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有把书读好才能有出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driana怎么念 是不是只有把书读好才能有出路?

是不是只有把书读好才能有出路?

2023-04-08 07: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没有改变命运?

本文所说的读书不是上学,不是读课本。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没有改变命运?

答:因为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读书只能增加知识储备量。

教育认知: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方法|认识差距|认知提升|天赋|读书无用论|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心理学是最有「钱途」的专业|文史哲是最有「钱途」的专业|思维认知:穷人思维|想象力|中国消费者素质问题|移民|网暴职场认知:90后35裁员倒计时!剩余时间如何规划?|摆烂|躺平|

知识体系的构成

教育由四个阶段组成,依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占比例是20%,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占比教育80%。

同样知识的构成也是20%的知识来自学校(系统学习),80%的知识来自社会(碎片化学习)。

普通人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学校,老师和统一的课本。同样的模式灌输给千千万万的学生,学校是流水线式的教出同样的学生。你学到的知识,别人也学到了。

人与人的差距就是从社会渠道获得的80%知识,这80%的知识来个各种渠道,读书只是其中之一,且占比非常小,获取者80%的知识只能通过碎片化学习,无法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的来源可能有人苦苦摸索出来的,从电视/媒体上看来的,有些饭局上听来的,有些是喝茶聊天交流出来的,有些是父辈言传身教得来......

走出校门后我们应该以碎片化学习为主。

知识的「横向扩展」学习和「纵向深入」学习

我们教育体系是橄榄形的,大学是分界线,大学之前的知识摄入是横向扩展的,大学之后开始分专业,然后向纵向深入。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社畜)非常有效,但是不利于我们个人的发展。

碎片化学习可以达到横向扩展的目的,读书适合纵向深入学习,纵深学习是爬梯子。但是你观察周围的人,他们似乎都在原踏步,虽然读了很多书,并没有读到见解和观点。

我们处理知识的流程

我们处理知识的流程是:输入->处理->输出。

第一步是输入,包括阅读和听取,这是信息的输入操作,读书只能改变你的信息输入量,增加知识储备,如同你往硬盘中不停复制文件。输入这个阶段记忆力占有优势,但不是绝对的,电脑硬盘比大脑可靠得多,加上搜索引擎技术使得很多工作不再依赖人的记忆力。

第二步是处理,包括知识分类,归纳,推理,演绎等等,这是整理和消化过程。如果仅仅输入不做处理,那么你的大脑跟垃圾桶没有任何区别,且是未做分类的垃圾。真正的知识是有体系的,而不吃杂乱的堆积,这是把信息转化我知识的前提。

第三步是输出,包括口述和写作两种能力,随时可以从自己的知识库中调取知识,组织成语言和文字。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让知识创造价值。

钱钟书老先生的一句话: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有些人是在输入的阶段出问题

例如不喜欢看书,看书头痛,多数大学生上学期间不读书,毕业后进入社会更是不读书。所以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

有些人是在处理阶段出了问题

处理知识的前提是积累了足够体量的知识,然后就想磁盘碎片整理一样,将知识重新归类,加工,整理后放入记忆图书馆。

这需要深度思考过程,深度思考跟有些动物的反刍行为很像。反刍,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知识也是这样,不断地从记忆图书馆中取出知识,然后一番思考后,去伪存真,将更新的知识再次放入记忆图书馆内。

有些人是在输出阶段出了问题

无法将储备的知识游刃有余的调取输出。

还有一些人是,从输入直接到输出,直接照搬,生拿硬套。

netkiller:深度剖析“读书无用论”

知识的舒适区

知识是分层的,是一层层堆砌的金字塔。我现在看法改变了,知识体系更像是图钉,倒立的图钉。

很多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学的不亦乐乎,我管这个叫「知识的舒适区」。

人们学习知识,更喜欢在水平学习,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这样只能增加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越是熟练,越让人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水平和认知提高了,实际情况是并不能提高自己,这是坐井观天式的学习,你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天那么大,但是水井确实越挖越深。

不突破认知,就无法学习到认知以外的知识,你会本能的决绝认知以外的知识,人都不喜欢改变,要提高自己,必须爬出井口,离开舒适区,重新挖一口新井,接受更高的挑战。

通常人是不会主动学习的,在所以原始社会进步非常缓慢,原始人在学习了生产和生活技能后,不再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

netkiller:家用路由器怎么选择?

