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疗波长的选择 (原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650nm弱激光治疗范围 激光治疗波长的选择 (原创)

激光治疗波长的选择 (原创)

2024-07-12 0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选择能作用到靶组织并被靶组织强烈吸收的波长

由于激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与激光的波长成正比,因此治疗时激光波长的选择应首先考虑激光穿透力的大小,病变部位越深,则所需的激光波长越长,尤其是真皮深部的病变一定要选择较长的激光波长,否则激光作用不到病变部位。北京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美容皮肤科夏文华

就血管性病变而言,激光治疗的靶色基为血管内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吸收峰值有三个:即418 nm(蓝色)、542 nm(绿色)及577 nm(黄色)。其中418 nm是氧合血红蛋白最大的吸收峰值,如果我们只考虑吸收能力,这一波长的激光无疑是最理想的,但418nm激光的穿透能力差,达不到皮肤真皮的多数血管组织,而且418 nm激光还能被人皮中的黑色素很好地吸收,有可能造成术后皮肤色素减退等,所以418 nm波长与542nm和577nm的波长相比,尽管后两个波长的激光吸收峰值相对较小,但它们的穿透性较好,且黑色素对它们的吸收不如418nm那样多,故靠近542nm和577nm波长是治疗血管性病变理想的激光波长。对于部位较深在的病变,则577nm附近的波长更加理想。

就色素性疾病而言,黑色素吸收峰值在280nm~1200nm中并随波长增加而吸收减少。治疗浅表色素性疾病如雀斑、黑子等,可选择波长较短的激光,如510nm、532nm等;如果治疗真皮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蓝黑色文身等,则必须选用波长较长的激光,如694 nm、755 nm、1064nm等,只有波长较长的激光才能有效地到达真皮深层。文身的色素有黑、蓝、绿、黄、橙、红等多种人工色素,根据互补吸收的光学原理,文身的治疗应选择与其颜色互补的激光。如红色文身用绿色的510nm或532nm的激光治疗,绿蓝色文身用红色的630nm、694nm或755nm的激光治疗,而蓝黑色文身用红色的755nm或近红外的1064 nm的激光进行治疗。

色素性疾病的治疗

皮肤色素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就在10年前,诸如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等还是不治之症。现代激光应用选择性光热作用的原理进行治疗:黑色素在280nm~1200nm波长的范围内均可吸收,并随波长增加而穿透深度增加,新型Q 开关激光波长一般在510nm~1064nm之间,而脉宽则短至几个纳秒~几百个纳秒(1纳秒=10-9秒),其激光峰值功率极高,可使一些小颗粒(黑色素、文身墨等)骤然受热而发生瞬间爆破,但邻近的正常组织不被破坏。在其后的炎症反应过程中,颗粒碎屑被巨噬细胞吞噬,经代谢而排出体外。Q开关激光在去除色素的同时,也把疤痕产生的可能性降至可忽略的程度。

临床上治疗浅表色素性疾病,如雀斑、咖啡斑、黑子等,采用波长较短的Q开关532nm的倍频 Nd:YAG激光或510nm的染料激光,疗效显著;对真皮色素性皮肤病则必须采用波长较长的激光,常用的有Q开关的694nm的红宝石激光、 1064nm的Nd:YAG激光,如交替使用上述几种激光则疗效更加理想,副作用会更少。

文身的治疗方法。采用与文身颜色互补色的激光,如红色文身用 532 nm(绿色)的激光治疗,绿蓝色文身用694nm(红色)或755nm(红色)的激光治疗,而蓝黑色文身用755nm(红色)或1064nm(近红外)激光治疗,用Q开关激光治疗文身疗效相当理想。

不同波长激光的祛色素性病变效果:

1、532nm波长——适应于眼周皮肤表浅性色素斑痣的去除。如胎记、太田痣、黑痣、咖啡痣、雀斑、各种色素沉着、纹眉、纹眼线,以及各种血红斑痣、血管性病变等。

2、585nm波长——适应于各种血红斑痣及血管性病变。585nm是血红细胞的最强吸收峰,是治疗各种血红斑痣及血管性病变的最佳波长,如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瘤、酒糟鼻、深红斑等。

3、650nm波长——适应于去除纹身及色素斑痣。波长650nm是绿色染料的吸收峰,它对去除职业纹身中的绿颜料最为有效,也可以用来去除一般的色素斑痣。

4、694nm波长(红宝石激光)——适应于太田痣、日光着色斑、雀斑,及蓝黑、黑、绿色、咖啡色纹身的去除。

5、1064nm波长——适应于深层色素性病变及深颜色的纹身。1064nm对皮肤组织的穿透能力较强,可达到处于皮肤深层的黑色素细胞或黑色蓝色的纹身染料颗粒。

以上就是不同波长激光的祛色素性病变效果,可以看出,激光祛色素性病变治疗是非常高效的,对于各种不同的痣可以使用不同的波长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