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遗传算法库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2023-10-03 14: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背景 1、遗传算法原理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是1962年美国人提出,模拟自然界遗传和生物进化论而成的一种并行随机搜索最优化方法。 与自然界中“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原理相似,遗传算法就是在引入优化参数形成的编码串联群体中,按照所选择的适应度函数并通过遗传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对个体进行筛选,使适应度值号的个体被保留,适应度差的个体被淘汰,新的群体既继承了上一代的信息,又优于上一代。这样反复循环,直至满足条件。 遗传算法基本的操作分为: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三个步骤。 选择操作是指从旧群体中以一定概率选择个体到新群体中,个体被选中的概率跟适应度值有关,个体适应度值越好,被选中的概率越大。 交叉操作是指从个体中选择两个个体,通过两个染色体的交换组合,来产生新的优秀个体。交叉过程为从群体中任选两个染色体,随机选择一点或多点染色体位置进行交换。 交叉操作如下图1所示。

图1 交叉操作 变异操作是指从群体中任选一个个体,选择染色体中的一点进行变异以产生更优秀的个体。 变异操作如下图2所示。 图2 变异操作 遗传算法具有高效启发式搜索、并行计算等特点,目前已经应用在函数优化、组合优化以及生产调度等方面。

2、遗传算法的基本要素

遗传算法的基本要素包括染色体编码方法、适应度函数、遗传操作和运行参数。 其中染色体编码方法是指个体编码方法,目前包括二进制法、实数法等。二进制法是指把个体编码成为一个二进制串,实数法是指把个体编码成为一个实数串。 适应度函数是指根据进化目标编写的计算个体适应度值的函数,通过适应度函数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值,提供给选择算子进行选择。 遗传操作是指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 运行参数是遗传算法在初始化时确定的参数,主要包括群体大小M、遗传代数G、交叉概率Pc和变异概率Pm。

3、拟合函数

本文要拟合的非线性函数与上一篇文章(https://www.jianshu.com/p/c9c437391a7d)相同:

非线性函数图形如下图3所示。 图3 非线性函数图形

模型建立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如下图4所示。

图4 算法流程图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分为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遗传算法优化和BP神经网络预测3个部分。其中,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部分根据拟合函数输入输出参数个数确定,进而确定遗传算法个体的长度。遗传算法优化使用遗传算法来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种群中的每个个体都包含了一个网络所有权值和阈值,个体通过适应度函数计算个体适应度值,遗传算法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找到最优适应度值对应个体。BP神经网络预测用遗传算法得到最优个体对网络初试权值和阈值赋值,网络经训练后预测函数输出。 本文要拟合的非线性函数有2个输入参数、1个输出参数,所以设置的BP神经网络结构为2-5-1,即输入层有2个节点,隐含层有5个节点,输出层有1个节点,共有2×5+5×1=15个权值,5+1=6个阈值,所以遗传算法个体的编码长度为15+6=21。从非线性函数中随机得到2 000组输入输出数据,从中随机选择1 900组作为训练数据,用于网络训练,100组作为测试数据。把训练数据预测误差绝对值之和作为个体适应度值,个体适应度值越小,该个体越优。

MATLAB实现

根据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理论,在MATLAB中实现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非线性系统拟合算法。遗传算法参数设置为:种群规模为10,进化次数为50次,交叉概率为0.4,变异概率为0.2.

1、适应度函数

适应度函数用训练数据训练BP神经网络,并且把训练数据预测误差作为个体适应度值。

function error = fun(x,inputnum,hiddennum,outputnum,net,inputn,outputn) %该函数用来计算适应度值 %x input 个体 %inputnum input 输入层节点数 %outputnum input 隐含层节点数 %net input 网络 %inputn input 训练输入数据 %outputn input 训练输出数据 %error output 个体适应度值 %提取 w1=x(1:inputnum*hiddennum); B1=x(inputnum*hidden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 w2=x(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 B2=x(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outputnum); %网络进化参数 net.trainParam.epochs=20; net.trainParam.lr=0.1; net.trainParam.goal=0.00001; net.trainParam.show=100; net.trainParam.showWindow=0; %网络权值赋值 net.iw{1,1}=reshape(w1,hiddennum,inputnum); net.lw{2,1}=reshape(w2,outputnum,hiddennum); net.b{1}=reshape(B1,hiddennum,1); net.b{2}=B2; %网络训练 net=train(net,inputn,outputn); an=sim(net,inputn); error=sum(abs(an-outputn)); 2、选择操作

