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通读解析PE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r放射检查注意事项 一文通读解析PET

一文通读解析PET

2024-07-12 21: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全身病灶需要寻找原发病灶。

3、初次发现肿瘤确定治疗方案。

4、系统手术后、放化疗后疗效观察。

5、全身转移或系统治疗后再次肿瘤分期。

6、长期慢性病患者、长期亚健康状态人群。

7、长期职业暴露史(粉尘、有害气体等)人群。

8、有肿瘤家族史者。

9、化验发现肿瘤标志物偏高者。

10、有临床症状但找不到病因者。

以上两图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婴儿,男性,1岁,出生后被亲生父母分手,好心养父母收留下来,发现左侧背部可触及较大肿物,来影像科行PET-CT检查。PET-CT可见左侧腹膜后巨大软组织肿物,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左侧腰2椎间孔扩张,病灶呈哑铃型与肿物相连,放射性摄取中度增高。符合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

三、PET-CT检查流程

1、预约(交待注意事项、检查时间、地址是否需要接送等)

2、到诊接待登记、挂号、交费。

3、测量身高、体重、空腹血糖。

4、询问病史。

5、多次饮水,每次三杯。

6、休息室休息50分钟左右。

7、扫描室扫描检查20分钟左右。

8、留观室观察30分钟左右。

9、不需要延时可按指引离开,需要延时另行安排。

四、PET-CT检查前中后注意事项?

1、检查前注意事项。

a、询问病史,最好询问患者本人,如害怕患者情绪波动,熟悉情况家属代为讲述病史。

b、空腹血糖11mmol/l以下。空腹、空腹、空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避免因血糖高致全身肌肉糖摄取过高。(糖尿病患者请参看本文第五章)。

c、已经服用食物需要休息4-6小时左右,待血糖及胰岛素分泌处于自身相对正常水平进行检查,减少肌肉摄取增高对诊断影响。

d、测量身高、体重。注射18F-FDG需要按体重进行计算相应的剂量。

e、检查前准备开始饮水。饮水作用包括充盈胃组织;加速排泄体内显像剂、减少患者辐射量;降低人体组织的放射性本底,提高图像质量。

f、静脉留置针,正常选择病灶对侧手背表浅静脉。婴幼儿、血管充盈欠佳的患者需要选择病灶头部、对侧前臂、足部静脉。

g、注射药物后护士引导进入休息室50分钟左右,利于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注意不要说话、走动,避免肌肉摄取增高。

2、检查中注意事项。

a、注意休息,不要走动,不要说话聊天。避免相应肌肉和软组织摄取增高。

b、按技师指令,进入扫描室,安静躺在检查床上配合扫描,按语音提示控制呼吸。

c、婴幼儿及无行为能力患者需要家属配合检查。

d、如身体出现不适,及时通过对讲装置告知技师,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e、每次扫描前都要饮水三杯。

f、休息室有室内卫生间,要多排尿。

3、检查后注意事项。

a、结束检查后按技师指令离开检查室。

b、24小时内多饮水、多排尿。

c、注射药物后24小时内尽量避免和孕妇、婴幼儿(2岁以下)接触。

d、婴幼儿及无行为能力老年患者离开前将止尿裤留置在检查室医疗垃圾桶内。

e、注射药物满24小时后,即可进行正常生活。

五、特殊患者PET-CT检查中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

早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空腹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下。血糖过高将影响肌肉本底代谢水平。

2、婴幼儿。

需要父母陪同检查。检查前喝水,口服镇静剂(主要是水合氯醛),检查时确保身体安静不动。离开休息室前,将尿不湿扔入医疗垃圾桶。

3、无行为能力老年患者或术后患者。

需要家属陪同检查。注意上下检查床保证人身安全,如身体状态极不稳定,立即联系检查技师。

4、注射升白针患者。

肿瘤患者注射升白针后,需要延迟1周后进行检查。主要原因全身骨质摄取明显增高,影响观察。

5、手术刚结束后患者。

肿瘤患者手术后2个月内尽量避免复查术区病灶,因手术后术区摄取明显增高,影响观察。

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怀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并全身转移患者,建议PET-CT检查联合颅脑MR增强检查,因脑实质代谢摄取明显增高,影响观察。

7、泌尿系统肿瘤。

因18F-FDG代谢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摄取极高,需要连续排尿6次以上,降低摄取,进行检查。

8、消化系统肿瘤。

怀疑消化系统肿瘤,多喝水胃充盈后检查;怀疑肠道肿瘤,需要延迟2小时再次进行检查,以排除生理性摄取影响。

9、钡餐检查后。

钡餐CT检查会产生放射性伪影,PET检查不受影响。最好待恢复肠道正常状态后,建议7天后检查。

六、PET-CT检查临床实战

1、肺内单发结节,大小约5mm,要不要做PET-CT检查?

