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CHS1基因突变致线粒体短链烯酰CoA水合酶1缺乏症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2023-08-05 05: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Leigh综合征(Leigh syndrome, LS)是一种全球罕见的致死性严重遗传代谢病,属于线粒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或儿童期,发病率约为活产儿的1:5000-8000,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因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单纯依靠临床和一般实验室检查很难准确诊断,因此基因诊断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前期,我们实验室收集到一遗传代谢病的核心家系,患者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但病因一直未明。虽求助于多家基因诊断公司,但都没有查出明确的致病位点。最后,在中心分子医学实验室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结合表型分析,确定为一例Leigh-样综合征(Liegh-like syndrome)患者,即非已知的LS相关基因致病。

  我们在患者ECHS1(烯酯酰辅酶A水合酶)上发现了两个突变位点。Western blot结果发现,突变会导致胞内ECHS1蛋白的稳定性下降,相较于野生型的ECHS1蛋白表达量有明显降低。酶活性检测也证实,突变会导致ECHS1基因编码的水合酶活性降低。而ECHS1是脂肪酸代谢和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关键酶,它的活性降低必然导致相关代谢通路活性的减弱。我们都知道,脂肪酸代谢是机体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ECHS1缺陷导致的机体产能不足,最先直接损害的是脑器官,尤其是在脑发育阶段,将会导致发育迟缓和发育不到位。

  文献检索发现,关于ECHS1基因缺陷致LS,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系统的机制阐明。而随着近五年,若干突变位点的相继发现,该基因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基因,目前报道由ECHS1基因缺陷致LS主要为西方人群,黄种人群在日本人中有报道,全世界目前发现的ECHS1基因致病相关突变不超过35种。文献检索显示中国人群尚未见由ECHS1基因缺陷导致LS的相关报道,本家系患者是中国国内发现的第一例由ECHS1缺陷致LS的病例报道。为此,市健研中心分子医学实验室目前已经率先开展了ECHS1基因缺陷致LS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实验室研究人员已经克隆了所有已报道的突变位点,并且对该病的致病机制有了一个初步的假设:突变引起的ECHS1蛋白的乙酰化,进而导致蛋白稳定性下降是该病的主要致病机制。但更详细的信号通路机制,包括蛋白降解的途径选择,突变对体内ATP产能的影响,还有毒性中间代谢产物的分析鉴定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市健研中心分子医学实验室 汪保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