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能老人真实数量或“缩水”一半,万亿银发经济面临重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680万人口 中国失能老人真实数量或“缩水”一半,万亿银发经济面临重估

中国失能老人真实数量或“缩水”一半,万亿银发经济面临重估

2024-06-06 09: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失能老人真实数量:从4400万“缩水”至2000万量级?

关于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4400万,据此推算中国老人的失能率为16.67%(2020年60岁及以上老人2.64亿,失能老人包括轻度、中度、重度失能),许多机构和公司由此推算养老床位、护理服务、老年用品等各个细分市场的潜在规模。

但银发财经查找数据来源,仅找到来自公开新闻的只言片语,最接近的数据是2016年失能老人4063万。公开新闻提到:“根据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2016年共同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

4400万可能是根据上述4063万的数据推算所得。

而根据其他数据来源推测,中国老人的失能率在10%以下,甚至只有7%。

专著《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多元主体融合研究》(曹信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中披露(根据ADL量表),2020年中国失能老人数量为2628万,中、重度失能老人为680万。据此推算,2020年中国老人失能率9.95%,中、重度失能率为2.58%。

发表于2017年6月《人口学刊》的论文《中国失能老人数量及其结构的定量预测分析》(景跃军、李涵、李元)测算,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的失能人口为1893万人,中、重度失能老人为709万人。据此推算,中国老人的失能率(包括轻度、中度、中度失能)2015年为7%,2020年为7.45%;中、重度失能率2015年为2.69%,2020年为2.69%。

另外,再从单个城市的老人失能率看,可以与上述数据相互参照。

以老龄化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为例,根据2021年9月公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中的“第51条 养老床位数缺口数计算方法”提到,近几次全市老年人状况抽查结果表明,北京老年人失能率为4.78%,中、重度失能率在其中占比70%,即中、重度失能老人在总体老人中占比3.35%。

再看另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城市上海,根据公开新闻,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为63.65万人,按户籍常住老年人口算,上海老人失能率为14.6%,如果按常住老年人口算,失能率则为10.94%。

北京和上海两个老龄化严重、高龄老人占比较高的城市,失能率基本上能代表全国城市的高线水平。同时须注意到,东北、内陆部分城市由于人口外流,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占比可能大大高出其他城市,但因为其人口总量有限,应该不会对全国整体的老人失能率水平造成较大的误差扰动。

因此合理的推测是,老人失能率的全国整体水平或许是低于上海,高于北京,在5%-10%之间是较为可能的。而以4400万作为依据测算的老人失能率为16.67%甚至更高,似乎误差较大。

而本文之所以如此着重分析中、重度失能老人的比例,是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与中、重度失能老人相关的一系列养老产业需求的潜在市场空间。

||养老院、纸尿裤、康复辅具、老年用品等细分市场面临重估

中国真实的失能老人数量或许大幅少于广为流传的4400万,直接的影响是整个社会对养老床位的需求将大幅降低。

从过去十年养老行业的实际发展可以清晰看出,身体健康的活力老人和身体稍有不便的轻度失能老人,大多不愿意住到养老院,这里固然有文化心理和收入水平的因素,另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缺少养老照护服务的刚需,缺少住进养老院的必要性。

而对于那些中、重度失能老人来说,他们是具备住进养老院的刚需的,但阻碍他们实际入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中国养老院的床位以自理型老人为主,不符合中、重度失能老人的需求;二是养老院收费普遍较高,中、重度失能老人一般年纪较大,退休较早,退休金相对较低,而养老院的单月收费在大多数地区高于这些老人的平均退休金水平。

另外,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中国的养老床位数量可能已经超过实际所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拥有养老服务床位823.8万张。假设中国2.54亿老人中,中、重度失能老人是对养老床位有刚需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在2020年的数量约为680万或709万(根据前述两个数据来源),也就是说,即是全国所有的中、重度失能老人都住进养老院,也填不满已有的床位。

并且随着各地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不仅可以完全满足健康老人和轻度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选择在家养老的中、重度失能老人可能会更多,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大概率只会上升。

当然,作为微观市场个体的养老院,依然可以通过提升服务、打造口碑、创立品牌等方式获得领先的市场份额,但从整体大盘看,养老院的床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整体上过剩的。

而且不光是养老院,其他与中、重度失能老人需求紧密相关的产品,比如成人纸尿裤、康复辅具、老年用品等,此前对其市场规模、增长空间的估算如果是建立在中国拥有4400万失能老人的数据基础上,可能现在都面临重估的必要,因为真实的失能老人数量可能缩水一半,只有2000万量级。

||各地养老床位政策大调整: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开启家庭床位、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