可以做PET-CT检查,建议结合肿瘤标识物,若增高,建议PET-CT检查;否则按临床指导意见定期复查。

2、鼻咽病放化疗术后多年,后期未系统治疗,鼻部不适、涕中带血,要不要做PET-CT检查?

强烈建议PET-CT检查。对于病灶治疗后状态肿瘤存活、复发、全身转移进行判断,对于下一步确定治疗方案予以指导。

3、全腹部大量腹腔积液、大量身材腔积液,始终找不到原发灶,要不要做PET-CT检查?

强烈建议PET_CT检查。对于全身泛发性病变,PET-CT是最好的检查手段,基本上能找到原发灶,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性。

4、原发性肝病放化疗治疗一年后,要不要做PET-CT检查?

可以做PET-CT检查,可观察疗效并排除肿瘤复发、全身转移。

5、股骨恶性肿瘤术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一个月,术区疼痛,要不要做PET-CT检查?

不建议PEt-CT检查。原因术后术区炎性改变影响诊断,建议3个月后进行复查。

6、昨天刚做了CT增强(注射碘对比剂)和MR增强(注射钆对比剂),今天能做PET-CT检查吗?

没有任何影响,可以做PET-CT检查。

7、注射升白针两天后能不能做PET-CT检查?

不建议做PET-CT检查。建议7天后检查,减少升白针对于全身骨质影响。

8、肝脏单发结节,大小约1cm,要不要做PET-CT检查?

可以做PET-CT检查,建议结合临床病史及肿瘤标识物,若提示恶性,建议PET-CT联合MR增强检查;否则,建议MR增强检查。

9、3岁婴儿,怀疑肝母细胞瘤,要不要做PET-CT检查?

强烈建议PET-CT检查。对于小儿恶性肿瘤PET-CT可明确肿瘤性质、判断全身是否转移,便于指导治疗。

10、身体健康,想PET-CT检查体检?

可以做PET-CT检查。

本文重点通过国际及国内相关法规及权威测试数据告诉你做一次PET-CT辐射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是否安全。

做PETCT检查前,患者通常会有很多的疑问,PETCT检查的辐射问题则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想做PET-CT检查,医生告诉我辐射很大,要不要去做呢?”

“PET-CT检查的辐射量究竟有多大?”

“PET-CT检查会对身体造成怎样伤害吗?”

“PET-CT检查做完对别人有辐射危险吗?”

今天笔者汇总了以《核安全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为主体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以及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委员会(UNSCEAR)、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相关标准和数据,利用权威机构的大数据来解读PETCT的辐射到底有多大、对患者治疗及其他检查到底安全不安全。

一、辐射分类及剂量单位、剂量限值(重要但略枯燥)

1、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天然辐射指大自然天然存在的辐射源,包括宇宙辐射和地球上的辐射源,我们日常的环境如宇宙射线、地下射线、建筑物质辐射、飞行中的辐射、空气中物质和射线形成的辐射,被称为“天然本底辐射”。

人工幅射来自于核设施和核技术应用,包括工业、医疗以及其他核技术利用产生的辐射,工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核能源,其中医疗辐射占据大部分,日常所说的人工辐射多指医疗辐射,如DR、CT、PET-CT检查中的辐射,注意MR检查是无辐射的。

2、有效剂量及计量单位。

有效剂量当量是考虑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的辐射效应为随机效应时,全身受到非均匀照射的情况下,人体各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剂量当量与相应的权重因子的乘积之总和,即为有效剂量当量。

通俗点讲就是外界产生的射线进入人体后,人体吸收并产生具体危害的射线的总和称为有效剂量。不是所有所有的机器产生的射线都是被人体吸收的,只有一部分吸收后才产生损伤组织器官的作用,这部分的总和相加才是有效的。

mSv是有效剂量的剂量单位,称为毫西弗或毫西沃尔特,用来计算数量的多少。

3、普通公众和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

普通公众在自然环境下生活下接受的外界辐射的剂量限值是不同的,高原高于平地,食物中产生的高于一次DR检查,高空飞行中高于陆地行走。普通公众的年有效剂量只包含天然本底照射,不包括医疗照射。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报告指出天然本底辐射对个人的平均辐射有效剂量约为2.4mSv/年。

放射工作人员在一年工作期间摄入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待积剂量当量与这一年内所受外照射的剂量当量二者的总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不包含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其中每种组织接受照射的剂量极限数值差异巨大,手和足以及皮肤最高可达500mSv,但是眼和性腺腺体的数值要低于150mSv以下。如下图所示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UNSCEAR)、国际标准《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IAEA No. 115)》及我国地方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规定公众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为1mSv每年,最高不要超过5mSv每年。

国际辐射防护协会(ICRP)规定放射工作人员接受职业照射辐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为20 mSv每年,最高不要超过50mSv每年。

二、什么是PET-CT?PET-CT辐射剂量计算方法?