现代社会是如何驱动一个人主动去学习的?

让我们主动去学习更高维度的知识,有两种力,一个是内驱力,另一个是外驱力。

内驱力是指: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去主动学习,多数人没有这种能力。

外驱力是指:奖励,诱惑,恐吓,武力手段。 你好好学习,将来……可以……;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

本质上现代教育就是通过外驱力,强迫一些人掌握现代生产生活技能,谈不上为社会输送人才。社会机器需要不停运转,机器的零件就会有损耗,人就是这部社会机器运转所需的一部分零件,这些零件需要定期更换,有些零件还会提前报废。

内驱力可以伴随终身,外驱力是不持久的,所以几乎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不再学习更高维度的知识了,因为没有了外驱力。

另一个原因是,学习是对未来的长期投资,短期之内看不到收益。

现在读书是为了服用于社会机器,社会机器需要运转,就需要零件(人),这个机器日夜运转,需要不停的保养,替换掉损坏的零件,淘汰的过时的零件,报废掉无用的零件。

netkiller:「自驾游」户外「烧烤炉」怎么选择?

无需读经典书籍

你不需要读经典书籍,所有经典书籍中的精华都会随着时间沉淀,这些精华内容会被新书作者们引经据典,读原著反而浪费时间。

知识是不断进化和淘汰,技术类的知识更明显,进化出来的新知识体现在新书中,所以你要读新书。

最后,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利用时间,最大摄入书中的知识,所以选书非常重要。我只读豆瓣评分8.0以上的书,在排行榜中选书

netkiller:空气净化器怎么买?

读书要读新书

读书一定要读新书,即符合我们时代背景,主流文化的书籍,经典虽好,但是脱离时代背景,你不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不需要去读那些书。

最近几年很多砖家宣扬图名著,读经典,甚至国学。这些砖家已经老了,老了就会产生思维定式,他们将这种惯性思维试图传递给年轻人,这种用心是好的,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不需要这些陈旧知识,例如国学内容是糟粕并存,东方哲学更多是谋术。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你一味读经典,读名著,你会跟社会脱节。

最近看到一本书关于“互联网黑话”的书,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现在人与人难以沟通,其根源就是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黑话,你不懂这些黑话,就不知道他们在谈论什么,你也无法插话。

netkiller:「扫地机器人」淘汰了,现在是「拖地机器人」

黑话是各种领域的护城河,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

我在住院期间,每天医生查房,医生会讨论每个病人的病情,他们使用各种专业术语,例如 APBA,CODP,EGPA,IgG4,IgE,IgM…… 病人根本不知道医生在讲什么,这也是医患矛盾的根源,我是一个爱学习的病人,每当遇到专业术语便立即去查资料,所以我能听懂医生的谈话,但是99%病人都在听医生讲黑话。

即使是互联网企业,程序猿跟产品和运营沟通都有障碍,例如GVM,SKU,BUG。

不仅如此,例如80后,90后,00后都有自己黑话。例如二次元,手伴。

如今的信息时从大众传媒到私域自媒体,我们不在接收同质化的信息内容,每个领域都有衍生出自己的黑话,不去学习这些新知识就会落伍。你听不懂,我就不想跟你沟通,鸡同鸭讲,浪费时间。

我们的父母总是忆苦思甜,对孩子讲,我们当年如何如何,摆脱你别再讲了,对于00后来说,他们的认知里苹果不是从树上摘下来的,是从超市里买来的。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小学教材做了改版?因为时代变了,孩子们无法理解过去的年代,他们不能在大脑中建立那个时代背景的影像。

netkiller:扎心!从手机能看出你所处的社会阶层,快来看看吧!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留言「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这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了20年的书,却没能改变自己的圈层。

细了解发现他读书存在问题,在我创建的微信读书群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

下面我在自己分析一下:

正常人如果能坚持读20年的书,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圈层。

netkiller:学什么乐器?看完这篇文章一定对你有帮助!

