引导链,一条与引导链部分或者完全互补的副链。目前还没有miRNA模拟物药物获批上市,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mRNA药物不需要被递送进细胞核,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插入基因组的风险,安全性相对较好;然而mRNA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相对短暂。正因为这些特质,mRNA首先得到验证的领域是预防性传染病疫苗,2021年美国广泛应用的新冠疫苗都是mRNA疫苗。化学修饰、5端加帽、翻译区的密码子优化和调节polyA序列长度,都是影响mRNA疫苗效果的因素。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14/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2021年,新消费领域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恢复,GDP同增长8.1%,人均GDP突破8万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共同富裕、经济内循环、科技引领供给侧改革构成消费产业发展的沃土;另一方面,在疫情推动了消费升级和结构转变,移动互联网、短视频、5G技术等的快速迭代也加速了新消费的快速普及及深化。从全球视野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中心、消费中心的转移,中国即将成为新的世界级品牌孕育中心,吸引着全球各品牌的目光。2021年上半年,乘着全国经济快速恢复的东风,新消费领域投融资非常活跃,投融资事件数量一路上升,7月达到最高峰,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下半年,资本收紧,融资事件数量及金额下降,行业降温,回归理性,这种突然的转变与新消费头部品牌的发展加大了后进入品牌的成功难度、集中爆发的投资将品牌估值推的过高、已上市的新消费“第一股”们市值下跌等因素有关。2021年,新消费领域共发生826次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占全行业融资事件的10%以上,披露的融资交易总额达831亿元(不包括未披露金额的融资项目),全面超过了2020年全年的融资金额450亿元和融资事件数量286起。从赛道看,食品饮料、3C电子、线下零售、美妆个护等赛道投融资最为活跃;从融资轮次看,资本市场对新消费的关注仍在早期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投资仍是主流,B轮以前的融资事件占比达到70%,其中A轮(含Pre-A轮、A 轮)阶段的品牌最多,占比达38%,其次是天使轮/种子轮,融资事件占比超过30%,处于B轮和战略融资的品牌数量几乎相当,占比都在10%左右,而处于C轮和D轮的新消费品牌的融资数量较少;从投资方来看,除了专注新消费领域的投资机构外,产业资本和新消费企业也逐渐成为新消费领域的重要投资方。核酸药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在肝脏的聚集和被肾脏排泄,对其他组织靶向性相对较弱,一方面可能带来肝毒性和肾毒性,另一方面限制了核酸药物的应用疾病范围。第二个挑战,是核酸药物治疗适用的疾病领域以罕见病为主,还没有突破肿瘤治疗。目前还没有核酸药物批准用于肿瘤,已经进入临床III期的ASO药物没有达到主要临床终点,可能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密不可分。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将核酸药物递送到目标组织,广泛应用的脂质纳米颗粒递送还没有突破组织靶向性。我国核酸药物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国家药监局出台了三条纳米药物临床前和质量控制指导原则。2020年我国首个mRNA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I期,2021年该疫苗进入临床III期;2021年我国第二个mRNA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I期。基于企名片数据统计,2021年核酸药物领域有23起创投风投融资交易。7.5 消费赛道图表149:2021年各月消费赛道投资事件数量和金额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115/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50:2021年各消费赛道投资事件数量图表151:2021年新消费赛道各投资轮次数量资料来源:RHINO资料来源:IT桔子、公开信息7.5.1 食品饮料赛道食品饮料作为日常必需品拥有上十万亿的市场规模,伴随着消费升级,不断涌现新的品类。2021年,食品饮料赛道一骑绝尘,发生投资事件374件,占新消费领域的45%,远超其他赛道,融资金额超431亿元,占总融资金额的52%左右,对比2020年投资事件112起上涨234%。另外,与2020年相比,2021年资本更加偏好于早期投资,B轮之前投资数量约占比为85%,2020年占比80%。图表152:2021年和2020年食品饮料投资轮次分布对比资料来源:RHINO图表153:2021年食品饮料领域融资额TOP10资料来源:RHINO14567891023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16/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55:2021预制菜与速食投资事件数量资料来源:RHINO图表154:2021年食品饮料领域融资额TOP10资料来源:RHINO中式糕点的刻板印象。2021年,新中式点心潮牌虎头局A轮融资获投5000万美元。另外,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注重社交餐饮需求、小镇青年有钱有闲的当下,主做地方小吃的夸父炸串、喜姐炸串、永定门电烧烤等也成餐饮市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炸串品牌夸父炸串一年三轮融资总计超亿元。走向成熟期的速食品牌更得资本市场青睐。城镇化加快、家庭小型化、单身经济、女性进入职场等社会趋势带来健康便捷、精致干饭、情感连接等速食的消费新场景与新需求。2021年,获得融资的大多是新品牌中走向成熟期以及在媒体平台上热度较高的品牌。自嗨锅作为互联网方便速食的代表品牌获得超亿元C 轮融资;黄小猪从中式鲜食粥产品视角切入速食市场,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预制菜品持续升温,发展潜力大。疫情影响下,“宅经济”进一步发展,预制菜既契合了餐饮工业化背景下餐饮企业降本提效的强烈诉求,也迎合了快节奏生活下既要速度也要精致仪式感的年轻消费客群的生活方式。国海证券预测,我国目前的预制菜市场存量约为3000亿元,如果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未来6-7年我国预制菜市场可以成长为万亿元规模的市场,长期来看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新锐预制菜品牌珍味小梅园、老饭骨等覆盖国内八大菜系知名菜品,打出“开袋即烹”的旗号;传统餐饮企业中,西贝推出预制菜品牌“贾国龙功夫菜”,并出资十亿元落地超级中央厨房项目;预烹饪异国料理品牌商COOOOK轻烹烹也完成了两轮融资。2021年食品饮料赛道的投资趋势:(1)中式餐食迎来融资热,线下餐饮升级以中式粉面、点心为代表的线下餐饮品牌在2021年集中爆发。中式粉面和点心的发展新机遇与互联网 餐饮模式的形成、Z世代年轻人消费观念转变密切相关。传统的中式粉面走进高端商业中心,消费场景、消费体验和经营模式都明显升级,即使客单价比起街边小店翻了3倍,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依旧很强。2021年,中式面食和府捞面完成8亿人民币E轮融资;主打兰州拉面的陈香贵、张拉拉获得超亿元人民币融资。中式烘焙品牌从产品创新到门店装修风格,则主打“国潮”卖点定位,打破消费者对传统中式点心口味的认知,跳出1423117/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2)新茶饮、咖啡与酒新式茶饮热度持续,竞争愈加激烈。2021年,新式茶饮继续受到资本热捧,仅上半年,融资事件数及金额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水平。整体来看,新式茶饮的头部品牌仍在持续发力,喜茶获得5亿美元的D轮融资,而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等中腰部品牌和区域性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融资额均超过1亿元。面对产品同质化内卷,细分品类如柠檬茶、地域性时令水果茶、五谷养生茶等成为新突破口,以“鸭屎香柠檬茶”起家的丘大叔完成两轮超亿元人民币融资。另外,头部茶饮品牌开始频繁投资,喜茶在一年内投资了和気桃桃、王柠柠檬茶、并购了野萃山,茶颜悦色出手长沙当地茶饮品牌果呀呀。图表156:头部茶饮品牌对外投资资料来源:RHINO咖啡线下扩张趋势明显,投资热度高。以上海为例,据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显示,仅在2021年,上海咖啡门店新增近1000家,同比增长超过40%。M Stand、Manner等线下连锁咖啡品牌致力于打造区别于传统咖啡馆标准化、商务化的新型社交空间,在获得融资后加速品牌扩张。而隅田川、三顿半、时萃SECRE、永璞等线上咖啡品牌也在发力线下市场。咖啡领域的投资在近三年达到高峰,2021年共有21起投资案例,总金额达到59.21亿元,投资金额超过2019年和2020年的投资总和,Manner 以3笔融资领跑,总金额或接近20亿元;M Stand、Tim Hortons中国、Seesaw Coffee分(3)健康食品随着健康消费逐渐向大众化扩展,健康食品需求显现。2021年健康食品融资事件18起。国潮文化助推中式滋补品牌。鲜炖燕窝、即食花胶、以及应用药食同源原料调制的饮品,不断打破中式滋补的传统认知,将国潮养生热以一种更加即食化、便携化、生活化便捷的方式带到年轻消费者日常中。以中药为背景的企业以及新兴消费品牌加快布局。2021年鲜炖燕窝品牌小仙炖完成C轮融资,中式新滋补品牌官栈获得超1亿元的Pre-B轮融资,即食花胶品牌极盏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别获得5亿人民币、5000万美元及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低度酒和白酒新品牌进入新酒饮赛道。百威、泸州老窖等传统酒业老玩家,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等饮料巨头纷纷展开低度酒布局。百威英博投资兰舟和MissBerrt贝瑞图表157:2021年酒类融资类别资料来源:RHINO甜心两大低度酒品牌,可口可乐在国内市场跨界推出托帕客硬苏打气泡酒。2021年,十余个低度酒品牌获得了融资,冰青完成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走岂清酿、WAT、寻感等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除此之外,酱香型白酒也有一定热度。2021年,酱香白酒品牌肆拾玖坊完成A、B两轮融资。1452351111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18/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图表159:2021年美妆个护融资金额TOP10品牌资料来源:RHINO(4)儿童零食和零食集合店成为发展新赛道儿童零食市场正在变成一片增速飞快的新蓝海。零食消费在儿童消费中的占比一直非常可观。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以及新一代父母的养育理念趋于精细化,儿童零食市场规模将迎来进一步扩容。根据华映资本的估算,儿童零食市场在2023年有望达到近1500亿元人民币。2020中国儿童健康膳食蓝皮书数据显示,42.79%的家长认为儿童零食是三餐之外的加餐需求。2021年,哆猫猫完成近亿元A 轮融资,果蔬天团获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零食集合店成为迎合消费需求的快速发展业态。零食不受限于口味、食材和品类,本质是霸占嘴巴在三餐之外的所有时间、场景和情绪。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6.3万余家休闲零食相关企业,中国零食市场最大的企业在这个赛道的市占率只有2.3%。虽然电商线上流量对新消费品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拥有高复购率、且能迅速吸引消费者的线下渠道仍然重要。2021年,零食量贩连锁品牌“零食有鸣”完成三轮融资;长沙新零售连锁品牌“零食很忙”获得2.4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WHIKO谜之生物”、“零食女孩”等也相继完成数千万人民币融资。7.5.2 美妆个护赛道2021年美妆个护赛道投融资依然火热,共获得175笔投资,总投资金额约为140亿,远高于2020年的48亿元。热门赛道由过去的彩妆向护肤、口腔护理、眼部护理、男士个护等赛道迁移。美妆个护赛道投资早期项目的倾向低于食品饮料领域,其B轮之前融资比例约为80%,而食品饮料为85%。图表158:2021年美妆个护与食品饮料融资对比资料来源:RHINO功能性品牌致力于做“营养加法”,功能性与休闲性紧密结合。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功能性食品市场渗透率只有10%,仍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针对不断细化的消费需求,各类创新功能性食品不断涌现,并且发生口味更趋于果汁、产品形状呈软糖或果冻状等的一系列零食化改变。2021年,以功能性软糖为主打的Buff X、Minayo相继完成数千万人民币融资,解决肠胃健康的益生菌膳食品牌“每日的菌”获数千万Pre-A轮融资,DTC营养品牌Lemonbox完成千万美元A轮融资。WOW COLOURcolorkeyMOODY119/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2021年美妆个护赛道的投资趋势:(1)护肤品为最热赛道,功能性、成分以及科技含量是投资关注重点。2021年,护肤品领域发生融资48起,其中39起为B轮以前的早期融资。强调纯净、天然、草本、玻尿酸等成分及功能性护肤品牌获青睐。专注玻尿酸护肤产品研发的福瑞达生物,获得7.38亿元的战略投资;逐本、溪木源、兰、雪玲妃、林清轩等多个品牌也均获得了超1亿元融资。从需求上看,一方面,随着短视频、社交、种草平台等的兴起,用户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变得更加专业,因此更注重产品本身的成分健康与否;另一方面,在追求外表的美丽外,越来越多用户注重悦己,关注皮肤本身状态,更注重护肤产品的品质。目前来看,投资者不轻易入手初创品牌,注重判断其后期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投资的品牌大都在原料选取和技术创新上有很明确的界定,而非单纯一个概念化输出,纯靠营销“洗脑”的护肤品牌的红利会越来越少。(2)美妆品牌注重设计,专注局部是趋势。2021年美妆品牌的发展,一方面从设计上更加独特,如国风花西子、少女风花知晓,另一方面是专注局部,即品牌的产品专注于身体的一个部位,如妆发、眼睛、睫毛、唇部等。专注于眼妆的悦瞳一年之内完成三轮总3亿左右的融资,其主力产品为软磁睫毛;美睫品牌MLEN DIARY米兰日记、专注于妆发的生气斑马均获得数千万人民币融资。另外,由于疫情下用户普遍戴口罩,眼部成表达个性的重要窗口,美瞳成为2021年的融资大户。MOODY分别获3.8亿元B 轮及10亿元C轮融资,领跑美瞳品类;KILALA可啦啦、悦瞳、4inLOOK,则分别获得4亿元、3亿元及1亿元人民币融资。(3)线下彩妆集合零售店取得较快发展2021年线下彩妆集合店共获得9笔融资,总金额约18亿。在国货美妆、海外小众品牌涌现的当下,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线下门店成品牌新一轮厮杀战场,但线下门店经营成本高、需要SKU多,新品牌或小众品牌难以独立承担或运营,集合多品牌多品类的线下彩妆集合店应运而生。HAYDON黑洞获得1亿美元的A 轮融资,名创优品旗下的WOW COLOUR获得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此外还有INTO YOU、B 油罐等多个集合店品牌获得融资。(4)口腔护理是2021年的重点投资方向在“颜值即是正义”的时代,口腔健康和牙齿美观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2021年口腔赛道一共发生17起融资事件。其中9起为B轮之前的早期融资。口腔护理品牌“参半”半年内融资高达3次;口腔护理新锐品牌冰泉完成数千万美元A及A 轮融资;漱口水品牌呼吸海洋获得微云人工智能投资。图表160:2021年获得融资护肤品牌 主题分类资料来源:RHINO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20/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2021年消费电子赛道的投资趋势:(1)电子烟动荡后重获资本关注因为线上销售禁令与线下新冠疫情的接连打击,在2019年曾掀起“融资创业潮”的电子烟市场一度陷入沉寂。天眼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7月15日,我国共有超过1,800家电子烟相关企业已经注销或吊销。此外,尚存的企业也只有少部分品牌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合规的情况下开拓线下渠道,继续前进。2021年,在多项关于电子烟行业的规定发布后,电子烟市场又重焕新生。图表162:2018-2021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资料来源:艾媒咨询(5)男士护理品牌受到资本关注2021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男士加入到了“精致男孩”的队伍中,“他经济”带来男士护理市场的快速增长。男士护理品牌理然完成近4.5亿元两轮融资,新锐男士潮流理容品牌Tabula Rasa正式对外宣布完成天使轮数百万美金融资,专业男士一站式日常理容生活品牌dear BOY friend亲爱男友连续获得数千万元A1及A2轮融资。7.5.3 消费电子疫情之下,消费电子领域展现出较强韧性,2021年实现融资146起,在所有消费品类中排名第三。相较于其他热门赛道,消费电子在2021年B轮及之后的中后期及股权融资较多,占比57%。从细分品类看,电子烟、智能家电等消费电子品牌更受资本青睐。图表161:2021年3C电子融资金额TOP10品牌资料来源:RHINO14567891023PicoAMIRO121/创投风投的热门赛道(2)宠物、家居、健身等领域智能设备发展势头强劲宠物经济带来智能宠物产品的投资关注。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宠物经济也在持续升温,2020年我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2015-2020年6年间复合増速达到32.8%。随着宠物家庭渗透率和行业成熟度的持续提升,宠物行业依然会保持稳步增长。艾瑞预测,未来三年我国宠物行业复合增速在14.2%,到2023年规模将达到4456亿元。2021年,智能宠物领域发生9笔投融资,披露金额均在千万级以上,其中宠物智能硬件研发商小佩宠物获得5000万美元D轮投资,逗号智宠iKuddle、有陪猫宠也获得千万级投资。智能家居已成为新的竞争热点。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家电正逐渐成为主流产品。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2608.5亿元,之后呈现逐年增长状态,到了2020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达到5144.7亿元,2021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达5800.5亿元。从消费者方面,艾媒咨询数据显示,84.8%的受访网民表示愿意购买智能小家电产品。艾媒咨询认为,智能化已成为小家电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消费者对于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意愿也较高。2021年,智能家庭清洁机器人品牌UONI由利获得5000万元A轮融资,智能睡眠产品研发商Vesta等获得了千万级融资。智能健身赛道是新的投资风口。智能健身赛道融资事件虽不多,但每笔融资的金额较大,动辄为上亿甚至数十亿。在其背后是一个拥有广阔发展潜力的百亿蓝海市场。经历了新冠疫情,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运动健身意识快速觉醒。