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3高中全优卷化学必修二期末检测卷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

2024-06-29 1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PAGE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记物脱落可能造成调查结果偏小B.果树—草菇立体农业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C.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由于种内竞争导致大草履虫数量下降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属于化学防治2.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生产上可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几种作物品种D.植物群落生长具有的分层现象,启发人们种植玉米庄稼时要合理密植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B.使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会使下一代中的性别比例失调C.种群的年龄结构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间个体数量比关系并只能用年龄金字塔图形表示D.任何种群都有年龄结构,但并不都有性别比例4.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P/R比率可以作为判断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B.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不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原有方向和速度C.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D.当P/R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5.如图是一种酵母菌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两批次的接种量相同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a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比b多6.景观破碎化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年,人类对自然的干扰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导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也逐步加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光照、地形变化的影响C.景观破碎化的形成,表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增大7.假若某自然生态系统仅有一条食物链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关系为a>b>c>dC.长期受汞污染时生物体内汞浓度的顺序为a>b>c>dD.该生态系统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以及信息传递8.如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B.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C.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D.③/①可以表示植物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9.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B.能实现②过程的生理作用不一定是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1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B.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D.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为5.45×107 kJ11.原产美洲的红耳龟为杂食性淡水龟类,通过贸易进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放生、养殖逃逸等原因扩散到野外,并已经在长江流域形成野生种群。它们耐受逆境的能力、繁殖和竞争能力均明显强于本土龟类,其携带的沙门氏杆菌可经变温动物传播给恒温动物,是典型的生物入侵物种。以下关于我国红耳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红耳龟与扩散区域的本土龟类形成竞争关系B.红耳龟携带的沙门氏杆菌有可能传染给人类C.红耳龟入侵能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D.提高生态防范意识是防止生物入侵的重要方式12.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可以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D.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机械防治13.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如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14.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图示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①和②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B.②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②表示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①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变化15.如图是某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该立体养殖模式主要遵循循环原理B.用分解者蚯蚓喂鱼和鸡,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鸡、鱼、牛和猪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该立体养殖模式能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16.高原雪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一种常见动物,常穴居于低矮草地中,天敌有赤狐等。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绘制了高原雪兔种群数量Nt+1/Nt比值与时间(t)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t为c~e时,高原雪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高原雪兔的挖洞穴居习性,增加了本地原生植物产量,改善了土壤条件,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后会立即躲入洞穴,周围的雪兔见此情景,也会紧跟跑入洞穴躲避,这个过程中传递信息的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D.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相比,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17.(10分)某淡水湖泊因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系统蓝细菌频发,水质恶化。政府决定采取以鱼控蓝细菌的措施开展整治工作,向湖泊中投放鳙鱼、鲢鱼和鲤鱼、鲫鱼。具体做法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蓝细菌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鳙鱼和鲢鱼属于该食物网的第_______营养级。(2)该方法通过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结构,降低了蓝细菌的稳定平衡密度,即降低了蓝细菌的________________。(3)投入的鱼类中鲢鱼和鳙鱼利用水体上层空间摄食大量细菌等,鲤鱼和鳙鱼在水体下层空间摄食大量有机碎屑,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结构。通过治理之后,该湖泊的富营养化明显改善,形成了一个新的群落,该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18.(10分)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可传播登革病毒,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而吸植物汁液。某科研团队培育了携带新型共生菌的白纹伊蚊,其中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产生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该团队在试点小岛上大量释放携带新型共生菌的雄蚊,降低了野生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该实验探索出的防治白纹伊蚊的新途径,有助于控制登革病毒的传播。(1)研究人员释放雄蚊后连续监测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变化,以检验实验效果。该实验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为试点,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考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担忧降低白纹伊蚊数量后,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举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______调节。(3)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请据此原理设计一个降低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0分)生态学家对某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之前,该地区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区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________ 演替;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图中所示外,还应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是________ J·cm-2·a-1,该食物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图中所示能量去路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去路。(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呈正相关。(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很大一部分能量流入________________ 成分。20.(12分)CO2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变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可知,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等。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______________锐减等环境问题。(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______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________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3)假设海水 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_______的过程。(4)减少CO2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特点。21.(10分)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稳定塘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取得了良好效果。稳定塘是一种人工构筑、以净化污水为目的的工程设施,具有围堤、防渗层等。稳定塘包括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等,其结构如图所示,稳定塘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主要指标如表所示。请分析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类型 深浅/m 污水停留时间/d 适宜处理污水中有机物浓度 含有的主要生物好氧塘 兼性塘 1~2 5~30 较高 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厌氧塘 2.5~5.0 20~50 高 厌氧菌等(1)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的稳定塘水深差异明显。这主要与稳定塘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__________的需求不同有关。(2)好氧塘内藻类生长通常比正常情况要快,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污水在厌氧塘中停留时间较长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废水不能过量流入厌氧塘,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有限。经过稳定塘处理的污水,再流经潜流湿地,就能作为农业、工业用水。该系统主要依据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等原理。参考答案:选择题1.B  2.D  3.D  4.A  5.D  6.C  7.B  8.C 9.C  10.B  11.C  12.D  13.C  14.C  15.B  16.B 二、非选择题17.答案:(1)生产者 二、三 (2)营养 环境容纳量 (3)垂直 次生演替18.答案:(1)排除迁入和迁出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自我调节 (负)反馈 (3)信息传递 利用能发出与雌蚊扇动翅膀频率相同的装置诱捕杀死野生雄蚊19.答案:(1)次生 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2)1.96×105 12% 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3)自我调节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4)分解者20.答案:(1)互利共生 虫黄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2)主动运输 缓冲物质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21.答案:(1)溶氧量(或氧气) (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藻类提供CO2和无机盐(3)厌氧塘处理污水中有机物的浓度高,其厌氧菌分解大量有机物所需时间长 自我调节 自生、循环解析:(1)不同的分解者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故不同的稳定塘水深差异明显。(2)好氧塘中分解者能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为藻类提供CO2和无机盐,因此好氧塘内藻类生长较正常情况要快。(3)从表格可以看出,厌氧塘适宜处理污水中浓度高的有机物,其中的厌氧菌分解大量有机物所需时间较长,故污水在厌氧塘中停留时间较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污水不能过量排入;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和循环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