不切实际的阅读

图书也是有圈层定位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书,是写给不同圈层/阶层看的。

你要找到属于你当前圈层的书,然后不断提升自己,以及圈层在去选择属于该圈层的书。一旦你升了圈,下级圈层的书就要放弃。

举例:A同学喜欢读企业管理的书籍,可他目前还是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对于他来说想当遥远,没有做过管理层的他,也难理解书中内容,根本无法消化哪些知识。他应该读读跟自己当前工作相关的书籍,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尽快升圈。对于企业管理的书籍10年以后再读都为时不晚。

netkiller:Kindle 我该选择那款?

读什么书能改变命运

这位伯伯 小学文化 爱读《春秋》、《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不仅符合前面所说的不切实际,这些书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文史类书籍是陶冶情操的。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能改变命运的书籍有两种:

1. 课本 (知识需要在院校获得,老师口传心授),知识占比 20% ,系统化学习为主

2. 工具书 (知识来自社会,自行阅读),知识占比 80% ,学习伴随终身,碎片化学习为主

如果这位伯伯能够多读读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完全可以提升社会圈层。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从此不再读书,20年的阅读量积累起来,完全可能把哪些不读书的大学生踩在脚下摩擦。

所以,先读能变自身现状的数据,工具书优先阅读,但是长时间读这些容易枯燥,所以配点文学,历史(占比不要超过10%)。

《资治通鉴》这种书是教古代帝王管理江山社稷的,我收藏了一套柏杨版的,但是现在我觉对不会去读,等我晚年是在没事干再翻一翻。

读历史书书籍要多视角,中国学者格局很小,中国史是汉人,中原视角出发。建议读剑桥和日本讲谈社的中国史。

netkiller:电子书与纸制书只是习惯问题

除了「课本」和「工具书」还有什么书可以读?

我们应当阅读通识类书籍。

学习的三个阶段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

学习知识:做题家运用知识:掌握一种非体力劳动的技能创造知识:创造价值,跃迁阶层,改变命运与读书改变命运相比,更多人更相信学历改变命运

我有几个同事,他们职业遇到了天花板,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提升学历,在职考研或去读博,周围遇到过多起,他们的特点是不喜欢读书,喜欢钻研课本。更依赖记忆力,对于思考,创新他们很头痛。最终也没能改变他们的社会圈层和命运。

放羊循环

很多年前央视上讲过一则故事,记者问牧羊的儿童以后长大了想干什么?

儿童说:”放羊,卖钱,然后结婚,生孩子“。

记者问:“你会让你的孩子做什么”?

儿童答:“放羊,卖钱,然后结婚,生孩子……”

你认为你的格局比那个放养娃高吗?

你品,你品,你细品……

我们父母当年,就是想让我们进工厂当工人,然后拿工资,结婚,然后生孩子…… 下一个轮回(放羊循环)。现在的我们,上学,高考,打工,结婚,生孩子…… 下一个轮回(放羊循环)。

本质上我们与放羊娃没有区别,改变命运是指阶层的跃迁。

前几年去云南和青海旅游,看到当年的放羊娃如今开着陆地巡洋舰放牧,显然放羊娃实现了阶层的跃迁。而我们还在大城市的社会底层挣扎。

80%的人停留在了运用知识的阶段,即通过掌握的知识获得一份工作,成为「打工人」知识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工作的工具。依靠运用知识是不能改变命运,仅仅能改变工作场所,让你从工地和车间到办公室,从露天到空调房。仅凭应用知识是无法改变命运的,等待你的只能是放养循环。

改变命运靠的是创造知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