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达到了4.35亿,比2019年增加2700万,可见全民运动健身习惯正在逐渐养成。据艾瑞咨询报告,2021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达到约180亿元,预计到2025年该赛道的规模将达到约8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约46%。智能健身魔镜品牌FITURE在2021年完成3亿美元B轮融资,创下了全球健身运动领域的“最快独角兽纪录”;智能运动健康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云麦科技也获得2亿人民币投资。图表163:2018-2023中国宠物行业规模(亿元)资料来源:艾媒咨询中国电子烟委员会数据显示,2021我国电子烟年市场规模超过158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高达1383亿元,同比增长179%;2021年国内电子烟零售额预估1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2021年有27家电子烟及其上下游公司获得融资,所有已披露融资金额均为千万级及以上。其中,YOOZ柚子融资金额超2亿美元,MIC唛克、ICE暴雪、vitavp唯它等品牌融资金额均过亿。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22/中国资本市场回顾PART 8中国资本市场回顾青岛国际会议中心123/中国资本市场回顾2021年,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达524家,超2020年438家的记录。A股公司(含北交所)共计4685家,2021年新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为11.7%。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公司数量最多,共计379家,占比73%;信息技术行业35家,科技服务行业30家,批发零售行业16家,水利环境公共服务业14家,电力热力燃气水电行业11家。从上市板快来看,北上深三大交易所新上市公司分别是:41家、250家和233家。从上会公司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以92家新股登顶;浙江87家、江苏86家分获第二和第三。从募资金额来看,524家公司总募资净额5056亿元,均值为9.65亿元。619家企业正在IPO排队,创业板数量最多达309家。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当前沪市主板、深交主板IPO排队(预先披露更新、已受理、已反馈)的公司分别有113家、105家;上交所官网披露,当前科创板IPO排队(已受理 已问询)的公司共有92家;深交所官网披露,当前创业板IPO排队(己受理 己问询)的公司共有309家。2021年共有463家公司上会,其中,407家通过审核,占比87.90%。从原新三板公司情況来看,2021年463家上会公司中,133家为原新三板公司,占总上会公司的28.73%。从上市板分布来看,申报深交所创业板的公司最多,达211家,占比45.57%;申报上交所科创板的公司为160家,占比34.56%;中报上交所主板的公司为56家,占比12.10%;申报深交所主板的公司最少,仅36家,占比7.78%。按上会时间统计来看,1月及9月上会公司最多,达62家;7月份以47家紧跟其后,全年共计6个月份过会率超90%,其中,5月份通过率最高,达95.65%。从上会公司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上会公司最多,达71家,占总上会公司数的15.33%;江苏和浙江均以70家上会公司位居第二,占比15.12%。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敲锣开市。北证A股年均涨幅达81.47%,年化日均换手率250%-835%:北交所目前有82家公司,另具备北交所意向的公司共计297家(剔除晋层、终止辅导公司)。2021年科创板年均涨幅14.56%、创业板年均涨幅15.33%,北证A股年均涨幅达81.47%,表现亮眼。北交所首发10股首日平均涨幅约193%,较创业板开板28股平均涨幅102%,科创板开板25股平均涨幅140%更突出。2021年存量公募基金入市交易,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全部超募,社保基金、QFII已经进场,机构投资者加速布局。12月最后一周,北交A股涨幅超过10%的股票有59只,古比达72%。其中,涨幅超过20%的股票11只,包括森萱医药、大唐药业、鹿得医疗、五新隧装等。2021年共计135家原新三板公司转板上市,创历史新高,较2020年同比增长28.57%:2019-2021年原新三板公司转板上市数量增长明显,分別为42家、105家和135家。新三板“转板“收益率,剔除TOP10后,我们对转板收益情況进行了统计表现出相应可比性:科创板/主板/创业板/中小板首日平均转板收益率分别为1199%/272%/911%/434%,上市一月平均转板收益率则分别为1106%-497%、981%、931%,截至到最新平均转板收益率分别为1065%、568%、943%、653%。2021年,A股合计524只新股上市,募资金额合计5426.75亿元;2020年,A股合计437只新股上市,募资金额合计为4805.5亿元。在科创板和创业板全面实施注册制的背景下,2021年A股新上市企业家数和募资总额均创历史新高。8.1 2021 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 IPO 情况回顾8.2 2021 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 IPO 地域分析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24/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从行业分布来看,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统计为口径,2021年,新上市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有62家新上市企业。排在第二到第十位的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55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7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5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2家)、医药制造业(31家)、通用设备制造业(25家)、专业技术服务业(22家)、汽车制造业(19家)、金属制品制造业(16家)。而2020年新上市企业数量排名第一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59家;专用设备制造业排在第二位,有43家;位列第三到第十位的行业分别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0家)、医药制造业(35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8.3 2021 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 IPO 行业分析数量方面,从省份(包括直辖市、自治区,下同)分布来看,2021年,524家新上市企业中,来自广东省的企业数量居首,有92家;其次是浙江省,有87家新上市企业,江苏省以86家新上市企业排在第三位。而新上市企业数量排在第四到第十位的省份分别是上海(48家)、北京(40家)、山东(36家)、安徽(18家)、四川(18家)、湖南(14家)、湖北(13家)。可见,新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占整个A股2021年新上市企业数量的比例超过50%,与其他省份拉开较大差距。图表164:2020-2021年A股IPO企业数量地域分布图表165:2020-2021年A股IPO企业数量行业分布资料来源:Wind资料来源:Wind制造业(29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7家)、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17家)、通用设备制造业(16家)、仪器仪表制造业(16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业(14家)。对比可见,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上市企业数量蝉联首位,专用设备制造业蝉联第二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排名有所上升,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排名有所下降,专业技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和金属制品制造业均为新晋的前十名行业,而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则跌出了前十榜单。125/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从募资额行业排名来看,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637.24亿元的募资额排名第一,占年内募资总额的比例为11.74%。其中,和辉光电、格科微、东芯股份、艾为电子、达瑞电子的募资额较高,分别为81.72亿元、35.93亿元、33.37亿元、32.01亿元、21.93亿元。排名第二的是医药制造业,总募资额为549.7亿元,其中,百济神州募资额高达221.6亿元,是年内A股募资额第二高的企业,除成大生物(45.82亿元)外,其余医药制造企业募资额均不超过30亿元。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排在第三位,而该行业仅1家新上市企业回到A股重新上市的中国电信,以479.04亿元的募资额成为年内A股募资额最高的企业。此外,募资额排在第四到第十位的行业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423.28亿元)、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20.48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62.11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57.99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46.74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76.92亿元)、货币金融服务(160.27亿元)。与2020年相比,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医药制造业依旧蝉联榜一和榜二位置,中国电信以一己之力让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图表166:2020-2021年A股IPO企业募资额Top 10行业(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Wind2021年,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总计524家。其中,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最多,有199家,占比为37.98%;其次是上交所科创板,有162家企业,占比为30.92%;而上证主板、北京证券交易所、深证主板的新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88家、41家、34家,占比分别为16.79%、7.82%、6.49%。8.4 2021 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板块分析2020年,新上市企业募资额居首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25.49亿元),占2020年募资总额的21.34%;排名前十的行业还包括医药制造业(447.51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74.57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61.52亿元)、铁路运输业(306.74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53.79亿元)、资本市场服务(197.93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150.38亿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118.74亿元)。输服务业位列榜三,此外,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器和机械器材制造业的募资额排名有所下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及货币金融服务业也成功跻身前十榜单。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26/中国资本市场回顾2021年,是A股历史上新上市企业数量最多的一年。2018-2021年,新上市企业总数分别为105家、203家、437家、524家,呈逐年递增态势。上市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与注册制改革密切相关。2019年6月,科创板在上交所开市并首次实施注册制;2020年6月,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IPO受理名单出炉。注册制降低了企业上市门槛,减少了企业融资难度,助力中小型企业便捷融资。施行注册制的上交所科创板于2019年6月开板,2019-2021年,登陆该板的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70家、145家、162家,增长迅速。深交所创业板施行注册制试点的2020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就达到107家,约是上一年的两倍。2021年,登陆A股的企业中37.98%在创业板上市。上交所主板与深交所主板依然沿用核准制,近年登陆主板的上市公司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整体占比明显减小。2018-2021年,登陆上交所主板的企业由2018年的57家增长到2021年的88家,但占比由54.29%下降到16.79%;登陆深交所主板的企业由19家增长到34家,但占比由18.10%减少到6.49%。2021年香港IPO市场依然稳健。在中概股回归和生物科技企业等创新公司上市的推动下,香港市场2021年的IPO数量为110宗,募资总额达3560亿港币,为过去十年的较高水平。大量企业对主板上市依然有兴趣,目前有逾170家公司申请主板上市。中概股继续回归上市的趋势。除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内地公司已完成第二上市外,还有起初在美国市场上市的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在香港完成双重主要上市,募资总额达955亿元,占2021年市场募资总额的27%,为其他海外上市发行人作为科技公司的参考,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上市途径。8.5 2021 年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回顾图表167:2021年A股IPO企业板块分布图表168:2016-2021年A股IPO企业板块分布(宗)图表169:2016-2021年A股IPO企业板块分布(宗)资料来源:Wind资料来源:RHINO资料来源:RHINO127/中国资本市场回顾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数量进一步增加。与2020年相比,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宗数从17宗增加到30宗,反映市场兴趣持续,生态系统不断发展。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募资总额达到港币705亿元,占2021年募资总额的20%。预计生物科技行业将继续成为市场的长期驱动力。2021年,有95家中国企业在香港IPO,同比下降27.48%,其中,仅1家于创业板上市,其余均为主板上市;募资规模共计2,469亿元,同比下降18.81%。整体来看,港股市场火热势头自二季度开始有所减缓,但有多家海外上市的公司百度集团、哔哩哔哩等纷纷选择港交所进行二次上市,也有快手、网易云、微博等明星股登陆港交所。2021年,在募资规模上,2020年和2021年差异不大,港股市场IPO募资规模的前五位均在100亿元以上。在行业分布上,2021年文化传媒股突破重围,占据2席,而去年互联网行业表现凸显;地区分布上,2021年均分布在北上广地区。整体来看,2021年IPO募资TOP5合计募资规模较2020年增加7.12%,同时,排在首位的快手募资规模也远超于去年的京东集团。图表170:2020-2021年香港IPO市场活动图表171:2016年-2021年港股市场中企IPO规模及数量资料来源:KPMG资料来源:CVSource109113559136683960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28/中国资本市场回顾图表172:2020-2021年中企港股市场募资 Top 5资料来源:KPMG8.6 中国资本市场大事记8.6.1 全面实行注册制注册制作为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的重点工程,从2019年在科创板率先进行试点以来,已进行了长时间发展。目前阶段,对于全市场注册制,监管层已强调是当下的主线。2022年1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2022年系统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值得关注的是,为全市场实现注册制打基础,进行各项准备的工作,在2021年已全面铺开。2021年8月2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的2021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在扎实做好下半年重点工作,确保全年任务圆满完成的安排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为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打牢坚实基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注册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推进期,要继续扎实细致做好各项准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从开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加强IPO检查等方面,把好了“入口关”。而在“出口关”,退市条件目前已非常清晰,信息披露等工作也逐步完善。下一步,可以预期的是,市场在“出口关”,整体有望实现“该退就退”,将避免出现太多“ST”的问题。2018年11月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向着注册制大步迈进。2019年,科创板在上交所开市,注册制试点正式落地。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开启注册制试点。下一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作为接下来的重要工作,今年注册制实现全市场覆盖基本已成定局。202020210961809987096680102402618098880962606618227.16192.15152.23124.66971.19274.99202.29200.49170.08116.93350.56099991040.3509868129/中国资本市场回顾注册制有助于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成熟度,将为全市场带来新鲜血液。虽然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时间表还没有明确,但行业一致预期,在2022年内注册制有望全面实施。目前注册制主要是在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施行,可以看到,在企业层面,是对高科技、高成长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制度倾斜。