或许是意识到现有的养老院床位已经出现过剩情况,失能老人真实数量及其真实养老需求与目前的供给出现错位,各地推出的最新养老政策规划,均在床位建设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淡化养老床位建设的数量目标,转而强调在现有养老床位基础上大力调整床位结构,大幅提高护理型床位的比例,开启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并对日益显现的失智老人养老难题给予更多床位建设上的支持。

银发财经梳理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养老政策和规划,以2025年护理型床位占所有床位比例来看,广州的目标最高,为75%,其次为南京70%、杭州65%,另外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宁波等城市均为60%。

部分城市还出台明确的激励政策,比如重庆提出取消普通床位补贴,提高护理型床位补贴。

那么与普通床位相比,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具备哪些特点?

今年上海市发布的沪民养老发〔2021〕15号文件,对护理型床位建设做了具体规定:

硬件上,配置使用具备移动、防滑、辅助起坐等基础照护支持功能的护理床;配置中心供氧系统或制氧、供氧设施设备;配备协助失能老年人移动、就餐、洗浴、如厕以及康复训练等基本生活和服务所需辅助器具和设施设备。

人员方面,至少应配备1名护士,1名社工或心理咨询师(可兼职),1名康复人员(可兼职),一名营养师(可兼职)。

有意思的是,成都床位建设过去几年快速扩张,增速远超北上广。根据《成都市2020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健康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成都共有养老机构552家,总床位数12.70万张(含筹建)。

另外,根据今年发布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以上,到2022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6万张以上。如果按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和床位增量看,都可能处在全国前列。

但成都养老院的床位空置情况并不乐观。根据公开报道,2019年由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康养护理学院、四川天府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成都市首个第三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调查报告《养老大数据:2019成都市养老机构评价报告》显示,成都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为66%,各机构入住率极不均衡,最低的仅有9%,最高的达100%

未来成都是否会“随大流”降低床位建设速度,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值得关注。

护理型床位之外,成本较低、不用离家的家庭养老床位是部分城市未来几年的建设重点。《北京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2035年》指出,2020年北京拥有养老家庭照护床位3500张,2025年将达到1万张,净增6500张,至2035年更加达到总数1.5万张。

地处中部的新一线城市武汉,则在《武汉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中宣布,到2022年2月底前,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5300张,服务人数不少于11000人。

在家庭床位的建设上,南方经济发达城市再次彰显出财力雄厚的底气。根据《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至2025年,全市有家庭养老床位需求的老年人建床率达到100%。

而对于同样是深入老人家中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广州的这份《规划》宣布,到2025年底符合条件并有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全部完成改造。

另一个沿海发达城市宁波,在家庭床位和居家适老化改造上同样设立了较高的目标。根据《宁波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家庭养老床位 2500 张以上,并且“完成存量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愿改尽改、应补尽补”,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万户以上。同时补贴对象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惠及更多的普通收入老人,“支持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逐步推动由‘兜底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可以对比的是,中西部相对较为发达的成都按1000元/户的上限标准进行补贴,武汉实行1000-3000元的阶梯式补贴:

2019年发布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市级财政按1000元/户的上限标准,对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给予补助。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经评估实施适老化改造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行1000—3000元的阶梯式补贴,到2022年底,至少完成3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政府财力相对更弱的东北城市,目前对家庭床位建设还只能处于“研究”阶段:《沈阳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研究出台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适时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不过对于居家适老化,《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部完成”。

此外,对于失智老人的养老难题,部分城市在养老床位、社区建设上给予了重点关注。

上海在《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上海已累计完成4999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改造, 2025年将有15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是2020年的3倍,净增加10000张。另外,上海还启动77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

同处长三角的杭州,同样对失智老人的养老十分关注。根据《杭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认知障碍床位的数量,2020年为0张,2022年10张,2025年20张。如果按2020年杭州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老年人数量201万估算,2021-2025年的5年间将新增超过4000张。

广州也将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纳入建设目标,不过由于老龄化压力较小,建设目标相比上海偏低,与杭州接近。根据《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5年将有4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除了以上提到的城市,目前尚有不少城市的十四五养老规划未出台,但床位结构向护理型、家庭床位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调整的政策主线,或将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得到体现。

从中国养老的整体发展脉络来看,养老床位结构的调整是重要的一步,意味着中国养老体系已走过床位建设的初始阶段,当下需要向老百姓真实的养老需求更加贴近。而接下来在硬件已经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建设一套覆盖城乡、满足高中低各种收入层次老人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是中国养老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