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原型究竟是谁?施耐庵因写《水浒传》还锒铛入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melia是谁写的 宋江的原型究竟是谁?施耐庵因写《水浒传》还锒铛入狱

宋江的原型究竟是谁?施耐庵因写《水浒传》还锒铛入狱

2023-04-13 18: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元末明初之际,中国文坛上一部辉煌的小说巨著悄然横空出世,从此在人类文学艺术的灿烂天宇高悬了一颗光耀千秋的星斗——《水浒传》。提到《水浒传》,就不能不提及《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他的学生罗贯中、主角宋江的原型——张士诚以及他们与盐城的渊源。

施耐庵,本名彦端,字子安、肇瑞。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生于泰州海陵县白驹场街市(今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他生活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当时,元朝统治者荒淫腐败,人民生灵涂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韩山童首先发难于中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接着,刘福通、朱元璋响应于皖北,方国珍点火于福建,陈友谅起事于江西,真正到了狼烟四起的地步。

施耐庵的同乡张士诚也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泰州白驹场率盐民举起义旗,次年占据了高邮,建国号曰周,自称诚王。以后他渡江南下,攻占了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定都平江(今苏州),称吴王。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适张氏据吴,东南之士,咸为之用。”施耐庵及其学生罗贯中,好友鲁渊、刘亮等,应张士诚之聘,作了幕僚。然而,张士诚却不是一个图有大志的人,偏安一隅。张士诚不仅降元,而且反过来攻安丰,杀刘福通,本来对张士诚抱有热切希望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失望,觉得他天下未定就急于称吴王,成不了大器,于是相继离去。鲁渊、刘亮离开吴中时,施耐庵作《秋江送别》套曲相赠。

不久,施耐庵也离开了张士诚,隐居于今张家港市凤凰山永庆寺和江阴市祝塘镇大宅里一带,靠教书为生,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至正十六年(1367),苏州城破,张士诚兵败被俘,后死于金陵。朱元璋在苏州一带大肆搜捕张士诚的余部,为避祸,施耐庵回到江北,定居于白驹。因为写了“倡乱之书”的《水浒传》,施耐庵被关进刑部大牢一年有余,后染病,晚年流徙淮安一带活动。清道光年间,淮安有人还能确指施耐庵的书斋,以及隔壁罗贯中的寓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施耐庵书斋在今淮安大香渠巷6号。据出土的施廷佐墓志铭记载“(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与早先传世的明清笔记记载“钱塘施耐庵”“元人武林施某”所述的时间、地望相吻合。(浦玉生《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作家出版社2014年1月)

施耐庵陵园在今泰州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仿施耐庵故居(施氏宗祠)改建的施耐庵纪念馆在今盐城大丰区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正应验《水浒传》120回中所说的:“楚人怜其忠义,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正是:“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张士诚画像

施耐庵写宋江,主要是以张士诚为文学原型的。本来关于宋江的史料很简略,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间起义的,横跨三年,实际一年多时间,便失败了。但在《水浒传》中却是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延续了十多年时间。

小说中的宋江与史料中的张士诚常有吻合之处,并且施耐庵在全书有意识地将元末的时事揉进小说之中。从人的秉性上看,第十八回,说宋江“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疏财仗义更多能……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第二十二回,当时的武松还未见过宋江,他说:“我虽不曾认的,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且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明史纪事本末》中说:张士诚“性轻财好施,颇得众心。”从走私贩盐上看,宋江起义非盐民起义,在《水浒传》中施耐庵不时地让水浒好汉们“赶些私盐”。

第三十七回,混江龙李俊,与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一起在浔阳江上“棹船出来,赶些私盐”。第四十回,在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中,“李俊引着李立、童威、童猛,也带十数个卖盐火家。都各执枪棒上岸来。”这卖盐火家,就是卖盐的伙计、同伴。《明史纪事本末》说张士诚“白驹场亭民,为盐场纲司牙侩,与弟士德、士信俱以贩盐,缘为奸利”。从张姓称谓上看,施耐庵亲历了张士诚农民起义,有意识地将张姓“张家军”、元末农民起义的时事写入《水浒传》中。开篇之际,在第二回,就让王进说:“小人姓张,原是京师人。”第十一回,又让林冲道:“我自姓张”。第六十一回,吴用说:“小生姓张,名用。”第七十四回,燕青说:“我是山东张货郎”“小人姓张,排行第一,山东莱州人氏。”将不是张姓的人物说成姓张,在书中不下十余处。张三、李四、王五、曹六,为何偏偏自称“姓张”?从小说起名上看,“水浒”与“白驹”均出自《诗经》也很耐人寻味。

相传《水浒传》初名《江湖豪客传》,倒也合情合理。《水浒传》说林冲:“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水浒传》第八十一回入回诗:“事事结成忠义传,用资谈柄江湖中”,这是文本内证。江湖,就是水浒;豪客,就是忠义。朱元璋征讨张士诚檄文说:“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