下一步,一旦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时间表明确,主板开始推行注册制,有望为更多类型企业,带来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这势必将给全市场带来可观的新鲜血液。在制度层面,随着全面实行注册制,中国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条件,势必进一步的宽松,这将加快相关公司上市融资的速度。长期而言,随着全市场注册制推行,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将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注册制实行全市场覆盖后,整个市场包容性和市场化程度将会大幅提升,是A股市场的重大利好。全市场实现注册制,释放了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积极信号。而改革总能带来红利,下一步,通过持续的改革,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也将迎来显著的提升。注册制完善债券融资支持机制,直接融资比例有望提升。债券融资一直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已突破100万亿元。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各方面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强化,债券融资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将提供更大的助力。我国债券市场近几年的融资规模扩张,较股权融资扩张更快,为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在实践中,随着功能互补、有机联系的多层次市场体系进一步构建,将更好地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2022年2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2022年债券监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债券监管重点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深化债券发行注册制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健全符合债券市场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监管制度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生态,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同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出,正在推动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2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集中公布了37条对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答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出,正在积极探索研究境外投资者通过交易所市场与境外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进行债券投资。8.6.2 北交所正式开市北京证券交易所于2021年11月15日在京敲锣开市。从成立到开市仅耗时两个月,其地位重要性和效率突出。首批81家上市公司中,有71家公司由精选层平移而来,另外10家新增上市公司为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公司。北交所根植于新三板,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设立北交所包括三大目标。落实发展普惠金融短板,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涵盖发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基础制度安排;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30/中国资本市场回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畅通北交所的纽带作用,形成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长路径;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北交所在发行条件、定价机制、信息披露等方面总体平移精选层现行安排。上市制度方面,北交所试点证券公开发行注册制。交易制度方面,北交所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次日起涨跌幅限制30%,交易群体继续坚持以合格投资者为主。监管制度方面,北交所监管与证券法、公司法关于上市公司基本规定接轨,强化监管执法。在资产端,北交所将成为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阵地。北交所的设立事实上是资本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功能的重要强化,针对相关公司的精准滴灌,充分体现了当前的时代特征。“专精特新”已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重点推进,北交所在内的配套制度和政策集中出台给予其制度保障,相关企业未来盈利增长或更具确定性和持续性。北交所首批81家公司涵盖25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16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71家精选层平移至北交所的上市公司中有13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认定,首批上市的10只新股中,中寰股份、同心传动和科达自控3家企业均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认定。从实际募资规模上看,首批81家企业共募集资金174.77亿元,平均每家募资2.16亿元左右,其中71家精选层平移公司中募资最大规模的是贝特瑞16.72亿元;10家新股首发企业中募资规模最大的科达自控募资2.69亿元,同心传动实现募资额0.81亿元。北交所有望引导市场上的富余资金向“小而美”标的优化配置。预估全年北交所平移和新增上市公司合计100家左右。在资金端,北交所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和成熟个人投资者为主。从开户门槛上看,北交所投资者准入门槛为50万元并且要求有2年以上证券交易经验。在投资者户数方面,截至2021年11月12日,累计有超210万户投资者预约开通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权限。北交所准入门槛与上交所科创板一致,回顾科创版开市首月成交情况,28只个股相对发行价的累计涨幅在72.82%到380.96%之间,平均涨幅为 164.84%;其中,涨幅在200%以上的共7家。首月日均成交额达254亿元,首月平均换手率高达735.62%。整体来看,科创板首月的活跃度显然也超出了市场预期。预计北交所开市后将吸引更多增量投资者参与,有效促进买卖力量均衡,市场流动性有望持续改善。北交所的成立将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的有机联动,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北交所速度“体现了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决心,显示了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与贯彻部署的强大执行力,同时,也彰显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深刻战略意图。相比沪深交易所,北交所突出“更早、更小、更新”,拟转为上市公司的精选层企业平均市值、平均营业收入、首次平均募集金额等指标明显低于沪深上市公司,企业体量更小,成长性更高,与主板主要服务大型成熟企业,科创板服务“硬科技”,创业板服务“三创四新”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北交所有望开辟注册制新战场,给券商业务带来明显增量。除新增承销保荐需求和新增经纪业务直接增厚券商利润外,退出路径的健全也将扩充其可选投资标的池。而对于深耕新三板业务的券商,借助新三板业务的开拓,以实现对头部券商“弯道超车”,也将是未来资本市场上的重点和看点。北交所不仅从标的数量和市场容量上带来广阔延伸空间,更在上市公司的种类和特征上拓宽了边界,为机构投资人增加了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和空间,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人的需求。创新型中小企业未来成长空间大,但同时发展面临不确定性。131/中国资本市场回顾图表173:北交所机制要点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8.6.3 创业板公司数量突破 1000 家伴随着倍杰特和深水规院两家创业板企业于2021年8月4日在深交所上市,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突破1000家。截至8月4日,创业板公司数量占A股公司总数的22.55%,总市值13.55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5.86%。至此,深交所创业板股票总市值(总市值折合美元约为2.10万亿美元)已经稳居全球创业板第二,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远远超过韩交所KOSDAQ、伦交所AIM、日交所JASDAQ和Mothers等知名国际创业板。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32/中国资本市场回顾图表174:全球主要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及其总市值(数据截至2022年3月10日)资料来源:Wind、Bloomberg2009年10月30日,承载着服务创新型成长型企业使命的创业板扬帆起航。从首批28家公司上市,到如今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0家,创业板有效发挥直接融资功能,为双创企业发展注入活力。2020年8月24日,首批18家创业板注册制企业上市,意味着“增量 存量”同步推进的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为创业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截至2021年7月31日,已有167家公司在创业板完成注册制上市,融资1290.33亿元。存量公司方面,有248家次再融资已注册生效,拟募资金2384亿元,其中158家完成发行。创业板让更多处于成长阶段的新经济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信维通信,2010年上市时营业收入仅1.4亿元,净利润不足0.5亿元,至2020年收入已达63.94亿元,净利润近10亿元,成为全球领先的泛射频元器件供应商。创业板契合新经济企业特征,适当放宽对无形资产占比的限定要求,迈瑞医疗、康龙化成等多家优质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当前,创业板新经济集聚效应显著,新技术、新产业含量高。据深交所数据,1000家创业板公司中共有915家高新技术企业、586家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分别达到92%和59%。创业板再融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及时疏通企业资金瓶颈。蓝思科技在2020年度以前通过定向增发、公开发行可转债共募集80亿元,用于消费电子外观防护玻璃等项目,相关项目已贡献收益超40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消费电子防护玻璃领域的龙头地位;2020年2月再融资制度修订后,公司于当年4月推出定增方案,拟募集150亿元,用于3D触控功能面板和生产配套设备、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等项目,募集资金已于2020年12月到位,相关项目正在如期推进中。依托于创业板提供的资本市场平台,大量新经济企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创业板公司宁德时代作为新经济代表企业,2021年首次跻身A股市值前五,彰显中国新经济崛起本色。2020年,创业板共24家公司营业总收入超过100亿元,29家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元,创业板助力创新企业做大做强。创业板公司突出的盈利能力,吸引着市场资金不断涌入。同时,创业板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今年以来,创业板指累计涨幅超过20%,领涨A股各主要指数。NASDAQAIMJASDAQMothersTSXVGEM18,7903,8051,991913802773168254,3941,1131,4547966963771,8213694,232KOSDAQ133/中国资本市场回顾8.6.4 深市主板中小板平稳合并深交所于2021年4月6日正式实施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此次合并将遵循“两个统一、四个不变”的总体原则,即统一业务规则和运行监管模式,维持发行上市条件不变,投资者门槛不变,交易机制不变,证券代码及简称不变,仅对市场产品、技术系统等少数差异化规则进行调整。此次合并虽然对投资者的实际影响有限,但对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合并的原因:中小板设立的初衷是实现从深市主板到创业板的平稳过渡。为了强化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深交所早在1999年便着手筹建创业板,并为此在2000年10月暂停深市主板IPO。但是,因为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等历史条件的限制,创业板的推出一度被搁置,深交所转而采取更稳健的“分步走”策略,于2004年设立中小板作为过渡。中小板在众多指标上与深市主板界限模糊。中小板的市值、收入和利润均介于深市主板和创业板之间,整体毛利率水平、净利率水平、营收及利润增速与深市主板接近。创业板的蓬勃发展淡化了中小板作为过渡板块存在的意义。创业板的上市标准更具包容性,同时,2020年推行的注册制已在创业板顺利落地,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总体而言,创业板已经具备成熟的企业融资和定价等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功能亦强于中小板。合并后的影响:深交所内部的结构更简洁、特色更鲜明。合并后深交所将形成以主板、创业板为主体的市场格局,结构更简洁、特色更鲜明、定位更清晰,可以更好地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与沪市形成错位竞争,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更清晰、定位更明确。合并后深市主板的IPO功能将得以恢复,深市主板 创业板的竞争力有望明显强化,将与沪市主板 科创板的结构形成错位竞争,从而有利于形成更为高效、明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奠定基础。深市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后,注册制的全面铺开仅剩沪深主板,这也将为后续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做提前准备。深市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利好于科创版和创业板的龙头企业。抛开趋势来讲,深交所中小板的PE平均值比主板高,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后,中小板的PE受主板影响被拉低,导致投资者的预期被拉低,可能会转投同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科创版和创业板中预期更高的投资标的,因此存量资金可能会向科创版和创业板的龙头企业涌入。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34/中国资本市场回顾8.6.5 科创板强化科创属性2021年6月11日,上交所制定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适用指引第3号科创属性持续披露及相关事项(以下简称3号指引),旨在明确科创板公司上市后科创属性信息披露事项和要求,督促公司坚守科创定位,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上交所表示,科创板设立以来,上交所一直高度重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科创属性,除在科创板首发上市环节制定、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配套业务规则,要求公司符合科创属性相关规定外,在持续监管环节,也对科创属性相关事项予以高度关注,以信息披露为抓手,督促科创板上市公司始终坚守科创定位,从而构建了涵盖发行、上市全链条的科创板定位监管体系。具体来看,3号指引在内容上有三大特点。一是全面规定了科创板上市公司科创属性相关持续信息披露事项和要求。这主要在3号指引的第二条至第十条中体现。具体包括:督促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对募集资金使用和募投项目进展及变化及时予以披露;督促公司保持研发投入,保障研发项目有序推进,保持核心技术先进性,对研发投入金额、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等发生大幅变化的,要求充分说明原因及影响;督促公司维持科研团队稳定,提升研发能力与水平,要求定期披露研发团队变化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进行核心技术人员的评估认定。二是尊重科创板上市公司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研发周期及行业特点,结合持续监管基本逻辑,对科创属性指标不作强制要求,但对包括相关指标在内的科创属性相关事项重大变化予以重点关注。一方面,因主营业务做优做强、研发周期变化等引起相关指标正常变化,引导公司充分说明,告知市场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对研发进展、产品商业化确实存在重大风险或重大不确定性的,督促公司及时披露,充分揭示风险。值得注意的是,3号指引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科创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标的资产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所属行业应当与科创公司处于同行业或上下游,且与科创公司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此外,科创公司发行证券的,募集资金应当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业务。三是贯彻建设简明、友好规则体系要求,不增加市场主体信息披露成本,并明确了豁免披露、自愿披露安排。近年来,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下,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着力构建以上市规则为中心,规则适用指引、业务指南为补充的持续监管规则体系。3号指引落实规则体系建设安排,在基本不增加公司披露成本的基础上,整合细化科创属性相关事项披露要求,方便市场主体理解与适用。