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需要了解的一些CSGO技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sgo换子弹技巧 新人需要了解的一些CSGO技巧

新人需要了解的一些CSGO技巧

2023-12-25 1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让我直接开门见山地说话吧。说实话,玩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个游戏非常简单。我希望以后有聪明人开发出虚拟现实cs。

1 入门玩家需要知道:玩CS最重要的技术就是瞄准和压枪。这是打死敌人的关键。我以一个退役玩家的经验告诉你:M4 和AK 无论你打对手的哪,只需要5发子弹就可以杀死敌人。爆头的话,m4需要2发(敌人戴头盔)子弹,敌人不戴头盔的话,只要一发子弹击毙对手。Ak无论敌人有没有头盔,只需要一发子弹足以杀死敌人。

简单吗? 这说明了什么? 首先,说明你的90发子弹非常的充足! 如果你是Ak,理论上你可以一轮游戏击毙90个敌人。M4折半的话(假设敌人都有钱买了戴头盔),也可以击毙45个敌人。然而我们知道一个服务器对么的对手至多有16个人。所以你的子弹始终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你的瞄准没有达到最佳。职业玩家的瞄准率是最高,其实也就是说子弹利用率也最高。

简而言之,一个人CS的竞技水平取决于他的子弹的命中率。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好的游戏鼠标对你的竞技水平的正面作用。但是也不要一开始就玩好的游戏鼠标。不然不会体会到游戏鼠标和非游戏鼠标的区别。

我个人用的是赛睿。最初是赛睿189块钱的(名字忘了),后来是400块的sensei Raw ,现在是Rival(这个鼠标上班一直在用)。

不要一开始就用游戏鼠标。前2周(急的话一周),你都要用自己的非游戏鼠标,2周后改用游戏鼠标,感受一下这个游戏其实也有点拼硬件。说实话,不换个游戏鼠标,玩cs是很难成为高手的。显卡,电脑配置那些也很重要,但是鼠标是最重要的。

接着,我们来说M4. 新手玩M4,只需要心中默念“1,2,3,4,5”,并同时 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点击鼠标5次(并且每次点击的时间间隙要相同,这非常重要,【这就是M4击毙敌人的核心技巧,基本是最核心】{欢迎来自高手玩家的讨论与反驳},不然子弹会非常飘,)瞄准敌人的腹部(爆头是高阶内容,只要能击毙对手就是有效得分,有时,爆头并不是最快杀死对手的方法,不然为什么职业玩家也扫射,也是泼水呢。),甚至是腿部。在这样,如果敌人在你面前5米距离,必死无疑。

Ak,由于后坐力稍大,你只需要默念1,2,3,4。同样,如果敌人在你面前5米距离内,必死无疑。

一个共同的前提是,你要尽可能快地瞄准敌人(新手玩家值要求瞄准腹部或者腿部,因为你们的压枪技术太菜),并且先开枪,在敌人开火前干掉敌人,这才是最好不过的。

玩成了这个“1,2,3,4,5”的开枪步骤,基本上是完成了第一弹攻击波了,完成之后,你的鼠标(必须)需要稍微长一点的停顿时间,让步枪解除后坐力状态。于此同时,你要观察你刚才攻击的对象,在高手与高手的对决中,在第一波攻击后,如果对方没有躺下,那基本上你是躺下了。你必须做出闪避的动作。(A,或者D,朝着有障碍物的一方躲闪),闪避对面随时都可能呼啸而来的子弹。在敌人的第一波子弹(前5发)打玩了之后。再发动第二次攻击波。每5发子弹为一次攻击波。并试图击倒对方。

如果对手的第一次攻击波也是毫无头绪的乱扫。你存活的概率很大。你甚至可以不闪避,直接在稍停后开始第二波5发子弹的打击。(我们讨论的是中远距离,因为近距离杀人是太简单不过了,至少对高阶玩家是如此)

如果敌人不是扫射,而是有节奏的点射,(敌人在中远距离),你很可能遇到了一个试图要爆你头的高手。我建议你此时耐心地躲在障碍物后面,等到敌人接近了(5m内)在打。

何为远程击杀?比如Dust2 的A坑到A包点,Train的外场的长方形的边长或者对角线。都是远程。这样的距离的一半,即为中程。中程的一半,短程。远程击杀的魅力在于弊敌于千里外。是任何真正高高阶(是高高阶,不是高阶,高高阶以虐高阶为乐)的必备技巧。

5V5的比赛不同于混战,给你泼水的机会不多。“5连打击”法,是你练成打狗棒法的核心所在。

在Dust2的A坑匪,想用泼水扫死A包点的警察,是不可能的。

5连打击法的另外的精髓在于,它符合提升“子弹命中率”的要求。是本套私人秘籍的核心。是1V1远程威慑和挑逗对手的关键因素。乐趣就在其中。

当敌人身体的一半都跟准心大小差不多时,扫射是不适宜的。

扫射是近程杀敌的专利。

总结一下,根据这套Csgo打狗棒法,Csgo的打击范围主要分为“远,中,近。” 其中远程精度打击--精度就是保存高的子弹命中率--难度最大,中程次之,近程最易。

如果敌人站在你面前1米,你根本无需任何压枪,只需扫射即可。

步枪手与狙击手面对面对枪是不明智的。但是步枪手有很多种办法进行侧面攻击。队友掩护,声东击西。狙击手沉重的步伐是步枪手可以利用的一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