选择操作采用轮盘赌法从种群中选择适应度好的个体组成新种群。

function ret=select(individuals,sizepop) % 本函数对每一代种群中的染色体进行选择,以进行后面的交叉和变异 % individuals input : 种群信息 % sizepop input : 种群规模 % ret output : 经过选择后的种群 %根据个体适应度值进行排序 fitness1=10./individuals.fitness; sumfitness=sum(fitness1); sumf=fitness1./sumfitness; index=[]; for i=1:sizepop %转sizepop次轮盘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for j=1:sizepop pick=pick-sumf(j); if pickpcross continue; end flag=0; while flag==0 % 随机选择交叉位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pos=ceil(pick.*sum(lenchrom)); %随机选择进行交叉的位置,即选择第几个变量进行交叉,注意:两个染色体交叉的位置相同 pick=rand; %交叉开始 v1=chrom(index(1),pos); v2=chrom(index(2),pos); chrom(index(1),pos)=pick*v2+(1-pick)*v1; chrom(index(2),pos)=pick*v1+(1-pick)*v2; %交叉结束 flag1=test(lenchrom,bound,chrom(index(1),:)); %检验染色体1的可行性 flag2=test(lenchrom,bound,chrom(index(2),:)); %检验染色体2的可行性 if flag1*flag2==0 flag=0; else flag=1; end %如果两个染色体不是都可行,则重新交叉 end end ret=chrom; 4、变异操作

变异操作从种群中随机选择一个个体,按一定概率变异得到新个体。

function ret=Mutation(pmutation,lenchrom,chrom,sizepop,num,maxgen,bound) % 本函数完成变异操作 % pcorss input : 变异概率 % lenchrom input : 染色体长度 % chrom input : 染色体群 % sizepop input : 种群规模 % opts input : 变异方法的选择 % pop input : 当前种群的进化代数和最大的进化代数信息 % bound input : 每个个体的上届和下届 % maxgen input :最大迭代次数 % num input : 当前迭代次数 % ret output : 变异后的染色体 for i=1:sizepop %每一轮for循环中,可能会进行一次变异操作,染色体是随机选择的,变异位置也是随机选择的, %但该轮for循环中是否进行变异操作则由变异概率决定(continue控制) % 随机选择一个染色体进行变异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index=ceil(pick*sizepop); % 变异概率决定该轮循环是否进行变异 pick=rand; if pick>pmutation continue; end flag=0; while flag==0 % 变异位置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pos=ceil(pick*sum(lenchrom)); %随机选择了染色体变异的位置,即选择了第pos个变量进行变异 pick=rand; %变异开始 fg=(rand*(1-num/maxgen))^2; if pick>0.5 chrom(i,pos)=chrom(i,pos)+(bound(pos,2)-chrom(i,pos))*fg; else chrom(i,pos)=chrom(i,pos)-(chrom(i,pos)-bound(pos,1))*fg; end %变异结束 flag=test(lenchrom,bound,chrom(i,:)); %检验染色体的可行性 end end ret=chrom; 5、遗传算法主函数

遗传算法主函数流程为 步骤1:随机初始化种群; 步骤2:计算种群适应度值,从中找出最优个体; 步骤3:选择操作; 步骤4:交叉操作; 步骤5:变异操作; 步骤6:判断进化是否结束,若否,则返回步骤2. 主函数MATLAB代码如下。其中非线性函数的输入输出数据都在data.mat文件中,input矩阵为输入数据,output矩阵为输出数据。