同时,3号指引还衔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暂缓、豁免披露制度,允许公司暂缓、豁免披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信息,满足公司实际需求;鼓励公司依法依规自愿披露研发进展等科创属性相关事项,提高信息披露及时性。135/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中国金融业改革正步入深水区,任务愈发艰巨,改革阵痛不断。资本市场注册制即将到来,已进入倒计时,这意味着IPO审核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资本市场波动性有可能继续增加,因为不论是风投人还是二级市场权益持有人,其流动性往往会更向优质标的靠拢,抱团现象明显,亦即“马太效应”加重。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有效性越来越强,二级市场专业投资者逐渐变多,这一动向反映在一级市场中,便是利好于中后期风投机构。北交所开市,不能将其当作单一事件看待,北交所应当是与全面注册制相辅相成的。全面注册制支撑起二级市场有效性,带来的是头部效应愈发明显,而北交所则可以服务更小的中小企业,实现错位发展的目的。除了机构试点,从风投创投来看,北交所在支持企业全生命链投融资方面也意义重大。北交所可以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界限往前移,这有利于降低企业早期融资的门槛。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尤其是风投机构而言,“募、投、管、退”四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退”环节往往比较困难,即使企业经营走上正轨,投资者也可能面临估值波动、资金回收期久(A股长达一年及以上)等约束。北交所的成立,让早期或规模较小的公司进入二级市场,降低了投资者在一级市场退出此类投资的难度,由此增加投资意愿,对于初创企业来讲,意义重大。香港交易所政策法规常以专业性闻名,港交所SPAC的优势也将因此被放大,新经济企业也有望受惠于此取得理想的估值。新经济企业近年在中国内地迅速崛起,当中很多行业甚至还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细分赛道,其崭新的商业模式并非一般投资者可以完全理解,因此,香港SPAC有望成为新经济企业的首选上市办法。事实上,SPAC机制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香港的SPAC市场并不是单一的市场,而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背靠中国内地,香港具备一定优势,不过未来还需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的SPAC市场,与全球其他金融中心竞争。小 结据上交所介绍资料,自2019年7月开市以来,科创板始终立足“四个面向”,坚守板块定位,引导、推动科创板上市公司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2020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384亿元,同比增长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为12%,同比提升一个百分点;汇聚了超过7.5万人的科研队伍,平均每家公司超过280人、占比近3成;合计新增专利授权16300项,其中发明专利4500项;取得一批重要研发和产业化成果,如华润微(688396)国内首条6英寸商用SiC晶圆生产线正式量产、康希诺(688185)与军科院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得境内外紧急使用授权。下一步,上交所将持续推动科创板上市公司不忘初心、坚守定位,引导科创板上市公司将主要精力、主要资源投入主营业务和科创领域,推动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上更进一步。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36/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PART 9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137/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近年来,面对全球化发展新格局、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重塑的机会与挑战,中国迎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指导下,创投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注入都会使得行业将面临更加纷繁复杂的机遇与挑战。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形成了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发展的新格局。9.1 中国的创投风投环境9.1.1 政策基本境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创业投资是国家对于创投及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基调。2016年9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创投国十条”。意见强调了创业投资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明确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举措,被业界认为是“有形之手”的漂亮一笔,在我国创业投资体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有关部门又多次发布相关条例和通知,加速创新资源与创投资源的融合发展。例如,2018年5月,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或是天使投资人投资符合条件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允许在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2020年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提高财政出资效益的通知,要求把引导基金的设立或注资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减少资金闲置,严控管理费用,清理雷同基金,这加强了对引导基金的管理,利于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基金的使用,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任务的实现,旨在为中国创造一个更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提升创业投资发展水平,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赋能。2021年更是中国创投及资本市场划时代的一年。为加速恢复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2021年2月2日,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与质量,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同年11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定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这彻底点燃了创投市场的火热,更畅通的退出渠道也将带来更多的资本注入创投市场。注重扶持国内创投企业的同时,中国也将视角投向了国际市场。2020年6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第32号令和第33号令,分别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取消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这将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环境,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有利于吸引外商资金服务于中国产业。虽然政府给创投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纵容创投如曾经一般野蛮生长。2021年2月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对违规代持、影子股东、突击入股、多层嵌套等IPO乱象加强监督,加强对入股价格异常、多层嵌套股东的监管,要求穿透核查;要求IPO前12个月入股股东均需锁定三年;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形成监管合力。2021年11月16日,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正式通过,其中明确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须向网络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与数据安全法一道组成数据安全法律层面的“防火墙”,加强对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的如滴滴出行、蚂蚁金服等拟出海IPO互联网企业的监管。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38/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9.1.2 创投基金分布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0日,协会登记的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577家,较2020年末增加16家,同比增长0.07%;存续私募基金124391只,较2020年末增加27539只,同比增长28.43%;私募基金管理规模19.78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3.80万亿元,同比增长23.81%。截至2021年12月末,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从注册地分布来看(按36个辖区),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69.03%,低于11月份的69.21%。其中,上海市4,531家、深圳市4,308家、北京市4,296家、浙江省(除宁波)2,035家、广东省(除深圳)1,819家,数量占比分别为18.41%、17.51%、17.46%、8.27%和7.39%。从管理基金规模来看,前5大辖区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69.93%,高于11月份的69.15%。其中,上海市50,702.81亿元、北京市42,599.92亿元、深圳市22,661.57亿元、浙江省(除宁波)11,212.42亿元、广东省(除深圳)11,025.36亿元,规模占比分别为25.65%、21.55%、11.47%、5.67%和5.58%。9.1.2.1 中国创投基金行业分布图表175:VC/PE基金管理人按注册地前12名分布情况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7901246995949563351335288231615233.1421320.315883.948484.118861.223895.456443.812032.361962.1832603.886958776138293385298516771240675526887422342852361543.551338.69657624139/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9.2.1 京津冀创投概况2021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扎实,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省)GDP合计达到96356.2亿元,同比增长逾12%,领跑全国主要经济大区。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为7.9%、7.6%和8.6%,增速稍高于全国GDP年均实际增速,并且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2018年以来持续缩小。在三地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邯郸、邢台)中,2021年北京GDP总值无疑居全区第一,达到40269.6亿元,同比增长8.5%;第二为天津市,总量达到15695.1亿元,同比增长6.6%;第三为河北唐山,达到8230.6亿元,同比增长6.7%,地区经济规模差异较为明显,北京“虹吸效应”仍然凸显。2021年,京津冀地区看点在于北京证券交易所敲锣开市。北交所主要承接“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中小科技企业上任务,因此,2021年,注册于京津冀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颇多。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地区合计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9家,比重达到全国的12%,其中,注册地为北京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257家,排在全国省区市第6名;天津、河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2021年均实现翻倍增长,分别有130/202家,同时,累计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35/2162家。9.2.1.1 2021 年京津冀地区宏观环境图表176:2021年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GDP总量及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9.2 京津冀地区创投环境145678910236.66.76.67.06.97.26.66.26.88.515695.18230.66490.34163.44114.83725.03553.12427.11843.840269.6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40/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9.2.1.2 京津冀地区引导基金情况图表177:近年京津冀地区新成立政府引导基金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从募资规模看,2021年,京津冀地区基金募资总额达到2878.55亿元,同比下跌66.15%;其中,北京募资规模达到1263.75亿元,增速-81.7%;天津募资规模达到1366.91亿元,增速-4.02%;河北省募资规模为247.89亿元,增速56.0%。从投资规模看,2021年北京投资案例达到2433例,同比增长52.3%,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63.1%,投资金额2917.2亿元,增速26.1%,低于全国平均增速60.4%;天津投资案例111例,同比增长49.5%,投资金额122.48亿元,增速24.6%;河北投资案例43例,同比增长42.4%,投资金额50.56亿元,增速31.8%。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依旧由北京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领导大区共成长。2021年,京津冀地区信息技术、企业服务和医疗建康三个领域投资案例数合计占该地区总投资逾50%。9.2.1.3 2021 年京津冀地区 VC/PE 募资投资情况9.2.1.4 2021 年京津冀地区 VC/PE 投资行业分布2020/08/282020/02/262019/12/192019/11/182019/09/212019/09/202019/08/142019/04/162020/08/072020/04/27141/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图表178:2021年京津冀地区VC/PE投资行业分布图表179:2021年京津冀地区VC/PE投资退出情况资料来源:Wind资料来源:Wind2021年,京津冀地区VC/PE投资退出案例中,有513宗为IPO退出,占比76.7%;并购与并购减持合计99宗,占比14.7%;股权转让45宗,占比6.7%。在京津冀地区,IPO、并购退出是VC/PE主流投资退出方式,与其他地区无异。9.2.1.5 2021 年京津冀地区 VC/PE 投资退出情况9.2.2 2021 年京津冀创投风投政策遵循“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功能”的战略任务,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与承载能力,雄安新区成为了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核心之一。雄安新区通过制定企业创投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系列政策,助推产业培育和升级。通过打造双创载体平台、发展众创空间、吸引龙头企业进驻、提供金融等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服务,积极承载北京转移过来的经济、科技、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产业。2021年3月,雄安新区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关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指出大力迎进培育创新主体,设立新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引导基金的市场推广和投资力度,对符合创投类、新兴产业类和基础设施类项目的重点新区企业,优先给予支持。同年,北交所的正式成立,点燃了创投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和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有重大意义。安信证券指出北京证券交易所为股权投资新增了退出渠道,将账面盈利转化为现实盈利,投资收益逐步体现业绩。具备优质产业资源的创投机构、券商直投等都将直接受益。创投行业处在优化发展时期,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竞争格局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下,投资退出变现渠道进一步丰富。除北交所的成立之外,北京也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扶持创业投资企业。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42/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2021年6月25日,在北京关于推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在支持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中提出鼓励现有母基金引入S策略,参与受让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份额转让试点转让的优质基金份额或已投项目股权。