PETC-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利用正电子显像剂参与人体代谢原理,采集人体PET代谢图像、CT解剖图像及二者融合图像,对人体组织在生理、病理、生化及代谢等方面变化进行判断、评价。正电子显像剂类别多种多样,18F-FDG是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正电子显像剂。18F的半衰期限定为109.8分钟。

PET-CT的辐射剂量计算包括PET(内照射)和CT(外照射)两部分,PET部分是18F-FDG进入人体后产生的辐射(内照射),主要按体重注射药剂量,体重越大,辐射量越大,CT主要取决于CT机器的扫描模式(外照射),通常采用低剂量扫描方式,以减少对人体的问题,二者相加综合才是具体辐射剂量。

国外的Jin ChulPaeng博士2015年对73个医疗机构的105台PET-CT机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PET辐射剂量范围为4.43-7.35 mSv,平均5.89mSv,CT辐射剂量范围为3.2-9.32mSv,平均6.26mSv,PET-CT总的辐射剂量范围为7.63-16.67mSv。

2009年香港大学Pek-LanKhong博士等发表关于PET-CT辐射剂量的研究结果,检查方法是给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有男、女两种,区别是乳房配件)装上辐射测量仪,正常做PET-CT检查,其中PET显像剂用量一样,按普通人体重注射药物,而CT扫描分别采用低、中、高三种扫描模式。结果:PET(单项)的辐射剂量均为6.23 mSv;男性患者PET-CT的辐射剂量分别为13.45(低剂量)、24.79(中剂量)、31.91(高剂量)mSv;女性患者PET-CT的辐射剂量分别为13.65(低剂量)、24.80(中剂量)、32.18(高剂量)mSv。

下图中的低剂量CT是日常检查中的默认技术手段,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采用中高剂量CT扫描。

三、普通影像学剂量数值

影像学检查中包括DR(拍片)、CT(计算机断层扫描)及DSA(数字减影成像技术)中患者接收有害射线产生的辐射剂量,近年来随着机器性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判断需要射出的射线量,有效减少了有害射线的产生,尤其是低剂量CT的出现,逐渐可替代普通身材部DR检查,主要剂量如下图,数据来源于FDA(国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权威大数据对比天然辐射、CT检查、PET-CT检查辐射剂量

我们手工将以上数据输入一个对比图,可看到,如果按照正常人自然条件下即天然本底辐射生活一年2.4mSv为标准值的话,身材部DR拍片0.02mSv只相当于3天天然本底辐射,身材腹CT扫描约7-8mSv相当于3年天然本底辐射,PETCT检查中PET和CT合计约13mSv相当于5年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约等于两次身材部CT扫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中关于从事放射职业工作的年度平均值20mSv,作为一名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职业照射是日日年年都在发生,都是在地方极其严格的监管下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职业健康,这样的数值已经是极限了。

综上所述,PETCT检查有辐射危害,但是非常微小,数值约等于两次身材部CT检查,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中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度平均值,是非常安全的检查项目。

淋巴瘤一例病例解析

【临床信息】

现病史:老年男性,68岁,吞咽困难4个月,身体消瘦。

既往史:高血压。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痢疾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

胃镜提示:食管中段包块,性质待查?

【影像图片】

PETCT矢状位-CT、PET、PETCT融合像

PETCT冠状位CT、PET、PETCT融合像

PETCT四幅图-CT、PET、PETCT融合像、全身MIP像

前一张为定位像,后一张为标准像

请问如何鉴别诊断?如何书写报告?