罗贯中(约1316—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中年时曾入张士诚幕,足迹遍于江淮之间。至正二十三年(1363),因张士诚拒绝劝谏,施耐庵、罗贯中、鲁渊、刘亮等有识之士纷纷离去。罗贯中当与施耐庵相伴,流徙于泰州海陵县白驹场(今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淮安市淮安区大香渠6号。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在淮安逝世后,罗贯中与淮安王道生告别,山西太原的家是不能回了,隐居大名府浚县(今河南鹤壁市淇滨区许家沟一带),在黑山之麓、淇水之畔的许家沟背山依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在这里他撰写《三国演义》、续写《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平河北田虎、平淮西王庆部分,直至逝世。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号颇有浪迹江河湖海的意味。他长期生活于江淮之间、苏杭一带,明代文学家郎瑛(1487—1566)《七修类稿》卷二十三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明代藏书家胡应麟(1551—1602)所著《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在谈及施某编《水浒传》时,说:“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腹地,淮河尾闾。大运河龙盘而过,洪泽湖虎踞其间。淮安府城是个极其繁华热闹之城,这里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各色人等,众语喧哗。据《史记》记载,淮安在汉朝即有“陆则资车,水则资舟”之便。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开凿古邗沟,长150余公里,沟通江淮。长江流域的军旅乘船北上,到淮安下船后上车马;黄河流域的军旅乘车马南下,到淮安下车马后上船,“南船北马”汇聚淮安的局面形成。淮安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江淮流域一个经久不衰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元末明初,淮河、大运河纵贯全境,成为“九省通衢,七省咽喉”。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设置射阳县,此为淮安境域建县之始。东晋义熙七年(411),改射阳县为山阳县,南齐永明七年(489),分山阳县百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于此。隋唐宋时期于此置楚州。元代置淮安路,明清置淮安府。淮安古城最早筑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以后多次修葺和重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义军攻占淮安,脔割守臣褚石华,至正二十五年(1365),张士诚部将史文炳于旧城北一里许建筑新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将新老城连接起来,称联城或夹城。整个城市以镇淮楼为中心,形成棋盘式道路格局,水面占城市总面积百分之三十。解放后,拓宽东西长街和南北门大街,东西向的镇淮楼东、西路,东、西门大街等主街道。

淮安城内王肇庆当典,是苏北地区最大的一个当铺。王肇庆老板为人不俗,喜欢结交世上名流。他家产甚富,院中有花园戏楼、亭台楼阁、荷池假山。施耐庵与王肇庆交情甚厚,患难与共。他隐居在王家书房,不久买下了淮城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祠西侧一个单门独院,得以一边治病,一边修改《水浒》。而其隔壁即为罗贯中寓所一间,他在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此处“耐庵书斋”是施耐庵的终老地,罗贯中的流徙地。此建筑座北朝南,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东侧百米许是淮安市中心的镇淮楼,该楼始建于宋代,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明代时曾置铜壶刻漏以报时,故名谯楼,又名鼓楼,清代后期,因水患不断,遂改名“镇淮楼”,含有“镇慑淮水”之意。西侧百米许是里运河,进是闹市,退是运河。大运河开通后,四通八达,进退自如。在都土地祠后也有深意,都土地祠是纪念张士诚的,虽然朱元璋夺得天下,不能明祭,所以只能以祭张巡为名。宋辽开战是以淮河为界,这里有着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施耐庵在明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第一百回本最后一回中说:“原来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着蓼儿洼。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虽然是个小去处,其内山峰环绕,龙虎踞盘,曲折峰峦,陂阶台砌,四围港汊,前后湖荡,俨然是梁山泊水浒寨一般。”《水浒传》中所言“四义士墓”,在《淮安市志》有记载为“官家大坟茔”,相传为“淮南盗”宋江墓。宋时的盐城县行政上属(淮安)楚州。

而罗贯中当然也要在其《三国演义》中留下痕迹,曹丕奉汉献帝为山阳公,何以如此呢?罗贯中此处当指都土地祠是纪念张士诚的深意,而施耐庵、罗贯中所居住的大香渠6号的巷口就是都土地祠,其他的外人有所不知,如清代吴玉搢《山阳志遗》记载:“郡城有都土地祠,其神封山阳公,本不必实其人。俗人读《三国演义》,见曹丕奉汉献帝为山阳公,遂认以为实,书庙榜称之。不知《后汉书·献帝本纪》注,明言‘河内山阳’,何得移置此地?《郡志》亦不知此言出典,改云:‘汉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荆为山阳公,治山阳,十七年为王国,神乃巨祸之子。’按:此说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宜为可据,然郦注亦误。光武时,此地郡县皆无山阳之名;建武十五年封皇子十人,如右翊,如楚,如东海,如济南,如东平,如淮阳,如左翊,如琅邪。九处非郡即国,何独子荆乃封之以非郡非国之山阳乎?古人封国,无是例也。道无因《明帝本纪》:‘永平元年徙山阳王荆为广陵王。’后世接壤,遂误认耳。荆所封实兖州山阳也”(孔另境编辑《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一《诸葛亮二气周瑜》一节中,叙及“拖蓬船”时有夹注说:“此船极快,两浙人呼刳子船,淮南人呼艇船。”由此可知,罗贯中曾长期活动于两浙及淮南一带,故对当地的舟船及方言颇为熟悉,他长期生活于江淮之间,这是没有疑问的。

罗贯中参加张士诚农民起义,张士诚又是施耐庵的老乡。明王圻《稗史汇编》说:“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清顾苓《塔影园集》说:“罗贯中客霸王府张士诚,所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至正失驭,甚于赵宋,士诚跳梁,剧于宋江,《水浒》之作,以为士诚讽谏也。”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施耐庵感时政陵夷,作《水浒传》七十回。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续成一百二十回。”以上明清三条笔记均认同罗贯中参与了张士诚农民起义的,显然不是捕风捉影的。

在盐城市大丰区白驹一带流传不少罗贯中的传说,“施耐庵与《水浒》的传说”已被列为江苏省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施耐庵史迹的“水落石出”,罗贯中史实也会“山高月小”。

施耐庵、罗贯中是一对师生关系,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双子星座,他二人又都参加了张士诚农民起义,这不免让人“斟酒细思量”的。

浦海涅  施皓文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陶善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