2021年12月30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7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创业投资集聚区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该政策旨在加强吸引优质创投机构落地首都,加大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创投机构多元化募资,并加强一些行业创投基金的募资奖励,更好赋能北京市科创企业发展,助力北京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9.3.1 长三角创投概况2021年,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GDP总量超2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4%,同时,上述四地实际增速均持平或跑赢全国平均增速。其中,上海市全年GDP达到43214.8亿元,占全国比重约3.78%,实际增速8.1%;江苏116364.2亿元,总量位列全国第二名,仅次于广东省,占全国比重约10.17%,实际增速8.6%;浙江73516亿元,占比约6.43%,实际增速8.5%;安徽42959.2亿元,占比约3.76%,实际增速8.3%。从城市看,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市对周边的经济“虹吸效应”不强,长三角协同发展效果比较明显。其中,合肥依靠引进互联网和制造业企业跑出9.2%的实际增速,表现亮眼;GDP总量前10的城市中,除南京增长动力稍弱,其余9座城市GDP增速均跑赢全国平均增速(8.1%)。亮眼的GDP增速代表着当地经济充满活力,对于当地的创投机构来说,意味着更多机会。9.3.1.1 2021 年长三角地区宏观环境9.3 长三角地区创投环境图表180:202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GDP总量及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45678910238.78.57.58.28.89.28.99.18.78.122718.341810916335.3314594.514003.2411412.811026.948807.588117.4443214.8143/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从募资规模看,2021年,长三角地区基金募资总额达到13862.79亿元,同比下跌42.27%;其中,上海募资规模达到2913.49亿元,增速66.33%;江苏省募资规模达到5256.87亿元,增速68.16%;浙江省募资规模为4411.99亿元,增速14.17%;安徽省募资规模为1280.44亿元,增速27.82%。从投资规模看,2021年上海投资案例达到2939例,同比增长80.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3.1%,投资金额2802.9亿元,增速66.4%,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0.4%;江苏省投资案例1619例,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同比增长66.2%,投资金额1861.36亿元,增速139.9%,领跑全国;浙江省投资案例1299例,同比增长68.5%,投资金额950.22亿元,增速42.3%,主要是浙江省金融科技行业投资在2021年下滑;安徽省投资案例226例,同比增长67.2%,投资金额272.12亿元,增速0.1%。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上海 苏州 杭州 南京“多足鼎立”的发达城市群,协同发展效应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9.3.1.3 2021 年长三角地区 VC/PE 募资投资情况9.3.1.2 长三角地区引导基金情况图表181:近年长三角地区新成立政府引导基金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21/06/302021/03/302021/03/252021/03/172021/03/112020/12/312020/12/242020/12/242021/05/042021/04/26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44/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长三角投资行业分布中,信息技术、医疗健康、企业服务与生产制造四个行业投资案例数合计占到总数的49.2%。2021年,长三角地区VC/PE投资退出案例中,有1584宗为IPO退出,占比83.9%;并购与并购减持合计214宗,占比11.3%;股权转让78宗,占比4.1%。在长三角地区,IPO、并购退出是VC/PE绝对主要的投资退出方式,合计占比达到95.2%,说明长三角地区被投企业具有很高的成长质量。9.3.1.4 2021 年长三角地区 VC/PE 投资行业分布9.3.1.5 2021 年长三角地区 VC/PE 投资退出情况图表182:2021年长三角地区VC/PE投资行业分布资料来源:Wind图表183:2021年长三角地区VC/PE投资退出情况资料来源:Wind9.3.2 2021 年长三角创投风投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区域之一,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的政策、优越的产业集群效应都使得长三角的确的发展稳步前行。同时,近年来宽松的创投政策也为长三角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新的资本力量。2017年,浙江省和江苏省政府分别出台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扩大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和优化创业投资环境。2019年7月15日,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上海创业投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是“沪五条”的延续,其提出,建立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创业投资与科创板等市场板块的联动,丰富创业投资企业的募资渠道,鼓励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并购,建立完善早期投资让利等激励机制。145/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图表184:2021年粤港澳地区主要城市GDP总量及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21年11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在上海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这意味着上海成为了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拥有国内S基金公开交易平台的城市。2022年1月18日,上海市政府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社会投资热情,结合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等社会热点充分促进投资。9.4.1 粤港澳创投概况2021年,粤港澳地区(广东、香港特区、澳门特区)GDP总量超15万亿元,其中,广东省GDP总量为12.44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是GDP占比最高的省份,GDP实际增速8.0%,基本持平全国平均增速。香港特区全年GDP达到2.37万亿元,经2020年下跌6.1%后收官实际增速6.4%,说明香港经济基本盘恢复稳定;澳门特区1930亿元,实际增速达18%,依靠疫情后快速恢复能力与内地通关,通过旅游业带动全特区经济迅速恢复。从城市看,在粤港澳地区,深圳、广州周边的各城市经济引擎皆比较强劲,大湾区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发展逻辑,大湾区协同发展效果也比较明显。其中,惠州、中山依靠制造业分别跑出10.1%/10.5%的实际增速,表现亮眼;GDP总量前10的城市中,除深圳、香港以外,其余9座城市GDP增速均跑赢全国平均增速(8.1%)。亮眼的GDP增速代表着当地经济充满活力,对于当地的创投机构来说,意味着更多机会。9.4.1.1 2021 年粤港澳地区宏观环境9.4 粤港澳地区创投环境145678910238.16.48.38.210.16.98.48.210.56.728232.023749.012156.510855.44977.43881.83601.33566.22650.030664.8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46/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9.4.1.2 粤港澳地区引导基金情况图表185:近年粤港澳地区新成立政府引导基金资料来源:PEDATA、公开资料整理从募资规模看,2021年,粤港澳地区基金募资总额达到4441.67亿元,同比增长6.14%;从投资规模看,2021年广东(除深圳)投资案例达到729例,同比增长44.4%,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63.1%,投资金额2802.9亿元,增速69.2%,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0.4%;深圳市投资案例1624例,仅次于北京、上海,同比增长67.4%,投资金额1439.42亿元,增速54.1%;总体来说,粤港澳地区核心在于深圳特区,深圳依靠创业板基地优势揽获一大批投资与被投企业。(香港、澳门特区投资到内地的资金划分在北上资金中,因此不做单独统计)9.4.1.3 2021 年粤港澳地区 VC/PE 募资投资情况2021/12/202021/05/202021/02/022020/12/032020/01/162019/12/182019/03/262019/02/212021/11/022021/08/31147/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9.4.1.4 2021 年粤港澳地区 VC/PE 投资行业分布图表186:2021年粤港澳地区VC/PE投资行业分布2021年,粤港澳地区VC/PE投资退出案例中,有479宗为IPO退出,占比75.6%;并购合计106宗,占比16.7%;股权转让29宗,占比4.6%。在粤港澳地区,IPO、并购退出是VC/PE绝对主要的投资退出方式,合计占比达到92.3%,说明粤港澳地区被投企业可以为VC/PE带来正收益确定性较高的投资回报。9.4.1.5 2021 年粤港澳地区 VC/PE 投资退出情况资料来源:Wind图表187:2021年粤港澳地区VC/PE投资退出情况资料来源:Wind9.4.2 粤港澳地区 2021 年创投政策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点战略部署,旨在推进广东省九个城市与香港、澳门的深度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在连通性和一体化方面的提高将促进该地区内部商品 和服务、资金、人员和信息的流动。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依赖于香港的金融和深圳的科技创新为基础,区域间不断互补,因此粤港澳地区为进一步深化区域的融合发展,针对性的颁布相关条例和政策。2021年8月,广州市政府发布关于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设立私募股权S基金,鼓励S基金与政府基金合作,通过平价等方式受让政府基金已经长期持有但有退出需求的合伙企业权益,接力支持科技企业发展。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48/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2021年9月30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再次就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条例提出,鼓励创业投资主体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鼓励创业投资主体聚焦于解决卡脖子领域、基础前沿研究、原始创新等领域科技创新企业,鼓励创业投资主体进行绿色产业投资,通过资本投入为节能减排、新能源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2021年12月1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公布SPAC上市机制,并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这使得在亚洲,香港成为继以色列特拉维夫、新加坡之后,第三个可以使用“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方式实现公司上市的资本市场,对于全球尤其是亚洲的VC/PE和企业负责人而言,现在又多了一处可选上市地。德勤认为,香港的SPAC上市制度比其他此类制度更优质,并针对投资者和公司的利基市场,以确保高质量的IPO。招商证券认为,更多的科技公司,尤其是那些积极参与亚洲并购市场的公司,以及近年海外PE青睐的中概股,将被吸引到香港的SPAC上市。9.5.1 中部地区创投概况2021年,中部地区(山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GDP总量超2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8%,同时,上述五地实际增速有高有低。其中,山西省全年GDP达到2.26万亿元,实际增速8.1%;河南5.8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5.15%,实际增速6.3%;湖北5.0万亿元,占比约4.37%,实际增速12.9%;江西2.96万亿元,实际增速8.8%,湖南4.6万亿元,占比约4.02%,实际增速7.7%。总体来看,中部五省经济发展活跃程度不及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从城市看,在中部地区,武汉以17,717亿元的GDP总量居全区第一,同比增长13.5%,无疑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以襄阳、太原和南昌等中部地区城市,也依靠制造业转型让自己的GDP 获得了较高的增速。但是,南昌、襄阳和太原三市的GDP总量较武汉、长沙等城市的GDP总量差距仍然较大,地区经济规模差异较为明显,武汉的“虹吸效应”仍然凸显。9.5.1.1 2021 年中部地区宏观环境9.5 中部地区创投环境图表188:2021年中部地区主要城市GDP总量及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456237.54.78.714.79.213.513270.712691.06650.55309.45121.617717.0149/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从募资规模看,2021年,中部地区基金募资总额达到2643.82亿元,同比下跌28.11%;其中,湖北募资规模达到503.28亿元,增速-30.49%;湖南省募资规模达到616.13亿元,增速24.16%;河南省募资规模为733.13亿元,增速7.16%;江西省募资规模为674.08亿元,增速-1.36%,山西省募资规模为117.2亿元,增速-89.25%。从投资规模看,2021年湖北投资案例达到240例,同比增长73.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3.1%,投资金额226.46亿元,增速207.3%,高增速原因是2020年较低;湖南省投资案例179例,同比增长146.5%,投资金额520.63亿元,增速400.1%;河南省投资案例89例,同比增长75.1%,投资金额228.11亿元,增速160.1%;江西省投资案例66例,投资金额54.14亿元。总体来看,中部地区一级市场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较充足,“专精特新”企业较多,但也意味着较高的风险。9.5.1.3 2021 年中部地区 VC/PE 募资投资情况9.5.1.2 粤港澳地区引导基金情况图表189:近年中部地区新成立政府引导基金资料来源:PEDATA、公开资料整理2021/09/102020/10/302020/09/082020/05/072020/05/112020/01/082020/01/062019/12/262021/05/282021/04/02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50/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9.5.1.4 2021 年中部地区 VC/PE 投资行业分布图表190:2021年中部地区VC/PE投资行业分布资料来源:Wind2021年,中部地区VC/PE投资退出案例中,有373宗为IPO退出,占比72.2%;并购合计89宗,占比18.7%;股权转让32宗,占比6.7%。在中部地区,IPO、并购退出占比不及沿海发达地区高,说明中部地区被投企业成长质量有很大的上升空间。9.5.1.5 2021 年中部地区 VC/PE 投资退出情况图表191:2021年中部地区VC/PE投资退出情况资料来源:Wind9.5.2 中部地区 2021 年创投政策中国中部经济区位于中国中部的区域,主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五省。中部地区一直是经济金融较为缺乏的地区,因此以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为首,也纷纷出台了相关创投政策,旨在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其中,自2008年来每年举办的武汉金融博览会暨中国中部创业投资大会,是中部区域创投领域的风向标,该投资大会以提升湖北金融服务功能,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提供金融支撑为目标,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及中部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贡献力量。湖北、河南、江西、山西各省也先后出台了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意见、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山西省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多项政策的出台代表了各地政府以及国家对于鼓励创投的决心,势必会为创投提供一片沃土,将创投推上更高的巅峰。151/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图表192:中部地区创投政策一览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总的来说,中国创投区域分布格局有两个趋势,一是机构地域部署与地方创投行业扶持政策相关度越发明显。三亚是一个鲜明例子,2019年,海南省三亚市政府发布三亚市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创投机构可以免征15%企业所得税,揭开三亚大力吸引创投企业的序幕,到2021年,在三亚市注册并公开募资的VC/PE机构高达184家,这一数字在2020年是4家。二是募资融资发生地越来越难以去中心化。全国创投优惠扶持政策频频显出,优惠办法百花齐放,但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依旧占有全国逾45%的募资案例,从长期来看,中心化趋势难以避免,投融资行业作为投资人和被投资人需要紧密保持联系的行业,本身就比较注重群聚效应。此外,从政策层面上,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正在大力支持鼓励创投风投,而且要通过培养创投风投行业中的高质量GP、LP为手段,建立国家经济转型中的投融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资本有序且合理的扩张作为最终目的。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并不是遏制、打压资本,而是寻求一种出路,使资本能更加脱虚向实的同时,完成资本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历史使命。笃志前行,虽远必达,以创投、风投为代表的高质量资本,将在国家、社会、经济三位一体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和担当。小 结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52/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八大关花石楼PART 10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153/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近年来,青岛紧扣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城市能级蓄势跃升。