% 清空环境变量 clc clear % %% 网络结构建立 %读取数据 load data input output %节点个数 inputnum=2; hiddennum=5; outputnum=1; %训练数据和预测数据 input_train=input(1:1900,:)'; input_test=input(1901:2000,:)'; output_train=output(1:1900)'; output_test=output(1901:2000)'; %训练样本输入输出数据归一化 [inputn,inputps]=mapminmax(input_train); [outputn,outputps]=mapminmax(output_train); %构建网络 net=newff(inputn,outputn,hiddennum); %% 遗传算法参数初始化 maxgen=50; %进化代数,即迭代次数 sizepop=10; %种群规模 pcross=[0.4]; %交叉概率选择,0和1之间 pmutation=[0.2]; %变异概率选择,0和1之间 %节点总数 numsum=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outputnum; lenchrom=ones(1,numsum); %个体长度 bound=[-3*ones(numsum,1) 3*ones(numsum,1)]; %个体范围 individuals=struct('fitness',zeros(1,sizepop), 'chrom',[]); %将种群信息定义为一个结构体 avgfitness=[]; %每一代种群的平均适应度 bestfitness=[]; %每一代种群的最佳适应度 bestchrom=[]; %适应度最好的染色体 %计算个体适应度值 for i=1:sizepop %随机产生一个种群 individuals.chrom(i,:)=Code(lenchrom,bound); %编码(binary和grey的编码结果为一个实数,float的编码结果为一个实数向量) x=individuals.chrom(i,:); %计算适应度 individuals.fitness(i)=fun(x,inputnum,hiddennum,outputnum,net,inputn,outputn); %染色体的适应度 end FitRecord=[]; %找最好的染色体 [bestfitness bestindex]=min(individuals.fitness); bestchrom=individuals.chrom(bestindex,:); %最好的染色体 avgfitness=sum(individuals.fitness)/sizepop; %染色体的平均适应度 %记录每一代进化中最好的适应度和平均适应度 trace=[avgfitness bestfitness]; %% 迭代求解最佳初始阀值和权值 % 进化开始 for i=1:maxgen % 选择 individuals=Select(individuals,sizepop); avgfitness=sum(individuals.fitness)/sizepop; %交叉 individuals.chrom=Cross(pcross,lenchrom,individuals.chrom,sizepop,bound); % 变异 individuals.chrom=Mutation(pmutation,lenchrom,individuals.chrom,sizepop,i,maxgen,bound); % 计算适应度 for j=1:sizepop x=individuals.chrom(j,:); %个体 individuals.fitness(j)=fun(x,inputnum,hiddennum,outputnum,net,inputn,outputn); end %找到最小和最大适应度的染色体及它们在种群中的位置 [newbestfitness,newbestindex]=min(individuals.fitness); [worestfitness,worestindex]=max(individuals.fitness); %最优个体更新 if bestfitness>newbestfitness bestfitness=newbestfitness; bestchrom=individuals.chrom(newbestindex,:); end individuals.chrom(worestindex,:)=bestchrom; individuals.fitness(worestindex)=bestfitness; %记录每一代进化中最好的适应度和平均适应度 avgfitness=sum(individuals.fitness)/sizepop; trace=[trace;avgfitness bestfitness]; FitRecord=[FitRecord;individuals.fitness]; end 6、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函数拟合

把遗传算法得到的最优个体赋予BP神经网络,用该网络拟合非线性函数。

%% 把最优初始阀值权值赋予网络预测 % %用遗传算法优化的BP网络进行值预测 w1=x(1:inputnum*hiddennum); B1=x(inputnum*hidden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 w2=x(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 B2=x(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outputnum); net.iw{1,1}=reshape(w1,hiddennum,inputnum); net.lw{2,1}=reshape(w2,outputnum,hiddennum); net.b{1}=reshape(B1,hiddennum,1); net.b{2}=B2; %% BP网络训练 %网络进化参数 net.trainParam.epochs=100; net.trainParam.lr=0.1; %net.trainParam.goal=0.00001; %网络训练 [net,per2]=train(net,inputn,outputn); %% BP网络预测 %数据归一化 inputn_test=mapminmax('apply',input_test,inputps); an=sim(net,inputn_test); test_simu=mapminmax('reverse',an,outputps); error=test_simu-output_test; 7、结果分析 %% 遗传算法结果分析 figure(1) [r c]=size(trace); plot([1:r]',trace(:,2),'b--'); title(['适应度曲线 ' '终止代数=' num2str(maxgen)]); xlabel('进化代数');ylabel('适应度'); legend('平均适应度','最佳适应度'); disp('适应度 变量'); %% GA优化BP网络预测结果分析 figure(2) plot(test_simu,':og') hold on plot(output_test,'-*'); legend('预测输出','期望输出') title('GA优化BP网络预测输出','fontsize',12) ylabel('函数输出','fontsize',12) xlabel('样本','fontsize',12) %预测误差 error=test_simu-output_test; figure(3) plot(error,'-*') title('GA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误差','fontsize',12) ylabel('误差','fontsize',12) xlabel('样本','fontsize',12) figure(4) plot((test_simu-output_test)./output_test,'-*'); title('GA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误差百分比') errorsum=sum(abs(error));

遗传算法优化过程中最优个体适应度值变化如下图5所示。

图5 最优个体适应度值

遗传算法优化得到的BP神经网络最优初试权值和阈值如下表1所示。

表1 最优初试权值阈值

把最优初始权值和阈值赋给神经网络,用训练数据训练100次后预测非线性函数输出,预测输出和预测误差及误差百分比分别如下图6、7、8所示。 图6 GA优化BP网络预测输出 图7 GA优化BP网络预测误差 图8 GA优化BP网络预测误差百分比

从图7可以看出。遗传算法优化的BP网络预测更加精确,并且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的均方误差为5.3704×10-5,而未优化的BP网络均方误差为1.8876×10-4,预测均方误差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好了,本文关于遗传算法改进BP网络的内容就是这些,下一篇文章将介绍结合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函数极值寻优的相关内容。

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计算与编程]获取更多干货文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