【影像分析】

1

、PETCT矢状位-CT、PET、PETCT融合像:食管中下段及贲门见管型肿物,代谢异常增高。食管中下段到贲门近胃底,管壁呈弥漫性环形均匀增厚,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管腔变窄。

2、PETCT冠状位CT、PET、PETCT融合像:食管中下段及贲门见管型肿物,代谢异常增高。

3、PETCT四幅图-CT、PET、PETCT融合像、全身MIP像:食管中下段及贲门见管型肿物,代谢异常增高。下图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代谢异常增高。

下图纵隔7组淋巴结肿大,代谢异常增高。

以上为肿物细节显示,从食管中下段到贲门近胃底,管壁呈弥漫性环形均匀增厚,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管腔变窄。

以上为九幅图,包含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的CT、PET、PETCT融合像。病灶细节显示清晰、全面。

汇总分析:

1、

老年男性,68岁,吞咽困难4个月,身体消瘦。提示恶病质体质,高度警惕肿瘤可能。

2、既往史:高血压。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痢疾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病史未提及异物接触史,化学物质误食等,外源性食管损伤可排除。

3、胃镜提示:食管中段包块,性质待查?高度提示肿瘤或其他肿瘤样病变。

4、PETCT图像提示:从各个细节图可以精确看到弥漫生长的肿物及肿大淋巴结形态及异常高代谢影像。食管中下段-贲门-近胃底管壁弥漫性均匀环形增厚,密度均匀,代谢异常增高,如同黑夜中的火把一样。右侧锁骨上区、纵隔7组可见肿大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尤其是锁骨上区的淋巴结,肿大不明显,但是代谢异常明显。

5、分析小结:老年男性,吞咽困难,身体消瘦,胃镜提示食管中段包块,PETCT食管中下段-贲门弥漫性肿物,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右侧锁骨上区及纵隔7组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符合淋巴结转移。至于具体病变,食管病要考虑,管壁多偏心性增厚或环形增厚;可环形弥漫性增厚,同时累及胃部少见;至于平滑肌瘤等其他少见肿瘤,很少过于弥漫性生长;完全弥漫性生长,同时可以累及到胃部、甚至其他肠管,淋巴瘤要第一考虑。没有外源性物质摄入,外源性炎症等良性病变可排除。

【报告书写范例】

本例为全身PETCT扫描,只给出了关键图像。报告只关注重点病灶,余未提及。

报告描述:

食管中下段-贲门区管壁弥漫性环形增厚,可见软组织肿块/团块影,管腔狭窄,近端未见扩张、积液,范围约cm,最大半径差约cm,密度均匀,CT值约Hu,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代谢异常浓密、浓聚、活跃),SUVmax:XX SUVave:XX。

右侧锁骨上区、纵隔7组可见软组织结节影,最大约cm,密度均匀,CT值约Hu,代谢增高,SUVmax:XX SUVave:XX。余未见高代谢肿大淋巴结。

模糊性结论一:食管中下段-贲门区占位性病变,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恶性肿瘤,建议治疗后复查

汇总型报告结论二:

食管中下段-贲门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淋巴瘤并右侧锁骨上区、纵隔7组淋巴结转移,建议治疗后复查。

。。。。

简约型报告结论三:

1、食管中下段-贲门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淋巴瘤。

2、右侧锁骨上区、纵隔7组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考虑转移。

3、。。。。

选择性报告结论四:

1、食管中下段-贲门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淋巴瘤及食管病并多发淋巴结转移鉴别,淋巴瘤可能性大,建议治疗后复查。

2、。。。。

1、食管中下段-贲门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代谢异常增高,淋巴瘤?食管病并多发淋巴结转移?,建议治疗后复查。

2、。。。。

【鉴别诊断】

食管病种相对不多,鉴别相对简单,结合胃镜、肿瘤标识物等辅助检查,对于诊断有明确提示意义。

1、食管病,中下段多见,以偏心性软组织增厚,密度相对均匀,增强明显强化,管腔狭窄,继发上段梗阻性扩张、积液特征为著。MR可见压脂像偏心性增厚软组织高信号灶,或均匀环形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周围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明显。

2、食管其他恶性肿瘤很少见,包括食管病肉瘤、食管平滑肌肉瘤、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等。比较少见的还包括淋巴瘤,弥漫性生长,可在消化系统任何部分生长,全身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性改变,双肺及骨可发生浸润。

3、食管良性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腺瘤、脂肪瘤、乳头状瘤、血管瘤等。瘤样病变包括息肉、囊肿、弥漫性平滑肌瘤病和异位症等,平滑肌瘤最多见。

4、食管良性病变需要与食管病鉴别的良性病变有:食管良性狭窄、贲门失弛症、食管结核等疾病,鉴别手段为食管镜+活检病理检查。食管炎性病变,外源性病变多见,如误服化学性物质、极高热物质,导致管壁急性反应性炎症,致弥漫性水肿,病史明晰,鉴别不难。

【病理结果】弥漫大B淋巴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