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杂外部环境的双重考验,全年青岛市生产总值为141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0%,开局关键一年,青岛经济发展韧性与活力彰显。从全国看,青岛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由2020年的1.22%提高到1.24%,提高了0.02个百分点,全国第13位、北方第三城的地位进一步稳固。从全省看,青岛领先第二名济南的优势由2020年的2260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2704亿元;在全省的首位度由2020年的16.96%,提高到2021年的17.01%,龙头地位进一步增强。从青岛来看,青岛年度增量最高值接近900亿元。而2021年一年的增量,不仅一举突破1000亿元历史大关,并超越了以往任意连续两年的增量之和,这样的成绩展现出青岛经济发展的“韧实力”。2021年,青岛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动力、活力等都发生了趋势性、关键性变化,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态势更加稳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快、越走越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70.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96.07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6%。青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协调性持续增强。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7.5%,比2020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3:35.9:60.8,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格局特征更加明显,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的稳定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经济新驱动力不断巩固增强。2021年,青岛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增势强劲,同比增长17.1%,投资和生产增速全方位超过传统动能;“四新”经济投资由2019年的44.6%提升至2021年的50.4%,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一半,经济新驱动力不断巩固增强;制造业投资持续劲爆,同比增长24.8%,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115.6%。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加快聚集,金融业贡献稳步提升。青岛市金融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668.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861.8亿元。今年以来,金融运行态势良好,上半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50.1亿元,同比增长达5.9%,两年平均增长6.8%,高于全市GDP两年平均增速;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9%和11%。全市金融机构达到284家,较2016年增加54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35家,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为主,新型金融业态为辅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高质量招商引资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产业,对于产业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各地对资本、人才及项目的争夺更趋激烈。近年来,青岛市创新引资模式,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通过“双招双引“,不断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对青岛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21年青岛市投资总量超过6800亿元,比2020年增加近300亿元;“四新”经济投资项目4217个,同比增加260个,占全市投资比重超过50。海量投资持续转化为经济产出,为青岛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提供强大支撑。10.1 青岛宏观经济分析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54/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以“资”论,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全年新设外资企业1111户,全市实有外资企业总量达到13971户;新设外企的注册资本达303.11亿美元,营商环境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显现。2020年,青岛实际使用外资58.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4.05%,在全国31 5省市(区)、计划单列市综合排名中,位列第八位,总量在省内遥遥领先;2021年1-11月份,青岛仍位列第八,2021年111月,全市实际外资5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占全省比重292,总量仅次于深圳居计划单列市第二位,预计全年实际使用外资65亿美元,实现两位数增长。以“商”论,2021年青岛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7个,新引进中国500强投资项目68个。山东省最近认定的2021年度5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青岛占到了4个。2021年,全市新签约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89个,开工或运营率达66.1%,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2021年1-11月,全市总投资过亿元项目实际使用内资2131亿元、同比增长16.1%,占全省比重13.3%,在全省保持领先,引进总投资百亿元以上内资大项目及中国500强项目82个,居全省首位。以“人”论,2021年青岛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6.1万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50万人,居山东省第一;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2人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创历年之最,“两院”院士达66人,其中住青院士36人。组织申报国家相关人才计划132人,是上年度的8.8倍;67人进入终审环节,是上年度的5.2倍。青岛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十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入选毕业生首选城市排行榜第7名,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保持在50%以上。2022年4月,在青岛举行的两会上,青岛提出未来5年力争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台阶。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的“青岛逻辑”是: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把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摆到了今后五年打造“六个城市”总体布局和今年各项重点工作的首位,并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的城市品牌,把制造业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维度。展望2022年,尽管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日渐加大,但青岛市新经济动力强劲,新旧动能转换已积聚成势,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也已就位,将为实现新目标提供动力。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赢得越来越多城市合伙人的青睐。海量资本的涌入,使得青岛成为投资的热土。在资本的浇灌下,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起步。“十四五”青岛重点发力9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城市竞争,关键在产业,产业竞争,核心是产业链。近年来,青岛主动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全力做大做强现代海洋、高端化工及传统制造业、高端装备、精品旅游、商贸、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13条产业链,在补链、强链、延链上不断提速。2021年是“项目落地年”,青岛市安排重点项目300个,总投资6454.1亿元。2022年全市安排重点项目416个,总投资9282.1亿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300个,总投资6395.6亿元,其中高端装备产业项目67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34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32个、医养健康产业项目26个、商务服务产业项目22个、现代海洋产业项目19个、高端化工及传统制造业产业项目19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19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项目14个、精品旅游产业项目13个、基础设施项目12个、现代物流产业项目10个、商贸产业项目9个、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项目4个。155/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根据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6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培育3-5个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等。规划确定青岛“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确定了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极地深海、虚拟现实等产业为青岛市超前布局培育的未来产业,并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服务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高端软件、大数据、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基础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成套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能源互联网等产业,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基础优势材料、前沿新材料、高端专用材料、海洋生物材料、功能性材料等产业,力争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无人驾驶、关键零部件制造及相应配套设施,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等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绿色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家电、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等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飞行器整机、航空关键零部件、卫星应用等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现代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青岛市以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 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对全市制造业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先后获批第二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青岛引领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2021年,青岛发布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推进方案)。按照“倍增、锻链、育苗、兴业、聚合”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依托海尔、海信、歌尔、芯恩等龙头企业,聚焦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 3”产业链体系,绘制核心产业“全景图”、精准招商“施工图”,推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三条产业链建链、补链,壮大产业规模;虚拟/增强现实、智能传感器、光通信器件三条产业链延链、强链,争创国内一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推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链主企业培育、核心技术突破、产业人才引育、金融资本助推、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应用生态融合等重点工程,打造国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56/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目前,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了超过130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4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虚拟和增强现实、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国内领先,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础服务全面起势,产业融合生态加速拓展,涌现出了海尔、海信、歌尔等一批龙头企业。歌尔、惠科、富士康、东华等制造业制造项目纷纷在青岛布局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十足。近两三年来,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取得突破式发展。数据显示,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较2016年底增长了6倍,全产业链布局基本形成。制造业以芯恩、惠科等企业为龙头,上游吸引集聚了海信信芯、大唐半导体、宸芯科技等设计企业近百家,下游封装测试业已投产泰睿思先进封测、富士康高端封测等项目,此外,青岛的集成电路产业支撑体系也逐步完善。中科院EDA中心青岛分中心芯片设计服务平台、青岛芯谷-美国高通-歌尔联合创新中心、先进封装技术创新平台、微纳加工测试平台、青软晶尊人才实训/培训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已建成并运营。到2023年,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规模突破1500亿元,远期将实现核心产业链规模超5000亿元,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生态规模向万亿迈进。高端装备产业青岛拥有较为完备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家电、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装备等10个千亿级产业链实力雄厚。近年来,青岛为了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了以制造强市为主体,数字赋能、产能跨越为“两翼”的政策引导体系。1月29日,赛迪顾问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榜单,青岛从2019年排名第12,到2020年排名第11,再到2021年排名第7,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2021年,青岛以高端装备产业为支撑的高技术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快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60.5%,拉动高技术投资增长17.6个百分点。2021年,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据证明青岛制造业已经站在了新一轮产业上升周期的起点。近日,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细则在四大方面进行了创新,按照“能统则统、能简则简、能减则减”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申报环节和申报材料,创新政策兑现新机制。从企业需求入手,助力企业提振发展信心。作为制造业之都,青岛高端装备产业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蓄势聚力、持续壮大的新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青岛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正坚定不移建造制造强市,突破发展重点产业和“四新”经济,加速迈向“智造时代”。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青岛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青岛培育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引进新能源产业大项目,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氢能场景应用。2021年青岛新能源发电量33.3亿千瓦时,增长22.1%,占全市发电总量比重为17.7%。其中,风力发电量增长47.1%。