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线心得:线材粗细长短对声音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mpire喇叭 玩线心得:线材粗细长短对声音的影响

玩线心得:线材粗细长短对声音的影响

#玩线心得:线材粗细长短对声音的影响|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喇叭线的粗细

过细的喇叭线因它的电阻大,会导致扩大机更多的输出功率,耗损在导线的电阻上,低音的损失尤其严重。过粗的导线虽然电阻小,但相对成本亦高,当然此花费或许是值得投资的。就电阻而言,乃是线材将电流转换为热能,其内部导体的多寡决定其电阻值。通常导体的平方数【截面积】愈大,其单位电阻值愈小,但是仅从外观尺寸来判断常常产生误导,因为有些线材将披覆层做得极厚,而导体却不成比例,所以应从截断面来确认。以何种规格合适呢?以”VT-3S + BS-5.1W”这一套系统而言,4N 无氧电解铜(OFC)200 ~ 300 芯即可,或是截面积在 2.5 ~ 4 平方毫米左右的多股无氧铜发烧线亦可。

五、喇叭线的电气规格

以最常使用的铜线来说,包括以下几种:(1) 材料就包括便宜的电解铜 TPC ( Tough Pitch Copper )。(2) 进一步除去 TPC 内所含的氧化杂质等不纯物的高纯度无氧铜 OFC。(3) 让铜形成大的结晶,使其结晶粒子的界面空隙减少,而成的 LCOFC ( 线形结晶无氧铜 )。(4) 讯号传送方向的结晶粒子界面理论上为零的 OCC ( 单结晶状高纯度无氧铜 )。

市面上有太多号称 6N 甚至 8N 的线材,最离谱的还有所谓 9N 银线。N是金属材料纯度的表示,与材料的种类无关,例如:99.99% 即有 4 个 9,称为 4N 材质。高纯度无氧铜 OFC 以上的铜大都为 4N,这也是音响导线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材料,稍具规模的炼铜厂都可以生产 4N 铜;进一步以化学方式,除去含氧量与其它微量金属,是可以让纯度再提昇,但仪器不一定测得出来。万隆的高董事长就说,他们与工研院合作进行量测,但国家级的工研院也只能测量到 5N ,再来的误差就太大了。那麽 6N 或 8N 怎麽来的?高董事长含蓄的表示,他个人对这些数据持保留态度。一般在科学量测时,有所谓的加法与减法,假设同样的材质以加法量测,将氢分子等微量元素按比例计算,得到其纯度为 5N 。以减法量测,这些微量元素含量极低,几乎无法计算,就当成零,于是最后其纯度变成 8N。一个 5N,一个8N,但它们其实是同样的东西哪!

六、发烧线的迷思

有些发烧友将线材视为音响的万灵丹,认为什麽问题,都可以通过更换线材来解决,其实这个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不同的线材有不一样的效果,这种效果很难用文字来描述,一定要经过试听、比较,才会建立正确的认识。线材的作用和效果是不能用价格来衡量的,简单的说:不是越贵就越好,最重要的关键是要适用。就发烧线而言,价格有的高达几十万元一对的,价格低的,有十多元一对的。不一定是价格高的线材就一定效果好。在一套音响器材中,线材的比例是多少,是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的,需要依不同的组合,经反有覆试听、比较才能确定的。

七、煲线

各位经常听到的是煲机,譬如说:”VT-3S + BS-5.1W”这组超值的音响系统,大概要煲机半小时后,管味才会源源的跑出来。针对发烧线,我们也需要”煲线”,没有煲过的线,是很难得到好的声音的。线材一般因材质的不同,而所需要煲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煲 5 到 6 个小时,就开始有明显的变化,而有些线材为了得到更好的声音,要煲 400 到 500 小时。不但是新线要煲,如果音响器材搁置较长时间而不使用,在下次使用之前,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煲线,这样才能让你的线材发挥其威力。

八、玩线的要诀

为了把线材玩好,我们一定要对线材有一定了解才行。首先,我们要肯定档次不同的线材,其存在的作用也不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目前手中所拥有的线材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为了把线材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线材走线要直来直往,不要让音响线材有变弯曲曲(或卷成圈)以减少应力,如果音响线材在长度上要多留馀地,也应让其悬吊起来;在线材的旁边不要有发生震动的物体存在,尽可能减少线材产生震动的可能性。

九、总结

我们都知道线材的材质、纯度、编织,对音质有很大的影响。越是高档的音响器材,对线材的要求就越高。而且我们要有一个心态,就是在高档的音响器材中,换线材就等于换器材,影响的确是非常的大。另外再高档的线材,对普通音响器材也是无济于事,因此,不要盲目地去升级你的线材;而且线材与音响器材的整体搭配,也有很大的关系,搭配不当,也不能充分发挥线材的威力。如果你不是一个发烧族,或是你的整体音响系统不是太高档,千万别花冤枉钱去买些天价的发烧线,因为这些发烧线会如此的天价,很多是人为炒作出来的,即使它具有超规格的电气特性,那也是属于物理特性,一般人类的耳朵是不易分辨出来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