157/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氢能作为清洁的低碳能源受到国家和地方的多项政策的支持,氢能产业正步入发展快车道。青岛率先提出建设“东方氢岛”计划,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大力助力氢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青岛拥有海湾化工、金能科技、青岛炼化、丽东化工等工业副产氢企业,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港口、物流运输、供热、发电、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众多,山东能源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等均在氢能不同领域开展长期研究,具备氢能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打造“东方氢都”提供可能。在青岛的“十四五”规划中,重塑制造新优势部分提到:“聚焦攻坚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等重点产业,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机器人和传感器产业基地”汽车产业位列首位,由此不难看出青岛对汽车产业的重视程度。自2014年,北汽新能源在青岛莱西的生产基地开工,成为青岛第一家整车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的综合基地起,截至目前,青岛已拥有北汽新能源、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五家整车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青岛汽车产业目前规上企业已超过200家,在新能源汽车产量上,青岛已经成为继上海、柳州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要达到5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新高地。10.2.1 青岛创投风投市场情况青岛市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拥有民营市场主体191.9万户,实有民营企业69.4万万户。为畅通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血脉,青岛市以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为契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设立科创类母基金,借力创投风投,探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套路打法,并取得显著成效。创投风投及各类投资基金为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城市和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9年青岛提出打造青岛全球创投风投中心,随后一场大咖云集的全球盛会、一个行业最优的创投风投政策,一只当时规模最大的科创母基金,青岛以最大的热情和诚意向国内外的创投风投发出了热情邀请:“欢迎做青岛城市合伙人”。三年时间,青岛从政策体系、营商环境,到产业生态、城市氛围,全方位协同发力,加快打造适宜创投风投发展的生态环境。三年时间,在科创母基金、市及各区引导基金等带动下,青岛在创投圈可谓是异军突起,在新设基金数量和规模上,投资项目数量上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三年时间,以资本为纽带,一批批优质项目落地青岛,带来了大量资金、人才和技术,加速释放乘数效应,不断激发创新活力。10.2 青岛正成为国内创业创投新高地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58/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三年时间,在资本的凝聚、辐射、带动下,青岛“四新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本与产业在更大范围、更新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三年时间,青岛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奖补力度,在资本的助力推动下,企业上市意愿逐步增强,上市进程开始加快,企业上市“量”与“质”实现并驾齐驱。根据清科发布的报告显示,青岛市创投风投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在募资和投资端都有大幅增长。截至2021年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且正在运作的股权投资基金总计4.61万支,其中2021年新增8,999支,同比上升 46.2%。从注册地看,2021年青岛以新增基金670支排名全国第二,嘉兴以778只排名第一,深圳以665只排名第三。珠海、苏州、宁波、九江基金数量均超过300 支,其余城市均在300支以下。在募资上,2021年青岛新募基金数458支,同比增长137.3%,募集金额926.16亿元,同比增长71.6%亿元,平均单支基金规模2亿元,投早投小趋势明显。截至2021年末,青岛市接受股权创投类私募基金在投项目共计1360个,在投规模1037亿元,超半数集中在四新经济领域。在退出上,2021年青岛地区共涉及到80笔退出案例,其中IPO退出方式的有70起,占比87.5%,多家IPO企业背后涌现众多创投风投身影,并频频出现国内头部机构。创投风投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在支持青岛创业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力量。图表193:2021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股权投资备案基金城市Top10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1456231399389218151852339924036706654103693487107433081915279962427510600245778159/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10.2.2 青岛正成为国内创新创业新高地(一)青岛市场主体队伍壮大,活力迸发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市场主体活力是重要的标尺。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在稳增长、保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所在。从总量来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青岛市实有市场主体195.35万户,同比增长8.23%,市场主体数量继续稳居全省第1位,民营市场主体191.9万户,同比增长8.36%,两年平均增长16.6%,实有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占比98.2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实有民营企业69.4万户,同比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19.8%,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95.3%。2021年,青岛市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9.9万户,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的99.2%,占比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其中,新登记民营企业12.3万户,占全市新登记企业户数的98.1%,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较上年同期上升1个位次。从注册资本看,截至2021年末,青岛实有民营经济注册资本56485.8亿元,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19.4%,占全市实有注册资本总量的70.4%。其中,实有民营企业注册资本53726.5亿元,同比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18.5%,占实有企业注册资本的69.3%。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773.8万元。2021年,全市新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9875.0亿元,占全市新增注册资本的76.3%。其中,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9267.2亿元,占新增企业注册资本的75.1%。从创业密度看,根据公开信息报道,截至2021年末,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91.9万户,每万人拥有民营市场主体1905户,位于深圳(2121户/万人)、西安(2036户/万人)之后,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全市实有民营企业69.4万户,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689户,位于深圳(1328户/万人)、广州(888户/万人)、厦门(754户/万人)之后,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较去年同期上升1个位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多点散发、原材料上涨、企业生产经营分化加剧等影响已切切实实传导到了企业身上,但青岛这片创新创业热土“热度”不减,上百万民营市场主体呈现出总量创下历史新高,民营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活力。(二)青岛VC加速聚集,私募基金增速居全国第二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管理基金数量、管理基金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三大关键指标。青岛连续三年举办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发布实施国内创投风投行业体系最全、力度最大的“创投风投十条”及政策2.0版,设立专注科技创新的科创母基金,引导资金专注初创期企业,全市创投风投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优质创投风投等基金机构快速聚集,“投早投小投科技”趋势更加明显成为创投风投的“青岛特色”。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60/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青岛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441家,居全国(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第10位,较上一年同期增加79家,同比增长21.82%,增速居全国第2位;管理基金1732只,居全国第9位,较上一年同期增加845只,同比增长95.26%,增速居全国第2位;管理规模1639.39亿元,居全国第14位,较去年同期增加600.09亿元,同比增长57.74%,增速居全国第5位。创投风投保持较快增长,发展活力和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日前,为促进青岛市进一步支持打造创投风投中心若干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实,青岛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进一步支持打造创投风投中心若干政策措施奖励实施细则,明确对各类创投风投机构的奖励条件、奖励对象和相关程序,切实发挥政策对吸引资本集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创投风投生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提出鼓励创投风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通过对创投机构的奖励来提升提升资本对科技企业的投资,以资本驱动科技企业更好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制度完善到具体措施全面谋划,青岛正在成为创新资本新集聚的高地、中国北方上市的新高地,青岛构建的创投风投发展的生态圈愈加完善和坚固。(三)在创投生态愈发完善的背景下,青岛独角兽企业逐渐崭露头角独角兽企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高新技术企业与“独角兽”企业聚集度是衡量城市产业和资本活跃度的重要维度,也是城市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2021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554家,居青岛首位,比上年增加1158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06家,新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8家,总数达24家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总数达97家。初步统计,2021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09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102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31.8亿元,增长12.2%。有效发明专利46609件,比上年增长22.6%。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6.28件,比上年增加5.28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616件。折射的是青岛创新引领力的提升,高新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的升级,城市经济的腾飞。另外,青岛企业近年来频频亮相各种版本的独角兽榜单。2021年9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在青岛发布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2021)及“2021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青岛共有13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在中国独角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五,高于广州、南京、成都等城市,继续领跑新一线阵营。12月20日,胡润百富在广州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榜中,青岛以5家企业入围,并列第8名。三年前,整个山东都还没有一只“独角兽”;三年后,青岛迅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之城”,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独角兽企业正在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引擎。161/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四)青岛企业在资本市场愈发活跃,掀起科创热潮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力量,也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资本力量”正日渐成为城市创新、产业升级的动力之源。从上市挂牌情况看,2021年,青岛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5家,创历史最高纪录,新增A股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第3位,占全省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三成。其中,境内主板上市4家,创业板4家,科创板2家,北交所2家,境外上市1家。截至2021年末,青岛市实有境内外上市公司72家,稳居全省首位。其中民营企业56家,占比77.8%。其中,境内主板上市27家,创业板12家,科创板4家,北交所2家,境外民营上市公司11家。青岛市自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以来,企业上市速度明显加快。青岛上市公司实现从1家到10家,历时约13年;从11家到20家,历时约4年5个月;从21家到30家,历时4年8个月;从31家到40家,历时1年9个月;而从40家到50家,仅用12个月;从51家到60家用时9个月;而从61家到70家,也用时9个月,创投风投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根据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在拥有科创板上市企业的54座城市中,青岛进入第一阶“科创领军城市”序列。青岛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上市公司由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向“工业 互联网”、高端制造、生物医疗、新材料等新兴领域转型升级。近年来,新增过会及上市公司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九成。5家科创板公司“硬科技”成色突出,平均拥有发明专利56项,在低温存储、切割装备、医用内窥镜、炉渣处理、关键材料等技术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近年来,青岛在资本市场持续发力,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不断刷新纪录,这与城市高度重视梯度培育,形成充足拟上市企业梯级储备密不可分。2021年,青岛市出台青岛市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将市级企业上市补助由3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结合企业上市需求,按企业上市阶段实行提前奖补,有效降低了企业上市成本。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成功挂牌后给予不超过12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举办各类培训160余场次,参训企业超过13000余家次,为企业提供引进创投风投、股改、辅导、上市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注重企业梯度培育,打造上市工作“培育一批、辅导一批、排队一批、上市一批”的发展格局,优化企业上市生态。根据青岛证监局披露的青岛辖区辅导备案企业基本信息汇总表(截至2022年2月28日),截至2月28日,青岛地区辅导备案企业共有23家。根据青岛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青岛将紧抓全省首批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的契机,加大拟上市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争取到“十四五”末,青岛市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62/青岛宏观经济和投融资环境分析青岛科创母基金的设立作为创投风投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基因里就承载着助力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端科技产业化的使命。从2020年2月完成备案登记算起,青岛科创母基金已经正式运营两年有余。尽管不断受到疫情的影响,但青岛科创母基金仍通过自身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创投机构来青洽谈合作,目前青岛科创母基金已陆续完成多只子基金落地交割,投资业务全面开展,多个优秀项目落地青岛,深入推进了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作为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母基金,青岛科创母基金的作用不只是链接资金,更重要的为青岛的产业赋能。所以在产业聚焦上,科创母基金选择了四个领域作为主投方向,分别为: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先进制造和生命科学。根据公开信息披露,截止到2021年底,青岛科创母基金围绕这四大领域深入对接并储备子基金和直投项目400余个。已过会16支子基金和3个直投项目,基金总规模超过68亿元,认缴投资额近20亿元。实际运营两年多来,科创母基金在四大领域均设立了多支优秀的子基金。在工业互联网赛道:同创伟业工业智联基金、海尔创投海创智联工业互联网基金、梧桐树工业互联网基金等;新基建赛道:梅花创投科技基金、元禾原点科技基金等;先进制造赛道:蓝区半导体基金、青岛瀛创科技基金、青岛中以高创基金等;生命科学赛道:石药仙瞳新药基金、中金上元基金、建信资本医疗基金、马焦雷医疗基金等。2021年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也是青岛科创母基金投资业务“全面开花”之年。目前,已落地的子基金已经在青岛全面展开投资,为青岛注入了发展新动能。目前已经完成了对靖帆新林、卡奥斯、鳍源科技、核芯互联等一批优秀本地企业的投资,并引入了虎视传媒、全球捷运、予信科技等企业落地青岛。在直投领域,科创母基金亦有所收获,2020年完成对松立集团“慧停车”的B轮领投,规模达数千万元人民币,2021年再度出手,参与易来科技的E轮融资。前者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慧停车城市级静态交通管理平台”,已经在全国约30个城市落地,是智慧停车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后者是是智能照明行业的领军者,拥有完整的智能照明产品线,包括家居照明、商业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及整体交付方案。凭借一年来在投资领域的优异表现,青岛科创母基金开始出现在各大榜单之上,母基金研究中心在日前发布全国2021年度最佳政府引导基金(地市及区县级)TOP50榜单,青岛科创母基金位列前20名,母基金周刊(FOF weekly)发布的2021年度投资机构排行榜,青岛科创母基金跻身政府引导基金(市级)20强,位列第15名。10.3 科创母基金投资成效初显163/中国创投风投行业展望PART 11中国创投风投行业展望青岛天主教堂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64/中国创投风投行业展望十年前,在PC互联网流量见顶之际,移动互联网开始爆发,在2007-2016这十年,科技创新主要是围绕以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创新。这一时期,借力流量红利,国内诞生了滴滴、携程、美团、饿了么、字节跳动、微信等杰出的互联网公司/应用工具。而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渗透接近饱和,以互联网算法为底座的流量红利逐步消失,模式创新的时代逐渐式微。自2015年起,以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力量开始崭露头角,2019年科创板的推出,无疑反映了国家自上而下强调科技创新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推动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企业融资难发展难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带动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提升,驱动科技企业的整体业绩进入一轮成长周期。伴随着2021年强监管时代到来,数据安全成为发展的前提,资本的无序扩张不再被鼓励,社会责任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或许可以宣告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结,硬科技创新正式接棒模式创新,成为时代创新的主旋律。2021年,以硬科技产业为动力引擎,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全面兴起,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了政府、产业界以及资本市场的共识。硬科技、企业服务、医疗等领域成为投资人普通的热门共识。根据烯牛数据统计,2021年医疗健康领域融资事件数从2016年的1,798起增至2021年的2,493起,增幅38.7%,半导体、芯片、传感器等卡脖子技术为主要方向的先进制造领域融资事件数量则较2016年增加170.4%,一跃成为创投市场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过去的2021年,我国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关于2022年科技创新领域的工作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可见,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与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并在新一年政府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档口,面向未来,硬科技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城市发展、经济转型的新着眼点。随着北交所的推出、注册制的全面落地,退出通道愈发畅通,硬科技投资适逢其会。11.1 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硬科技引领创投未来165/中国创投风投行业展望E、S、G 分别指代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三大因素,是投资和评估企业的新理念新方法。是指在分析和投资的决策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企业的财务信息,也要重视 ESG 非财务信息。考虑 ESG 因素的投资也叫负责任投资,具有受托人责任,旨在推动公司把社会环境等要求融入到企业业务中去,降低风险,实现价值创造,产生长期回报。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Compact)发布有心者胜(Who Cares Wins)报告,首次提出ESG概念。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列出6大原则、34项建议可行性方案,作为投资者投资准则,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投资决策考量过程,成为国际上检验投资者履行责任的重要指针。优秀的ESG表现可以起到降低成本、提高价值、降低系统性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法律保障等作用。ESG投资理念始于欧洲,现已成为欧美的主流投资方式之一。相较于欧美,我国ESG投资起步较晚,尚未发展成熟。截至2020年5月,从UNPRI官可查询到,中国共有57家机构签署了PRI,美国有759家签署机构,欧洲有2171家签署机构。近年来,ESG投资受到中国主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政策上不断推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推动ESG投资成为主流。从监管机构方面,2016年、2017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连续两年修订定期报告格式与准则,督促上市公司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责任。2021年6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再次修订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格式与准则,增设了两个ESG有关专章,充实整合内容,明确有关披露要求,进一步压实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责任。从行业协会方面,2017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面向基金行业开展了第一次“ESG责任投资情况调查”,发布了ESG责任投资专题调研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基金业践行ESG投资现状。2018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鼓励公募、私募股权基金践行ESG投资,并发布自评报告。2019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2019年7月向全行业开展了“中国基金业ESG与绿色投资调查”,共有324份有效回收问卷,是2017年有效回收问卷数量的四倍,ESG投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关注。国内私募股权行业ESG投资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自去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近一年内,已有近百家投资机构开始将ESG作为关注方向,红杉、高瓴、IDG等头部机构也相继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同时,许多国有资本、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公司等,纷纷加强ESG投资体系的建设,成为资金端推动ESG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36氪创投研究院发布36氪2021年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ESG实践报告显示,在进行过ESG投资实践的机构中,有74%的投资机构已经制定较为明确的ESG投资战略目标以及较为完整的ESG投资方法流程。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全人类的愿景。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倡议,随着“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的提出,作为责任投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ESG有望成为新的投资趋势。11.2 ESG(环境、社会与企业治理)、碳中和主题投资有望大幅增长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66/中国创投风投行业展望根据母基金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共87家。在这些新成立的母基金中,市场化母基金24家,政府引导基金63家。新发起母基金实际募资总额8480.2亿,其中市场化母基金实际新募集金额2585.2亿,政府引导基金实际新募集金额5895亿,占募资总额的近70%。2021年,越来越多的地区大手笔投入设立引导基金,资本招商的重要性正在深入各级政府管理者的意识,母基金这一发展经济行之有效的手段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地方的认可,其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正在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已有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福建、广东、浙江等超过20个省级行政区均有新设立的母基金,这也意味着超过一半的省级行政区均有新增母基金,中国母基金行业呈现遍地开花之势。2022年以来,全国又至少有15家百亿母基金设立。从泉州交通发展产业母基金、上海百亿引导基金,到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成渝双城基金正式运营,再到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少省市纷纷入局。同时,母基金也在向区县不断“下沉”,区县级母基金正在崛起。如杭州萧山区100亿政府产业基金、100亿元溧阳市政府投资基金、50亿元青岛院士港产业投资母基金、50亿元江阴市政府投资基金、10亿元桐庐产业发展母基金、30亿平度产业创新发展母基金100亿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政府投资母基金等相继官宣设立,河南、安徽更是出台相关办法与条例明确鼓励县级政府设母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全国共287个区县设立了引导基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政府引导基金作为这一历史发展时期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转变财政投入方式的重要工具,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引导基金已经基本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标准配置和产业升级“核武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已经意识到基金招商的重要性,以股权投资的思维做产业导入,以投行的方式做产业培育,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让更多资金精准投向产业转型、撬动双招双引。母基金的“下沉化”趋势,也说明我国的引导基金正在进入存量优化阶段。综合来看,各地设立母基金的投资策略大同小异,各地应该加强引导基金的顶层设计,整合部分区域内存量引导基金,解决重复设立、资金分散的问题,同时需要梳理当地产业链条,让子基金与当地项目形成联动。同时,政府母基金带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政策诉求,对基金从注册地、返投比例到投资项目或阶段等都有诸多限制,虽然也追求收益回报,但在激励机制、退出方式、决策流程等环节上,有相当多非市场因素影响。另外,部分政府母基金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基金管理人在投资实施阶段,面临各级部门领导插手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后期流程和管理都面临较多问题。作为政府引导型母基金,应该回归到产业引导和产业支持,投资运营工作应交给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机构来做。11.3 政府国资竞相入场,母基金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167/中国创投风投行业展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在过去的30年里高速增长,管理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止到2022年2月,备案的私募基金产品数量127954只,基金规模20.37万亿元。但人民币股权投资市场现金回流效率不足,外加宏观经济、政策原因,市场同时面临资金短缺与退出困难的双向压力,流动性诉求不断上升。同时,由于政策、前期经验,以及疫情等耦合因素的影响下,S基金的作用也越发凸显。清科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市场上2009-2012年成立的基金中,依然有约6500亿规模的资金尚未实现退出。其中绝大多数资金在2010-2012年期间开始参与基金出资,至今已经存续8-10年。2010-2014年募集完成的2,771支基金已经陆续进入清算期。其中包括将要进入退出期(2013-2015年成立)的引导性质基金总规模大约4000亿人民币,未来两年即将进入退出期(2016-2017年成立)的基金规模接近1万亿人民币。在海外,S基金占整个私募行业市场的10%左右,是一个很重要的细分市场和退出渠道;在我国,S基金的发展还在很早期的阶段。无论是从规模增长空间,还是从收益率、行业发展空间来看,S基金都值得关注。2020年7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S基金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交易逐渐“松绑”。同年12月1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2021年11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在上海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上海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试点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交易平台的城市。除北京、上海外,三亚、苏州、青岛、广州等地也开始进行S基金的研究和探索。政策的支持大大提升了S基金的关注度,市场上S基金的参与者也愈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市场化母基金、理财子公司、保险、国资等资金,逐步开始了对S基金的布局。2021年5月,信银理财完成了对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股权投资,投资金额5000万元。这是理财子公司首次对S基金进行直接投资。6月28日,光大控股宣布设立首只S基金,该基金是由光大控股、光大永明人寿共同出资,目标规模为10亿元,首期规模为4亿元。2021年9月7日,国科嘉和宣布,由北京金融局指导、中科院投资的国科嘉和基金作为管理人、通州区落地承接的北京科创接力基金正式启动筹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S基金的交易还不算活跃,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距离成熟稳定的市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比如第三方中介、交易所等配套支持体系还不完善,信息不对称,估值等关键交易环节仍未打通,如何确保份额的公允价值受各方认可,如何平衡好各类参与方的关系、如何培育市场等问题,都需要继续探索。11.4 国内 S 基金迎来发展新机遇,政府国资 LP 潜力有待激发2022 Global Venture Capital Yearly White Paper168/中国创投风投行业展望从当前情况看,母基金正在成为最积极和最有实力的S基金支持者。鉴于母基金存在双重收费、投资期限长、流动性较差和收益率爆发性不高等弱势,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许多国内的母基金开始探索“F S D”三者合一的新模式。具体来说,通过精选优秀基金,在母基金本源业务上精益求精,保证稳健运营;通过S基金的投资提高灵活度,补足母基金流动性;再通过精准直投(跟投),提升母基金收益爆发性。目前,上海科创母基金二期已经加大了S基金的投资力度,配置了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额度。从发达市场来看,S基金进一步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缓释和退出通道,加速行业“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促进金融与产业资本循环畅通,提升资本市场流通性,促进资本市场多元化。但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同,在发展阶段、政策、LP的偏好上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中国未来需要找到适合本土市场的S基金发展道路。

433人已浏览 2022-06-13 174页 5星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